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山地项目修建性详细规文本与说明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0724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山地项目修建性详细规文本与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XX山地项目修建性详细规文本与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XX山地项目修建性详细规文本与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XX山地项目修建性详细规文本与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XX山地项目修建性详细规文本与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山地项目修建性详细规文本与说明书.docx

《XX山地项目修建性详细规文本与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山地项目修建性详细规文本与说明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山地项目修建性详细规文本与说明书.docx

XX山地项目修建性详细规文本与说明书

 

xx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

 

一、区位与现状概况

二、规划性质

三、规划目标

四、规划设计依据

五、规划指导思想

六、总体规划设计

七、道路交通规划

八、竖向规划设计

九、绿地景观规划

十、建筑单体设计

 

十一、给排水工程规划

十二、电力工程规划

十三、电信工程规划

十四、燃气工程规划

十五、管线综合工程规划

十六、环境卫生规划

十七、环境保护规划

十八、防灾工程规划

十九、工程量及投资估算

二十、开发强度和容量

 

一、区位与现状概况

1、区位分析:

XX县位于福建省中部、AA市北部,境内山多、水足、矿富、瓷美,素有“闽中宝库”之称。

北连尤溪县,南界永Xx县,西邻大X县,东与仙X县、永X县接壤。

  ——气候气象:

开发区属中亚热带气候区。

有温凉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潮湿多雾。

年均气温18.0℃,降水量1789.0毫米,日照1802.4小时,无霜期平均270天左右。

  ——自然资源:

开发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山多、林多、水多、矿多、生物多、特产多、能源足等特点,被誉为闽中宝库。

森林资源丰富,有维管束植物864种;多年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112.34万立米,人均占有量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2倍、全国平均水平的3.8倍,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

  ——人文特色:

开发区具有丰富的人文特色。

是全国最大的西洋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以盛产陶瓷而名扬中外。

李鹏总理题词“XX名瓷,瓷国明珠”,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和协会授予“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中国瓷都•XX”等称号。

XXX区位于XX县城区东南侧,紧邻环城路东段,背靠观音岐山,外部交通便捷。

2、现状概况

(1)、用地现状分析

项目用地呈不规划形状,总用地面积为95178.75㎡,约142.76亩。

其中,用地多为耕地和林地,局部为水塘和泥土小路,以及少量村镇简易搭盖房屋用地。

(2)、空间环境分析

XXX区用地范围内景观资源丰富,四周有若干天然山丘围合成中部较低谷地。

其中,谷地高程由南向北逐级递增。

用地内有五处自然水塘,地块内与周边的山地植被丰富,整个区域生态系统保存完好。

二、规划性质

以居住为主,其他公建配套及绿地为辅的住宅安置小区。

三、规划目标

力求将XXX区规划成为拥有纯天然山水资源的精品社区。

使其具有山地建筑风格,和谐的空间尺度和生态形的景观环境,构成优美的城市轮廓线。

四、规划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5、《XX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

6、《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

7、国家及地方相关的设计技术规范、规定和标准

五、规划指导思想

1、XXX区以生态住宅为主题,以科技为手段,为求将项目成为健康、生态、环保、尊贵的人文主义社区,并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安置区形象提升XX安置区的整体居住品质。

2、以人为本,通过安置区的科学规划,旨在提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从而满足人们追求舒适、便利、均好、完美的居住环境要求,创造对城市负责、对后代负责的居住社区。

3、创造独特而丰富的居住空间,实现从整体社区到每个住户的完美结合,将个人的舒适和邻里居住统一起来,建立具有邻里感的社区文化,达到个人、社区环境的和谐发展。

六、总体规划设计

1、规划布局

规划通过多层次的布局方式,减少小区各不同功能相互间的影响,为居民提供更加理想的居住、休闲空间。

结合地形的高差,合理设计场地高程,形成多个平台使整个片区形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并富有韵律感和时代感的空间布局和良好的视线空间。

2、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为:

“一环、两轴、三心、四片区”

一环:

即区内主干道与环城路东段组成的交通环线

两轴:

即两条空间发展轴线

三心:

即运动中心,景观核心、绿化核心

四片区:

三个根据场地高程构成的三个居住片区与一个古窑遗址保护片区。

七、道路交通规划

规划使XXX区具备良好的内外部交通条件。

区内部各级道路在保证内外交通联系便利、畅顺的前提下,又将道路设计与住区景观设计相结合,强调对景与转换,以形成步移景异的空间变化。

1、道路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1)、统一性原则:

遵循组织交通,合理分区,营造景观的统一原则进行路网规划。

(2)、便捷性原则:

以主要道路尽量直达,道路形态适度的曲折,达到减速限速的目的。

(3)、合理性原则:

道路走向顺应地势,并尽量减小坡度。

(4)、舒适性原则:

道路与环境相结合。

2、道路规划布局

为保障区内交通安全、畅通及安静,规划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内部交通分级处理。

景观步行道:

设置小区主要景观轴线,提升小区形象。

小区主要道路:

小区主要道路控制为4-7米,方便人们交通的同时,又能满足消防要求。

3、停车场地设置

充分利用广场与其他停车场所设置停车场,共规划310个停车位置以满足区内居民的停车需要。

停车场布局详见《静态交通分析图》

八、竖向规划设计

1、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和竖向高差,满足建设用地的使用要求。

(2)、解决好地表排水、污水重力排放并满足管线埋设的要求,用地的最小坡度不小于0.2%。

(3)、既应符合各级道路的现行技术设计标准,又要满足塑造景观形象的要求。

(4)、尽量减少土石方总量及防护工程量。

(5)、建筑用地高程应比周围道路的最低路段中心高程高出0.3米以上。

2、竖向设计

竖向土方工程规划总思路:

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和竖向高差,同时考虑到最小土方量和实施的可能性,以及考虑防护工程挡土墙经济性,整个场地的坡度控制在4%以下,个别有困难地段的场地坡度达7%,局部有高差的地段以护坡的形式进行防护。

由于地形复杂,规划道路网纵坡呈“纵陡横缓”的格局。

道路最大纵坡控制8%以内。

尽量结合地形做好竖向设计,尽量减少土石方的过程量,力求规划区有机地融入自然环境。

土石方估算表

工程名称

土方量(m³)

备注

填方量(+)

挖方量(-)

场地平整

71681.14

140619.77

松土量

7030.99

松土系数按5%计算

合计

71681.14

147650.76

挖方多于填方

75969.62

九、绿化景观规划

绿化景观系统设计是XXX区规划设计的重点之一。

规划重视建筑群体和空间的景观塑造,小区内部建筑空间丰富多样,生动有序。

街景起伏变化和富有节奏感,重视小区道路的景观变化和对景组织。

采用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相结合的方式,将自然生态要素列入小区,使小区环境成为大自然的延伸,为居住者提供亲进自然,怡情养性的舒适室外空间。

配合建筑设计及地理环境特点,使绿化环境与建筑环境融为一体。

采取中心广场绿化、庭院集中绿化、屋顶绿化和沿街绿地相结合的手法,使整个小区具有多层次的景观深度。

为此,XXX区的规划建设时应满足以下景观设计导则:

1、基地内环境设计使用植物、铺面材料(石、水泥、沥青、砂石、陶瓷砖、木材)及其他材料(塑胶类、金属类玻璃、漆等)。

2、照明设施兼顾实用性、装饰性及环境设施的协调,使其无论昼夜都能兼顾安全、美观、区分空间……等。

3、种植设计上种植季相变化之树种,以便在开放空间系统中营造不同的活动空间,创造活泼的视觉效果,提高景观品质;同时,考虑种植效益,采用生态绿化的观点选配植物。

4、景观系统选用的雕塑与街具,原则是具有简洁新颖的造型,具有雕塑感的个性,与自然的环境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

