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十二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112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1453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十二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11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东省十二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11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山东省十二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11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山东省十二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11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山东省十二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11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十二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1123.docx

《山东省十二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11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十二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1123.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十二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1123.docx

山东省十二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1123

山东省新材料产业“十二五”规划

(送审稿)

科技处

(2010年11月)

 

新材料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确定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新材料产业作为当今科技和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产业领域之一,呈现出产业关联度高、经济带动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特点,已成为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和提升企业、地区竞争力的源动力。

我省是材料大省,资源广,加工能力比较强,发展新材料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明显优势。

目前,全省新材料产业年产值已达6700多亿元,占材料产业的比重达到30%以上,全省新材料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871个,占高新技术企业数的27.7%,涉及材料及新材料研究开发的高校、科研单位近30家。

截至目前,全省拥有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5家,成果转化基地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1家。

我省新材料产业技术水平与综合实力已跃居全国前列,高技术陶瓷、特种纤维、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在国内占有优势地位,形成了具有山东特色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出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和新兴新材料企业。

但从我省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对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和要求上看,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是产品技术水平不高。

大部分新材料产品处于中低档次,很多关键技术、前瞻性技术尚未突破。

二是产业链条短。

基础材料生产能力相对较强,材料应用和后续加工少,制品加工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综合配套能力不强。

三是产业聚集度不高。

新材料领域布局比较分散,集群优势难以发挥,影响了新材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的发挥。

四是推广应用力度不够。

新材料产品市场开拓工作相对落后,一些产品档次高、技术含量高的新材料产品不能及时推广和应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强产学研联合,集中优势资源,突出重点领域,突破关键技术,拉长产业链,做精做强骨干企业,加快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和园区建设,实现新材料产业的有效集聚,形成上下游产品配套协调加工体系,做大做强做优新材料产业。

(二)原则

1、高新化发展原则。

立足自主创新,高起点的开发关键技术,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材料工业,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形成和巩固我省新材料产业的优势和特色。

2、集群化发展原则。

依托现有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加快新材料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加快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进一步延伸完善产业链,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国际化发展原则。

立足利用全球资源,引导外资投向,加强与国外企业集团和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地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化水平。

4、市场化发展原则。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新材料产业的调节和推动作用,着力向深加工和下游产品发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优化,加快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5、名牌带动原则。

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产品标准水平,通过培育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创建一批新材料生产基地,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区域竞争力。

(三)目标任务

突破关键技术,拉长产业链,构建新材料产业发展联合体,形成上下游产品配套协调加工体系;加快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和园区建设,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实现新材料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到“十二五”末新材料产业开发、应用和产业化水平总体上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新材料产业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成为全省竞争能力强、强势企业多、发展后劲大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1、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35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2、培育10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6家行业技术中心;开发1000项重点新产品、新技术,其中3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重点培育聚氨酯、有机氟、有机硅3个新材料产业基地;打造陶瓷新材料、高性能纤维、服装纺织新材料等特色新材料产业聚集区。

三、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8大类26种新材料,突破制约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拉长产业链,进一步提高新材料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

(一)陶瓷新材料

1、结构陶瓷。

重点发展氧化铝、氧化锆、氮化硅、碳化硅等氧、氮、碳化合物陶瓷制品。

在应用方面,扩大陶瓷挤压模具、陶瓷内衬件、陶瓷轴承、刀具和活塞等产品的规模。

2、功能陶瓷。

重点发展红外隐身、热敏、压电等材料,在应用上发展陶瓷过滤器、尾气净化材料及陶瓷传感器、陶瓷汽车制动材料等系列产品。

3、电子陶瓷。

重点发展陶瓷真空开关管及管壳、氧化铝陶瓷基片、陶瓷压力传感器等产品;加快节能环保陶瓷研究开发,积极推进无铅、无镉以及纳米基瓷料的研究和生产。

(二)高性能纤维

1、芳纶。

着力发展下游产品,重点开发长丝、短纤、浆粕等对位芳纶系列产品和间位芳纶差别化生产技术,以及高温过滤材料、蜂窝结构材料等系列间位芳纶制品。

到2015年,对位芳纶产能超过1000吨,间位芳纶超过8000吨。

2、碳纤维。

重点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和碳纤维制品,加快推进碳纤维在医疗器械、体育器械、建筑材料、纺织机械、机械加工制造设备、风电设备和输电线路等领域的应用。

到2015年,碳纤维产能超过4000吨。

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重点解决高效环保萃取、高倍高速热拉伸工艺等关键技术,实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无间断连续化生产,到2015年,形成年产5000吨以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及其1000吨以上复合材料的生产能力,满足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远洋渔业、体育用品、个体防护、医疗器材等产业领域的应用。

(三)特种新材料

1、聚氨酯。

重点开发第四代新型MDI成套技术,聚氨酯超细纤维合成关键生产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到2015年,MDI生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生产能力超过80万吨/年。

