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0809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龚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龚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龚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龚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龚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龚教案.docx

《龚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龚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龚教案.docx

龚教案

《三峡》教案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材分析

北魏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了三峡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是写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

文美,也容易理解,对初一学生而言,结合树下注释读懂弄通不困难,关键是要适当地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如读准句读,特殊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关键是了解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中尽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欣赏三峡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熟读成诵,积累理解”的环节对课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并结合书下注释通过圈画法把字词和译文一一对应,尽量字字落实;通过“品读课文,解决问题”的环节时问题呈现,然后一一解决,使学生明了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三峡美景是其中之一,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

美丽的三峡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齐读)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三峡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水经注》和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板书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初读课文

(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读准课文字音。

正音:

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素湍(tuān)绝巘(yǎn)长啸(xiào)属(zhǔ)引哀转(zhuàn)

(2)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4)学生两两互读,相互指出。

2、研读课文

(1)学生个别朗读,读清句间停顿。

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矿襄陵[襄陵:

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沿溯:

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

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

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译短文。

(四人人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1)重点字词解释:

略无阙处(毫无)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隐天蔽日(隐蔽天日,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夏水襄陵(漫上)不见曦月(太阳)

沿溯阻绝(断)或王命急宣(有)

虽(即使)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不以疾也(不如)绝巘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飞漱其间(冲刷)

良多趣味(确实)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林寒涧肃(寂静)

空谷传响(回声)故渔者歌曰(所以)

(2)重点句子翻译: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3、朗读比赛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开展小组比赛

4、反馈交流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四、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问题展现

问题一、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

你能用“三峡的____美,你看,它

有的特点”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1:

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有绵长、多、陡峭、高峻的特点。

(板书:

山——奇险)

例2:

三峡的水美,你看,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

水有迅猛的特点。

(板书夏水——迅猛)

三峡的水美,你看,一千二百里的水路,早上出发,傍晚就到了,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水有迅疾的特点。

三峡的水美,你看,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激流回旋,清波荡漾,水有清幽的特点。

(板书春冬之水——清幽)

例3:

三峡的秋美,你看,高猿长啸,声声在山谷中回荡。

三峡之秋有萧瑟凄凉的特点。

(板书秋——萧瑟凄凉)

问题二、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讨论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正面写山的长、多、陡、高。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其凶险。

“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侧面表现江水迅疾。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久久不绝,悲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2、动静结合。

静景:

山动景: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

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

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

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3、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

如:

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

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

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

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

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问题三:

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

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从山写起。

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

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后写秋天,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

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干,顺势而下,入情入理。

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

问题四:

文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五、学生小结学习本课的心得

六、布置作业

1、整理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2、整理课文翻译并背诵课文

3、从文章中两句渔歌,你还可联想到哪些诗句?

它们的意境相同吗?

附:

【一词多义】

①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

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停止)

【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少)

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曲折)

【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北魏

山:

长、多、陡、高峻

夏水:

凶险、迅疾

春冬景色:

色彩斑斓、景色清幽

秋:

悲寂凄凉

 

《陋室铭》教案

龚占玲

课题名称《陋室铭》课时1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陋室铭》是刘禹锡创作的一篇散文。

它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积累文言词句。

3.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探究作品修辞等手法的运用,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作者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用具

多媒体、录音机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

疏通文言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的写法,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思路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四、寄语同学,布置作业

 

 

 

 

教师主导

学生参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如果有一个王宫大厦,要得到他要说许多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情;还有一座简陋的房子,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

你会选择哪一个?

唐代的大诗人刘禹锡选择了陋室,他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2、解题引入新课。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作者简介(板书:

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是与白居易齐名,是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其诗善使事用典,托物寓意,以针砭时弊,抒写情怀。

由《刘梦得文集》。

《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2、指导学生积累生词:

正音:

铭陋馨苔牍

3、齐读课文两遍。

4、疏通文意:

学生根据注释逐句翻译,疑难处教师点拨、提示,学生相互补充。

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5、梳理结构

提问:

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

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

(中8句)谢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凡脱俗的胸襟;

第三层:

(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教师讲解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

山水写起。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

比喻、对偶。

文中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深刻含义是什么?

点拨: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本句中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简陋;二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4、提问:

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

山和水来比?

(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什么?

(陋)。

用仙和龙来比?

(德)。

用名和灵来比?

(馨)。

(“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

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主人之德是否高尚。

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5、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呢?

出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的是什么?

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这是写陋室的环境,运用了对偶、拟人的手法。

苔痕对草色;阶绿对帘青;上对入。

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

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

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

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6、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

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

鸿儒,大学问家。

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对偶。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

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

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

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

这两句在于衬托。

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

7、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

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

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的写法。

正面描写、实写: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反面描写、虚写: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

“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

回答:

“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

“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

回答:

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

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

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8、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

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

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

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

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

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9、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

“孔子云,何陋之有?

”写什么?

孔子的原话是: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

孔子回答说: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

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文章结语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课堂小结,寄语同学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

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交流

 

解题

 

交流预习成果

 

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

 

梳理结构

 

思考并交流

 

畅所欲言

 

思考

 

讨论

 

(小组合作研讨,班上交流)

 

学生要求

朗读法品读法合作探究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山水比兴引陋室—馨对偶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对仗夸朋友——雅虚实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暗含立志向——高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作业布置

课后研讨与练习题全部

教学反思及学情反馈

在诵读、理解、背诵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熟悉常用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欣赏、品读经典文言文的能力,感知先贤之人格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