自学考试《古代汉语》词义分析已排版.docx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词义分析已排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学考试《古代汉语》词义分析已排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词义分析已排版
古代汉语词义分析
逐
本义:
追赶、追捕、竞逐。
如夸父与日逐走;追亡逐北:
追击败军。
另义:
赶跑、驱逐、放逐。
如:
逐其王假,假亡走楚;逐臣逐客。
干
本义:
指一种防身的作战武器,即盾牌。
如操干戚以舞。
干戈:
泛指作战武器,也可以代称兵事、战争。
如: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引申义:
冲撞、触犯、冒犯。
如:
以其乘车干行。
干行:
冲撞军列。
干国之纪:
触犯国家法纪。
追求、求取。
特指向统治者出谋献策以求取禄位。
如:
其欲干酒肉之味邪(追求、求取);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向统治者出谋献策以求取禄位)。
干预。
如:
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
干谒:
指为谋求禄位而谒见当权者。
古书中“干”通“乾”(没有水分或水分不多),干与树幹的“幹”也是两个字,干支是“幹枝”的比喻说法。
极
本义:
房屋的正梁。
如:
极上有三穗禾。
引申义:
指北极星。
如:
譬众星之环极。
指最高的地位。
如:
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特指君位。
如登极。
最高准则、标准。
如:
立名者,行之极也。
极点、边际、尽头。
如四极废;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用作动词,则是达到极点、穷尽的意思。
如:
平原远而极目兮。
(极目:
穷尽其视力,放眼远望。
)
达到。
如: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用作形容词,则是最高的最远的、达到极点的意思。
如:
地势极而南溟深;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用作副词,则是非常、最的意思。
如:
李广军极简易。
这些意义都与“极”的本义有引申关系。
济
常用义:
渡过水流。
如:
济河,围令狐。
引申义:
指过河的地方,渡口。
如:
川既漾而济深。
帮助、给济、拯救。
如:
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受益,得到好处。
如:
万民以济。
成功、成就事业。
如必有忍,其乃有济。
济济:
形容众多,美好的样子。
如:
济济多士;人才济济。
天
本义:
指人的头顶。
如:
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
天:
又指天帝、上天。
如: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凡自然所生成的事物叫“天”。
如:
巧夺天工;天性如此;文章天成;天衣无缝。
引申义:
指头等大事。
如: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头顶上刺字涂黑的黥刑也叫“天”。
或以为把头发剃掉叫“天”。
道
本义:
指供行走的道路。
如:
道渴而死。
引申义:
为达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件事所采取的途径,方法。
如:
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规律,道理。
如:
脩道而不貳,则天不能祸。
思想学说,政治主张。
如:
悦周公、仲尼之道;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理想,志向。
如:
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指美好的道德,常与“德”字连用。
如:
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
指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的所谓好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措施。
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引导、疏导。
如:
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遵循。
如:
君不若道虞、舜之道。
称道,述说。
如:
万户侯岂足道哉!
过
形声字。
本义:
走过,经过。
如: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引申义:
超过,胜过。
如: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过分,太甚。
如:
物过盛而当杀。
过失、过错。
如:
出入禁闼(小门),补过拾遗。
动词,犯错误。
如:
微二人,寡人几过。
责备、批评。
如:
求,无乃尔是过与?
过访、拜访。
如: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责
形声字。
指债款,债务。
如: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作动词用,便是指收取债款,讨债。
如:
往责于东邑。
以上几种意义上古都写作“责”,“债”是后起字。
引申义:
索取、要求、责令之类的意思。
如:
今释其所有,责其所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对自己要求严,对别人要求宽);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责问、责备、审问、责罚之类的意思。
如:
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收奴婢十余人去,责以杀婢事。
责任、职责。
如:
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
诛
形声字。
本义:
以言语批评、谴责人。
如:
于予与何诛?
(对宰予还有什么可批评的呢?