加快发展高性能聚氨酯材料下游产品,开发高附加值高性能聚氨酯弹性体、汽车及高速列车等用高性能聚氨酯表面材料、水性聚氨酯树脂及绿色聚氨酯发泡剂和催化剂等产品。

2、玻璃纤维。

加快电子级玻璃纤维以及节能产品的研发,发展低介电玻璃纤维、超细电子纤维、聚丙烯复合纤维纱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

突破玻璃纤维燃烧节能技术、大卷重拉丝机与自动化控制等前沿性和关键性技术;提高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示范线。

3、全氟离子膜。

重点是加快全氟离子膜应用,提高产业化水平。

围绕盐化工、能源等产业,加快ETFE膜、PVF膜、PVDF中空纤维膜、锂电池用PVDF复合膜、溴化物等新型阻燃剂的发展。

加快燃料电池全氟离子膜和太阳能电池封装膜研究,为燃料电池和光伏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建筑新材料

1、新型墙体材料。

大力发展节土、节能、利废、环保、多功能墙体材料。

重点发展多孔模数空心砖、陶瓷釉面瓦、工业废料空心砌块、轻质石膏板等内外墙体屋面材料,提高墙体材料的保温、隔热和防渗性能。

2、建筑节能玻璃。

采用超薄技术、在线镀膜、氧气燃烧、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现有生产线,加快发展优质浮法玻璃,开发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平板玻璃、电致变色玻璃等高科技深加工产品。

同时积极适应新型建筑需求,发展易洁镀膜、低辐射镀膜、TCQ导电基板、光复建筑一体化玻璃。

3、环保型涂料。

开发高着水性、耐气候变化性、抗污染建筑涂料及其配套的高性能胶粘剂,积极发展调湿涂料、灭虫涂料、高级萤光乳胶漆、多彩花纹涂料、彩绸幻彩涂料、天然真石漆等新品种。

(五)服装纺织新材料

1、特种纤维。

重点开发细旦耐高温耐氯氨纶、功能性复合纤维、再生涤纶长丝、超细纤维、镀银纤维、阻燃纤维等各类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加强各类高仿真、高感性、多功能面料及最终成品一体化的开发。

开发超宽重型帆布、特种高强低伸聚酯传动带等产品,进一步拓展在运动器材、劳动防护用品等民用领域的应用。

到2015年,氨纶产能超过4万吨,高模低缩涤纶工业丝及帘子布产能超过45000吨。

2、生物质纤维。

利用我省海洋生物、农作物副产品(棉绒、植物秸秆)、黄麻、亚麻、汉麻、速生林等资源优势,加快甲壳素纤维、海藻纤维、黄(亚、汉)麻浆纤维、阻燃粘胶、高湿模量粘胶等环保、可降解、可再生生物质纤维国产化和产业化进程,积极开展生物质纤维的纺织染整技术和应用研究,开发生物医用纺织材料、抗菌保健防护服装服饰等,拓展其在服装、家用纺织品和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应用。

到2015年,甲壳素纤维产能超过1100吨,海藻纤维产能超过600吨,麻浆纤维产能超过45000吨。

3、新型化纤。

加快材料和成品一体化开发,支持开展对新型聚酯、可降解聚乳酸纤维、大豆蛋白系列化纤维、工业用非织造布、新型医用纺织材料及新型蓬盖材料等新材料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生产。

到2015年,超纤革产能超过1000万平方米,醋酯长丝产能超过1万吨,功能性复合纤维产能超过8000吨,再生涤纶长丝产能超过6万吨。

(六)化工新材料

1、纳米材料。

鼓励发展纳米氧化钛、纳米氧化铝、纳米氧化硅、纳米无机陶瓷涂料、纳米碳酸钙、纳米结构膜材料、纳米抗菌剂等纳米粉体,以及纳米纺织功能助剂、纳米改性环保水性涂料、纳米改性塑料、纳米稀土永磁材料等纳米材料。

2、有机硅材料。

提高有机硅单体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原料消耗;积极发展有机硅下游深加工产品,重点开发附加值高、应用广泛的含硅新材料;加快发展高性能硅橡胶、新型硅油、特种硅树脂等,推进新型有机硅材料在电子、日化、汽车、造纸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3、有机氟材料。

重点发展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类等系列关键特种单体,实现全氟乙丙烯树脂(FEP)、四氟乙烯及其聚合物、四氟乙烯共聚树脂(ETFE)等重要含氟高分子材料和氟原材料的全面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大;加快开发高性能氟树脂、氟橡胶、含氟膜材料等系列产品,突破含氟医药、含氟农药、含氟液晶、含氟染料等产业化关键技术。

4、工程塑料。

重点发展聚碳酸酯、聚甲醛、聚酰胺、改性聚丙烯等通用工程塑料,进一步提升高质化性能,推进在电子电器、汽车、建材及包装材料等领域的应用;积极推广应用聚苯硫醚、聚醚醚酮、聚酰亚胺等特种工程塑料产品。

