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的整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1844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的整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的整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的整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的整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的整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的整合.docx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的整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的整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的整合.docx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的整合

教育技术的魅力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

而多媒体课件正是由这些因素所组成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语文教师,应熟练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并结合课程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魅力,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画面。

例如《北京亮起来》,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北京绚丽多姿的夜景。

在教学时,可根据课文的结构内容,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彩图,让学生感知北京的地理位置,知道它是祖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是祖国人民的骄傲,接着放映一组组彩色幻灯片和动画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北京美丽的夜景中。

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银幕上五彩斑斓的图像,向学生们展示了北京城。

当太阳的光芒隐去,夜幕刚刚降临,北京就亮起来了。

各式各样的灯汇集成海洋,看不到边,望不到头。

各种色彩的光交相辉映,把北京变成了一座不夜城,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北京首都的辉煌、亮丽和繁华,热爱祖国的激情油然而生,最后出示几个外国人对北京城赞美时的情景。

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美情操,激发学生要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置情景,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

《看雪》教学时出示美丽的雪景和台湾迷人的热带风光,配以有感情的朗读,在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的情景中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思维想象力的扩张,审美情趣的增长,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情感的升华,使美育和德育同时得到发展.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语文学习能力密切联系。

学生对语文越感兴趣,语文能力也就越好。

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通过形象的画面,逼真的音效,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奋点,达到其教学的目的。

心理学研究证明,也只有在学生主体对所学知识展开活跃的心理活动时,才是最佳的求知状态。

在教学《雷雨》这课时,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情景:

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观察到的雷雨景象,各抒己见,随后直接播放多媒课件,引导学生进入情景:

满天乌云压下来,狂风吹得树枝不断摇晃,雷声“轰隆隆”,雨声“哗哗哗”。

一会儿,雨停了,蝉鸣了,蛙叫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挂在了天空等活动的画面,同时在画面中夹着风声、雨声、雷声、蝉叫声、蛙叫声。

面对这一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从而对雷雨这一自然现象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便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上来。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学生知识。

利用多媒体网络,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使学生开阔视野,知识得以扩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知识的整合、拓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语文的整体素质。

如:

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的宽带网就是让学生从各种途径,包括亲自观察、利用电脑网络等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料,让学生了解“市花”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知道更多的城市的“市花”以及“市花”的来历,甚至还可以通过电脑网络知道有关“市树”的资料。

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不但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视野.

随着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教育技术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被老师接受,也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它的魅力。

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辉,产生了伟大的艺术魅力。

从课堂教学观摩看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一、问题背景:

  2007年一学年,笔者通过听市级、区级、校级三级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发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

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于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起到了丰富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方法、拓展教学空间的作用。

对2007年全学年共听的28节数学课进行统计,100%的教师使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

下表是对28节数学观摩课具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情况以及其他教学手段的统计,根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分为七项: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改变着教学的形式,也改变着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但是,在使用的层面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些教师真正地把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做到了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的整合,也有些教师只是把黑板上的习题搬到了电脑上,把老师“灌”换成了电脑“灌”,理念和行为还是两张皮,那么,究竟症结何在?

老师们的困惑在哪里?

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反思。

  二、调查分析:

  按照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来统计分析这28节课,得到了下表中的数据。

  三、成绩与反思:

  

(一)成绩:

  1、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

  根据上表统计,市区级观摩课中,100%的使用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28名教师中,有71%的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营造学习气氛,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

《口算除法》一课教学中,执教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把学生从课堂带到课间十分钟的活动中,由此又产生了一系列数学问题,同学们带着数学问题回到了课堂上。

在这种课堂环境下,学生入课自觉主动而且自然。

因该看到,教师们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已经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使用人数和频率由少到多,使用态度由被动到主动,水平则是由简单操作到简单制作。

这种转变,正是老师们在有意识的、努力的将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其实,在许多教师的常态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已经成为普遍方式,他们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以信息技术手段代替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实现了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形式多样、高效快捷的教学功能,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

“教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演示。

”他主张要打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那就不仅是被动地通过听觉吸收知识,还包括用眼睛看,动手做。