)
引申义:
要求,索取。
如:
诛屦于徒人费,弗得。
声讨,讨伐。
如:
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曹,曹国。
首,第一)成语“口诛笔伐”即此意。
治罪、惩处。
特指杀戮,消灭。
如:
不诛之则为乱。
诛有求取义,所以诛求同义连文。
诛有声讨、讨伐义,所以诛讨、诛伐同义连文。
诛有惩罚义,所以诛罚同义连文。
诛有杀戮、消灭义,所以诛杀、诛戮、诛灭同义连文。
相
常用义:
仔细看,审察。
由仔细看引申义:
(1)相貌。
(2)观测人的形貌来推测命运。
与“助”义有关的常用义:
(1)扶助,辅佐。
又特指扶助盲人或扶助盲人的人。
如:
固相师之道也。
(2)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官吏。
即丞相。
(3)作某国或某人的相;使作相。
(4)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
如:
愿为小相焉。
用作副词。
(1)互相。
如: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又表示递相。
如:
父子相传。
也表示相与,一起,共同。
如:
上下相安。
(2)表示动作一方施而另一方受,而不是相互施、受。
如:
杂然相许;若望仆不相师(你怨我不效法于你。
司马迁语)。
饭
本义:
吃(饭)。
如饭糗茹草。
引申义:
给人饭吃或喂牲口。
如:
甯戚饭牛车下。
名词,谷类熟食。
如:
毋抟饭(不要把饭弄成团)。
注意:
(1)饭用于吃义只限于吃饭;吃其他食物如肉、果叫食。
(2)饭用于名词,起初只指谷类熟食,泛指饭食是后起义。
(3)饭本来是动词,名词饭是派生出来的。
食
动词:
(1)读shí,吃。
如:
食舍肉。
(2)读sì,给……吃。
如:
左右以君*之也,食以草具。
引申义:
养活,喂养。
如: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喂养义后来写作“饲”。
)
名词:
(1)读shí,泛指吃的东西。
如:
甘其食,美其服。
(2)读sì,特指饭。
如:
饭疏食,饮水;成语“箪食壶浆”。
启
本义:
开门。
如:
夫人将启之。
词义扩展,泛指一般的张开、开启。
引申义:
开导,启发。
发生,萌生,萌发。
开拓,开辟。
陈述,禀告。
如:
堂上启阿母。
开始。
如:
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发
本义:
把箭发射出去。
如:
百发百中;弹不虚发。
发是多义词,引申义较多。
(1)发生,产生;兴起。
如:
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出发;使出发,派遣。
如: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3)打开,开掘;开导,启发;揭示,阐发。
如:
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钱。
如: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如:
发微(阐发微妙之处)。
(4)显露,表现出;暴露,败露,揭露。
如:
凄凄切切,呼号奋发(奋发:
激烈显现);九年,赵贯高等事发觉(发:
暴露。
觉:
被发现);其擿*发伏(揭露检举隐秘的*人和坏事)如神。
(5)表达,抒发,传布。
如:
发言盈庭;发号施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发愤:
发泄或抒发愤懑)。
国
上古义比今义范围小。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统治的区域叫“家”。
现代的国指国家,就是由国的这个意义发展出来的。
国在上古的另一个常用义是诸侯的国都。
如: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家
古代常用义同今义“家”或“家庭”(指住所或指人)。
引申义:
私家的,个人的,与“公”相对。
如: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家祭勿忘告乃翁。
大夫统治的区域叫“家”。
至
本义:
到。
如:
至则行矣;风雨骤至。
也可用于抽象意义,表示到某时。
如: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又表示达到最高的职位。
如:
孝武帝时,至代相。
极、非常。
如:
材之不逮至远也;陵见其至诚。
用作形容词则为最完美的。
如:
至人无己。
到,许慎《说文解字》释为“至也”。
它们在“抵达”义上同义。
但“至”往往不带宾语,而“到”往往带宾语。
遇
本义:
碰到,不期而遇。
如:
遇诸涂。
引申义:
接触。
如: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木遇之而叶脱。
知遇,遇合。
如: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在“对待”义上与“接”相合,组为“接遇”。
如:
(屈原)出则接遇宾客。
这两个词都有接触的意思,但“遇”带有一些偶然因素,而“接”有主动的意味。
乘
本义:
升登,上。
如:
使老弱女子乘城。
引申义:
特指上车,乘车,驾车。
如:
禽之而乘其车。
又指驱马驾车。
如:
服牛乘马。
又指乘船,驾船。
如:
二子乘舟,汎汎(泛)其景(影)。
借助,利用,趁机会。
如:
乘今之时,因天之助。
常用义:
兵车。
