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1543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概述  

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科技之光”,有三篇课文组成。

一篇是通讯报道,两篇是科普性说明文。

《梦圆飞天》生动、详尽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

课文以“孪生兄弟”这一亲切有趣的表达方式阐释了地球和火星既相似又有差异这一深奥而复杂的科学道理。

《神奇的克隆》以浅显的话语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6个生字,认识7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

熟记成语。

  

2.积累辨析含有“看”的意思的词。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能从具体的语句中,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4.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5.感受科学的神奇与奥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感。

(三)单元学期分析:

本次教学要注重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上要引导朗读,让学生充分投入激情朗读,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涵。

  

(四)教学建议 

《梦圆飞天》引导学生对“神舟”5号发射过程中几个场面的感受,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和自豪之情。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神奇的克隆》正确地说出克隆技术“神奇”在哪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畅想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

  

习作2在学习例文的同时,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练习2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展开想象。

  

6.梦圆飞天

首案编写:

陈娟

教材简析  

这是一则通讯报道。

作者饱含激情,用生动的语言,具体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具体经过,抒发了中国人民梦想成真的壮志豪情。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具体经过。

首先,文章具体描写了发射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情景;其次,写了发射前倒计时的情景;最后,写了发射成功后的情景。

  

二是文章成功运用了场面描写的手法。

分别描写了送行、发射、问候三个不同的场面。

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表现主题发挥了作用。

  

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具体场面的感悟和理解上。

一方面搞清楚文章描写了哪些场面,另一方面则要引导学生具体感悟这些场面描写的作用——也就是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场面来畅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但是我们教学时还应注意学生的身心特点,杜绝生硬的“写作知识”的讲解,而应在互动过程中逐步感悟场面描写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法学法:

在读中感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抒发自己对“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引领学生,把学生带入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梦吗?

老师指着黑板中的一个“梦”字问?

  

(1)你们一定有很多梦,你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圆了哪些梦吗?

(教师板书:

圆)  

(2)神州五号飞天,征服珠穆朗马峰、申奥成功……  

2.今天我们就来回顾我们的飞天之梦  

(1)让我们激动地告诉全世界……(学生读课题:

梦圆飞天)  

让我们自豪地告诉全世界……(学生读课题:

梦圆飞天)  

让我们骄傲地告诉全世界……(学生读课题:

梦圆飞天  

(2)这篇课题究竟是什么意思吗?

老师相信大家读了课文一定能够明白的。

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课文,第一遍读很重要,请大家好好地读,争取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学生读

二、新授  

(3)1.指名读生字词  

乳白色执行滑坡控制侨胞边缘  

2.齐读生字词  

3.我们再把这些生字写正确。

再看看这几个生字,想写哪个就写哪几个?

先好好地观察一下,不要急着动笔。

  

4.学生描红  

5.请大家读课文,把你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一遍。

  

(1)学生读  

(2)把觉得难读的部分读一遍  

(3)指名学生读  

6.听了这遍读书之后,你们知道梦圆飞天的意思了吗?

  

指名说。

中国人民做了几千年飞天梦终于实现了。

  

谁圆了谁的什么梦?

(学生说)  

文中有一句话准确地表明的题目的意思,请大家把他找出来。

  

学生说:

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

(学生读)注意最后一个标点,再读一遍,(学生读)  

读了这样的一句话,有什么感受?

  

学生说:

我很骄傲,也自豪,我们应该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了。

  

8.这篇课文就是写杨利伟叔叔实现飞天梦想的,请大家好好读读文字,把令你印象最深的场面找出来,好好地读读。

  

(1)学生读  

(2)把你们的感受写下来。

(学生写阅读感受)  

二、以读带讲教学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1至5自然段。

  

2、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3、相机提问:

a在送行的队伍中,还会有谁来了呢?

为什么这些人都来了?

  

b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的杨利伟心里在说什么?

  

C总指挥信任什么,期待什么?

  

三、总结。

古有飞天梦,今由神五圆。

课文是怎么样记载神舟五号发射时那激动人心的精彩瞬间的呢?

我们下节课一起学习。

  

第二课时  

一、歌曲导入,读题入情。

  

1、播放《超越梦想》歌曲。

  

2、听了这首歌曲,同学们的心情怎么样?

