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段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0387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段考试题.docx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段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段考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段考试题.docx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段考试题

柳州铁一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段考

历史科试卷

第Ⅰ卷(共6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17世纪英国商船上的水手都带着武器,此前典型的欧洲商船也都建造有可以架设火炮的平台,而荷兰人第一个建造出了一种仅能运送货

物而不可装置火炮的商船,荷兰船几乎不装备武器。

这样做

A.使荷兰最终无法组建大型的商业公司

B.是因为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打击了荷兰的海上优势

C.有利于赢得与英国的海上运输竞争,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D.是因为荷兰国际关系处理得好,无海盗威胁,同时也降低了造船的成本

2“它击碎了一个权威,却又树立了另一个权威。

它用知识的力量反抗了迷信,但是却陷入了对知识的重新迷信之中。

”这段话适合用来评价

A.智者学派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

3.1649年荷兰莱顿大学教授科内利乌斯·博特科伊(CormeliusBottrekoe)撰写了《茶、咖啡和巧克力》论文发表,极力宣传和推崇饮茶的好处。

此论文客观上反映了

A.茶叶遭到了荷兰民众的抵制B.咖啡取代了茶叶的饮料地位

C.茶文化受到西方民众的接纳D.国际贸易扩大下的文化交融

4.牛顿经典力学的成就之大使它本身得以广泛传播,此后,人们开始用力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用力学的原理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将一切运动的原因都归结为力,自然界就是一架按照力学规律运动着的机器。

这反映出牛顿力学

A.推动了自然界各领域的进步B.对人

们认识观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C.推动了文艺复兴在英国的发展D.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的依据

5.“1688年至1689年的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时刻。

革命中,不仅解决

了与英国内战有关的长期的宗教和王朝问题,还出现了新的历史力量,这种力量预示着

现代的到来。

”“这种力量”是指

A.新贵族阶层B.“至上”的议

C.信仰新教的国王D.辉格党和托利党

6.有人根据英国海关记录整理出下表,从表中信息可知英国

18世纪主要年份英国离港商船的吨位情况表

年份

1700

1714

1737

1751

1774

1783

1800

吨位(单位:

万吨)

32

44

50

52.5

84

96

192

A.海上贸易突飞猛进B.成为“世界工厂”

C.已经掌控世界市场D.自由经济政策盛行

7.英国学者哈勒维说:

“英国是供宪政考古的博物馆,这里积累了以往岁月的遗迹。

”这是在说明英国

A.政治现代化具有渐进性的特征B.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领先世界

C.光荣革命其实质是妥协的产物D.君主立宪政体确立最早完善最晚

8.18世纪早期英国作家笛福在《不列颠岛旅游记》中写道,有一个小城市诺福克为许多小城镇与乡村包围,这些乡村“是如此之大和住满了人,使它们足以与其他地方的镇相比”,这样的中心小

城市布满了英国各地。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国内工商业发展,推动了地区间的分工

B.国内市场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C.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加速城市化进程

D.工业革命深人到农村,缩小城乡间差距

9.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这一运动

A.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B.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

C.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D.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10.卢梭曾写信给伏尔泰说:

你的诗使我失去慰藉,并且濒于绝望,并迫使我反对上帝。

(但这)片刻也无法诱使我怀疑自己灵魂的永存和精神的上帝;我感受它、坚信它,我向往它、期待它,并且只要有一息尚存,就要捍卫它。

这表明

A.伏尔泰给启蒙运动带来消极影响B.法国启蒙运动逐渐误人歧途

C.卢梭对理性主义有着自己的见解D.卢梭并非真正的启蒙思想家

11.美国独立以后,各州对外贸易政策因利害关系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十分混乱,各州越来越要求对国外输入美国各地的货物征收关税,并详细规定与外国的贸易关系,以稳定市场、扩大国内贸易和发展美国经济。

这表明

A.美国此时尚没有取得真正的独立

B.邦联结构造成了美国经济的落后

C.各州就制订相关法律已达成一致

D.各州都渴望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为大势所趋

12.一位政治家在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时,曾指出:

“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

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美的大厦。

”其意在肯定宪法

A.条文与

体系的完备性B.所包含的原则与精神

C.各项内容具有前瞻性D.实践不受时代而调整

13.美国总统否决权的行使自19世纪中期开始增多。

总统的否决,国会可以复议,但宪法规定推翻总统否决的前提是两院均需三分之二议员通过,但这对于两院来说难度较大。

这表明

A.三权分立体制在现实中很难实现

B.美国总统与国会的矛盾不可调和

C.国会中的政党派别矛盾分歧严重

D.宪法的规定有利于总统权力加强

14.“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惊人的争论,使众多知识领域的探究重新得到评价,尤

其是博物学、植物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以上评论针对的是

A.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B.牛顿的经典力学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D.普朗克的量子论

15.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创立的卡内基钢铁公司垄断了美国钢铁市场,钢铁价格从1870年的每吨100美元跌到1900年的每吨12美元。

从实质上看,钢铁价格下降反映了

A.电气时代改变人类生产生活B.社会化大生产推动经济发展

C.垄断组织控制产品生产与价格D.铁路和轮船运输降低产品成本

16.苏俄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曾说道:

“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饿,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投奔并将投靠邓尼金和高尔察克,从而延长国内战争。

”这反映

A.新生苏维埃政权隐藏着危机B.政府

的战争政策造成了粮荒

C.德国军队大举入侵苏俄领土D.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了失误

17.1922年11月,列宁在谈话中强调:

“如果有人把继经济力量之后必定出现政治力量这个简单化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用在我国‘耐普曼’的身上,那么我担心他会大错而特错,甚至会成为许多荒谬可笑的误解的牺牲品。

”这里提到的当时俄国出现的“耐普曼”应该指

A.极端的反革命势力和分裂分子B.新经

济政策下的富裕工商业者

C.仇视苏俄的一些西方媒体记者D.坚持正确方向的马克思主义者

18.1928年美国迪斯尼创造了足智多谋的卡通形象“米老鼠”,而20世纪30年代末,“米老鼠”已经逐步让位于迪斯尼后来创造的另一个卡通形象“唐老鸭”。

据称,因为唐老鸭那呱呱乱叫的恐慌比米老鼠厚脸皮的个人主义更接近于时代精神。

这一现象

A.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B.体现了民众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C.说明了新政对美国自由主义的威胁D.表明了美国市场繁荣假象的幻灭

19.1933年8月,中国《东方杂志》发表的《风靡世界的经济统制论》写道:

“苏俄的五

年计划上的新生活,不单是该国的一大经济的试验,实在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

社会主义试验。

”此言论

A.表明学习苏联成为了世界潮流B.肯定“五年计划”试验的价值

C.揭示了计划经济适合人类全体D.说明了自由主义经济已被摒弃

20.1936年美国国会颁布的《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规定:

凡不再种植消耗土壤肥力作

物,而改种保持土壤肥力作物,减少粮食生产的农民,由国家发给奖金。

该法案的颁布

主要是出于

A.平衡市场缓解危机B.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C.保障农场主的利益D.推动农业布局调整

21.1937年,苏联全国播种面积到达1.35亿公顷,比1928年增加10.7。

这一年,全苏农

业总产值比战前的1913年增长了34%。

苏联农业的高速发展表明

A

.计划

经济体制对苏联经济发展影响巨大B.农业是当时苏联经济建设的重心

C.斯大林体制比新经济政策更能促进发展D.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比例较为协调

22.“由于各种危机的发展,我们决不能把这种援助放在零星供应的基础上,美国政府将

来给予任何援助应该是根治疾病的药品,而不应该是暂时止痛的镇痛剂。

”二战后,建

立在上述认知的基础上,美国政府

A.成立了世界银行B.组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倡议建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D.提出并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23.1948年,英、法、美占领区的“经济议会”在德国法兰克福通过一项“原则”,基本取消对经济的强制控制,允许居民不受限制购买个人需要的物品,并准许以公开的市场价格出售他们各自的商品和劳务。

