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总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0585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心理学》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心理学》总复习.docx

《《学前儿童心理学》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心理学》总复习.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心理学》总复习.docx

《学前儿童心理学》总复习

《学前儿童心理学》总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D)的反映。

A、客观B、主观C、直观D、能动

2、有个孩子听到妈妈说:

“你是好孩子”。

他说:

“不,我是坏孩子”。

这说明这个孩子处于(B)

A、关键期B、危机期C、敏感期D、最佳期

3、(C)以后,有意注意开始萌芽。

A、出生B、1岁C、2岁D、3岁

4、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由难到易是(C)。

A、半圆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B、正方形-长方形-八边形-五边形

C、五边形-八边形-三角形-正方形D、圆形-半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5、在同一桌上绘画的幼儿,其想象的主题往往类同,这说明幼儿想象的特点是(A)

A、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想象方向随外界刺激变化而变化

B、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性,形象间不能产生联系

C、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D、以想象过程为满足,没有目的性

6、儿童最初的(A)是儿童思维产生的标志。

A、用词的概括B、用词的表达C、直观的概括D、动作的概括

7、关于儿童情绪的产生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婴儿初生情绪已经分化B、婴儿初生情绪是笼统不分化的C、2岁后情绪逐渐分化D、5岁左右出现各种基本情绪

8、儿童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性交往是在(A)中发生的。

A、游戏情境B、语言情境C、社会情境D、家庭情境

9、不同气质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培养:

针对(B)的孩子,应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10、儿童对空间概念的掌握中,对(A)概念掌握最难。

A、左右B、上下C、前后D、中间

11、(A)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最基本方法。

A、观察B、实验C、测验D、问卷

12、(A)幼儿的个性初步形成。

A、3-6岁B、2-5岁C、3-7岁D、2-6岁

13、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发展指(C)这个年龄阶段心理的发展。

A、0-1岁B、0-6岁C、0-18岁D、3-6岁

14、百年前和几十年前儿童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本点,至今仍适用于当代儿童,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的(A)特点。

A、稳定性B、可变性C、多变性D、延续性

15、教育学上称“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这是说(D)。

A、最佳期和敏感期B、转折期和危机期C、关键期D、最近发展区

16、注意儿童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反应不一,总是舍弃一些信息,这是注意的(D)功能。

A、整合B、维持C、调节D、选择

17、(C)是幼儿期儿童活动的主要方式。

A、学习B、劳动C、游戏D、交往

18、新生儿的最佳视距是(B)

A、10CMB、20CMC、30CMD、40CM

19、“破涕为笑”的现象说明儿童情绪、意志受(D)影响。

A、表象B、注意C、记忆D、知觉

20、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C)是最活跃的因素。

A、兴趣B、爱好C、需要D、意识

20、重视(D)教育这一主题,已成为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主要标志。

A、思维B、智力C、认知D、社会性

21、下列哪一项是最好的依恋类型(B)

A、回避型B、安全型C、反抗型D、迟钝型

22、注意是感知觉的(B)

A、开端B、发展C、条件D、目的

23、幼儿在教室里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这种现象属于(B)

A、注意的范围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转移

24、稳重有余而灵活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符合这一特点的孩子的气质类型属于(C)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25、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是(A)

A、依恋B、儿童社会化C、同伴关系D、亲社会行为

26、好奇、好问、活泼好动是幼儿(C)

A、气质特征的表现B、能力特征的表现C、性格特征的表现D、思维特征的表现

27、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A)

A、感觉和知觉B、记忆C、想象D、思维

28、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B)

A、直观行动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形式运算思维D、抽象逻辑思维

29、在幼儿的记忆中,占主要地位、比重最大的记忆形式是(C)

A、运动记忆B、情绪记忆C、形象记忆D、语词记忆

30、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是由种系发展决定的。

这种观点是(D)

A、成熟势力说B、二因素论C、环境决定论D、复演说

31、幼儿最初的想象都属于(D)