  

超越梦想,一起飞,我们伟大的祖国圆了申奥之梦,而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知道航天英雄杨利伟将肩负着我们中华民族的重任去实现我们千年的飞天梦。

  

3、揭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精读感悟,感受成功。

  

1、古有飞天梦,今由神五圆。

课文是怎么样记载神舟五号发射时那激动人心的精彩瞬间的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并感受。

  

2、学习小提示:

  

(1)、轻声读课文6—15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

  

(2)、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出来。

  

(3)、小组互动,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3、师生交流读书体会。

(预设部分教学根据学生的回答确定顺序)  

预设1:

  

第6自然段指导朗读。

  

预设2:

1、“十秒到计时”教学。

  

读着到计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你觉得这十秒钟预示着什么呢?

指导学生读好。

  

2、十秒钟后,会出现什么呢?

播放“神舟”5号发射录像片段。

教师范读。

  

句式练习:

  

“神舟”五号腾空而起,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心中。

(学生小组自由说,然后再交流)  

3、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神舟飞天的呢?

  

出示课文第12段的语句。

  

指导学生读出紧张与激动,读出神舟五号腾飞的气势。

指名读,齐读。

  

预设3:

  

第14自然段写出了喜讯传遍全世界速度快。

  

预设4:

第15自然段。

教师当新闻记者,分别采访了“总指挥先生”、“和神州5号一同奋战的宇航员”、“普通的观众”。

指导朗读。

  

三、激情问候,欣赏美景。

  

1、让我们听听来自太空的问候。

  

轻声读一读,体会杨利伟的心情。

指导抓住提示语读好这段话。

  

2、播放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美景的录像片段。

  

你们想说什么吗?

指导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色。

  

出示课文中对应的段落,学生读,师点评。

  

3、这么美的景色,是谁给我们带来的呢?

你想对杨利伟叔叔说些什么呢?

杨利伟也有很多话要对我们说,他会说什么呢?

  

4、教师总结:

是呀,我们也要学习杨利伟热爱航天事业,积极探索宇宙的奥妙!

  

四、总结全文,激励学生 。

  

1、神州五号成功了,神舟六号、神舟七号也成功。

让我们读响让我们所有中国人振奋的话语。

(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2、最后,让我们在雄壮的《歌唱祖国》的乐曲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也预祝我们祖国在今后航天事业上越走越完美,更希望同学们能承载着祖国新的梦想,扬帆起航。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搜集有关“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的资料在班级中介绍  

  板书设计  

6.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教学反思

这堂课围绕一个大的探究性问题“文中哪些场面给你印象深刻,划出来读一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先自己找并写感受,然后六人小组交流,最后每组派一名主讲人交流自己的结果。

我再根据学生找到的相机教学,并指导朗读。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中,主动感悟,主动交流,充分地理解,充分地说,基本了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

 

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首案编写:

陈娟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

课文紧扣“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展开说明。

以二者之间最直观的“长得太像了”起笔,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对火星的感性认识,也为接下来对火星与地球深层次的相似——“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埋下伏笔。

接着顺应读者阅读期待,以设问句“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作过渡,阐述了对水的两种来源的猜测。

行文至此,作者想到读者会自然产生新的疑问:

为何现在火星上没有水呢?

于是,再以设问的方式引出对火星上没留住水的原因的论述。

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地让读者逐步明白了火星与地球这对“孪生兄弟”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作者谋篇布局之匠心独运既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又条理清晰,逻辑紧密地阐述了复杂的科学问题。

  

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本文一改严肃面孔,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如:

“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家常便饭”、“致命缺陷”、“一去不复返”、“集体大逃亡”、“裹挟着逃向”等,迅速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比拟手法的运用,使学生在“温暖”的语言环境中轻松地获得对复杂科学问题的认识。

  

语言的准确性,是科普说明文的一大特色。

本文作者深谙此道,不管是“推测”、“推断”的区别使用,还是“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的猜测,以及课文结尾不下结论,留下巨大想象空间,都充分体现出文本语言准确的魅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等词语或词组的意思。

  

2、能从具体的语句中,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集体交流,朗读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能从具体的语句中,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法学法:

教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唤醒阅读期待  

(点击“情境导入”中的宇宙视频,画面定格在地球上)大家看这是什么星球——对,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近些年来,随着地球环境不断恶化,人口数量不断增多。

人类开始把视角伸向地球的近邻——火星。

  

二、(点击出示火星,与地球同时呈现在界面上)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板书、出示课题: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三、谁来说说什么叫“孪生兄弟”呢?

  

1、学生点击、观看宇宙视频。

  

2、齐读课题。

  

3、交流对“孪生兄弟”的理解。

  

宇宙视频的播放,渲染了神秘的课堂情境,将学生从现实世界带入浩渺的宇宙苍穹之中;地球、火星同时呈现在界面上,是为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更为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新课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探究相似之处  

一、(过渡)孪生兄弟就是兄弟俩长得像。

那么火星和地球这兄弟俩什么地方像呢?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

  

二、引导学生总结概括二者的相似之处。

(一是“长得太像了”;二是“都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板书:

“长得太像了”、“曾经有水”)  

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二者的相似之处。

  

■探究相似之一“长得太像了”  

1、(出示:

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

)指名朗读。

  

2、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俩的相似之处?

