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前沿问题思考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1450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22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发展前沿问题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区域经济发展前沿问题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区域经济发展前沿问题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区域经济发展前沿问题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区域经济发展前沿问题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发展前沿问题思考题.docx

《区域经济发展前沿问题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发展前沿问题思考题.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经济发展前沿问题思考题.docx

区域经济发展前沿问题思考题

《区域经济发展前沿问题》思考题

晋元

第一部分王君超出题

1、建国后中国区域划分的历史脉络是怎样的?

答:

一是,上世纪50至70年代,中央政府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

企业大量内迁反而降低了一些沿海工业省份的发展水平。

二是,80年代初期,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发生了重大改变。

三是,90年代初,中央政府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

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使沿海的新兴工业省份(如广东和福建)成为最大的政策受惠者。

四是,沿海新兴工业省份的经济崛起缩小了东部地区内部省际之间的发展差异的同时,也扩大了地带之间的发展差异。

五是,2000至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启动了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旨在平衡区域发展的一系列发展战略。

经济区域的划分一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政府在“六五”计划中采用传统的沿海与内地“两分法”来反映这种差异性。

到“七五”计划时期,中国政府在传统的“两分法”的基础上,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并以此作为国家确定经济开发重点和生产力布局优先次序的依据。

在“八五”计划中,中国政府又采用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这种“两分法”,“九五”计划则表述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

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999年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中国政府又先后实施了东北地区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由此就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新格局。

2、为什么我国区域发展存在着不平衡问题?

答:

主要表现为:

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加剧等方面。

原因:

一是,改革开放的前30年,我国实际实施的是不平衡发展战略,即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地区,实现共同致富。

四个特区,到沿海14个开放城市,再到内陆。

沿海省份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占尽了政策优惠、区位优势,率先发展起来。

等到优惠政策惠及内陆地区,区域发展差距已经拉开。

可以说,今天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是过去不平衡发展战略的结果。

二是,片面理解成了经济总量的增长,片面追求GDP的数量扩张。

由于对发展的不科学、不全面的认识导致发展方针的偏差,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方式长期无法转变,结构不合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生态的矛盾不断加深,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出现内外失衡,内部失衡表现为产能过剩和流动性过剩,外部失衡表现为“双顺差”。

三是,“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根本性问题。

三农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工业化重点在城市推进,城市的定位视野窄,没有做城乡一体化考虑,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局限于自我发展的圈子里,辐射功能、带动功能、聚集功能、龙头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城市的功能不全、基础设施没有向周边乡镇延伸,户籍制度阻碍了城乡人口流动,使我国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四是,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先是采取了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际执行的结果是要素收入高于劳动收入占比,突出效率优先了,公平原则没有兼顾,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正确认识发展不平衡问题。

既不能放任各种不平衡发展,也不能抽肥补瘦,搞平均主义。

一是要看到发展不平衡的存在是有客观性、合理性、积极性的一面。

这是在经济持续30年的快速发展、人均GDP已超过3千美元、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2位的基础上出现的发展不平衡,是发展中的问题。

二是,从积极的角度看,发展不平衡能够形成竞相发展的局面,导致活力倍增,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动力。

三是,要看到当前的发展不平衡存在着严重的弊病,孕育着严重的后果,危及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得不到改善,差距过大,会进一步造成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集中。

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差距不合理扩大会使一部分低收入者生存成为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四是,既要正视和承认发展不平衡这种客观现实,又不能以此否定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方向。

目前出现的发展不平衡说明我国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改革还不到位,开放还不全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不是相反。

3、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是什么?

答:

一是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二是环渤海湾经济圈。

包括:

山东半岛城市群;京津冀都市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

三是黄河三角洲2009年12月3日,山东省政府消息,国务院已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以此为起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海峡西岸经济区。

四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六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七是横琴新区。

1992年,横琴岛被广东定为扩大对外开放四个重点开发区之一。

横琴新区主要发展目标是,经过十到十五年的努力,把横琴建设成为连通港澳、区域共建的“开放岛”;经济繁荣、宜居宜业的“活力岛”;知识密集、信息发达的“智能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岛”。

到2020年,横琴新区总人口为28万人,人均GDP为20万元。

八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泛珠三角区域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九是海南旅游岛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是海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对全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十是琼州海峡跨海工程。

十一是西部大开发:

1、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7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出通知,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9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3、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2008年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4、关中―天水经济区。

规划范围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

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

十二是中部崛起。

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承东启西,接南连北。

中部崛起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及其它战略支点包括:

1、长株潭城市群:

2、武汉城市圈:

3、安徽皖江城市带:

4、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5、中原城市群:

十三是重点流域综合规划。

做好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辽和太湖等重点流域综合规划的完善和编制。

十四是沿海经济初步形成“三大四小”发展格局“三大”是指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四小”,指北部湾、海峡西岸、江苏沿海和辽宁沿海。

“三大”在改革开放后率先发展起来,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接下去还要扮演中国经济领头羊和体制改革探索者的角色;“四小”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

4、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有哪些?

答: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理论:

新古典自动均衡理论。

新古典主义区域增长理论的基本假说是,区域之间要素报酬的差别会通过要素流动趋向均衡,也就是说,市场机制的作用最终会消除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导致经济增长的均衡。

循环累积因果论。

又有叫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是由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1957年提出的。

缪尔达尔等认为,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中,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

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这后一因素的变化,反过来又加强了前一个因素的那个变化,并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那个因素变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累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

钟”型发展理论。

1980年。

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阿朗索(W.Alonso)提出了“钟型发展理论”,引入了描述经济发展过程的变化次序模式—钟型模式。

在发展初期,国家的增长是不平衡的,存在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

即使在某一区域内,用各人口组所占财富比例来衡量,社会不平等现象也很突出。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的地区通过达成经济合作的某种承诺或者组建一定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谋求区域内商品流通或要素流动的自由化及生产分工最优化,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产品和要素市场、经济和社会政策或者体制等统一的过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能消除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障碍,实现最佳的区际生产分工与合作。

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能实现整个区域在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融合。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产品、要素等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

即贸易一体化、要素一体化、政策一体化和完全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其切入点是区域合作。

5、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现实意义在哪里?

答: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的地区通过达成经济合作的某种承诺或者组建一定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谋求区域内商品流通或要素流动的自由化及生产分工最优化,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产品和要素市场、经济和社会政策或者体制等统一的过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能消除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障碍,实现最佳的区际生产分工与合作。

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能实现整个区域在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融合。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产品、要素等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

即贸易一体化、要素一体化、政策一体化和完全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其切入点是区域合作。

区域合作是指不同区域在生产、流通、信息和技术开发过程中,彼此相关和相互依赖的各经济单位或组织之间,为了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物质利益,同时也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通过一定的合同或协议组织建立起来的各种经济联系。

区域合作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区域合作的深化所追求的目标是区域经济一体化。

现实意义:

第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样以贸易自由化为目标,与多边贸易谈判的目标相吻合,有利于促进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第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由于数量更少、地域较近、经济文化水平较为接近,因而更易协调各方立场和利益,能使有关参加方在多边贸易体制下暂时无法实现的自由化利益在小范围内得以实现,从而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有效补充。

第三、区域经济一体化所涉成员远少于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各成员间就贸易自由化进程达成一致的难度相对较小,从而有利于在小范围内更快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从而有效地降低多边贸易谈判的复杂程度和难度。

第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作为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试验场”,通过小范围的“试验”可为多边贸易体制提供大有裨益的经验教训,为国际贸易自由化提供可供借鉴的先例,发挥示范效应。

加深了人们对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认识,有助于消除人们的疑虑,为多边规则的达成和实施提供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WTO发展并走向成熟的中间环节,有助于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向更深层次发展。

第五、当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具有重叠性,即某一国家是多个组织的成员国,这类国家能起到桥梁的作用,促进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而推动全球多边贸易谈判。

第六、区域组织的强大凝聚力,可在多边贸易体系中抗衡经贸超级大国,从而防止和避免多边贸易体制成为超级大国称霸的工具。

第七、某一区域内的自由化行动可以激励其他国家和地区采取同样措施,进而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第八、区域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贸易创造远远高于贸易转向。

第九、区域组织间相互重叠交叉,而非相互封闭、孤立与对抗,且跨地区和重叠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将使全球化步伐加快。

6、怎样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楚东涛P259-362

答: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指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保持国民经济的高速运转和适度增长,又要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稳定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

达到各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要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它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坚定不移地实施全国各地区谐调发展战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要做到:

第一,全力推进西部大开发。

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量力而行,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力争用10年时间,市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有突破进展,科技、教育有较大发展。

第二,加快中部地区的发展步伐。

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纵横南北的地区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

第三,提高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

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有条件的地方争取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

第四,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各地区要坚持实施科技兴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兴工业化道路。

通过区域规划和政策,引导和调动地方积极性,形成根据特色的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现行在生态功能保护区、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旅游经济区等方面取得突破。

7、简述西部发展的潜力和优势?

