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务文书篇事务文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1406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务文书篇事务文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事务文书篇事务文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事务文书篇事务文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事务文书篇事务文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事务文书篇事务文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事务文书篇事务文书.docx

《事务文书篇事务文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务文书篇事务文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事务文书篇事务文书.docx

事务文书篇事务文书

事务文书篇,事务文书

事务文书篇

第一章事务文书概述

名词解释

1、事务文书:

也称机关常用事务文书,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处理日常事务时用以沟通信息、指导工作、总结得失、探讨问题的公务文书。

2、法定公文型:

是事务文书的一种结构模式,是指其正文部分像15种“法定公文”一样由“缘由”、“事项”和“结尾”三个部分构成。

事务文书中篇幅较长、由较多语段构成的文种,一般使用这一模式。

3、条款型:

是事务文书的一种结构模式,指文书的正文部分是由层次不等的“章”、“条”、“款”构成,“章”下列“条”,“条”下列“款”。

4、表格型:

是事务文书中的一种结构模式,表格具有简明直观的优点,不少事务文书即以表格的形式写作。

属于这一类型的有电话记录、会议记录、计划(部分)。

简答题

1、事务文书有哪些特点?

答:

使用频繁、种类繁多、格式相对灵活、一般内部使用、传播方式多样。

2、简述事务文书格式方面的特点。

答:

所有的应用文书均有较强的格式化特性,这是基本规律。

但是不同的应用文,其格式的严格程度和规范程度是不同的。

一般应用文的格式系“约定俗成”,规定不是十分严格,“法定公文”的格式是“法定使成”,有官方的明文规定,十分规范和严格。

事务文书介于一般应用文和“法定公文”之间,其格式要求较“法定公文”要相对灵活,但因其属于公文范畴,其格式较一般应用文要严格得多。

3、事务文书有哪些功能?

答:

a.贯彻政策,指导工作;

b.沟通联络,商洽工作;

c.参谋咨询,辅助决策;

d.积累资料,提供证据;

e.制造舆论,宣传教育。

4、事务文书的写作要领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

a.要保证公文内容在政治上的正确性;

b.要实事求是,在业务上符合客观规律;

c.在文字表达上准确、鲜明、生动、符合语法与逻辑;

d.公文起草要符合体式规范和程序要求。

5、规约类文书包括哪些文体?

答:

属于规约类文书的文体有:

条例、规定、办法、细则、章程、公约、守则、规则、准则、通则、制度等。

6、计划类文书包括哪些文体?

答:

发球计划类文书的文体有:

计划、规划、纲要、安排、方案、策划书、工作要点等。

7、讲话类文书包括哪些文体?

答:

讲话类文书的文体有:

开幕词、闭幕词、会议报告、讲话、演讲词、欢迎词、欢送词、答谢词等。

8、记录类文书包括哪些文体?

答:

属于记录类文书的文体有:

会议记录、电话记录、备忘录、大事记、年鉴等。

9、简述事务文书正文的写作模式。

答:

法定公文型、条款型、表格型。

第二章规约类文书及文书的约束功能

名词解释

1、规约类文书:

也称规章制度类文书,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类组织机构用以规范工作、指导人们言行的具有法规性、约束力的公文。

2、条例:

是党委、人大、政府及有关特定部门,依据法律或管理工作的需要而制发的,用以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军事等领域的活动进行规定,或对党的组织工作、活动及党员行为作出规范的,全面系统、长期有效的法规性文体。

(它还可以作为政策、法律和法令的补充或辅助性说明。

3、规定:

是党和国家机关及其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制定发布的,对特定范围内的具体工作或某方面的事务、活动提出具体执行意见和约束管理措施的规范性文书。

4、条中设例:

是条例正文条款的写法之一。

将“条”中的“应该”、“可以”、“能”、“必须”干什么与“例”中的“不应该”、“不可以”、“不能”干什么两个方面糅合在一条中,使条文正反结合紧密,是非界限分明。

5、集中设例:

是条例正文条款的写法之一。

在一章、一节或一条中将“不应该”的内容集中起来,从而使禁止事项非常突出。

6、集中设条:

是条例正文条款的写法之一。

在一章、一节或一条中只讲明“应该”、“可以”、“必须”、“能”、“要”等,从正面规定条文。

7、条例的签署:

实际上是指在条例标题下面用括号括注的条例通过的时间、会议和公布的日期等。

8、办法:

是行政机关为贯彻某一法令或者做好某方面工作而制定的具有指导性、指挥性的法规性文书。

9、章程:

是一个党派、团体为保证其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系统阐明组织性质、宗旨、成员权利义务、准则及组织构成、活动规则,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纲领性文件。

10、办事章程:

也称“业务章程”,是为办理某项工作而制定的规章制度,一般涉及面广、容易引发纠纷而又经常要办的事情,才需要制定章程,以便办理时有章可循。

这类章程的性质与条例、办法、守则等规约类文书相近。

11、细则:

或称实施细则、施行细则,是有关机关为实施某一法规而制定的详细、具体的法规性公文。

12、准则:

是各党派、团体或某些单位制定的内部成员言论和行动所依据的标准或原则。

13、守则:

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及某些单位制定的要求所属人员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14、规则:

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对某一事务或活动的行为准则作出具体规定的规范性文书。

简答题

1、规约类文书的特点。

答:

(1)内容的约束性。

(2)制定的程序性。

(3)执行的强制性。

(4)发布的灵活性。

(5)表述的简明性。

2、简述规约类文书的约束性。

答:

规约类文书其内容性质属于法规、制度,是根据党和政府的相关规定制定出来的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办事准则、活动依据,对所属区域或范围内的任何机构和个人都有极强的约束作用,要求人们无条件地遵照执行。

如果有人违背,必将受到公德的谴责、纪律的处罚,甚至法律的制裁。

3、简述规约类文书的程序性。

答:

规约类文书从拟制、确定到发布生效,都要遵守一定的程序。

不同类别的规约类文书其生成的具体程序不同,有的根据法规制定和颁布,如“条例”、“办法”、“规定”等;有的虽然没有法律程序,但要经过商议讨论,并经领导机关批准或经法定会议通过方能生效,如“章程”、“守则”、“公约”、“规则”等。

4、简述规约类文书的强制性。

答:

规约类文书一经生效,统辖范围内的所有人都必须遵守,不能有例外,也不容许随意解释或更改。

果在执行中发现有不足或漏洞,可在一定时间内或经过必要手续进行修改,来不及修改的,可用“补充规定”等形式弥补。

5、简述规约类文书的发布方式。

答:

规约类文书的发布方式多样:

党派、团体所制定的“章程”、“准则”等必须由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印发执行;

国家各级党政机关制定的“条例”、“规定”、“制度”、“办法”等需要以“命令(令)”或“通知”的形式下发执行;

“公约”、“须知”类这些对象比较广泛的文书一般直接印发或张贴即可。

6、简述规约类文书的宣传教育作用。

答:

规约类文书明确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事项该如何做,可以有效地统一人们的思想意识,增强民众的法规意识、制度意识、规范意识、公德意识。

加之这类文书使用范围很广,几乎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整个社会所有公众都有明显的宣传教育作用。

7、按照内容性质和使用范围,规约类文书可以分作哪些类?

答:

按照内容性质和使用范围,规约类文书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党派、团体或行政单位用以对制度、纲领、机构设臵、目标要求、活动方式、行为规则等方面进行规定的文书,包括“章程”、“准则”、“守则”等,称作“章程类”;

一类是国家各级党政部门制定或批准的规定某些特定事项、职权、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性文书,包括“条例”、“规定”、“制度”、“办法”、“细则”等,称作“规章类”;

一类是对在一定范围内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行动规范给以规定的文书,包括“公约”、“规范”、“须知”等,称作“公约类”。

8、简述规约类文书生效标识和生效时间的写法。

答:

规约类文书的生效标识和生效时间有三种写法:

第一,会议表决通过的规约类文书,生效标识(通过会议)和生效时间(通过时间)一般标注在标题之下的括号内,既可以写在一行内,也可以分两行书写,会议名称和通过时间没有先后之别;

第二,通过指挥性行政公文如命令和通知发布实施的规约类文书,生成机关和生效时间已经包含在发布文件中,不需另外标注;

第三,个别单独行文的规约类文书,生效标识和生效时间标注方法同普通公文。

9、条例有哪些特点?

