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规范化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0874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语言规范化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语言规范化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语言规范化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语言规范化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语言规范化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语言规范化论文.docx

《关于语言规范化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语言规范化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语言规范化论文.docx

关于语言规范化论文

浅论现代汉语的规范化

引言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新质,淘汰旧质。

为了使语言更健康的发展,更好的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就必须重视规范化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语言规范化已经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

汉语规范化标志着现代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和发达水平。

一.关于语言规范化

语言规范是指使用某种语言的人所应共同遵守的语音、词汇、语法、书写等方面的标准和典范。

语言规范化指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在某一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分歧或混乱的现象中,找出甚至确定大家都应遵循的规范,指出那些不合规范的东西,通过语言研究的著作如语法书、词典、语言学著作等明文规定下来,并通过各种宣传教育的方法,推广那些合乎规范的现象,限制并逐渐淘汰那些不合规范的现象,使人们共同遵守语言规范而进行有效的交际,使语言循着一条统一的正确道路向前发展。

语言规范化是语言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具体工作有:

标准语的确定,制订正音法,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出版规范词典,制定正字法,字母或拼写法的改革,字符改革,出版规范语法等。

在标准语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方言渗入,其他语言影响,古语残存以及使用语言的人常常在习惯爱好、语言修养等方面的差异等原因,语言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合规律的分歧和混乱现象,直接影响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不合规范的现象。

不规范现象首先表现在语音上。

在汉语普通话里,读音上分歧很多,如:

血xiě——xuè,削xuē——xiāo,剥bāo——bō,秘mì——bì等。

不合规范现象也常常出现在词汇方面。

首先表现在一个意义的不同说法,如“暖瓶”可以说成“热水瓶”,“看”可以说“瞧”、“瞅”、“”,“星期日”可以说“礼拜日”。

其次表现在异体词上,如:

煞车—刹车,稀罕—希罕,朦眬—蒙眬,毋宁—无宁,执勤—值勤,相片—像片,爱滋病—艾滋病等。

最后词汇方面的不规范现象还表现在生造词如某些小说中出现的“哑静、期盼、楞生、路道、土尘、拉躺、克抑”和乱简称如“男牛鞋”,“政攻”等方面。

不规范现象也表现在文字上。

其中最突出的是用繁体字和生造简化字,语法方面也存在不规范现象。

如“除非……”格式有两种用法,既可以说“除非男女双方同意,才能离婚”,也可以说“除非男女双方同意,不能离婚”,形成毫无益处的分歧。

由于语言中存在着分歧和不规范现象,因此需要进行语言规范化工作。

语言规范化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

公元前四世纪印度语言学家波尼尼就是一个语言规则的制订者,他在《梵语语法》即《波尼尼语法》中,用3996条规则,描写梵语的语音和语法,对梵语的规范化起了很大作用。

在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采取李斯的建议,统一规定以小篆为正字,淘汰通行于六国的异体字,对汉字规范化起了重要作用。

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拉丁语的地位下降,代之而起的是各个新兴民族国家的本地语。

为了“保卫”和“纯洁”这些本地语,许多欧洲国家相继建立了学院。

1582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就成立了旨在净化意大利语的秕糠学会,它帮助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语的基础方言,并在1612年出版了有名的《秕糠学会词典》。

不久法国也相继成立了法兰西学院,该机构的章程宣称“本院宗旨是:

全力以赴规范我们的语言,使其纯洁、富于表现力,并对文艺和科学进行充分描述。

”并经过多年努力编成了《法兰西学院词典》(1694年)。

实际上,19世纪以前所有的语言学都是注重规范的。

希腊和拉丁语法学家是教科书的编写者,他们希望建立一套正确地用自己的语言写作和说话的永远不可改变的规范准则。

这也许是人们总是把他们的工作轻蔑地称为“前科学的”的原因。

但甚至在19世纪,许多杰出的新语言科学的奠基人也都深深地卷入了语言规范问题。

丹麦的拉斯克花了许多时间为丹麦语设计了更合理的拼写系统,并且就此题目于1826年出版了整整一部书。

德国历史语言学派的奠基人,象格里木和施莱赫尔,就德语的正确性这个题目写了许多文章。

19世纪下半叶,新语法学支配着语言学,他们对这个问题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保罗在其《语言史原理》一书中,用一整章来探讨标准语,而诺林写了一篇透彻的文章,研究语言的正确性问题。