答:

第一,西部土地资源丰富。

中国的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异常丰富,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而人口则不到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地广人稀。

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大,仅西北五省(区),现有的耕地就达2亿多亩,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土地五亩以上,比中国全国人均占有的土地高3.5倍,而且还有大量宜农荒地可以开发。

西北平原虽然干旱少雨,但是由於高山多,冰雪资源丰富。

内蒙古、宁夏有丰富的黄河过境水,能够用於农田灌溉。

黄土高原及其以西地区雨量最高可达年降水量600毫米,适宜发展旱作农业,是中国杂粮生产具有明显优势的地区。

第二,中国五大草场集中在西部。

中国西部地区草原辽阔,著名的五大草场集中在这里。

位居全国第一的内蒙古草场,是北半球的三大草原之一,现有天然草场13亿亩,其中可利用的草场10亿亩。

区内有牧草2370多种,适於放牧和割草利用的植物200多种,牲畜喜食的禾本科和豆科牧草占三分之一以上。

占全国草原面积四分之一的新疆天然草原有效利用面积达到7.6亿亩以上,相当於世界人均11.4亩的5.3倍。

西藏有草场8亿亩,藏北高原还有20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可开发利用草场5亿亩。

青海省的四季草场齐全,75%是草甸草场和草原牧场,适於饲养耗牛、藏系羊和半细毛羊。

甘肃的草原类型较多,宜於西北各类牲畜发展。

第三,动植物资源丰富珍稀物种繁多。

中国西部地区以其地形复杂,气候类型较多,为不同的植物生长和野生动物栖息创造了条件。

据调查,仅西北、华北北部和内蒙古有种子植物约3500多种,占全国的10%左右,分为温带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青藏高原高寒五个植被区、六个植被亚区、九个植被带。

中国西部地区动物种类繁多,西北五省和中国北方沙区的鸟类有557种子,占全国的47%,兽类205种。

第四,占尽天时地利的能源优势。

中国的大部分能源贮藏在西部地区。

山西、新疆、内蒙古、甘肃、陕西等是中国的重要煤炭基地,不但产量大,质量好,而且埋藏浅,种类齐全。

新疆是中国石油储量较多的地区,预测生油储量在200亿吨以上,青海、陕西、甘肃等西北省区均有大量石油,正在进一步探明。

在西部地区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一百多种,除具有明显优势的煤、石油、天然气外,主要有铁、锰、铬、钛、金、铜、铝、锌、铍、锂等。

在主要矿种煤、铁等中国一类省区有9个,绝大多数在西部。

第五,水电资源开发大有潜力。

中国长江和黄河两大河流的中上游均在西部地区,又由於西部地区地貌复杂,落差大,水电资源开发潜力非常大。

水能作为取之不尽的再生资源,水电没有污染,安全可靠。

目前,许多国家的水能开发都在30%以上,英、法等国家高达90%左右,而中国在这方面差距较大,云南不到5%,西藏只有万分之一,因此,中国西部地区开发水能有巨大潜力。

第六,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数量可观。

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构成了中国西部地区如诗如画的旅游热点。

祁连山、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以及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山体庞大,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

峨眉山、九寨沟、黄果树瀑布等由於景观奇特,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景点。

西部地区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有大片的沙漠、戈壁和辽阔的大草原、更成为西部地区特有的景象。

新疆的火焰山、甘肃的河西走廊,早成为历史的传奇,此外,还有十几处各种类型的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

西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有1100年历史的周、秦、汉、隋、唐等11个朝代曾经在长安及其附近建都,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著名的古代丝绸之路、有世界奇观之称的万里长城,闪烁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之光的敦煌壁画,以及有始祖黄帝陵、额尔多斯高原的成吉思汗墓葬等人文景观均在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还有众多的古寺庙、古战场遗迹和中国革命战争历史英雄人物的纪念地等,人文旅游资源类型之多,数量之大,非常可观。

毫无疑问,中国西部地区在其特有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丰富多采的自然资源,不仅是西部地区无穷的魅力所在,也是西部地区经济繁荣的物质基础。

8、西部大开发的难点是什么?