答:

内容的法规性、时效的稳定性、制发的限定性。

10、条例的适用范围。

答:

(1)制定法规规章。

(2)细化法律条文。

(3)实施管理规则。

11、规定的特点。

(与条例的区别)

答:

(1)适用范围广。

(规定的适用范围比条例要广)

(2)时限较灵活。

(规定的时限稳定性比条例弱)

(3)实用性强。

(规定的实用性比条例强)(4)法律效力弱。

(规定的法律效力比条例弱)

12、规定的适用范围。

答:

(1)细化法律条文。

(2)实施工作管理。

(3)限定具体事项。

(4)补充有关文件。

13、条例和规定的格式一般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答:

条例和规定的格式一般由标题、签署、正文三部分组成。

14、简述办法的特点。

答:

规定具体、使用普遍、具有派生性。

15、简述办法的派生性。

答:

有相当一部分办法是为贯彻落实某一法律法规而制定的,是对法规执行过程中的具体事项进行的规定和说明,是法律的派生物。

这类办法一般不能独立行文,通常以“命令”或“通知”的形式发布。

16、简述“办法”与“实施办法”在写法上的区别。

答:

“办法”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往往不是一个机关,而“实施办法”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是同一机关。

因此,“实施办法”的写法与“办法”有所不同:

一般的“办法”,作者机关未必是实施者,因此写作不一定十分具体、细致。

“实施办法”的作者即是贯彻落实者,作者机关的任务是执行上级政策规定,联系实际贯彻落实。

因此,“实施办法”比上级的政策规定更具体、更细致、更切合实际,可对上级未规定到的或有空缺之处作出符合实际的规定。

17、简述章程的特点。

答:

内容上的约束性、程序上的合法性、时效上的稳定性。

18、简述章程的作用。

答:

统一思想和行为、建立管理机制、明确权利义务。

19、简述章程的写作要求。

答:

项目齐备、结构严谨、语言庄重简明。

20、简述细则的特点。

答:

派生性、详细性。

21、简述细则标题的写法。

答:

细则标题的写法有下列几种:

第一种是由原法规名称加“实施细则”或“施行细则”组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第二种是由适用范围、公文主题与“细则(实施细则)”组成,如《XX市职工培训考核细则》。

第三种是针对直接行文的细则,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公文主题与“细则(实施细则)”组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实施细则》。

22、简述细则的写作要求。

答:

既要突出一个“细”字,通过细致的补充、阐释提高针对性,又要避免冗长琐碎;

既要贯彻法规精神,又要体现部门、地区特色;

既要注重全面、细致、具体,又要注意文字的精练、简洁、准确等。

23、试述规约类文书的功能。

答:

明确职责,规范行动,统一步调,宣传教育。

24、试述规约类文书正文的写法。

答:

规约类文书的正文多数采用“条目式”写作模式,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1)章条式,也称章断条连式,即全文分为若干章,章下分条,有时条下分款。

(2)条文式,也称直接分条式,即全文不分章,从头到尾逐条排列,条下可分款。

(3)序言、分项式。

这种方式是在第一条之前用一段文字写序言(前言),说明制定办法的主题及目的、依据、意义和作用等。

全文主体结构分为条连式、分项式。

25、论述章程、准则、守则的关系。

答:

章程、准则、守则都属于“内部规章”,作用对象范围一致,但内容性质和要求程度是不一样的:

(1)在内容性质上,章程是针对整个组织而言,准则既对组织又对个人,而守则只对个人;

(2)在要求程度上,章程比较原则,准则既原则又具体,守则非常具体;

(3)在容量上,章程比较繁多,准则适中,守则最少。

26、试述条例与规定、规则的区别。

答:

(1)制发机关级别高。

条例的制发机关必须是党和国家的领导机关,规定、规则的制发机关则是各级机关,甚至包括各单位、团体,而且多为负责某项专门业务的职能机关。

(2)严肃性和强制性较强。

条例的制定机关地位高,这决定了条例比规定、规则要严肃得多,更具强制性。

(3)内容稍有区别。

条例多规定工作的组织、权限或方式等宏观问题,而规定、规则多规定具体的政策要求。

第三章计划类文书及文书的筹划功能

名词解释

1、计划的预想性:

计划里提出的工作任务、奋斗目标、步骤、措施等内容,虽然有现实根据,但都是属于未来,属于预想性的东西。

可以说没有预见就没有计划。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周到,对各种情况作出正确的估计、分析,才能使计划切实可行,实施顺利。

2、计划的可行性:

计划作为执行性文件,必须十分重视预想的现实可行性,其措施与办法必须切实可行,指标必须是努力后可以实现的,如果在实践中发现计划有不符合实际的地方,就要及时修改。

3、规划:

是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并带有战略性、发展性的计划,是蓝图式的,富有理想性和鼓动性的计划。

4、纲要:

是领导机关根据战略方针,为实现总体目标作出的长远部署。

它着眼长远,一般只对工作方向、目标提出纲领式要求和指导性措施。

5、方案:

是内容具体周密、操作性很强的计划。

方案一般适合专项性工作,往往须经上级批准。

6、工作计划:

是指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对未来一定时间内要做的工作从目标、任务、要求到措施预先作出设计安排的事务性公文。

简答题

1、常见的计划类文书有哪些?

答:

规划、纲要、设想、打算、要点、方案、意见、安排等。

2、简述计划的作用。

答:

指导作用、推动作用、保证监督作用。

3、简述计划的推动作用。

答:

计划的推动作用:

制订计划,可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工作起来“心中有数”,增强责任心和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激发工作或学习的积极性。

4、简述计划的保证监督作用。

答:

计划的保证监督作用:

有了计划,可以随时掌握工作、生产、学习的进度,便于检查任务完成的情况,从而保证工作、生产、学习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稳步发展。

如果某一环节出现特殊情况,未能达到规定的指标,就可以根据这一特殊情况,及时采取有力的应急措施,加快步伐,并在后面几个环节中弥补,从而使整个计划能够顺利完成。

5、简述“计划四要素”。

答:

计划四要素:

目标和任务、措施和办法、步骤和时间、检查和督促,即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检查方法。

6、简述计划写作的三种通病。

答:

第一种是单纯按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计划去套,简单地照抄照搬,联系本单位的实际不够,没有自己的特色。

第二种是凭着老经验、老想法去写,制订的计划是过去老计划的翻版,基本雷同,反映不出计划期内工作的新进展和创造性。

第三种是工作计划中提出的措施、办法太抽象、笼统,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7、简述实施方案的特点。

答:

应用的广泛性、内容的具体性、效力的规定性、使用的操作性。

8、简述实施方案的作用。

答:

开展工作的指南、督促检查的依据。

9、简述实施方案主体部分的内容。

答:

一是简要阐述实施某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是阐明实施某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及指导原则;

下页事务文书篇

三是实施某项工作的安排、步骤、方式方法等;

四是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条件保证等。

10、试述计划与规划的不同。

答:

(1)计划重在定任务、定措施,并限期完成,带有强烈的指令性;而规划重在定方向、定规模、展示远景,有一定的指导性和鼓动性。

(2)相对而言,计划时间较短,范围较小,内容较具体;而规划时间较长,范围较广,内容较概括,规划一般在5年以上。

(3)计划比较单一、具体,富于现实性;而规划是作全面部署和设想,富于理想性。

(4)层次和地位不同。

规划是纲领性文件,它决定了计划的方向、任务和依据。

规划是宏观的、粗线条的,计划是具体的。

11、试述计划主体的写法。

答:

一是条文式。

把下阶段的工作分成若干项目,逐项逐条地写明具体任务要求、措施办法、执行人员、完成时间等。

内容简单的计划适用。

二是分部式。

按“四要素”规定的内容分成若干部分,每部门可用小标题概括重点或提示内容范围。

用于复杂的计划。

三是贯通式。

依自然段落分层次写,开头常用提示句。

用于短期的、单一的、具体工作的计划、安排。

12、论述计划写作注意事项。

答:

(1)切实掌握方针、政策。

(2)正确处理各种关系。

(3)走群众路线,集思广益。

(4)计划要完整、全面。

(5)要留有充分的余地。

(6)保持计划的连续性和严肃性。

(7)避免工作计划的写作通病。

(三种)(8)恰当使用表达方法。

第四章总结类文书及文书的评价功能

名词解释

1、总结: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限内工作的目的、任务、经过、方式方法等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研究和评价,从而了解工作的全面情况,肯定成绩,明确问题,将经验与教训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加以条理化、理论化后所形成的文字材料。

2、综合总结:

又称全面总结,它是对某一时期各项工作的全面回顾和检查。

3、专题总结:

是对某项工作或某方面问题进行专项的总结。

4、小结:

是内容较简单或者经验不成熟、时间较短、范围较小的总结。

5、述职报告:

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干部、聘用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为接受考核、监督,就自己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从德、能、勤、绩等几个方面进行自我回顾和评估而写的,向主管部门、组织人事部门或本单位的职工群众进行陈述汇报的书面报告。

简答题

1、如何理解总结的“经验性”?

答:

总结不仅要说出“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讲明“为什么”和“怎么办”,因此在行文中要进行较多的分析,从实践中找出规律,理论性较强。

通过理论分析,找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得出规律性认识,这样才能达到总结的目的。

2、简述总结类文书的作用。

答:

向上是为了汇报,便于上级了解和掌握下情;

向下是让员工了解情况,明确方向,以便于员工更好地检查监督本单位的工作;

对外是为了全面介绍,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3、总结的主体部分要重点写好哪些问题?

答:

(1)基本情况。

(2)成绩和经验。

(3)存在的问题和教训。

(4)今后的努力方向。

4、总结写作要注意哪些事项?

答:

(1)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正确的指导思想。

(2)常用说明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

5、简述述职报告的特点。

答:

述职主体的法定性、实用价值的鉴定性、文书内容的规定性、拟制时效的特定性。

6、简述述职报告标题的写法。

答:

一是只写文种名称,即《述职报告》;

二是代词加上文种名称,如《我的述职报告》;

三是文种名称前加上述职的时间范围,如《20XX年度述职报告》;

四是文种名称前加上任职时限和任职名称,如《20XX年至20XX年任文学院院长的述职报告》;

五是使用主副标题,主标题一般为述职报告的主旨、基本观点、基本经验等,副标题使用前面的四种形式中的一种。

7、述职报告的主体部分有哪些结构方法?

答:

(1)横式结构,即按照事物的性质和逻辑关系组织材料,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述职人的工作情况。

这种结构的关键是要安排好述职人的各项工作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清主次,摆正因果。

(2)纵式结构,主要用在工作阶段较为明显的工作岗位陈述中,一般按照时间先后和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安排内容。

这种结构对任职时间长、任期内的工作变动大的述职人最为有利。

8、写述职报告时怎样才能做到“述评结合,详略得当”?