在英国,语言学伟大的奠基人斯威特终生都活跃于“拼写改革协会”。

在20世纪,梅耶详尽地考虑过这个问题,而叶斯柏森在其《人类、民族和个人》一书中,以两整章的篇幅讨论“正确性的标准”这个题目。

语言规范不能凭个人的主观好恶,必须要有客观根据,特别是在选择标准语时,更要注意这点。

标准语是一个民族的经过加工、规范的共同语。

它是在某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种作为共同语的根源的方言叫做基础方言。

在同一语言的诸方言中,究竟哪种方言能成为基础方言,并不决定于人们的主观爱好,而决定于该方言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通常有下列因素使一个方言成为标准语的基础:

1.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地;2.通行地区广,使用人口多;3.代表整个语言发展的趋向;4.如果有文字,往往有用这个方言写成的大量文献。

一种标准语的基础方言如果分布很广,各地语音有差别,应该选一个最有影响的地点的语音作为标准音。

例如,现代汉语的标准语即汉语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是因为我国的北方是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主要地区。

北方方言分布很大,各地语音有差别,于是选择了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这是因为近六七百年以来,元、明、清三代都建都于北京,所以北方方言里的北京话影响最大。

“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使北京语音成了“国音”。

解放以后,我国定都于北京,北京成了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话的威信进一步提高。

党和政府根据汉语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规定汉语标准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规范并不是约束和限制语言的发展,而是促进语言在正常轨道上发展。

规范化也不是使语言简单化,把一切规定得很死板,叫人说话写文章都按一个模子,不许有个人的风格和创新。

规范只是把语言中无用的东西、有碍清洁健康的成分淘汰掉,把不必要的分歧格式加以统一,而那些在不同的文体上具有不同修辞色彩的成分都予以保留。

这样,标准语就可以沿着纯洁、健康、统一的大道更好地丰富发展了。

二.现代汉语概说

1.现代汉语的概念

汉语:

刘邦始建都于汉中,汉中因汉水而得名。

公元前206年,刘邦得天下,国号称“汉”。

后外族人称中原人为汉人,于是沿用下来,因而也有了“汉语”的名称。

汉语虽然是由汉朝而得名的,但汉语的实际存在却远在先秦之前。

对外族人原有“南蛮、北狄、西羌、东夷”之称,后统称北方、西方之少数民族为“胡”人。

公元304年,汉胡民族开始大融合,胡人说汉语不太标准,于是有“胡言汉(乱)语”的说法,后又派生出许多词语:

胡闹、胡扯、胡说、胡缠、胡臭、胡思乱想、胡搅蛮缠、胡说八道,又有了胡椒、胡杨、胡琴、胡萝卜等词语。

现代汉语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这是1955年中国科学院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上确定,由国务院颁发的。

这是狭义的现代汉语,广义的现代汉语还包括现代汉语方言。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基础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2.现代汉语的特点

和印欧语言系的语言相比,现代汉语有如下特点:

1、语音方面:

(1)有区别意义的声调;

(2)在音节中元音占优势;

(3)没有复辅音;

(4)音节总数有限,简短而明确。

2、词汇方面:

(1)构词单位以单音节为主;

(2)构词方法主要采用词根复合方式;

(3)双音节词居多。

3、语法方面:

(1)缺乏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2)词类具有多功能性;

(3)构词法和造句法基本一致;

(4)有量词,语气词丰富;

(5)句法结构类型多样化。

三.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概念

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就是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及其内部明确的、一致的标准,并用这种标准消除语音、词汇、法语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同时对它的书写符号——文字的形、音、义各个方面也要制定标准进行规范。

汉语规范化,就是根据汉语的发展规律来确定和推广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以便更进一步地发挥汉语的社会交际作用,促使汉语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四.历代政权的语言文字政策

秦始皇统一中国,针对“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实行“书同文字”政策。

确立秦篆为规范,取消原先在六国通行的与秦篆不同的“六国文字”。

这是第一次大规模的政府干预语言文字应用的行为。

汉代已注意到方言分歧严重的情况。

汉字“隶变”后,汉字字形的分析、理解和使用存在很多混乱现象。

扬雄作《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第一次整理记录了周秦西汉时代方言口语分歧及其与共同语之间的对应关系。

汉章帝八年诏诸儒各选高才生讲授古文。

孝平帝召集当时的语言学家在未央宫解说文字,辨析形音义关系。

许慎在考证出土文物资料基础上,归纳整理出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魏晋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梵语与汉语的接触与大量佛教音译词的借用,促进了汉语语音学的研究,