十、建筑单体设计

1、户型设计

平面户型设计的质量是居住单元设计成功的关键,在认真分析目前XX流行的户型基础上,经过仔细推敲创新,设计了8*12平面基本型,户型面积均为100平米左右,基本都遵循以下原则:

(1)室内主要空间面向景观开阔面或好朝向面,且空间方整,便于布置;

(2)动静分区合理,体现高效、紧凑的原则;

(3)厅房比例和尺度舒适宜人,合理的布局使得经济性和实用性完美的结合;2、立面设计

在立面设计采用新中式的建筑风格,通过现代材料和手法修改了传统建筑中的各个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演化和抽象化,在整体风格上仍保留着中式住宅的神韵和精髓。

空间结构上遵循了传统住宅的布局格式,延续的传统住宅一贯采用的覆瓦坡屋顶,但不循章守旧。

3、建筑节能设计

(1)、墙体的填充墙应用混凝土空心砌体,可采用承重粘土多孔砖等自重轻节约土地、节约能源的建筑材料,提高外墙的隔热、隔声性能。

内隔墙可采用GRC轻质隔板墙、多孔石膏板、轻混凝土复合板。

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新型墙体材料,确保在相同的建筑面积条件下,为生活、生产提供更多的使用空间。

同时可减轻荷载减少土建的造价。

(2)、屋面隔热采用水泥聚苯板,挤塑泡沐板等隔热保温材料,提高办公、科研、生产的舒适性。

屋面及厨卫防水材料采用AAP改性沥青卷材,或水泥聚合物防水涂料等新型防水涂料。

(3)、门窗,选用隔声密闭性好的塑钢门窗取代耗能大,隔声密闭性能差的铝合金,玻璃采用热反射镀玻璃。

十一、给排水工程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1)现状与水源

现状场地尚未平整,区内基本用地为林地和农田为主。

区内给水网络尚未形成。

规划区给水由中心区市政给水管网通过环城路东段市政给水管网转输供应。

(2)用水量计算

根据福建省城市用水量标准DBJT-13-127-2010中的规定,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取320L/人·d。

控制规划区控制人口总数2870人,规划水量为918.4吨/日。

时变化系数取1.4,最高总用水量为1285.76吨/日。

(3)供水管网

结合本区域地形特点,路网分布,现状管道分布情况,由中心区市政给水管网通过环城路东段市政给水管网转输供应。

配水管网系统的布置是根据规划平面布置的位置,用水分布情况,依托路网框架,来确定主干管走向,给水管网管径是根据管网平差结果进行确定的,以尽量达到经济合理又可满足用水需要的目标。

供水管网采用环状布置方式,以提高供水的安全性。

规划给水管道走向及设施位置见《给水工程规划图》。

2、雨水工程规划

(1)现状

现状场地尚未平整,区内基本用地为林地和农田为主。

区内雨水基本随地形自流排出规划区外。

(2)暴雨强度公式及主要参数选择

暴雨强度公式

采用经省建设厅批准的省市政工程协会编制的AA市暴雨强度公式:

1639.461(1+0.591gTe)

q=(1/S·ha)

(t+7.695)0.658

设计标准及主要参数选定

a.设计暴雨强度标准

暴雨设计重现期采用P=1年

b.降雨历时(t)

降雨历时t=t+mt2(min)

t1————地面集水时间采用8-15min

t2————管渠内流行时间

m——延缓系数,暗渠及管道均取2.0

c.径流系数(Ψ)

统一按建成区考虑取Φ=0.65

d.设计流量(Q)

Q=ΨqF(1/S)

F——汇水面积(ha)

e.设计充满度

雨水管渠水力计算,均按满流计算,即充满度h/D均采用1.0。

(3)管材与管道敷设

雨水管道采用平口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钢化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管道敷设在道路中心线下,埋深应满足管线综合的要求。

布置于道路中的雨水井盖宜采用球墨铸铁井盖。

(4)管网布置

根据地形条件,规划区雨水尽可能就近排入规划区内部自然水系及景观水体,为满足雨水管的接管高程,水系的局部地段高程降低,做成落底的断面形式。

不能排入规划区内部自然水系的,则结合周边现状及规划雨水管道,将规划区内雨水分别接入邻近的雨水干管。

为避免管道的重复建设,规划建议应通过环城路的主排水系统就近分散排入所隶属的排洪系统;