  2、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拓宽了渠道,使学习内容丰富而立体。

  以《购房中的数学问题》一课为例,教师利用课件把学生从课堂带到了社会,带进了生活,学生在虚拟而真实的情景中,主动地获取信息,在解决购房中房子的面积、楼层与价格、贷款等实际问题中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师巧妙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动态效果,把房产行情搬进了课堂,丰富了内容、开阔了视野,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和全面地分析问题。

  再以《大数的认识》一课为例,教师利用课件在芜湖的人口、面积、产值等真实的事物中认识大数,给大数赋予了实实在在的内容,学生以这种感性认识为支点,对1亿的感悟和认识有了比较具体、具有依托实体的认识。

真实的数据、真实的图片,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融合,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3、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数学学科的融合,改变了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2007年一学年所听的28节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课中,28.6%的课堂教学能够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改变了以往课本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的状况;有21.4%的教师把计算器作为学生课堂探究问题和发现规律的工具,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如《圆的认识》一课为例,教师摒弃了传统的方法,又没有丢掉基础知识,由学生用圆规尝试画圆之后,教师引导:

当没有圆规时,怎么画圆?

学生在探索画法的同时,更加加深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圆心与圆的关系;而当教师演示画家画圆的方法――正方形包络的方法时,信息技术真正发挥了学科教学的辅助功能,把数学、艺术、民族文化很好地融在一起;之后,教师用电脑画圆、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多边形,我们肉眼看到的其实就是一个圆,渗透了极限思想,这种方式的学习,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替代的。

为了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教师又介绍了在电脑上用几何画板画圆的方法,这种准确、快捷、方便的画圆方法,更加彰显了现代教育技术的高效、实用,把学生从单一的书本学习引导到多种领域、多种渠道的学习上来。

  

(二)反思

  但是,在观摩听课学习的过程中,我真切的感到,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仅从所听的28节观摩课,便可以折射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1、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最大效能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首先应定位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具有辅助功能,这种功能的发挥是以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之所在为前提的。

不能一谈到“整合”就一味地使用电脑课件,这只是形式上的整合。

有些教师对“整合”的理解仍停留在初级的水平上,一方面表现在课件的制作中,存在着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色彩等形式上的美,而体现对教材的理解和挖掘上却少而又少,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对课件的使用,还存在着片面追求手段和技术而忽视教育理念的错误倾向。

一切教育手段都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才能更大效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功能。

  2、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

为用而用势必制约了学生的思维。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纳,是不是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

可用可不用的是用还是不用?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传统教学的优势和局限性,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怎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这些问题从课改以来一直伴随着我们,困惑着我们:

因此出现了有的教师机械地应用信息技术,误以为课堂上运用了现代教育手段就是体现了新理念。

譬如:

有些课,学生通过探究、实践、合作自己完全可以得出概念、规律、结论等,甚至比教师总结的更具体、更生动,而内容上相差无几,教师却不置可否,仍坚持要让学生统一到教师制作的课件上来,这种课件的演示,无易于是浪费课上宝贵的时间,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只能起到制约的作用。

为用而用以至于滥用,只能是浪费了技术资源,抑制了课堂上的生成资源。

  3、将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人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第一要素。

  美国儿童电脑教学课程专家毛尔科维奇也说:

“成功的教学需要多种因素结合,就像学游泳,不能单靠游泳池(硬件),也不能单靠水(软件),还要有个好教师。

”也就是说,任何事情要想做好,都离不开人这个第一要素,教学也不例外。

如果没有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一步步展开思考,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失去了灵魂,功能强大的信息技术就只是可供教师换取一两声喝彩的花拳绣脚和表演道具。

  四、使用“六忌”:

  信息技术是一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它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因而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显著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容易使用不当,要恰当地运用好它,需做到以下“六忌”。

  1、忌走马观花

  由于信息技术呈现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教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而把课上成了“走马观花”式的教学。

此时,教师要适时地“停一停,顿一顿”,让学生“想一想,思一思”。

如:

在认识直线、线段、射线三个概念时,利用信息技术演示,不过几秒钟就可以解决,此时,如果先显示一条蓝色直线并向两边延长,停一停,使学生思考认识“直线是无限长的,直线没有端点”;随着,直线上出现两个红色的点,两点之间一段变为红色并移下,顿一顿,使学生认识“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是有限长的”;电脑再显示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射线,并显示手电筒和太阳发射光线的过程,让学生想一想,认识到“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射线是无限长的,从一点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引出无数条射线”。