读shèng,如:
缮甲兵,具卒乘。
引申义:
兵车单位。
读shèng。
如:
晋侯许之七百乘。
骑马始于战国,春秋时代所谓“乘马”,是乘马车或驱马驾车。
先
本义:
前进,走在前面。
如:
矢交坠兮士争先;身先士卒;争先恐后。
引申义:
先做某事。
如: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带头,做出表率。
如:
身执耒臿(农具)以为民先。
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前。
如:
冯谖先驱。
表示时间,在……之前。
如:
郑先卫亡;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是”意思是在此之前。
作形容词,表示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时通常表示已故的。
如: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
作名词,表示祖先、先辈。
如: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後
本义:
走在后面,落在后面。
如:
子路从而后。
引申义:
位置、时间、次序等在后的。
主要用法:
(1)动词。
①位置或次序排在后面。
如: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②延后,推后。
如:
博望侯留滞后期,当斩。
(2)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后。
如: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先斩后奏。
(3)形容词,位置、时间或次序在后的。
如:
后室、后宫、后世、后汉。
(4)表时间,在……之后。
如:
后五日复早来。
(5)名词,后代,子孙。
如:
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
(後与后不同)
与
本义:
赐予、施予。
如:
则与斗酒。
它经常和“取”组成反义连用。
如:
取与者,义之表也。
引申义:
附和、亲附。
如:
失其所与,不知(智)。
赞许、称道。
如:
吾与点也。
参预。
如: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在其中。
如:
秦伯纳五女,怀嬴与焉。
以上读yù。
介词,跟,同。
如: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父母不与言。
连词,和。
如: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与”和“给”在古代汉语中是不能互换的。
“给”的施予义是较晚才有的,它的本义是供给而不使匮乏。
如:
虏救死扶伤不给。
不给等于说供不上。
这个“给”就不能用“与”置换。
同样“取与”义的“与”也不能换成“给”字。
造
本义:
到,往某地去。
如:
造饮辄尽。
造朝:
到朝廷去,上朝。
引申义:
造访、拜访。
如:
庾公造周伯仁。
达到某一境界。
如:
君子深造之以道。
(君子依靠正确的方法来使自己达到高深的境界)即“造诣”。
另一义:
制作,做,创造。
去
常用义:
离开。
如:
此臣所以辞而去也。
引申义:
距离。
如: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
(指时间距离)
除去、废除。
如: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死亡的委婉语。
如: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离开与靠拢相反,故“去就”对文。
如:
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
离去与留下相反,故“去留”对文。
如:
曾不吝情去留。
解
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
本义是:
分解,指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
如: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引申义:
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
如:
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特指解脱对犯人的囚禁,解除罪罚。
如:
尽解党人而释之。
特指解除军事包围,解除战争。
如:
战伐何当解?
(何当:
何时。
)
打开,开放。
如:
严城解扉。
破碎、离散。
如:
天下土崩瓦解。
松弛,懈怠。
如:
胡虏益解。
读:
xiè,后写作“懈”。
对事理的分析,解释。
如:
君知其解乎?
理解,知晓。
如:
不求甚解。
读
本义:
解释、阐发文字语句的意义。
引申义:
阅读,诵读。
如:
好读书,不求甚解。
指文章里一句话的中间在诵读时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
即“句读”的“读”,念dòu。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適
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