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黄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黄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2月15日黄陵县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黄陵县经济发展局
2011年2月
目录
序言1
一、“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2
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6
三、“十二五”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10
第二章经济建设13
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13
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7
六、发展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全面提升服务水平21
七、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23
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25
九、统筹城乡规划,加快城镇化进程27
第三章社会发展29
十、加大资金投入,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30
十一、突出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5
第四章资源环境40
十二、加强资源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40
第五章改革开放44
十三、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44
十四、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引进外资的步伐47
第六章规划实施49
十五、编制实施行业规划和专项规划49
十六、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50
十七、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机制51
序言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黄陵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期,是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是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功能提升、社会事业发展的黄金期。
科学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对于适应形势新变化,应对发展新挑战,落实富民强县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推进黄陵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统筹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十二五”规划纲要》是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市委三届十次全会精神和中共黄陵县委《关于制定黄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指导,结合我县实际编制而成。
《“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对全县“十一五”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对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宏观环境进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立足县情,面向未来,重点阐明了“十二五”时期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预期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集中体现了县委、县政府的施政方针和决策意图,是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全县各级政府和部门依法履行工作职责,编制和实施各类规划、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全县人民为之顽强拼搏、共同努力的行动纲领。
期间将根据实际执行情况,适时对《规划》进行评估、调整和完善。
第一章发展目标
一、“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五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务实苦干,围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强力推进“煤炭强县、果业富民、旅游带动、跨越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煤炭资源,大力发展民生工程,加大对社会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先后创建为陕西省首批旅游强县、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平安县”、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和省级双拥模范县,通过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验收。
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跻身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2009年跨入西部百强县行列。
1.“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是黄陵经济突飞猛进、跨越发展的五年,是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十一五”末,全县GDP达到69.9亿元,人均5.58万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11.9%和103.8%,年均递增16.2%和15.3%,超额完成了“十一五”末GDP达到26.67亿元、人均GDP达到2.154万元的目标;财政总收入12.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415.1%和382.0%,年均分别递增38.8%和37.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38.2亿元,比“十一五”净增长118.94亿元。
群众收入大幅提高,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78元,较2005年增长158.5%,年均递增20.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30元,较2005年增长127.9%,年均递增17.9%。
——产业开发势头强劲。
煤炭支柱产业快速发展,煤炭产能达到2200万吨,煤矿现代化装备、机械化开采和人性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煤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园区强力推进,焦化园区和矸石电厂建设实现了煤能转化和煤化工的突破发展。
建新150万吨煤矿、建北240万吨煤矿、店头曹家峪2×100万吨焦化、白石2×100万吨焦化、双龙2×3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上翟庄玻璃微珠厂、轩辕酒文化产业园、侯庄和隆坊两个5000吨标准气调库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初步形成了“园区承载、产业集聚、深度转化、循环利用”的现代工业发展格局。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果园“四大技术”普及推广,管理水平全方位提高,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开发川道产业,棚栽三产特色种养齐头并进,川塬差距明显缩小。
旅游服务水平全面提升,黄帝陵古柏防火墙、视频监控系统、古柏院改造、桥山滨湖酒店、印台山山体亮化、印池综合整治、沮河景观工程陆续开工建设,景区管理精细,文化内涵提升,配套设施跟进,“旅游带动、品牌引领、深度开发、综合配套、市场运作”的第三产业发展路径更加清晰,综合效益日益凸显。
——发展条件明显改善。
坚持规划先行,完成全县城乡统筹发展整体规划、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重点镇建设规划以及108个建制村的村庄建设规划。
完成城区北街、轩辕街、中心街道路改造工程,城区路面维修工程;相继实施王庄河水库、双回路供电、店后公路、天然气扩容等水、电、路、气项目,持续推进县城市政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城乡居住条件显著改善。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全面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城区绿地面积达到40.5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1%、31%和7.2平方米。
完成“四山绿化”项目6266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44.6万亩。
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75平方公里,治理率达到70%以上。
建成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和水质量检测中心。
有序推进地质灾害治理,强化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县城空气质量达到Ⅱ级标准,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标准。
实现了“十一五”期间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节能减排目标。
2.“十一五”社会事业发展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社会事业发展以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新黄陵为目标,突出改善民生,使城乡居民上学、看病、住房、就业、吃水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惠民实事”普惠群众,“公共财政”惠及民生,教科文卫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就业创业、医疗保险、生活保障、困难救助体系逐步健全,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全面推行,干部职工各项待遇足额兑现,城乡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按照“建设教育强县,树立教育品牌”的发展思路,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事业发展成果卓著。
新建实验中学和职教中心,完成黄陵中学迁建,建成隆坊中学学生公寓楼、河西小学教学楼。
多媒体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顺利通过“两基”复审和“普实”验收,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幼儿学前教育健康发展,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职教、成教特色鲜明,全县“双高普九”工作进展顺利,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