答:

述职报告,顾名思义要重在“述”,即要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谈情况、摆材料、讲事实,但在事实材料陈述的基础上,还应当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考分析,从而得出经验,引出教训,鉴定工作,自我评价,找出在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理性认识,以有效地指导今后的工作实践。

同时,围绕所履行职责的岗位目标,突出重点,有的放矢,详略得当。

9、论述述职报告的作用。

答:

(1)它有利于组织人事部门考核、选拔、任用干部,建立、健全公平、公开、公正的干部人事任用和聘任机制,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的任用机制。

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用人体制的体现,并有利于发现和选拔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2)它便于人民群众的监督、评议,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形式之一,对于强化干部的公仆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强化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当家作主意识都具有极大的作用。

(3)它有利于促进被考核人员不断总结经验,明确自身职责,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水平,领导才干和业务素质,清正廉洁,爱岗敬业。

(4)它有利于提高述职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水平。

10、论述述职报告主体的内容。

答:

述职报告的主体部分一般围绕职责要求,具体而言有条理地陈述自己的德、能、勤、绩。

“德”,主要包括任职期间执行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遵纪守法的情况,自己的事业心和敬业爱岗的精神,自己的集体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工作作风等。

“能”,主要指自己履行现岗位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是否扎实,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开拓能力、创新能力如何等。

“勤、绩”,主要包括工作量情况如何,任职期间如何按岗位要求履行职责,岗位目标的完成情况如何,工作中解决了哪些具体问题,取得了哪些成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等。

述职报告的主体部分在陈述业绩的同时,还要一分为二地指出履行职责方面的一些不足之处,并且一定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五章信息类文书及文书的交流功能

名词解释

1、信息类文书:

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机构、组织用来搜集、汇报、传达信息材料的文书。

它是上级与下级、单位内外交流联系、保证信息畅通的重要工具。

2、信息调查类文书:

是指用于信息搜集、考察、调研的文书,这类文书主要是为了解决某种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行文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3、信息传播类文书:

是指以信息的共享、发布、传达为主要目的的文书形式。

4、信息报送类文书:

是下级单位向上级单位呈报工作进展情况的文书。

这类文书主要针对机关企事业单位一段时期内出现重要问题、重要情况进行总结汇报,它反映的情况往往具有阶段性、针对性。

5、调查报告:

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后写成的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书面报告,是反映调查研究成果的一种文体。

6、典型材料:

是介绍先进人物或先进单位的典型事迹,总结成功经验,树立榜样,引导大家学习先进、追求进步的经验性调查报告。

7、政务信息:

是反映政府工作情况、报送政府领导决策和指挥工作所需信息的实用文书,它是最成熟、最典型的行业信息。

8、综合调查报告:

是采用普遍调查的方法,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一项新的决策等进行调查研究后写出的综合性的调查报告。

9、专题调查报告:

是采用非普遍调查的方法,围绕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后写出的调查报告。

10、简报:

就是简要的情况报道,它是一种具有汇报性、交流性和指导性的简短、灵活的行政事务文书。

11、简报按语:

是发文单位对简报所反映的情况和提出的问题的倾向性意见,帮助读者加深对简报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12、说明性按语:

是对发布简报的原因、依据、目的、反映情况等作简要说明,明确行文的合法性、必要性、方向性等,帮助读者加深对简报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13、提示性按语:

是对一些篇幅略长的简报,特别是一些介绍经验的简报,扼要介绍要点,提出从中学习或应注意的经验、教训。

14、批示性按语:

是对简报的内容作出评价,或指出不足,或提出要求。

当然,按语不是指示,一般提要求也多用探讨、期望的和缓语气。

15、汇报材料:

是下级单位向上级单位呈报某项工作进展情况或某项政策、法令、指示等贯彻执行情况的文书。

简答题

1、简述信息类文书的特点。

答:

内容的真实性、选材的典型性、交流的平等性、行文的灵活性、制发的时效性。

2、简述信息类文书的真实性。

答:

信息类文书内容的真实性,一方面表现在材料的客观准确。

即文书中的问题、情况、数据、报表等必须真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必须经过深入实际的调查取证,不能主观臆断,无中生有。

另一方面表现在结论要反映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