晋代开始出现了“反切”注音法。

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陆法言完成了第一部研究记录字音标准的《切韵》。

三国时,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刻“三体石经”。

《三体石经》用古文、秦篆、汉隶三种字体,对照书写《尚书》《春秋》《左传》等经典文献,是“国定”的文字规范。

唐代字样之学大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愈受到统治者官方的重视。

宋编修《广韵》。

元定都大都(今北京),使大都话成为当时的“天下通语”。

明代以后,官话流行。

官话以“读书音”的形式向南方扩散,形成了南方各方言中“文白异读”的现象。

清代,方音最重的福建、广东两省,分别设立推广官话的政府机构——“正音书院”。

“正音书院”通过设科取士,规定考生中“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

辛亥革命后,1913年蔡元培主持召开“读音统一会”。

1916年成立“国语研究会”。

把“言文一致”“统一国语”作为“政令”颁发全国,以政府行为推进了“国语运动”的开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代领导人十分重视语言文字工作。

1949年10月10日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推出研究汉字改革、汉语统一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任务。

1955年10月,先后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以决议形式确定了以“普通话”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法定名称,并通过了普通话语音标准、词汇及语法规范等原则问题。

1958年公布《汉语拼音方案》。

1982年,联合国地名标准化组织通过将《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人名地名的国际标准。

为适应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的需要,国家技术监督局先后制定颁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等国家标准。

1992年4月25日,统一的中日韩汉字编码字符集、国际标准被国际标准化组织以25比4的绝对多数通过,从此开始了中文信息国际标准化的新阶段。

2000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于2001年1月1日正式实施。

五.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

1)语音规范的标准:

1924年国语统一会确定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现代汉语以北京语音系统为标准音。

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的音节结构系统。

至于个别的轻声、儿化、异读等北京话特有的语音现象,不能作为规范的依据20年代曾经有人主张在北京音基础上加上其它一些方言特有的语音成分,如“入声”或区分“尖团”等,形成一种“人为”合成的音位系统,并且称之为“国音”。

但是其结果因为“国音”没有一种现实的方言音系为基础而没有成功。

《汉语拼音方案》就是在北京语音系统的基础上设计的。

当前的字典和词典一般都是采用《汉语拼音方案》汉字和词语注音的。

因此,学习和掌握《汉语拼音方案》,是学习和掌握现代汉语语音标准的有效工具。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门设立普通话评审委员会,负责正音工作。

审音所依据的标准就是北京语音系统,或者“北京音系”。

有些方言的读音不符合北京语音系统的,就要加以规范。

2)词汇规范的标准:

以北方话词汇为基础,适当吸收汉语方言和外来词语中具有特殊表现力的词汇。

主要以《现代汉语词典》为规范化的实际参考标准。

异体词(或叫异形词)也应当加以规范。

规范的标准主要根据实际应用的功能进行判断:

从必要性大小表现力强弱;区别性多少。

词乎规范化的成果一般都吸收到《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本中。

因此,通常可以把《现代汉语词典》作为词汇的规范,作为学习和使用的词汇标准。

3)语法规范的标准: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这一规定十分明确,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4)文字规范的标准: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系统。

文字规范不仅包括汉字,还包括书面汉语中的一切非汉字符号。

关于汉字规范的标准主要是:

以简化字为规范字;

整理和淘汰异体字;

纠正错别字;

反对乱造滥用不规范简化字。

关于非汉字符号的规范主要有:

字母数字使用法;

标点符号使用法等。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必要性

(1)语言的本质在于应用,生命力在于交际行为中沟通信息。

语言的社会性。

(2)语言的发展是约定俗成的过程,规范化就是不断的约定俗成。

(3)我国人口众多、需要规范的现代汉语。

(4)多民族国家的官方语言和联合国工作语言,国际交往和外国人学汉语,需要一个标准和规范的汉语。

(5)信息处理、人机对话、信息档案、语音识别与合成等,都需要有一个规范的处理对象、形式,便于计算系[FS:

PAGE]统的识别与处理。

(6)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化、网络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利用,也亟需现代汉语的规范化。