坚持“双百方针”,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实施210国道沿线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完成县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重视文化艺术人才培养,鼓励文化艺术作品创作,编撰大型文化丛书《黄陵文典》,长篇小说《黄帝传》,成功举办“清明公祭”、“重阳民祭”等活动,黄陵县被命名为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黄帝陵祭典和黄陵面花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科技事业持续发展。
扎实做好科技计划和成果管理,加强科技宣传与培训,重视科技推广和示范,完善科技奖励及服务体系建设,先后争取和组织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5项,省市级项目15项,县级项目60项,完成上翟庄科技产业示范园区总体规划,科技支持玻璃微珠重大产业化项目顺利实施。
加强科普宣传月、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防震减灾日及世界知识产权日等科技宣传活动,科技事业稳步推进,科普宣传和科技服务全面加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合格县称号。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县医院、中医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门诊住院楼改造扩建工程。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医疗救治、疫病防控、卫生监督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效显著,荣获陕西省新农合先进县称号,扎实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平价医院”创建,着力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医疗卫生水平,顺利通过县级医疗机构等级复(评)审,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伴随改革的浪潮,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广播电视通讯事业快速发展。
广电综合大楼建成启用,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0%以上,调频广播电台实现全域覆盖,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10600户。
农村数字电影“2131”工程顺利实施,移动、电信、联通等通讯网络建设快速发展,积极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全县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0部/百人,全县网络城市覆盖率达到95%。
——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蓬勃发展。
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新机制,健全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全县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7.72%,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9.4‰和4.88‰。
事实证明,“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高、效益最好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民生保障最有力、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用继承的视角审视过去,用客观的态度总结经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我们在前进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依然偏小,发展速度仍需加快,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农业基础脆弱,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工业企业处于初级加工阶段,科技含量低,精深产品开发能力不强,企业规模经济水平、生产集中度和专业化协作水平都偏低,质量效益增幅不明显;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发掘;二是城乡发展尚不平衡,居民贫富差距大。
城乡之间、川塬之间、乡镇之间在发展条件、基础设施、群众收入、公共服务等方面不够协调,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均衡发展任务艰巨。
三是内生动力依然不强。
发展环境、开放程度、后劲活力与加快发展的要求仍有现实差距,在投资融资、科技服务、人才引进、政策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创新不够,改革攻坚任务繁重。
四是区域竞争压力加大。
综合分析我县经济总量、发展速度、财政收入、三产比重及在西部百强、陕西十强中所处的优劣态势,县域综合竞争力依然不强,实现争先进位保强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未来五年,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形势,紧紧抓住城乡统筹延安率先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立足科学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和下大力气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全县人民,同心同德,努力使“十二五”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十二五”发展的机遇
——国家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发展机遇。
国家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推进资本、技术及产业加速向资源富集和劳动力与土地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
随着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黄陵县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以循环经济园区为载体,可以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为承接产业转移、吸纳发展要素赢得重大机遇,进而为黄陵县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实施陕甘宁蒙“能源金三角”战略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大力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生活,促进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再上台阶,着力将西部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为黄陵县改善发展条件、促进服务均等、实现城乡融合提供了坚强保障。
——国家加强发展能源产业的机遇。
国家加强能源建设、加快发展新兴支柱产业,西移国家能源战略重心,加大西部能源基地和能源通道建设力度,着力推进大型核电、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加快煤电基地、城乡电网改造建设,为黄陵县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为黄陵县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化工基地、推进煤能转化和精细煤化工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利于黄陵做大做强能源产业,形成一批节能减排等技术密集程度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和渗透力强的技术产业。
——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的机遇。
国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实施科学指导、全面统筹推进;陕西省委、省政府情系革命老区,支持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黄陵县被列入首批撤县设市计划,为黄陵县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提升城镇发展水平,彻底改变农村面貌,统筹解决农民就业,加速缩小城乡差距,大幅推动经济增长,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2.“十二五”发展的优势
——资源优势。
黄陵是陕西四大煤田之一,煤炭资源储量大,品质好,现已探明储量27亿吨,可采储量21亿吨,煤炭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石油勘探取得突破性进展,资源优势十分明显。
面对全球性能源紧缺和国内巨大的能源市场需求,黄陵可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培育煤炭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煤产品深加工、精加工,进一步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建立集煤炭开采、加工、储运、火电等为一体的循环生产基地,促进黄陵快速发展。
——品牌优势。
黄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陵所在地,是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的民族圣地,是享誉全球的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
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举世无双的品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企业落户黄陵,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做大旅游产业,搞活服务产业,拉动消费增长,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区位优势。
包茂、西延铁路过境黄陵,210国道、秦七铁路横贯县境,包茂高速第二通道、黄—韩—侯铁路将在“十二五”建成通车,交通便捷通畅,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黄陵加快经济发展,既能获取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高新技术、金融、信息、文化的大力支持和“大西安”都市圈的辐射带动,又能倚重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优势,促进资源与科技有效嫁接,实现前沿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成功改造,助推黄陵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率先发展,脱颖而出。
3.“十二五”面临的挑战
——突出改善民生带来的财政压力。
改善民生,一方面要解决社会民生需求;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财政支付能力问题。
解决这一矛盾不仅要加快经济发展,争取国家与省市的支持,而且还需要改革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发挥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在大幅度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方面进行艰苦的探索,而这方面的努力与成效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
