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0872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阶段检测二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鲁迅曾区分两种读书方法:

一种是“看非看不可的书籍”,那必须:

一种是“消闲的读书——随便翻翻”。

前者目的在求知,不免;后者意在消遣,自然更可体味到读书的乐趣。

至于获益,则实在

A.费尽心机正襟危坐难以名状

B.费尽心机道貌岸然难分轩轾

C.劳神费力正襟危坐难分轩轾

D.劳神费力道貌岸然难以名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

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费尽心机:

挖空心思,想尽办法。

劳神费力:

耗费精神和力量。

跟句文意可知,对于“非看不可的书籍”肯定要耗费精神和力量,所以此处应该用成语“劳神费力”。

正襟危坐:

襟:

衣襟;危坐:

端正地坐着。

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

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道貌岸然:

形容外貌严肃正经,实际上内心险恶。

现多用贬义。

此处根据语境“前者目的在求知”可知,读书应该严肃,所以应该用成语“正襟危坐”。

难以名状:

形容无法用语言形容。

难分轩轾:

轩和轾分别指古代车辆的车轮的外圆和内圆,很难区分其准确的大小,因此引申为不分伯仲,难以区分。

此处根据语境是不分伯仲,难以区分的意思,所以应该用成语“难分轩轾”。

故选C。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化虚为实手法的一项是(  )

A.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王实甫《西厢记》)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C.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D.自

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本题题干给出要求赏析“化虚为实”的手法,根据诗句辨析即可。

题中AB项,把“烦恼”和“愁”化作可装载的东西,C项,把“愁”化作“春水”,为化虚为实;D项,将有形之“飞花”“丝雨”比作无形之“梦”“愁”,为化实为虚手法。

故选D。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

,。

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

”这是孔子对于知识与人生宿命的感叹,“知天命”后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最终达到“从心所欲”、领悟人生的境界了。

①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

②“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

③后来渐有所悟,是因为明白了孔子的感叹

④“好读书”却是“闲来无事好读书”

⑤以前读陶渊明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

⑥因为既然是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

A.⑤④②①⑥③B.②④③⑥①⑤C.②④⑤⑥①③D.④②⑤①⑥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

能力。

由前文语境可以推知,后两句应先说“要读书”,再说“好读书”,据此可以确定②④。

由后文“孔子说”可以确定③应放在最后。

⑤是陶渊明的观点,⑥“怎么能‘不求甚解’呢”紧承⑤,可确定⑤⑥的顺序,①是对⑤⑥的进一步阐述,所以答案应为C项。

4.下列关于《三国演义》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备伐吴兵败,退守黄龙镇,一病不起。

临终时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说诸葛亮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刘禅若可辅佐就辅佐,如其不才,可取代之。

B.诸葛亮在五丈原与司马懿陷入拉锯战,积劳成疾,命在旦夕。

他于帐中点灯祈禳北斗以求延寿,不料因有魏军探营,廖化闯帐报告,不慎将主灯扑灭。

诸葛亮禳星延寿失败。

C.曹爽派人到司马昭家探听虚实,司马昭装得老态龙钟,危在旦夕。

当曹爽丧失了警惕,出洛阳城祭扫曹睿陵墓时,司马昭发动政变,逼迫曹爽交出权力,随即将其杀死。

D.邓艾兵临成都,刘谌妻触柱而死,刘谌割妻及三子头至昭烈庙,哭祭先祖,然后自刎。

刘禅率着太子诸王和群臣,面缚舆榇,出北门而降,蜀汉灭亡。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

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

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

A项,“退守黄龙镇”错误,应该是退守白帝城。

B项,“廖化闯帐报告”错误,应该是魏延闯帐报告。

C项,把“司马昭”都改为“司马懿”。

故选D。

【点睛】从近两年考查的情况来看,选择题往往在十一部名著中考查五部,一部编写成一个选择项;而简答题则是在选择题之外的三部名著中选择两部考查,这一块是考查重点。

方法上:

一要积累名著中表现的作品思想意义,熟悉名著中重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二要理清名著中的故事情节,积累名著中重要人物的主要情节,读懂小说关键细节的价值。

三要重视作品中经典语言片段并理解其深刻含义,积累名著中体现作者倾向的内容。

四要重视作品中人物的身份、经历、教养、气质等的刻画,积累名著中艺术技巧高超的内容。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

推究,退本求源

B.以一少牢告庙告:

祭告

C.系燕父子以组系:

捆绑

D.本其成败之迹本:

依据,依托

6.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

接着运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

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

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7.把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选自课内文言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屈原列传》)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报任安书》)

8.从选文看,庄宗亡国的原因有哪些?

请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

【答案】5.D6.A

7.

(1)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物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2)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浮游在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俨然是一个洁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的人。

(3)我之所以忍耐着苟活下来,陷身于污秽的监狱中而不死去,是因为我遗憾内心想做的事尚未完成,如果平庸地死了,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彰明于后世。

8.①天命不在,②宠幸伶人,③逸豫享乐,④骄傲自满,⑤不能居安思危。

【解析】

【5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D项,“本”,结合“成败之迹”分析,“依据、依托”错误。

应该译为考究、推究。

句意:

探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

故选D。

【6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A项,“不在天命”错。

结合“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分析,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故选A。

【7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积”,积累;“于”,介词,从;“忽微”,极细小的东西;“而”,连词,表并列;“智勇”,才智勇气;“于”,介词,被;“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岂……哉”,难道……吗。

(2)“疏”,疏远;“淖”,烂泥、泥沼、泥淖、污淖;“之”,助词,的;“蝉”,名作状,像蝉那样;“于”,介词,从;“以”,连词,表目的,来;“浮游尘埃之外”,浮游(于)尘埃之外(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之”,助词,的;“滋垢”,污垢;“皭然”,洁白、洁净、清白的样子;“而”,连词,表转折;“滓”,污黑、污浊。

(3)“所以”,……的原因;“幽”,被囚禁;“于”,介词,在;“粪土”,监狱,污秽之地;“而”,连词,表转折;“恨”,遗憾;“私心”,内心的想法;“鄙”,鄙陋、鄙薄;“没世”,终结一世,即死;“而”,连词,表承接;“文采”,文章;“表”,显扬;“于”,介词,在;“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状语后置句)。

点睛: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

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

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8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等分析可知,庄宗亡国的原因有天命不在,宠幸伶人,逸豫享乐,骄傲自满等。

【点睛】参考译文:

唉!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

“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

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

“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忆旧游·别黄澹翁

吴文英

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

片红都飞尽,正阴阴润绿,暗里啼鸦。

赋情顿雪双鬓,飞梦逐尘沙。

叹病渴凄凉,分香瘦减,两地看花。

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依旧欹斜。

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

故人为写深怨,空壁扫秋蛇。

但醉上吴台,残阳草色归思赊。

【注】此词作于淳祐九年,词人在苏州仓台为幕僚。

此词为词人在苏州送别友人黄澹翁时回忆起杭州姬妾而作。

9.陈洵在《海绡说词》中说“此恨有触即发,全不注在澹翁也,故曰‘送人犹未苦’”,联系全诗,概括作者“苦”的原因。

10.下阙“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三句,历来为人称道,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9.别友;伤春;多病;怀人;思归。

