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1371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docx

《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docx

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

南宋 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

李唐(1066-1150),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

初以卖画为生,

宋徽宗赵佶时入画院。

南渡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

擅长山水、人物。

变荆浩、范宽之法,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

晚年去繁就简,用笔峭劲,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画水尤得势,有盘涡动荡之趣。

兼工人物,初师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风格。

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

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南宋李唐采薇图卷

局部这是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而画的。

李唐所画的《采薇图》,即着力刻画了古代这两个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人物。

图中描绘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

伯夷、叔齐均面容清癯,身体瘦弱,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

李唐采用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保持气节的人,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在当时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候,可谓是“借古讽今”,用心良苦。

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南宋李唐采薇图卷

局部图中石壁上有题款两行;“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大约属李氏晚年作品。

本幅有明人项元汴、清人吴荣光等收藏印多方。

后幅有元人宋杞,明人俞允文、项元汴、清人永瑆、翁方纲、蔡之定、阮元、林则徐、吴荣光、潘霄汉的题记。

《清河书画舫》,《汪氏珊瑚纲》,《佩文齐书画谱》,《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著录。

靖康二年(1127),金人灭掉了北宋,不仅活捉了徽、钦二帝,还俘获了一大批包括宫廷画家在内的能工巧匠,其中就有这幅《采薇图》(见图)的作者,被后世誉为“南宋四家”之首的大画家李唐。

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南宋李唐采薇图卷

局部这幅《采薇图》为绢本,淡设色,纵27.5厘米,横91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画中描绘的是一个流传久远的历史故事:

商朝末年,孤竹国的国君决定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

国君去世后,叔齐坚持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坚持不受,说他不能违背父命。

为了让弟弟叔齐从容继位,伯夷悄然逃走。

得知此讯后,叔齐也义无反颐地放弃了王位,随兄而去。

多年后,二人投奔西伯侯姬昌。

恰值姬昌去世,他的儿子号称武王,正在积极准备进兵讨伐商纣。

二人立刻赶到武王马前制止。

但武王未听,夺取了政权后,天下改称为“周”。

伯夷、叔齐深以为耻,决心不再吃从周朝土地上收获的粮食,于是隐居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境),靠着采掘些野菜度日,最后饿死在山里。

他们这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行为得到普遍推崇。

李唐以此为题就是对那些苟且偷安、舰颜事敌的北宋臣子们的辛辣讽刺。

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南宋李唐采薇图卷

局部《采薇图》画面的气氛肃穆、凝重、萧瑟。

最前面的一松、一枫相对而立,树干奇崛如铁、挺拔坚硬,这不禁使人联想起枫树的耐寒与苍松的不凋。

作者有意将这两株具有象征意义的大树布置在画面最前端,或许就是对画中人物性格的比喻与写照。

在枫树后面的石壁上有两行款识:

“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由此可知作品的主题。

在画面的中心位置,一块巨大的岩石光滑如砥,石上有二人相对而坐,这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伯夷与叔齐。

正面的一位抱膝安坐,神态老成持重的男子,大概是长兄伯夷吧?

此时,他正侧着头仔细聆听着叔齐的谈论,表情庄重肃穆,眉宇间仿佛还带着许多的忧虑,似乎正在追忆故国往事。

叔齐的形态略显活跃,他身体斜倾,右手撑地,左手探出二指,像是在向兄长诉说着周武王“以暴易暴”的种种罪状。

清代张庚在《浦山论画》中评价这件作品时说:

“二子席地对坐相话言,其殷殷凄凄之状,若有声出绢素。

”现在看来,确有同感。

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南宋李唐采薇图卷

局部树木的画法颇具新意,那株松树只是用重墨粗笔勾出树干,然后略加些鳞纹,再以浓淡不同的色彩晕染,显得苍劲浑厚。

松针在勾勒之后再用青绿色重新描一次,用笔挺拔爽利,线条虽短却充满劲力,显现出一派繁华茂盛、郁郁葱葱的景象。

在细节处理上,李唐也是颇具匠心。

浓重茂密的背景衬托出两个身着淡色衣装的人物,使主题尤为突出。

岩石后的峭壁悬崖,松树上缠绕的古藤,营造出一派荒芜寂静的场面,这或许是荒山之中人迹罕至的偏僻角落。

它不在周朝的辖治之内,那么,这里的野菜、野果也不是周朝土地上生长的了。

摆放在二人面前的篮子和镢头是采薇的工具,作者着意刻画这一小小的细节,不仅更加突出主题,更使画中人物有了一种怡然自得、随遇而安的情致。

一条逶迤蜿蜒的小溪从崖下流过,使构图更加丰满,画面豁然开朗。

小溪的流动不仅使视野中的景物显得宁静、肃穆,同时也增强了虚实对应,作品也显得更加自然灵动。

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南宋李唐采薇图卷

局部作为马背上的民族,金人虽生性粗犷却很注重文化修养,对于俘获的北宋文人只要学有所长,就会给予相当的礼遇,对宫廷画家更是待遇丰厚。

据《金史》记载,金国宫廷“于秘书监下设书画局,又在少府监下设书画署”,在“裁造署”中也“有绘画之事”。

以李唐当时的声望地位,在金国不仅可以衣食无忧,就连创作条件也肯定优于内忧外患、兵燹纷纷的北宋。

可是,他却在去往金国的途中逃跑了。

逃跑的理由很简单,他是宋国臣子,他要忠于国家,他不能够为“外族”效力。

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南宋李唐采薇图卷

局部时至今日,我们对于李唐舍命南逃的举动还是应该称道的。

中华民族虽然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但金国对北宋的战争毕竟是不正义的。

从李唐的这一举动可以看出他的立场和气节。

正是因为他自身所具有的这种民族气节,才会鄙视那些甘于为金国效力的北宋臣子。

于是,他创作了具有讽刺与警世意义的《采薇图》。

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南宋李唐采薇图卷

局部李唐的人物画是学李公麟的,从这件作品的用笔上可以见到一些端倪,但更多的还是艺术成熟期的自家面目。

人物的衣纹勾画用笔顿挫有力,线条硬朗干净,具有“折芦描”的意趣,笔势起伏跌宕,变化幅度虽不是很大,但动感强烈。

细细品味,我们可以窥视出作者在运笔时那份难以平静的心情。

古人说:

“喜画兰,怒画竹。

”李唐在这件作品中的用笔有些“怒画竹”的味道,心中的郁闷与对“投降派”的不忿随着笔势的游走尽情地宣泄出来。

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南宋李唐采薇图卷

局部这幅《采薇图》就是一幅寄托着作者真实感情的佳作。

在用墨线勾勒之后,作者又将画中人物的衣纹用淡墨再次勾勒,而后略加渲染,显得既饱满又富有韵味。

这种技巧既新颖又传神。

虽然这是一件以人物为主题的作品,但山石树木却占有很大比例。

山石以粗细不均的硬笔线条勾勒,而后在阴面与侧面用大斧劈皴表现出阴阳向背,笔势迅急沉稳,质感强烈,给人的感觉痛快酣畅。

高清解析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title="南宋李唐《采薇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详解"style="max-width:

650px;">拍品资料李唐(1066-1150)字晞古。

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

北宋末南宋初画家,精于山水画和人物画。

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赵佶朝(1100~1125)补入画院。

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高宗南渡,李唐亦颠沛流离,逃往临安(今杭州),以卖画度日。

南宋恢复画院后,李唐经人举荐,进入画院,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时年近八十。

擅画山水,变荆浩、范宽之法,用峭劲的笔墨,写出山川雄峻的气势。

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

李唐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画家。

因为关于他的史料记载凤毛麟角,多为片语只言,以致现在的我们几乎无从知晓他的生平事迹。

然而,由于他对于南宋一朝绘画具有开风气之先的领袖作用,长久以来一直为后世的画家与收藏家们所津津乐道与追捧,其画作自然也非常珍贵。

在李唐众多的传世画作中,《采薇图》是其人物画作品的代表杰作。

不过,《采薇图》的价值尚不止于此,还在于其后元代钱塘的乡贡进士宋杞所书写的一段跋文——这段跋文是目前已知最为详尽的李唐生平介绍,勾勒出了这位传奇画家的轮廓。

由于这样两个最重要的原因,使得《采薇图》成为历代收藏家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当然也造成了一些仿本的出现。

目前公认的《采薇图》真迹藏于故宫博物院,除此之外尚有两三件仿本传世,本次拍品中的这件《采薇图》便是较为接近真迹的一件仿本。

本件作品与故宫本在形制上非常相似。

引首均有明代李擢公所书“首阳高隐”四字。

引首所用的笺纸略有不同,故宫本所用为洒金笺,而本作为山水树石背景的花笺。

两本的引首俱有“擢公”、“李彤审定”、“金匮孙尔准平叔氏鉴定之章”等印鉴,仅有三方后代印鉴不同,表明了两作不同的庋藏轨迹。

故宫本因经过重新装裱,引首的一方“筠清馆印”骑缝章已经残半,而本作却得以保留,使得我们见到当年故宫本的原貌。

除引首的这些区别以外,本作所显示出来的题签位置也应是故宫本重装之前的原貌,即只有“筠清馆珍秘”一签位于引首之前,而钤印“伯荣审定”的题签则应位于引首与画心之间。

从装裱形制与外观上来看,本作为我们提供了还原故宫本原貌的参考资料。

若从整幅画心来看,故宫本所采用的“钉头鼠尾”描法在本作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本作中人物的面部表情略逊于故宫本。

故宫本中那种双眉紧锁的模样,在此卷中人物面部略显消瘦。

在树石的刻画上,本作几乎与故宫本不相上下,除了构图上微小的差异之外,石头的皴法、枝叶的描摹都非常考究,特别是刻画树叶的廓填之法,直逼真迹。

在画中左侧树木的枝干下方,本作与故宫本同样都留有“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的款识,款识均分为两列,字体也十分相近。