辅助于板书最后得出了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学生理解起来就扎实到位了。

这样利用信息技术“动”的优势,辅之以“顿”的功能,就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节奏,从而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忌喧宾夺主

  教师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在最需要的地方适量、适度地用活信息技术手段。

有些教师尝到信息技术的甜头,一味追求电教媒体的作用,不深入钻研教学内容,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地方,也让信息技术唱“主角”。

  如:

有一位教师教学“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时,利用信息技术显示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先显示展开成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出圆柱体侧面积公式。

接着,又让学生思考圆柱体的侧面积还可以按哪些图形展开得出公式?

学生经过较长的思考时间才得出,还可以把侧面展开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各由它们的面积公式推出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

学生想出一种,教师就用信息技术演示一种。

也许教师看到这种展开方法的多样性,认为是展现信息技术三维动画演示的好机会,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及求异思维的良好契机,于是把教学的目的转向探寻展开的多种方法上来。

实际上重要的是学生是否真正领悟到转化的思想,及借助转化结果,由学生自己探索转化前后图形间的关系,不应把两方面割裂开来。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这个真正的“主角”,只是充当信息技术画面的观众,却没有“做数学”的机会,俗话说:

“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干”,学生没有通过亲身操作实践的体验,对学到的知识怎会有深刻的印象呢?

  3、忌越俎代庖

  适当地选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发挥,但信息技术不能代替教师。

尽管有些信息技术有一定的趣味性、吸引力,但真正使信息技术产生趣味性、吸引力和激励作用的是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

如:

学生读懂了内容、答对了问题时发出奖励信号(如“你真聪明”、“真有两下子”),否则发出否定的信号(如“再思考一下”),表面上,这种奖励和惩罚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然而这种外在操作性奖励和惩罚是机械的、单一的、有限的。

如果离开教师的引导、感化、陶冶作用,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内驱力就会消失。

  正由于课堂上信息技术部分代替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不但要对学生传授基础知识,更要注意学生个体化、个性化的发展,注意因材施教,发现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因此信息技术的作用应定位在“辅助”上,切忌越俎代庖,教师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

  4、忌情有独钟

  有些教师瞄准信息技术出图迅速,画面富有色彩及其化静为动的功能,对信息技术“情有独钟”,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都做在电脑中,动静态画面泛滥成灾。

有时候,往往是过分强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而忽视了抽象思维的训练。

  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教科书、直观教具、板书)之间应是一种融合的关系,两者应该配合使用。

该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则要用好用足,不该用的时候坚决不用,教师要通过语言讲授、教具演示、板书设计和信息技术的密切配合来辅助教学。

如:

优秀的板书能完整、科学地展现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持久性、完整性等特点,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如果只看信息技术演示,充其量只是一种“视觉暂留”,不能及时把看到的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也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5、忌弄巧成拙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制作也越来越精致,使信息技术课件在声音、文字、图画、动画方面更加出色。

这一方面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了,但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就停留在此,对所学习的内容反而不感兴趣。

  如:

有位教师在教学“7+几”的内容,新授结束后,他是这样设计练习环节的:

  ⑴先跳出一位“小博士”为大家出题,然后小博士在以下的练习过程中一直站在屏幕的左上方晃动着脑袋,在他的头顶上不停的闪烁着一个大问号。

  ⑵运用拟人化的练习形式,五彩缤纷的小动物一个个出场了,喜鹊衔题、熊猫吹泡泡、小象踩大球……,每个小动物给孩子们带来“7+几”的各种题,每个小动物出场的过渡方式较多。

  ⑶同时出现背景音乐,加以烘托。

结果,低年级的小朋友沉醉于动物画面、音乐的欣赏中,大家都忘了对问题本身的考虑。

老师好不容易才把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画面中不停摇动脑袋的“小博士”又扰乱了孩子对问题的思考。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任何的画蛇添足,只会弄巧成拙,妨碍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