雨水管道一般布置于道路中心下,管道流向和坡度基本和地面竖向一致。

规划雨水管道详见《雨水工程规划图》。

3、污水工程规划

(1)现状

区内基本用地为林地和农田为主,现状无污水排放。

(2)污水量预测

按《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要求,城市污水量宜根据城市综合用水量乘以城市污水排放系数确定,城市污水排放系数0.70-0.80,结合XX实际情况及规划污水管网的完善程度,城市污水排放系数取0.75。

按规划人口及用水量规模,日变化系数取1.3,则因此可以计算出规划区的污总量为895.44吨/d。

(3)污水管网布置

污水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的有关规定,

规划区的污水经污水重力管收集后,通过环城路东段的主污水干管汇集到下游污水处理厂。

区内污水管均为重力流管,管道流向和坡度基本和地面竖向一致。

规划污水管道详见《污水工程规划图》

(4)污水管选用

污水管采用HDPE缠绕管增强管,热熔连接,承压不小于0.2MPa,环刚度不小于8KN/m2.

十二、电力工程规划

1、规划依据及原则

(1)、规划依据: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

《城市电网规划设计导则》

(2)、技术原则:

根据现有实际情况和远期发展需要,规划在简化变压层次的原则下,确定本区的电压等级为:

10KV—380/220V。

各电压等级电网均应符合N-1安全准则,发生故障时不应出现电压过低和过负荷情况。

根据目前我国的设备制造水平,10kV电压电网的最大短路电流不应超过20.2kA。

输变电站设备尽可能标准化,以便运行和管理;输电线路导线截面根据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在“N-1”后应能满足输送功率的要求。

2、用电负荷预测

规划采用单位指标法进行电力负荷预测,负荷指标根据本区实际情况,参照城市电力规划规范进行选取,具体计算见下:

住宅建筑104304X50W/M2=5215.2KW

其他建筑2500X100W/M2=250KW

夜景照明及其它100KW

总计Pe=16525.2KW,取Kc=0.38,Pjs=2114.8KW

功率因数cosΦ补偿到0.9,选用1250KVA干式变压器2台。

3、电力设施规划

规划区设有两座变配电室。

由变配电室至各单体建筑采用放射式供电,10kV及380/220V线路均采用电缆埋地敷设,进户或横穿道路穿镀锌钢管保护,电缆管道应与道路同步施工。

电力电缆一般沿道路西北侧布置。

详见《电力工程规划图》。

4、无功补偿

10KV配电所采用分散补偿法和大用户就地补偿法。

使功率因数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

补偿电容量器组应能自动投切,不应在低谷负荷时使功率因数超前或使电压偏移超过规定值。

十三、通信工程规划

1、规划原则

结合城市规划,对通信发展进行客观分析、预测,使通信网能满足用户和业务发展的需求。

建立完善畅通的电信管网,坚持管道成网互连的原则,增加线路的灵活安全性。

大力发展光纤网络建设。

2、市话指标及需求量预测

考虑到规划区的用户实际情况,采用电话普及率法和电信容量指标法对市话需求量进行预测。

综合以上几种预测方法,规划人口2870人,820户,市话普及率为60对/百人,1~2部/户,规划总装机容量为1230门,实际机号比取0.75。

3、电话设施及网络规划

由中心区市话局提供服务。

区内市话网主要采用以交接箱(电信接入点)为手段的交接配线方式,原则上主干电缆与配线电缆均采用市话全塑电缆(或光纤)沿管道敷设,按用户密度不同分区域设置电话交接箱(电信接入点)。

4、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业务近年发展迅速,移动通信电话普及率按50部/百人计,共需移动电话1435部,移动通信局可利用中心市区移动通信局作为支撑。