加快树脂共混、改性及合金化的进程,发展环保型改性材料、新型阻燃材料,积极扩大应用领域。

(七)冶金新材料

1、高档高强板材。

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开发汽车、家电等行业所需的高档薄板产品;开发集装箱行业所需的薄板产品。

建设和改造大规格、高强度宽厚板生产线,研制火车、汽车、造船、工程机械、管线等所需的中厚板产品;研制抗腐蚀抗大变形的管线钢、超高强度结构钢板及造船用板,适应造船、管线等领域对宽厚板产品的需求。

2、特种钢。

开发高档精密不锈钢薄板带、轿车排气系统用高铝铁素体不锈钢、海水淡化和化工用超级双相不锈钢、高档工模具钢、高档电力用钢、高强度建筑用钢、特殊大锻材等。

建设中低速磁悬浮轨排制造基地,开发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轨道用热轧F型钢,满足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的需要。

3、粉末冶金。

解决钢铁粉末冶金材料生产及应用的共性技术问题,开发高压缩性铁粉、预合金钢粉、铁粉软磁材料、粉末冶金结构件、电机磁芯等钢铁粉末冶金产品并实现规模化生产,把我省建成为全国钢铁粉末研发生产基地,满足汽车、电机、机械制造等产业对高性能钢铁粉末冶金产品的需求,在相关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高档铝合金材料。

围绕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包装、印刷、建筑装饰、电子家电、军工等领域,开发高精铝板带箔、铝合金压铸件以及管、棒、型、线等系列产品。

突破含铒铝合金熔炼铸造工艺、精密塑性成型技术、多级热处理技术等工艺技术,开发含铒铝合金箔材、铝镁铒合金挤压壁板、铝镁铒合金汽车薄板等系列产品。

(八)其他新材料

1、电子新材料。

加快发展高档电解铜箔、电子级玻璃纤维、覆铜板、钕铁硼磁性材料、纳米电子涂层材料、液晶材料、氧化铝陶瓷基片等材料,壮大规模,重点在显示器材料、电路材料、光电子材料、电池材料、硅材料、磁性材料、纳米材料、电子陶瓷材料等产品领域形成优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国内外知名的电子材料产业基地。

2、食品新材料。

重点发展玉米深加工产品、膳食纤维和新型食品添加剂。

玉米发酵制品重点开发生产氨基酸、强力鲜味剂、有机酸、酶制剂等;淀粉糖类产品重点开发生产葡萄糖、麦芽糖、高果葡糖浆、功能性低聚糖等;多元醇类产品重点开发生产山梨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甘露糖醇、低聚异麦芽糖醇等;膳食纤维重点开发生产麸皮纤维、大豆纤维、果渣纤维等。

3、包装新材料。

重点开发高阻隔、耐高低温、耐辐射、高强度、可降解等节能低耗、多功能包装材料,开发替代进口的包装材料;鼓励纸、塑、玻璃和金属四大包装基材开发,加强多基材复合品种开发;大力开发应用符合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的新型绿色包装材料;开发壳聚糖包装、玉米蛋白质包装、大豆蛋白质包装、海藻酸钠复合包装等可食性内包装材料;开发应用具有防潮、保鲜、耐酸、防腐等多功能的新型纸质包装及新型可降解包装材料。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和完善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解决新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形成合力,统筹推进。

制定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开展新材料产业统计监测调查,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衔接。

加强对各地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引导,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材料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各市要按照全省的总体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发展重点,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二)强化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依托骨干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和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创新平台,集中力量,实施产学研联合攻关,突破一批支撑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材料产业,组织实施好新材料产业技术改造项目,实现新材料产业工艺装备、产品和生产方式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升整个材料产业的层次。

(三)加快人才培养。

推进新材料领域“泰山学者”岗位建设,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

加大引才工作力度,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的“万人计划”,吸引更多地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我省创新创业。

加快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针对企业需求设置相关新材料专业,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促进科技人才向企业聚集,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

(四)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设立扶持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补助和奖励等方式,加大对新材料产业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重点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建设、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

全面落实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针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

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提高对新材料生产企业授信额度,积极为符合条件的新材料生产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五)大力推进国际化合作。

发展新材料产业,必须借助国际合作,解决技术来源、市场来源、资源不足、技术支撑、人才支撑、生产经营管理团队等问题。

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有实力的大企业全方位合作,在我省建设高水平的研发中心、生产中心、运营中心,完善产业链配套。

抓住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积极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建立与国际新材料产业接轨的运行机制,做大做强我省新材料产业。

(六)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

制订新材料产业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优先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成果产业化,支持新材料技术发明专利申请,维护知识产权人合法权益。

建立完善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协调机制和行业自律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强对新材料国际标准化总体发展动态和我国标准化战略研究,积极将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靠标准占领产业链的高端,形成先导型的地方标准体系,开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