可见本作与真迹关系之密切。

本作与故宫本一样,在画心后面首接宋杞的跋文。

略有区别的是本作在宋跋与画心之间还有一条“宋李唐画伯夷叔齐采薇图”的题签,而这条题签在故宫本上则是位于引首与画心之间,这再次反映出故宫本在进行重装时可能发生的改动。

比较两本中宋杞的跋文,几乎完全相同,一字不差,就连几方印章都是一模一样。

如果进一步比较拖尾各跋,直到本作的最后一跋“道光丁亥春日昆明倪琇、福州陈寿祺、赵在田、林春溥、林则徐同观于筠清馆”为止,所有的跋文均与故宫本完全相同,甚至个别印章在本作上依旧保持完整,而在故宫本上已经经过装裱而残缺。

可以肯定,此卷与故宫本的关联直到道光年间依然十分密切,道光丁亥年以后,故宫本才开始有不同于本卷的流传踪迹。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当非常复杂,但毋庸置疑的是。

本卷是现存各本《采薇图》中与故宫本关系最为密切的,也是制作最为精良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与美术史研究价值。

作者李唐(传)

尺寸画心27×88cm;题跋27×365cm

估价RMB 3,500,000-5,000,000

成交价RMB 4,032,000

专场畅神观道—中国历代名家重要书画夜场

拍卖时间2010-12-04

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5周年秋季拍卖会

出版:

1.《艺珍堂书画》(东京:

株式会社二玄社),第106、107页,1979年7月30日发行。

2.《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

(二)》,第339-344页,保利艺术博物馆编。

著录:

《艺珍堂书画》(东京:

株式会社二玄社),第252页,1979年7月30日发行。

包首题签:

宋李晞古首阳高隐图。

神品。

筠清馆珍秘。

钤印:

吴荣光

隔水题签:

宋李唐画伯夷叔齐采薇图。

引首:

首阳高隐。

李擢公书。

钤印:

擢公

题识:

□□李唐画伯夷叔齐。

题跋:

(一)宋高宗南渡创御前甲院,萃天下精艺良工,画师者亦预焉。

院画之名,盖始诸此。

自时厥后,凡应奉待诏所作总目为院画,而李唐其首选也。

唐,河阳人。

在宣靖间已著名,入院后遂乃尽变前人之学而学焉。

世谓东都以上作者为高,良有以夫。

余总角时见乡里七八十老人尤能道古语,谓唐初至杭无所知者。

货楮画以自给,日甚困。

有中使识其笔曰待诏作也。

唐因投谒中使,奏闻。

而唐之画杭人即贵之。

唐尝有诗云:

“雪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可概见矣。

至正壬寅余获此于沈桓氏,爱其虽变于古而不远乎古,似古详而不弱于繁,且意在箴规,表夷齐不臣于周者。

为南渡降臣发也。

鸣呼,深哉。

昔米南宫嗜画,病世无真李成,乃拟无李论以祛其惑。

余它日见唐画亦多率皆抱南宫之憾。

而此画者,所谓吾无间然者也。

因书颠末于左,且以告夫来者云。

是岁九月既望卿贡进士钱塘宋杞授之记。

钤印:

宋授之记、壬寅乡贡进士

(二)伯夷叔齐辟纣东海之滨,尝远就西伯之养。

至武王伐纣,遂叩马而谏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卒饿而死,以明大义于天下。

武纣之恶,武王之圣,天下莫不知之,而大义诚不可一日有废于天下也,故太公亦称之为义士。

其后箕子乃口授洪范于武王,而不以为嫌,彼独非夷齐之心乎!

而以其道,诚不可一日无传于天下,是知伯夷、叔齐、箕子之心未尝不同,而此实惟箕子能之,若夷齐之事则固万世所当法也。

宋李唐高宗时尝画伯夷、叔齐采薇图,宋杞云,唐此图盖以刺南渡亡降之臣。

余顷获观于王荩忠氏,荩忠读书嗜古,因属余书其后,余闻唐画妙绝一世,高宗以为可比李思训。

至如此图,寄意宏远,出于粉墨,形似之外虽思训有所弗及。

司马子长赞田横,宾客之贤,叹善画者莫能图,而唐之此图尤可嘉也。

遂为论次其事而系之以辞,辞曰:

惟昔夷与齐,毕命隆义声。

长啸孤岭头,飞芳振兰蘅。

倾筐停琼霭,悯点薇蕨情。

冥游超玄迹,卉木有余清。

李唐称善画,深心寄廉贞。

岂唯粉墨殊,真使贪懦惩。

炯然珍图上,空林肃遗形。

洒笔伫遐轨,千载希令名。

嘉靖乙卯闰十一月廿日俞允文着。

钤印:

古初子、仲蔚

(三)伯夷列传。

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

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

“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

太史公曰:

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泰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

“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

“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

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

“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

“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