  6、忌挂羊头卖狗肉

  并不是教学手段现代化了,就是教学观念现代化了。

在实践过程中,打着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幌子,做着代替教师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的事情,这种现象还时有发生;还有的教师不谙操作,把信息技术当作傻瓜照相机,上课敲回车,一旦敲过头,就束手无策,方寸大乱,只能让技术人员上台重新调试,倘无外援便干脆弃电脑于一旁……于是一堂课从此一败涂地。

用信息技术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每一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决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要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刻苦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潜心于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提高驾驭教材,驾驭媒体,驾驭学生的能力。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研究,需要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好钢要用到刀刃上”,只要我们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根据教学目的,努力探索,不断总结,信息技术一定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合理运用电教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培养“花朵”的辛勤“园丁”--教师,社会赋予教师的任务也越来越重,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以适应整个社会的需求。

实践证明,合理地运用电教媒体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五年,我发现在现今很多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令人忧虑的现象:

运用电教媒体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活跃”、“新奇”的教学,对实际效果考虑不够。

比如,用录音朗读代替教师对重要概念的叙述;用单一的电教媒体代替多媒体的应用;在讲解正方形面积时,常常在未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或积极思维之前就出示投影片,这就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认清先进的教学手段只有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同先进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必须给电化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找到相应的定位,使用电教媒体不仅要适时、适度,而且还要与数学学科性质、内容等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电化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它辅助教学的作用。

一、运用电教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结合,能实现教学上的高效低能。

数学的基本特点是具有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小学数学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而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

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有直接联系。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只有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收到较好地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机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现代电教媒体的优势。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现代电教媒体形象直观,活化了教学模式。

俄国教学家乌申斯基说过:

“如果教师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总之能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

现代的电教媒体正是融形、声、色、光、动、静于一体的理想的教育教学手段。

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为课堂教学创造立体化环境,使学生各种感官协调参与学习,调动大脑左右半球活动的积极性,拓宽信息传递的渠道,提高传递的质量。

例如,在人教版第五册中《巧妙的搭配》中,教师用课件展示赭山公园里的热闹场景,然后出示本班同学也想去在赭山公园里玩,她准备了一件衣服,两条裤子。

(然后师出示雷雨的一件衣服,两条裤子。

)教师问:

同学们仔细观察,雷雨有几种不同的穿戴方法?

(教师说明每一种穿法都是由一件衣服和一条裤子组成的。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课件(移动衣服放在裤子上),这样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学生一个个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真正弄懂了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含义。

这一教学过程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就能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并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充分体现了现代电教媒体的优势。

2、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电教媒体有机结合。

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电教媒体相互配合,虽然电教媒体是现代先进合理技术的成果,但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排斥其它传统教学媒体,例:

挂图、实物教具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有效地选择和应用教学媒体,对一些传统的教学媒体也要正确地运用,要以合理的态度,将各种媒体有机结合,使其各展所长,互为补充,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例如:

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先动手制作圆柱,然后教师展示实物教具,把实物教具打开出示在黑板上,使学生能看清楚圆柱是由什么图形围成的。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是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这也说明传统教学媒体对教学辅助作用也很大。

再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教学中需要安排用面积单位理解、巩固所形成的表象。

依靠教师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态画面指导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然后由学生自己独立操作,演示与讲解融为一体,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一节成功的课,往往是现代电教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相结合的产物,它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共同传递教育信息,并使之达到最佳效果,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二、运用电教媒体有利于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现代的数学课堂上,不论教师采用体积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都要处于主导地位,各种媒体是为教师所学所用的,教师要成为整个教学的设计者、主持者和示范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不是看其讲得多还是讲得少,而是看其能否“善于引导启迪”,是否能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即教师运用各种媒体要用在关键处,做到开拓思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1、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在一般情况下,动用电教媒体能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这也是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先决条件。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动,他们乐于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在喜悦中探索,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极其重要的。

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安排学生先看一段录像《猴子分桃》,教师创设了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入故事之中,积极思考分桃的过程,这样既闻其声,又见其形、如临其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2、运用电教媒体,要坚持启发诱导,淡化教学重、难点。

陶行知先生说:

“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

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

教师的教学要能温故知新,巧妙地启发诱导,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