经济快速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了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一五”末降低17.3%的要求,为此国家将出台比“十一五”期间更为严格、更具约束力的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监管政策。
黄陵县以能源工业为主,煤炭、石油资源开采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黄陵县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想目标与现实之间仍存在较大的距离,统筹解决这一问题任重道远。
——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的“挤出”效应。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势必要按照比较优势进行调整和重组,与之伴随的技术进步将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人员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
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性矛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压力仍将存在,使就业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使社会保障面临严峻挑战,普通劳动者受到的就业冲击将更为明显。
4.“十二五”面临的劣势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
黄陵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贫富差距悬殊,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不能有效降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风险、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事业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两大经济中心的竞争压力。
黄陵地处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和关中—天水经济区两个增长极交接地带,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但也存在被边缘化的可能。
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核心,以延安北部县区和榆林、甘肃南部县区为轴心的能源化工基地初具规模,黄陵地处两大增长极的边缘地带,受到两大经济中心的竞争压力较大,发展成为科技、能源、文化次中心面临极大的挑战。
——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处于明显劣势。
城乡劳动力过剩、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非常突出,劳动适龄人口中从事农业生产和二、三产业的人员分别为43000人和30000人,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约占65%和55%,大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不足5%和15%,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性矛盾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十二五”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1.“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强力实施“煤油化工强县、特色产业富民、文化旅游带动、城乡统筹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和世界华人寻根圣地,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的新突破,加强环境保护,处理好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富裕、生态、和谐、幸福、魅力新黄陵。
2.“十二五”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结构调整全过程,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改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遵循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清洁发展、安全生产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积极引导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产业结构科学、空间布局合理、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以加快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为重点,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经济增长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
统筹规划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的延伸覆盖。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有机统一。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发展格局,为加快发展提供机制保障和动力源泉。
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力度,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提高社会事业的投资效益,确保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可行路径,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发展模式。
——坚持突出改善民生,实现强县与富民的协调发展。
从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切实关注民生,注重维护社会公平。
要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契机,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形成城市和农村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
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关爱弱势群体,妥善化解社会矛盾,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实现强县与富民的有机统一。
3.“十二五”发展目标
(1)经济总量目标
——全县生产总值(按2010年价格计算)达到156亿元,年均递增17.4%。
——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万元,年均增长16.6%。
——全县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200亿元。
——财政总收入达到30亿元,年均递增19.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亿元,年均递增12.7%。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一五”期末降低17.3%左右。
(2)经济结构调整目标
——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10年的6.1:
78.2:
15.7,调整为2015年的3.5:
80.4:
16.1。
——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亿元。
——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
(3)主要产品产量目标
——苹果总产量达到32万吨,年均增长6.8%。
——粮食产量保持平稳,稳定在5万吨。
——养牛0.7万头,生猪10万头,羊0.3万只,家禽25万只。
——原煤2500万吨,年均增长1.8%。
——精洗煤1000万吨。
——焦炭500万吨。
——甲醇60万吨。
——石油10万吨。
——发电40亿度。
——白酒2000吨。
(4)人民生活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000元,年均增长13.4%。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年均增长18.0%。
——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98%,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
——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
——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
(5)社会发展目标
——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计划生育符合率达到95%以上。
——农村医疗卫生覆盖率达到95%。
——农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农民参合率达98%以上。
——初级卫生保健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5岁。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城镇化率达到60%。
——森林覆盖率达到74%,城镇人均绿地面积7.5平方米。
——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
第二章经济建设
“十二五”期间,是我县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的机遇时期,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建设富裕黄陵、文明黄陵、和谐黄陵、绿色黄陵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强化农业产业化,加快煤炭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生态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煤油化工工业支撑,旅游优势产业带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煤炭主导、园区承载、化工提升、石油增效”的思路,大力推进煤油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深度转化,实现工业经济总量扩张、效益提升。
以体制创新为核心,促进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和运行质量的不断提高;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强企业管理,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以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方向,扩张总量,壮大规模,增强工业竞争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的突破。
形成以店头双龙腰坪石油煤化区块为主体,以店头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上翟庄科技产业园为核心,以白酒、建材、电力生产基地为补充的“一区两园三基地”新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