5、广播有线电视网络

广播电视网络作为城市的基础工程建设之一,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宽带资源,逐渐利用网络开展视频点播、电视会议、电子商务、报刊、高速数据广播和视频广播、高速的因特网接入,开发各种信息服务业务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本规划区内有线电视网络利用中心组团作为依托开展服务,在各小区设置广电前端箱,广播有线电视线路与电信线路合用电信通道,占用1-2孔。

6、电信通道规划

规划区内电信配线采用地下电信管道电缆,由电信(电信、联通、移动通信等部门)线路与广播有线电视线路合用。

原则上通信管道沿道路东南侧布置,采用水泥全包封穿PVC管敷设,电话电缆、数据通信、移动基站和有线电视线路采用共沟不共管的铺设方式。

十四、燃气工程规划

1、气源选择

根据本区的具体情况,结合《福建液化天然气总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在2007年以前采用液化石油气作为规划区气源;2007年以后采用液化天然气作为规划区气源。

2、用气量预测

参照相关指标,确定本区居民耗热定额为2100MJ/人•年;公建用气量按居民生活用气量20%计;规划管道供气气化率取90%,管道液化天然气用气量计算见下表:

 

分项

用气指标

(米3/人·日)

用气人数

(万人)

用气量

(万米3/日)

生活用气量

0.16

0.287

0.046

公建用气量

生活用气量的20%

0.009

总用气量

0.055

规划区平均日用气量0.055万米3,需液化天然气0.414吨,最高日用气量0.063万米3,需液化天然气0.471吨。

3、输配管网

区内燃气管道采用中压一级系统,中低调压设备结合用户类型、住宅情况采用柜式调压、箱式调压和用户调压相结合的供气方式。

4、管网布置原则

(1)尽量靠近用户,以保证用最短的线路长度,达到最好的供气效果。

(2)为确保供气可靠,一般管网成环路布置。

(3)燃气管道一般布置在道路东南侧的人行道下。

(4)燃气管道应避免与高压电缆近距离平行敷设,否则感应地电场对管道会造成严重腐蚀。

(5)燃气管道与建、构筑物基础或相邻管道之间的水平净距和垂直净距须满足《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2002年版)的要求,且燃气管道不宜与其他管道或电缆同沟敷设。

(6)燃气管道不得在堆积易燃易爆材料和具有腐蚀性液体的场地下通过。

十五、管线综合规划

1、规划原则

本规划主要对给水管、燃气管、雨水管、污水管、电力电缆、通信缆管、路灯电缆等管线平面布置和竖向高程控制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安排,明确各管线在道路上的相对位置和竖向位置,为各种管线的设计提供依据,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发生矛盾。

2、管线平面综合基本布置原则

在尽量满足各专业管线的规范要求的同时,结合道路断面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线定位。

电力电缆、污水管一般布置在道路西(北)侧;雨水管布置在道路中心线下;通信缆管、煤气及给水管布置在道路的东(南)侧。

各类管线大致平面位置见《管线综合规划图》。

3、管线竖向综合基本布置原则

道路下管线的竖向位置,管线埋深由上至下的顺序依次为:

(1)通信缆管

(2)电力电缆管

(3)给水管

(4)燃气管

(5)雨水管

(6)污水管

污水管在最下部,管底埋深一般在2.0-4.0米,雨水管的管顶覆土控制在1.3-1.5米,给水管中心埋深在0.85米左右;煤气管中心埋深一般在0.80米左右;电力电缆、通信缆管顶覆土一般控制在0.70米左右。

管线在交叉时应遵循以下避让原则:

小管让大管,支管让干管,非重力流让重力流,可弯曲管让不可弯曲管,临时管让永久管。

十六、环境卫生规划

1、规划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环境、社会、经济的综合效益。

建立健全物资回收体系,方便群众使用,布局科学合理。

2、固体垃圾物总量预测

固体废物是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对象,规划对城镇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及回收利用等在城镇空间布局上的设置进行综合协调,以提高垃圾消纳的水平。