这项原则

A.旨在与苏联控制区进行全面对抗B.体现出美欧在经济政策上的分歧严重

C.说明盟国对德改造任务基本完成D.有利于促进战后西德经济繁荣与发展

24.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曾回忆道:

“一旦以煤钢联营做出了开端,一旦六个欧洲国家在这一条约中自愿地而不是被迫地将它们的一部分主权让给一个超国家的机构,那么就可以希望在其他方面做出同样的事情,而民族主义──欧洲的不治之症──必然会遭到致命的打击。

”这说明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的最大意义在于

A.消除了加盟国家之间的经济分歧B.带动欧洲国家在其他领域内的合作

C.树立了主权让渡的国际合作原则D.有利于缓解欧洲历史上的民族矛盾

25.“它……既有维护成员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反对超级大国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

的一面,又有维护成员国既得权益,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和剥削的另一面。

”与上述

评论相符的国际组织是

A.欧洲共同体B.北约组织C.不结盟运动D.亚太经合组织

26.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

“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

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民族国家利益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

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D.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之间分歧严重

27.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A.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B.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C.说明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D.反映出苏联积极吸取西方国家经验

28.东欧一家报纸在德国总理访问时说:

“我们放弃十字架(欧洲对外侵略的象征),我们期待投资。

只有一件事情才能不被跨国公司支配,就是不被跨国公司投资。

”以下对该观点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东欧主要国家对经济全球化持反对态度

B.当今的经济全球化与意识形态无关

C.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D.跨国公司阻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29.二战后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

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B.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C.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

D.充分

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30.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的特点是承认“货币也重要”,把货币政策作为调控经济的经常性手段,同时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认为通过政府干预才能加快经济的恢复。

这反映了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

A.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B.有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特点

C.凯恩斯主义占主流地位D.仍然倾向于“自由放任”政策

 

第Ⅱ卷(共40分)

3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塞万提斯生活在西班牙帝国由极盛而迅速走向衰落的时代:

天主教面临新教的挑战,从而使西班牙丧失了整个哈布斯王朝。

为了阻止英国的崛起,腓力二世筹建了“无敌舰队”,结果几乎全军覆没。

当时的西班牙,骑士小说非常畅销。

西班牙王权也善用骑士的荣誉和骄傲鼓动贵族去建立世界霸权,而美化封建关系,情节离奇的骑士传奇正适合他们的需要。

塞万提斯无比痛恨这种文学,其代表作《堂·吉诃德》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现实,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歌颂了人们梦想中的社会理想目标。

塞万提斯并没有得到同时代人的肯定,直至一个世纪后,塞万提斯才被其他西方国家“发现”,《堂·吉诃德》作为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赞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塞

万提斯作品的特点及该特点出现的背景。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塞万提斯作品的影响(5分)

 

3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通过解读材料推导结论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

下列对四组材料的推论均有不当之处,请选择其中一组,结合历史事实说明结论的不当之处,并从解读材料方法的角度,简析“不当之处”产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

结论

1

马克思说:

德意志是“一个以议会形式装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确立的民主制度徒有虚名。

2

1933年,罗斯福总统指出: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政府大刀阔斧地实施新政。

有数据统计,1938年,美国工业生产比1932年增加了30%,1939年增加了60%。

国民生产总值从1933年的1415亿美元到1939年增为2094亿美元。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缓解了经济危机,但由于政府依靠旧民主秩序,拒绝彻底的革命计划,没有从根本上调整生产关系,所以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3

但丁反对中世纪的“教会至上论”,他在《神曲》里写道:

“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今日罗马教会,把两种权力都抱在一起,跌入泥塘里去了,她自己和她所抱着的都弄污秽了!