A、有意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D、再造想象

32、父母对孩子和蔼可亲,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但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常对孩子提出明确而合理的要求,并给予引导。

这种亲子关系属于(A)

A、民主型B、专制型C、放任型D、溺爱型

33、婴儿先是用整只手臂和手一起去够东西,以后才会用手指去拿东西。

动作发展的这种规律属于(D)

A、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B、首尾规律C、近远规律D、大小规律

34、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式与(C)

A、尊重的需要相联系的B、归属和爱的需要相联系的C、生理需要相联系的D、自我实现的需要相联系的

35、儿童开始认生的年龄是(C)

A、1-2个月B、3-4个月C、5-6个月D、7-8个月

36、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赛尔设计的著名的儿童心理实验是(B)

A、视崖实验B、双生子爬梯实验C、守恒实验D、早期隔离实验

37、小班幼儿往往对某个故事百听不厌,其原因主要是(A)

A、以想象过程为满足B、想象的内容零散C、想象受情绪影响D、想象具有夸张性

38、幼儿在听老师讲《小红帽》的故事时,头脑中会浮现出小红帽和大灰狼的生动形象。

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C    )

A.创造想像 B.无意想像C.再造想像 D.幻想

39.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  C    )

A.直观行动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C.具体形象思维 D.形式运算思维

40、儿童出现最初的独立性是在(    A  )

A.2~3岁 B.3~4岁C.4~5岁 D.5~6岁

41.“视觉悬崖”装置主要是用于测查婴儿的(   A   )

A.深度知觉 B.形状知觉C.大小知觉 D.方位知觉

42、当物体触及新生儿手掌心时,他会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属于(B)

A.莫罗反射B.达尔文反射C.巴布金反射D.巴宾斯基反射

43、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

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D)

A.转移法B.自我说服法C.反思法D.冷却法

44.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A)

A.1岁半~2岁B.1岁~1岁半C.2岁~2岁半D.2岁半~3岁

45.幼儿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效果的比较,是(A)

A.意义记忆效果好B.机械记忆效果好C.两者都很好D.两者都很差

46.幼儿正在教室里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或侧耳倾听。

这种现象属于(D)

A.注意的分配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广度D.注意的分散

47、某婴儿生活较有规律,愉快情绪多,情绪反应适中,对新异刺激一般反应积极,较易适应环境。

按托马斯、切斯等的气质分类理论,该婴儿的气质属于(D)

A.困难抚育型B.兴奋型C.启动迟缓型D.容易抚育型

48、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2~7岁儿童的思维处于(A)

A.前运算阶段B.感知运动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49、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年龄段是(A)

A.0—6、7岁B.3—6、7岁C.0—12岁D.0—18岁

50、视触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A)

A.能伸手抓到东西

B.看到喜欢的东西时会手舞足蹈

C.一抓到东西就不放,且将它塞到嘴里

D.不断地把成人放在他手上的物体扔到地上

51、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C)

A.再造想像B.有意想像C.无意想像D.幻想

52、在幼儿期,幼儿大量使用的判断是(A)

A.直接判断B.间接判断C.形式判断D.客观判断

53、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D)

A.从局部到整体的规律B.尾首规律C.远近规律D.大小规律

54、儿童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是(C)

A.2—3岁B.3—4岁

C.4—5岁D.5—6岁

55、具有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等典型特征的气质是(A)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56、独立性的出现是以下哪一种心理现象开始产生的明显表现?