规划区内人口为2870人,按照人均日产垃圾量1.0KG计算则规划范围内的垃圾总量约为2.9吨。

3、收集处理方式

建立垃圾收集点、垃圾箱等健全物资回收体系,充分利用垃圾资源,减少垃圾量,规划垃圾逐步实行分类收集。

分类收集的种类可采用两类:

有机垃圾和无机垃圾或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也可采用五类:

有机、灰土、纸张、玻璃和金属五类分类。

对有毒有害(废旧电池等)垃圾需要单独收集。

4、环卫设施规划

公共厕所的布置:

新区300~500米服务半径设置。

粪便由化粪池经污水管送至污水处理厂。

十七、环境保护规划

1、环保要求

(1)、本工程污、废水经污水处理设施达到标准后排放,固体废弃物经统一收集处理后,运往垃圾厂处理。

(2)、绿化采用点,线,面结合,提高绿化效果,创造优美的环境。

(3)、根据项目运行特点,做好环保措施:

2、治理措施

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环境规定和要求,本工程设计对污水、废气、垃圾、绿化等方面采取了如下措施:

(1)、污水处理:

卫生间的废水,经集中统一排入室外化粪池经处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

(2)、卫生器具均采用节水、低噪声的给水配件。

(3)、废气:

各住户厨房油烟经专业设计的烟道排出屋面,地下室柴油发电机房发电时产生的废气,经专门管道引出排至屋面以上。

(4)、垃圾:

采用集中收集,送入附近垃圾站统一处理。

(5、绿化:

在用地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布置绿化、植被等,使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从而丰富景观,美化环境,达到规划要求。

十八、综合防灾规划

对规划区抗震、人防、消防、防洪、地质灾害防治等专项规划,进行全面编制,确保建立一个完整的综合防灾、救灾体系。

1、防震规划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规划区地处地震烈度6度区,属需设防城镇。

(1)、片区供水、供电、交通、通信、排水等生命线工程按八度设防,以利于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及居民生活的尽快恢复。

(2)、规划公共绿地、广场、停车场和其他空地作为抗震时的紧急避难场所,其布局符合有效服务半径,并通过一、二级道路联系,组成一个快速安全系统。

(3)、作为疏散通道的一、二级道路两侧建筑物要按地块控制要求退道路红线,保证震情发生时,建筑倒塌堆积后,仍有5—7米的疏散通道。

2、人防规划

本工程不设置地下人防设施,拟由人防部门统一安排异地建设。

3、消防规划

(1)、建筑耐火等级

建筑耐火等级以一、二级为主,控制三级,严格限制四级耐火等级建筑。

重点建筑物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设计。

(2)、消防站

本次规划不设置,结合控规设置。

(3)、消防给水

规划消防给水与城镇生活、生产给水为共用系统。

消防用水量按同一时间内火灾次数为2次,一次火灾消防用水量由消防用水量最大的两座建(构)筑物确定。

(4)、室外消火栓

在主要道路给水管道上,按照间距不大于120m的要求设置室外消火栓,室外消火栓设置在道路路牙外侧0.5m处。

(5)、消防通道

消防道路宽度单车道不小于4m。

消防通道间距应小于160m。

4、防洪规划

为了确保规划区的安全,根据规划区的地形特点,本次防洪工程规划的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充分利用地势,自流排放。

(2)、结合雨水工程,统一考虑。

(3)、充分利用现有地形结合规划路网进行整治。

(4)、与周边的截洪沟、排洪沟对接。

5、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规划区内地质灾害的防治实行预防为主,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应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勘察单位进行规划区地质环境影响的评估,应做好地质灾害危险专项评估和防灾专项规划,以达到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两相结合的目的。

主要措施:

(1)、对形成的人工挖方边坡,应进行放坡处理,边坡为泥岩者,进行防风化处理,若须形成永久边坡地段,建议进行支挡或锚固。

(2)、对于填方地带,可清除呈软塑—可塑状的土层,再有序回填,分层夯实处理,防止填土地基不均匀沉降。

6、气象与防雷规划

1、项目建设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气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