  

3、学生交流,相机点出“太像了”、四个“同样”、“甚至”)  

4、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他俩的相似?

  

5.作者连用了四个“同样”,写出地球和火星的相似,这样的句式叫排比句。

其实,他们的相似处还不止这些呢。

请大家点击“了解火星”中的“文字资料”。

读一读,找一找,再试着用上排比句式来说一说。

  

6.小结:

火星和地球“长得太像了”,真的好比一对“孪生兄弟”,我们再来齐读一下课题。

  

■探究相似之二“都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1、质疑:

仅仅从外表像就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你觉得可信吗?

请再读读2—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证明自己的推测的。

  

2、梳理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作者是从有水的迹象和猜测水的来源来证明自己的推测的。

  

交流一:

有水的迹象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朗读。

  

2)(出示一张火星河床图片)这就是火星河床的照片资料。

  

3)老师结合图片介绍,相机点出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4)除此之外,2004年3月以后——(引读第二句话)  

5)小结:

科学家们起初大胆推测,之后又对此进行了严密有力的分析认证,最后得出推断——火星上曾经是有水的。

科学家研究严谨,作者用词准确。

(突出“推测”和“推断”)  

交流二:

猜测水的来源  

1)引导学生概括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一是彗星或陨石带去的;二是潜藏在一些矿物中)(板书:

彗星或陨石送去潜藏在矿物中)  

2)深入学习,感悟交流。

  

▲对来源的第一种猜测:

  

(1)(点击“了解火星”中彗星撞火星和地球的视频)请大家再读读书上描写这场面的语句,边读边在头脑中想像这场面。

  

(2)紧扣“家常便饭”,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家常便饭”什么意思?

→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替换它呢?

→看来,替换近义词是理解词语的一个好方法。

→这段中还有哪些词语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经常、突如其来、无数、四处”)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意思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对来源的第二种猜测: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用心去体会其中的意思。

  

(2)(点击“了解火星”中flash动画演示)谁来看着动画演示为大家介绍介绍。

  

(3)这个的推测同样得到了科学研究的认证。

(引读)从宇宙飞船拍摄的火星照片看,上面有——,河床上布满了——。

看着这些照片,我们仿佛可以听到——  

(4)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边展开想象的翅膀,曾经的火星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请试着在“想象火星”中以“火星,曾经的水世界”为话题来写一小段话。

  

四、有感情地朗读1—5自然段,整体感知火星与地球的相似。

  

五、小结:

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火星与地球这兄弟俩不但长得像,而且还都有水的存在,(手指课题)难怪作者说——(齐读课题)  

1、打开“课文赏读”中的“电子教材”,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指名交流,概括火星与地球的相似之处。

  

3、交流写出火星和地球相似之处的词语。

  

4、朗读感受火星和地球的相似。

  

5、自主阅读课外资料。

  

6、学生练习用排比句说话(引导学生用上“差不多”、“相似”、“相接近”等来说)  

7、齐读课题。

  

8、自主阅读2—5自然段,思考推测依据。

  

9、归纳总结推测的依据。

  

10、看图感受“干涸”。

  

11、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

  

12、听讲、感受作者用词的精确。

  

13、概括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14、点击、观看碰撞火星和地球的视频后朗读想象画面。

  

15、思考回答,掌握理解词语意思的两种方法。

  

16、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自然段。

  

17、点击、观看flash动画演示,并能借助动画解说火星上水的第二种来源。

  

18、展开想象,在“想象火星”中进行话题小练笔,写后交流。

  

19、齐读1—5自然段,整体感知。

  

20、再读课题。

  

品词析句  

感受不同之处  

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地球和火星这对孪生兄弟尽管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所不同。

你知道他俩有什么不同吗?

  

二、火星为什么留不住水呢?

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个复杂的科学问题说清楚的呢?