10.①用典,虚写,②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诗意,③想象友人此去杭州景象,④借探问离巢孤燕以求杭姬踪迹,⑤表达对杭姬的思念与牵挂(或希望友人此次去杭代为探寻她下落的殷切之情)。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联系全诗,概括作者‘苦’的原因”,然后到诗歌中圈出引发作者之“苦”的内容,接着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从词题《别黄澹翁》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词,首先应该有别离之苦;从“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片红都飞尽”可知,此时送别恰逢暮春,故而又引发伤春之苦;从“赋情顿雪双鬓”和“叹病渴凄凉,分香瘦减,两地看花”可知,词人因送友去杭而怀念起在杭州的那位姬人,便不禁黯然伤神,双鬓一下子变白,此处有怀人之苦,而词人与杭姬劳燕分飞,有情人两地分居,又有相思之苦,哀叹自己得了消渴病处境十分凄惨悲凉,还有多病之苦;从“但醉上吴台,残阳草色归思赊”可知,词人在送友之后独自带醉登上姑苏台,看着眼前一片惨淡荒凉的残阳,愁苦也如夕阳下的草一样,渐行渐远还生,不禁发出思归之叹以及思归而不得的惆怅。

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阙‘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三句,历来为人称道,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然后把握诗句所写的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句中的手法,分析效果。

“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意思是“菟葵燕麦迷烟雾,问离巢的孤燕,将要飞栖谁家”,这是词人对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诗意的化用,是词人想象别离后友人去杭州的景象,属于想象,也是虚写,以一“问”字借对离巢孤燕的探问来询问杭姬踪迹,从而表达对杭姬的思念与关怀,或希望友人此次去杭代为探寻她的下落。

考生主要围绕用典和虚写或想象来分析。

【点睛】赏析语句题是以句子为赏析对象的一种题型。

“句子”可以是某联或某阕这些局部语言。

题干用语一般为“请赏析……句”“请赏析……联的妙处”“请从角度赏析……两句”。

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

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

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

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

这就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抒情方式的角度、遣词造句的角度等方面赏析。

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想象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衬;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一般考虑比喻、比拟、借代和夸张;句式如何,是否对仗;有无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无明显的表现力,等等。

答题步骤:

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乌鸟私情,___________。

(《陈情表》)

(2)借书满架,___________,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项脊轩志》)

(3)___________?

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

(4)亦欲以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

(5)明道德之广崇,___________,靡不毕见。

(《屈原列传》)

(6)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

(《屈原列传》)

(7)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归去来兮辞》)

(8)__________,亦崎岖而经丘。

(《归去来兮辞》)

【答案】

(1).愿乞终养

(2).偃仰啸歌(3).晓来谁染霜林醉(4).通古今之变(5).治乱之条贯(6).举类迩而见义远(7).悟已往之不谏(8).既窈窕以寻壑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乞”“偃”“染”“迩”“悟”“壑”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现代文阅读

(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幅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

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

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结齿,眸子赛①灯,下巴颤儿一塔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

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

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

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

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

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

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功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各色②。

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绝不搭理。

这叫嘛规矩?

他就这规矩!

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作“苏七块”。

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

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拖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了胳膊,疼得够劲。

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

他说他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哼呦哼呦叫疼。

谁料苏大夫听都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

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

“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门后,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

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了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

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

“接上了。

”当下便涂上药膏,架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的药面子。

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

“这药我送了。

”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去。

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

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有句话,还得跟您说。

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

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选自《俗世奇人》)

【注】①赛:

天津地方土语,有“好像”或“似”之意。

②各色:

方言,意思是特殊,与众不同。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曲折,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B.小说主人公苏七块职业是医生,在医术上可谓是“正骨神医”,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说明他的医德遭人质疑。

C.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结局颇有点出人意料,读者在对苏七块的个性、人品感到惊疑、怪异之际,又会对他油然萌生敬佩之情。

D.小说的故事性和传奇性很强,语言典雅优美。

让人粗读故事会大呼奇妙,咀嚼文字又觉得精妙无比。

13.小说是如何塑造苏七块这个人物形象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4.请探究小说为什么以苏七块还钱赠药为结尾。

【答案】B

(1)细节描写:

①通过外貌描写,先是写“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结齿,眸子赛灯”,再通过特写“下巴颤儿一塔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

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突出他的个性、精神和干练;②通过动作描写,“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