2、可能性

汉语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是一个不断规范化的过程。

语言的性质和功能在于交际应用,使用者双方的最大要求是正确表达和正确理解。

交际的过程就是“约定俗成”的过程。

语言系统本身也能够主适应交际双方而做出调整或改变。

调整或改变的方向就是让更多的交际使用者认同和使用,一些用法的规范就在交际实践中渐渐形成了。

历史上政府行为干预语言文字应用的先例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汉语的规范化。

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规范化。

“约定俗成”就是少数服从多数。

任何语言现象,包括语音、词汇、表达方式等,都存在使用都多少的情况。

人们学习语言时常选择多数人使用的,因为学会了以后会有广泛的使用空间。

学习和使用的这种共同心理也使语言规范化成为现实。

六.对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认识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新质,淘汰旧质。

为了使语言更健康的发展,更好的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就必须重视规范化工作。

现代汉语规范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使规范明确;二是使规范普及。

规范的标准就是普通话定义中规定的: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

总的规范确定以后,还有许多具体的规范问题需要逐步明确并推广。

对规范化要有正确的认识:

1)规范本身也是在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

2)不规范的不等于是错误的,典范的作家作品中也有特殊用例存在。

3)对于新的说法要观察一段时间后决定取舍。

对汉语规范化的正确认识决定着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可能性。

汉语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是一个不断规范化的过程。

语言的性质和功能在于交际应用,使用者双方的最大要求是正确表达和正确理解。

交际的过程就是“约定俗成”的过程。

语言系统本身也能够主适应交际双方而做出调整或改变。

调整或改变的方向就是让更多的交际使用者认同和使用,一些用法的规范就在交际实践中渐渐形成了。

历史上政府行为干预语言文字应用的先例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汉语的规范化。

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规范化。

“约定俗成”就是少数服从多数。

任何语言现象,包括语音、词汇、表达方式等,都存在使用都多少的情况。

人们学习语言时常选择多数人使用的,因为学会了以后会有广泛的使用空间。

学习和使用的这种共同心理也使语言规范化成为现实。

七.现代汉语规范化应当着重解决的问题

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使规范化明确的问题;二是如何使规范化普及的问题。

所谓规范化不明确的问题,主要是指对一些比较具体的语言运用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规则。

从总体上看,现代汉语规范已经有明确的标准,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所谓不普及的问题,主要指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内容和要求还没有为人们所广泛了解,普通话的推广在各个地区还存在不平衡现象,社会用字还有需要纠正的种种偏误。

 

规范不普及,就失去了规范的意义,因此要大力推广普通话,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是各族人民团结的需要,也是现代汉语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一项长期性的语文政策,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国家制定“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推普”方针,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1955年国家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经国务院多次研究确定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化标准,并把规范化的工作作为一项基本的语文政策,大力向全国推广。

在经济建设的新时期,推广普通话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1982年将“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充分说明了“推普”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986年1月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指出,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

同时指出,普通话应发挥下列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各级各类学校采用普通话,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

第二,各级各类机关进行工作时一般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成为工作语言;

第三,第三,广播(包括县以上的广播电台、站)、电视、电影、话剧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成为宣传语言;

第四,不同方言区的人在公共场合的交往基本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成为交际语言。

推广普通话,首先要重视的是语音规范,因为方言差别所造成的隔阂,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

除此之外,也须注重语汇和语法的规范。

 

结论

语言是民族的标志,任何一个发达的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发达的语言。

这种语言能精确有效地表达该民族任何复杂的思想和理论,任何细腻的情感和艺术。

因此,这种语言不会是原始自然形态而应是高级加工形态的,它应是明确的、规范的、一致的。

汉语规范化标志着现代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和发达水平。

语言规范只是限定了方言的使用范围,并不是禁绝方言,语言规范也不是限制个人风格的发展,它只是规定了不同风格出现的条件,剪除了语言中多余和不科学的成分,使语言使用和理解起来更准确,学习掌握起来更容易。

当然,语言规范化也不是完全不给大家带来“麻烦”。

比如对不会普通话的人来说,不学好普通话就不能心安理得地在公众场合作正式演讲;对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来说,不掌握各种同义语言形式出现的条件,就不能理直气壮地从事写作和创作。

但是我们可以相信,绝大多数人是会以民族共同语的规范、纯洁、健康发展为重,而去学习和掌握汉语规范的,去实行和促进汉语规范化的。

对于语言研究工作者和语言政策的制定者来说,语言规范化给他们带来的麻烦会更大。

因为规范化要求他们要以更科学、更客观的态度来对待语言,研究语言。

我们应当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语言规范化工作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规范化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人们推进规范化的自觉性也会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1]许振生.新华成语词典[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

[2]刑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刑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胡裕树.现代汉语[M].重订本: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增订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