  

四、让我们再来细细地读读这一段话,找出你认为特别精彩的词句。

  

五、指名交流(抓住“致命缺陷”、“一去不复返”、“集体大逃亡”、“裹挟着逃向”这四处来点拨理解,请学生说说认为精彩的理由,并相机指导朗读,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形象。

)  

六、齐读第七自然段,进一步感知火星没能留住水的原因。

  

七、根据板书进行小结:

学到这里,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课文。

作者以“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为题,先介绍了两者长得太像了,并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接着用科学家的研究分析来证实火星上曾经有水的推断,然后通过设问“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自然过渡到对水的两种来源的猜测,作者紧接着再以设问的方式引出对火星上没留住水的原因的论述。

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地让我们逐步明白了火星与地球这对“孪生兄弟”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1、指名回答。

  

2、快速阅读。

  

3、指名交流。

  

4、再次细读品味。

  

5、学生交流,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形象。

  

6、感情朗读。

  

7、倾听老师小结,感悟作者谋篇布局之匠心独运。

    

展开想象  

描绘火星生命  

一、水是生命之源,在火星表面找到水的希望虽已十分渺茫,但文章的结尾并未下定结论,而是给了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请再次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图画的方式描绘出你脑海中火星生命的样子,以及他们的生存方式。

然后粘贴到“想象火星”中,与大家分享。

  

1、齐读第八自然段。

  

2、利用画图软件,描绘脑海中火星生命的样子,以及他们的生存方式。

  

本课的重点是围绕火星上的水来展开叙述的。

有水就意味着可能有生命存在。

此处的想象已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而是为将学生的思想引向对生命的敬畏。

这也是本设计取名为“让生命多一种存在”的原因所在。

  

激趣总结,留下无尽悬念  

一、今天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孪生兄弟——火星,经历一场神奇的火星之旅,请大家点击“测试评价”,自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二、老师在“课后延伸”中提供了一些关于宇宙科学的专题网站,请同学们课后点击阅读,将自己的收获发表在“我的收获”中与大家分享。

  

三、结束语:

火星——这位地球的孪生兄弟,披着神秘的面纱向我们走来,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人类一定能揭开他那神秘的面纱,探索出生命之谜!

(板书:

生命之谜)  

1、学生利用“测试评价”进行自测。

  

2、学生课后点击“课后延伸”,进行自主探究阅读,并将收获发表在“我的收获”中。

  课文结尾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与文本呼应,通过老师动情的讲述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埋下探索宇宙的种子。

  

板书设计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长得太像了

曾经有水彗星或陨石送去

潜藏在矿物中

没留住水

生命之谜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通过火星和地球之间的比较,大胆推测,提出假设:

火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学生在默读批注中初步解决两个理解性的问题;1.理解文本:

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

为什么留不住?

2.体会作者采用怎样的办法把文体表达清楚表达生动的?

在交流中对其理解更深;学会了设问等方法对说明清楚事物的方法。

本文最精妙的地方还在于遣词造句的科学严谨,这两个水的来源都用了比较模糊的词语“也许”“可能”来推断,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踏上火星,所有的这些都是据理推测,并没有绝对的把握。

“大逃亡”这个比拟放在这里也很贴切,使得原本严肃的科普短文多了一些随和、温暖。

教学中稍加点拨学生就明白了。

应该是有收获的。

 

8.神奇的克隆

首案编写:

陈娟

教材简析  

说起“克隆”,这可是个近十多年来出现的新名词,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也就是“无性繁殖”。

课文《神奇的克隆》就是一篇介绍这方面知识的科普说明文。

课文开头以《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能快速地“复制”自己为例,形象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克隆,接着科学地给克隆下定义,然后从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高等生物的克隆三个方面来介绍,最后介绍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于人类的。

  

课文以“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作结,那么,克隆技术到底“奇妙”在哪里呢?

这是一个有着很大张驰力的问题,可以以此为统领,引导学生揣摩前面的文字,去感受克隆技术的“奇和妙”。

奇之一:

《西游记》中孙大圣“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

”奇之二:

柳树的“插条”,马铃薯、仙人掌的“切块”便能培育后代,这是先天的。

奇之三:

细菌等单细胞微生物“经过二十分钟时间,就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繁殖之快,数量之多。

奇之四:

有性繁殖的高等动物也能克隆。

上述“奇”可以看作是“自然状态下的繁殖”,是克隆技术“浅层次的奇妙”,而下文介绍的克隆技术对人类的造福,则是克隆技术被人类“操控”后的奇妙用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

  

2.能结合文章内容,正确地说出克隆技术“神奇”在哪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各部分内容,各个击破,理解作者写各部分的真正用意,归纳中心,升华主旨。

体会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克隆技术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畅想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克隆技术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畅想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自主探究、集体交流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收集相关的资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克隆技术。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好与教材配套的生字卡片。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文中不理解的字词。

  

3、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克隆”技术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你们喜欢看哪些动画片呀?

(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引出《西游记》),你们喜欢《西游记》中哪些人物?

(自由发言),你们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