但丁是近代早期反对宗教的人文主义者。

4

美国最新战车(1947苏联某杂志)

注:

图中俄文:

“财政贷款”

马歇尔计划表面上援助西欧,实际上是美国为了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

 

33.(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英国

病”这一沉疴严重地缠绕着英国。

工会实际上是英国最有权势的力量,他们组织罢工的时候没有人敢动,不厌其烦的要求加薪、福利和带薪休假,导致英国庞大的国有企业巨额亏损,产出效率极为低下。

撒切尔夫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台组阁的。

她上台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她所推行的经济政策,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

在1975年于海滨城市布莱克浦举行的保守党年会上,撒切尔夫人集中阐述了她那“撒切尔主义”的主旨,指出:

“不能把英国和社会主义混为一谈。

只要我的身体条件许可,只要我一息尚存,只要我有力量,我就绝不会把英国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这位英国保守党的新领袖认为:

“一个国家,如果它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被国有化和政府控制着、统治着的话,是不可能繁荣兴旺的。

”她还认为:

“每一个人都有按他的意愿工作的权利,有支配自己收入的权利,有拥有私人财产的权利,有把政府当做公仆而不是主人的权利。

所有这些都是英国的传统,是一个自由国家的实质,我们的一切自由都有赖于这一点。

撒切尔夫人去世后的几个小时,英国社交网站上就出现了利物浦球迷上街庆祝的照片。

撒切尔夫人在压制工会方面取得了胜利,但从此成为英国北部矿工社区憎恨的政治人物。

达勒姆矿工协会秘书长戴维•霍珀说

:

“对工会来说,这(撒切尔夫人辞世)来得不够早,我高兴自己活过她。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病”产生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概括“撒切尔主义”的基本主旨,并分析撒切尔夫人的反对者对其改革不满意的理由。

(11分)

高二历史文科段考答案

1—30.CCDBBA

ABACDBDCBABABAADDDADBCBB

31.

(1)特点:

全面反映时代特征;揭露社会黑暗,歌颂理想社会;充满人文主义精神。

(4分)

背景:

西班牙帝国渐趋衰落,殖民霸主地位受到英国挑战;社会矛盾突出;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的发展,人文主义成为社会思潮。

(6分)

(2)促进了西班牙文艺复兴的发展;(3分)文学价值在后世被得以重新关注和赞赏。

(2分)

32.

不当之处(2分)

历史事实(4

分)

原因分析(4分)

1

否定了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确定的政治制度的进步性。

宪法确立了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民主立宪虽有制度设计、有机构设置,却因君主专制色彩浓厚,所以力量薄弱,但并非徒有虚名。

材料重点指出了德意志帝国民主的虚弱,但没有完全否定它。

2

对新政局限性的分析脱离了美国的国情。

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罗斯福政府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通过局部的生产关系调整以缓和、摆脱经济危机。

解读材料时没有把材料所示现象放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

3

但丁“反对宗教”这个论断不合理。

但丁是文艺复兴的代表,文艺复兴反对基督教会禁欲主义、神权至上的主张,主张改造基督教会,追求人性解放,并不是反对宗教。

把材料中的“教会”等同于“宗教”,概念不清;没有把但丁及其作品放在特定的文明、文化背景中解读。

(回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4

“表面上援助西欧”和“发动冷战”这两个说法欠妥。

(回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并非做表面文章,事实上美国的援助对西欧的经济恢复起了很大作用。

美、苏两国对冷战的形成都负有责任,不是单方面挑起形成的。

解读材料时忽视了材料来源蕴含的信息,仅从历史当事人一方的材料来推导结论,有失偏颇。

33.

(1)1973年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济(优厚的福利制服和国有化)。

(4分)

(2)主旨:

反对社会主义倾向,主张削减福利开支;反对国有化,主张私有化;认为个人应有更多的自由权利,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认为政府应当好“公仆”,对经济不应过多干预。

(一点2分,4点7分)

理由:

撒切尔夫人在改革中采取强硬措施,压制工会,激化了社会矛盾;削减福利开支,造成贫富差距拉大,影响社会稳定。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