(B)

A.社会性B.自我意识C.情绪D.意志

57、以下对婴儿注意偏好描述错误的是(D)

A.偏好简单的刺激物B.偏好曲线C.偏好对称的刺激物D.偏好集中的刺激物

58、起先儿童观察图画只能认识到个别对象,后来逐渐能观察到图画的整体内容,把握图画的主题,这说明的是儿童观察(D)

A.目的性的加强B.方法的形成C.细致性的增加D.概括性的提高

59、幼儿认为男的是“头发短短的”,女的是“梳小辫的”,这说明儿童所掌握的概念(C)

A.以低层次概念为主B.外延不恰当C.内涵不精确D.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60、儿童的数概念的形成,经历的四个阶段分别是(B)

A.口头数数—按数取物—给物说数—掌握数概念

B.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

C.按数取物—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掌握数概念

D.按数取物—给物说数—口头数数—掌握数概念

61、“男孩摔倒,从来不哭。

”是家长、教师等对儿童自我情绪控制的有效(C)

A.鼓励B.转移C.暗示D.自我说服

62、有许多孪生兄弟、姐妹,虽然外貌非常相像,但只要细心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就可以很快看出他们的不同,这反映了个性具有(A)

A.独特性B.整体性C.稳定性D.社会性

63、幼儿开始学跳舞时,注意了脚的动作,手就一动不动;注意了手的动作,脚步又乱了,这说明儿童注意的(D)

A.稳定性比较差B.范围比较小C.转移能力有限D.分配能力较差

64、在游戏中,幼儿正在当“医生”,忽然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包糖果”,他就跑去当“包糖果”的“工人”,这说明幼儿(D)

A.以想像过程为满足B.想像内容零散,无系统C.想像的主题不稳定D.想像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65、儿童喜欢提问题,这是下列哪一种情感发展的表现?

(B)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好奇心

66、儿童掌握概念的主要方式是(B)

A.向成人学习B.自发形成C.内涵不精确D.外延不适当

67、测定婴儿依恋类型的常用设计是(C)

A.视觉悬崖B.重学效应C.陌生情境D.早期隔离

依恋发生的标志是(D),时间大约在5—6月龄。

 A、分离焦虑B、怯生C、羞愧 D、分离焦虑和怯生

68、幼儿期产生了初步的移情能力,其移情的对象是(C)。

 A、父母B、同伴C、同性别同伴 D、异性同伴

69、学前儿童行动过程中,体现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最主要指标是(D)

 A、有意性 B、目的性 C、计划性 D、坚持性

70、(D)与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种属关系。

 A、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B、儿童解剖心理学 C、广告心理学D、发展心理学

71、关于“谈话法”作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不正确的表述是(C)

 A、谈话法是研究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B、和幼儿交谈,可以研究他们的心理活动 

C、谈话形式是自由的,内容围绕儿童兴趣展开D、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熟练的谈话技巧

72、对学前儿童实施测验,应注意事项不包括(A)

 A、对学前儿童测验用个别测验,不宜用团体测验

B、测验人员经过专门训练,掌握技术、技巧,取得儿童合作 

C、不可凭一次测验的结果判断某个儿童心理发展水平

D、不能过高估计统计结论

73、现行幼儿园的体制大多数是按幼儿的(B)分班。

 A、心理年龄 B、生理年龄 C、智力年龄 D、知识经验

74、人们在谈论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孩子聪明。

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的(D)

 A、延续性 B、多变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

75、一般来说,新生儿期属于(A)

 A、婴儿期 B、先学前期 C、学前期 D、幼儿早期

76、学前期又称(A)

 A、幼儿期 B、幼儿早期 C、幼儿初期 D、幼儿中期

77、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是(A)

 A、婴儿期 B、先学前期 C、学前期 D、学龄期

78、孩子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是(B)

 A、嗅觉 B、味觉 C、视觉 D、听觉

79、新生儿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D)发生的标志。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注意

80、(C)以后,有意注意开始萌芽。

 A、出生 B、1岁 C、2岁 D、3岁

81、视觉敏度的发展,首先靠眼的(A)的变化来调节。

 A、晶状体 B、视网膜 C、视神经 D、视觉色素

82、关于新生儿和幼小婴儿的视觉系统,说法正确的是(B)

 A、晶状体不能变形,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形象比成人清晰

B、晶状体不能变形,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形象比成人模糊 

C、晶状体可以变形,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形象比成人清晰 

D、晶状体可以变形,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形象比成人模糊

83、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A)结合起来。

 A、名称 B、明度 C、色调 D、饱和度

84、幼儿的听觉偏好趋向(D)