答:

西部大开发的概念

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行了具体部署。

西部地区特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实施西部大开发,就是要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南(宁)贵、成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

2006年1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目标是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扎实步伐。

西部大开发总的战略目标是: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西部大开发的难点:

第一,西部发展不平衡。

首先是自然禀赋和发展历史阶段的投资不平衡。

在自然禀赋不平衡中,西南各省区域水资源极其丰富而土地资源利用少。

西北各省区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是水资源严重匮乏。

二是体制资源配置不平衡。

如西部广大农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城市经济、工业发展相脱离,地区城乡之间差距很大。

三是历史投资发展的基础不平衡。

如内蒙的钢铁、炼铝、军工、陕西的棉纺、甘肃的石化、军工、有色金属、棉毛纺、都是“一五”和“二五”计划时期发展起来的。

陕西、四川、贵州等省的电子、航空、汽车制造、家电都是“三线建设”时期而投资的。

而青海、宁夏、云南、广西等地在那时几乎没有过战略性的投资。

虽然这些工业的生产能力在过去的一些年内经过多次扩张改造,但根本的技术工艺未脱离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按照固定资产折旧寿命,企业经济寿命已经完结。

因此还存在着技术改造、产品更新的更大的投资问题和面对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二,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和人才资源利用问题。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要素,而西部地区由于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民族众多,教育机会不平等。

成人文盲率高,成人文盲率与人均GDP水平呈负相关系,特别是广大贫困山区,人的科技知识文化素质太低,是贫困地区难以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近年来由于地、县、乡财政分灶吃饭,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在机构改革中,由于没有财政转移支付,许多基础教育中的中小学缩减,许多偏远居住人口的孩子不能得到完全义务教育,这将是影响西部农村未来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同时在西部许多老工业基地中,由于效益差、条件差、加之各级政府部门对落实人才的实质性问题重视不够,留不住已有的人才,更谈不上吸引外部高素质的人才。

因此工业中的技术改造与创新还存着许多的问题。

第三,以人为本的社会全面发展问题。

社会发展是指人类在生产能力增长的基础上,基本消除贫困实现充分就业,享受更好的卫生保健、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健康的精神生活,更好的工作环境。

一切经济发展都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而西部地区发展和贫困问题,人均差距较大。

目前尚存在的农村贫困人口多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的西部偏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

同时在经济欠发达的区域中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生态环境及人均居住条件、饮水问题的生存条件比较困难。

9、联系实际,谈谈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现实意义?

答:

1.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的地区通过达成经济合作的某种承诺或者组建一定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谋求区域内商品流通或要素流动的自由化及生产分工最优化,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产品和要素市场、经济和社会政策或者体制等统一的过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能消除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障碍,实现最佳的区际生产分工与合作。

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能实现整个区域在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融合。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产品、要素等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

即贸易一体化、要素一体化、政策一体化和完全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其切入点是区域合作。

区域合作是指不同区域在生产、流通、信息和技术开发过程中,彼此相关和相互依赖的各经济单位或组织之间,为了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物质利益,同时也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通过一定的合同或协议组织建立起来的各种经济联系。

区域合作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区域合作的深化所追求的目标是区域经济一体化。

 

2.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

中国经济发展重心北移。

中国三大城市群之一(双核型)。

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理想承接地。

东北亚地区理想制造业中心地。

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

城市之间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核心城市的能量很难辐射和发散出来。

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差距大。

行政壁垒高筑、政府间合作层次低。

3.解决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实施大都市圈战略,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区域经济整合。

构建区域大交通体系和完善信息服务网络,促进区域经济整合。

破解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深化产业和地区分工,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生产与服务体系。

强化依托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要素的功能,促进区域产业和市场整合。

4.京津冀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

北京市:

大北京规划。

天津市:

滨海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

河北省:

发展战略重大调整,从内陆走向沿海;构建环首都经济圈和城市群。

构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国家一个重要区域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定,地域范围涵盖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等8个地市。

实行“8+2”模式和“廊坊共识”。

构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

京津冀一体化的问题,实质上是河北能否快速融入北京、融入天津并求得共同发展的问题京津冀都市圈短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