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复习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0935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泽东复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毛泽东复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毛泽东复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毛泽东复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毛泽东复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泽东复习答案.docx

《毛泽东复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泽东复习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泽东复习答案.docx

毛泽东复习答案

第一章

单选

7.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是(A)

A.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B.“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C.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D.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8.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根据是(C)

A.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B.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

C.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C)

A.先进生产力B.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C.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D.综合国力

1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B)

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廉洁奉公

17.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是(C)

A.1997年党的十五大B.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C.2002年党的十六大D.2004年,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

20.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C)A.科教兴国B.统筹兼顾C.发展D.以人为本

多选

1.邓小平指出:

“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CD)

A.国外革命和建设经验的传播B.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C.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2.邓小平指出:

“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要求,就是(ABC)

A.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B.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D.从现实出发,修正改造马克思主义

14.2000年5月,江泽民指出: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ABC)

A.立党之本B.执政之基C.力量之源D.胜利之望

15.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ABCD)

A.时代背景B.历史地位C.精神实质D.指导意义

20.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指(ABCD)

A.树立全面的发展观B.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C.树立协调的发展观D.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21.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ABCD)

A.时代背景B.科学内涵C.精神实质D.根本要求

辨析题

1.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1.答:

此命题正确。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

时代的主题逐步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为我国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

所以说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答:

此命题正确。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就国际形势来讲,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伏,世界还很不安宁。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所以说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5.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5.答:

此命题正确。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们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章

单选

8.既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又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是(C)

A.团结一致向前看B.独立自主C.必须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D.实事求是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的基本涵义是(A)

A.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B.找出事物的因果联系

C.发现事物本质与现象的区别D.找出事物的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是(D)

A.必须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B.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D.一切从实际出发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B)

A.团结一致向前看B.理论联系实际C.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D.不断创新与发展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是(D)

A.一切从实际出发B.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C.改革开放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

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B)

A.与时俱进  B.实事求是C.执政为民  D.廉洁奉公

多选

5.党的思想路线是(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强调要从当前的、现实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实际出发,思考问题,概括出“三个着眼于”,这就是(ACD)

A.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B.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的大局

C.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D.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7.胡锦涛指出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是(ABD)

A.认识规律B.把握规律C.创新规律D.遵循和运用规律

15.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ABC)

A.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C.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在工作作风上体现了集中与民主的统一

四、思考题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答: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

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

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或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或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

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7.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答: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主客观矛盾,这就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之具体化和深刻化。

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

第三章

20.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的是(C)

A.帝国主义B.封建主义C.民族资产阶级D.官僚资产阶级

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是(B)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无产阶级D.资产阶级

22.中国革命最基本的问题是(D)

A.军队问题B.农民问题 C.统一战线问题D.党的领导权问题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ABCD)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

26.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的重心放在(A)

A.城市B.农村C.国共合作D.农民运动

27.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回答了(B)

A.人民军队的宗旨B.“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C.根据地建设是红色政权的战略依托D.党的工作中心是由“乡村向城市的转移”

8.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A)

A.武装斗争B.党的建设C.统一战线D.非武装斗争

29.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依据毛泽东的分析,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是(D)

A.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B.全国革命形势汹涌澎湃.

C.有较好的群众基础D.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30.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是(C)

A.武装斗争B.统一战线C.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D.无产阶级专政

31.邓小平曾说:

“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

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

其中,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是(C)

A.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B.土地革命、群众路线、根据地建设

C.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D.游击战争、红色政权、党的领导

11.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依据毛泽东的分析,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的原因是(AB)

A.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B.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C.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和援助D.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四、思考题

7、如何理解中国革命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答:

(1)必要性。

中国革命选择这样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

(2)革命的动力。

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该深入群众,组织和发动农民,获得广大的群众基础。

(3)革命的形式和条件。

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先在农村建设革命根据地,才能长期的与敌人进行斗争。

(4)可能性。

①物质条件:

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大国。

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

②政治条件:

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不断,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根本原因)③群众基础:

红色政权发生在有过高涨革命运动的地方,这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④主观条件:

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5)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三者有机结合。

第四章

单选

6.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C)

A.1951年B.1952年C.1953年D.1954年

7.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的“一化”是指(A)

A.工业化B.现代化C.城市化D.集体化

8.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A)

A.社会主义工业化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D.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多选

3.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ABD)

A.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B.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逐步实现对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D.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五章

单选

7.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

社会主义原则(C)

A.第一是共同致富,第二是人民当家作主B.第一是党的领导,第二是共同致富

C.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D.第一是经济现代化,第二是政治民主化

8.1990年12月,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B)

A.发展生产B.共同富裕C.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D.人民当家作主

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B)

A.巩固人民民主专政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D.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10.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C)

A.发展生产,按需分配B.共同致富C.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11.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C)

A.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B.要坚持执政为民

C.要靠自己的发展D.要发展民主和法制

多选

4.邓小平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深刻的剖析时指出(ABCD)

A.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B.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C.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D.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5.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

社会主义原则是(AB)

A.发展生产B.共同致富C.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D.人民当家作主

6.邓小平一再强调:

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CD)

A.人民当家作主B.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C.公有制占主体D.共同富裕

7.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B)

A.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C.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D.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9.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ACD)

A.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B.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C.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D.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三、辨析题

2.“发展是硬道理”。

2.答:

此命题正确。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指出:

“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是硬道理”,是说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

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人们,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3.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答:

此命题正确。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

只有不断地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这个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4.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答:

此命题错误。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一,但不能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第一个基本方面。

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还有另外两个基本方面,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它们把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追求崇高社会理想的过程,从历史活动主体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最终目的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因此,可以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但不能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四、思考题

3.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

(1)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

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

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

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六章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B)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然经历的起始阶段

B.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D.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二、多项选择题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揭示了我国当前社会的(AC)

A.社会性质B.社会发展方C.社会发展程度D.社会发展前途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所决定的。

具体地说是因为(ABC)

A.这是由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

B.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所决定的

C.这是由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条件决定的D.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

三、辨析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反映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1.答:

此命题正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专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

(2)我国社会主义起点低,它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极端落后的社会,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间又比较短。

因此当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我们是逾越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不能逾越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不可逾越的特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去实行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行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反映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四、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答: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这两层含义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第七章

10.稳定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A)

A.前提B.目的C.直接动力D.目的和直接动力

8.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ABD)

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发展是手段D.稳定是前提

9.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ABC)

A.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四、思考题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

(1)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发展,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和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在政治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巩固政治稳定。

(2)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

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

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