 A、就人声和物声而言,新生儿趋向物声

B、就母亲声音和陌生人声音而言,新生儿趋向陌生人声音

C、就声音音调来讲,新生儿趋向低音调 

D、新生儿爱听柔和的声音

85、关于婴幼儿触觉的表述,下列选项中(A)是正确的。

 A、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可以认识物体 

B、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晚于手的触觉 

C、眼口协调动作出现,是触觉发展的里程碑 

D、能够知觉到手的位置,主要是视觉

86、幼儿能够出现可以保持终身的记忆在(D)

 A、1-2岁 B、3-4岁 C、1-2岁以后 D、3-4岁以后

87、据幼儿活动的(B),可把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A、针对性 B、目的性 C、集中性 D、主动性

88、儿童的想象迅速发展是在(B)以后。

 A、1岁 B、2岁 C、3岁 D、4岁

89、(D)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思维

90、出现最初的(A)是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A、用语词概括 B、用语词的表达 C、直观的概括 D、动作的概括

91、儿童思维方式的变化发展,与思维所用工具的变化相联系,直观行动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A)

 A、感知动作 B、表象 C、判断 D、概念

92、直观行动思维活动的典型方式是(D)

 A、强化 B、模仿 C、核误 D、试误

93、(B)以下的儿童基本不能分类。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94、关于幼儿对时间概念的掌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对一日时间延伸的认知水平高于对当日之内时序的认知 

B、对一日时间延伸的认知水平低于对当日之内时序的认知 

C、对过去认知的发展水平高于对未来的认知水平 

D、对未来认知的发展水平高于对当日的认知水平

95、学前儿童对科学概念掌握的特点为(C)

 A、可通过日常交往掌握 B、可通过个人积累经验掌握 C、需经过专门教学才能掌握 D、以上都对

96、在幼儿判断和推理过程中,幼儿初期常常不能按(D)进行推理和判断。

 A、游戏逻辑 B、生活逻辑 C、直观逻辑 D、客观逻辑

97、(A)是逻辑思维的基本环节。

A、理解 B、概念 C、判断 D、推理

98、婴幼儿喜欢成人接触、抚爱,这种情绪反应的动因是为满足儿童的(D)

A、生理的需要 B、情绪表达性需要 C、自我调节性需要 D、社会性需要

99、(D)的婴儿已经能够笼统地辨别成人的表情。

A、3个月 B、5个月 C、9个月 D、近1岁

100、受到别人嘲笑而感到不愉快,对活动的成败感到恐惧、自豪、焦虑、害羞或惭愧,这种情感主要是与(B)联系。

A、思维活动 B、自我意识 C、想象 D、感知

101、婴幼儿的情绪发展形成主要依靠(D)

A、感知觉的发展 B、语言的发展 C、自我意识的发展D、情绪气氛的熏陶

102、“没有观众看戏,演员也没劲了”,可以比喻(A)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A、冷却法 B、转移法 C、消退法 D、反思法

103、下列各项,不是用来描述个性的词是(D)

A、自私自利 B、心胸狭窄 C、宽容大度 D、相貌出众

104、对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是(B)开始形成。

A、自我意识 B、个性特征 C、调控系统 D、情绪状态

105、在一定程度上说,(A)的成熟标志着儿童个性的成熟。

A、自我意识 B、个性特征 C、能力倾向 D、个性倾向

106、自我意识萌芽最重要的标志是(D)

A、会叫“妈妈” B、思维出现 C、学会评价 D、掌握代名词“我”

107、自尊心、自信心和羞愧感等是(B)的成分。

A、自我评价 B、自我体验 C、自我控制 D、自我觉醒

108、关于学前期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不正确的说法是(A)

A、儿童的性格尚未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 

B、儿童性格的发展具有明显受情境制约的特点 

C、学龄晚期开始,行为受内心制约,且习惯已经形成 

D、学龄晚期阶段,性格的改造更加困难

109、强调人生成功因素中(C)的决定性,使“智商决定论”称为历史。

A、智力 B、个性 C、情商 D、智力

110、孩子在母亲离开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在母亲回来时,欢迎母亲的到来,但这只是短暂的,这孩子可能属于(A)依恋类型。

A、回避型 B、安全型 C、反抗型 D、迟钝型

111、“清高孤傲,自命不凡”,最容易在(D)亲子关系的家庭出现。

A、民主型 B、专制型 C、独断型 D、放任型

112、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方向是它的(A)

A、进步性B、衰老性C、整体性D、系统性

113、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变化方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大方向则总是在进步

B、偶尔也出现短时间的停顿,或类似倒退的现象

C、变化的方向是有时进步,有时则倒退

D、前进中的倒退,是在酝酿着新的发展

114、从不齐全到齐全,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特性,它体现了儿童心理发展一般趋势是(D)

A、从零乱到成体系B、从被动到主动C、从具体到抽象D、从简单到复杂

4、儿童的心理活动中有意性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体现了(B)的一般规律。

A、从具体到抽象B、从被动到主动C、从零乱到成体系D、从简单到复杂

115、关于遗传和儿童智力关系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同卵双生子有近乎相同的智力B、异卵双生子有近乎相同的智力

C、同卵双生子智力相关不高D、异卵双生子智力相关不高

116、幼儿看见小碗小勺,就想像喂娃娃吃饭;看见玩具小汽车,就想像开汽车……如果没有玩具,幼儿可能呆呆地坐着或站着,难以进行想像活动。

这说明幼儿想像的一个特点是()。

 A、想像的内容零散、无系统B、想像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C、想像受情绪影响 D、以想像过程为满足

117、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以(B)为主。

 A、敌意性攻击 B、工具性攻击 C、私人性攻击 D、社会性攻击

118、用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新生儿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

这是(D)

 A、达尔文反射 B、莫罗反射 C、巴布金反射 D、巴宾斯基反射

二、解释概念:

1、视敏度:

指视觉精确地辨别对象形状和大小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2、自我意识:

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

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的调节。

包括3种形式,即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3、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指保存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它具有形象性和概括性。

4、自我中心:

儿童只能从他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而很难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现象。

5、直观行动思维:

又称直觉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

这种思维的概括水平低,更多依赖感知和动作的概括。

6、具体形象思维:

是依靠表现,即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7、再造想象:

根据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文字描述或图形、符号等的示意下而产生新形象的想象。

8、移情:

指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觉和思想的心理现象,也称“情感共鸣”或“感情移入”。

9、理智感:

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10、守恒:

个体能认识到当物体的外形或形状发生改变时物体固有的本质属性(如重量、体积、长度等)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11、依恋:

是婴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应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间的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它对婴儿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11、亲社会行为:

12、攻击性行为:

13、关键期:

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14、最近发展区:

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这一段距离被称为最近发展区。

15、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学前期儿童在发展的每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6、调查法:

17、观察法:

三、判断与说明(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1、知觉的根本特性是直接性和个别性。

本题答案:

错。

因为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知觉具有直接性和整体性。

2、各种感觉在儿童出生后逐步产生,最先产生的是视觉。

本题答案:

错。

感觉是产生最早的心理机能,早在胎儿期胎儿就具有了听觉机能。

3、视觉、触觉和动觉结合,可以提高形状知觉的能力。

本题答案:

对。

知觉是多种感觉共同作用的结果。

5、注意是认知过程的首要环节。

本题答案:

错。

因为注意虽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机制,但却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共同的组织特性。

6、“一心不能两用”是绝对正确的。

本题答案:

错。

在同一时间内可以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只要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7、注意的转移也叫做注意的分散。

本题答案:

错。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而注意的分散是心理活动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8、有意注意的产生与外界刺激物无关。

本题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