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部分答案09.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0229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部分答案0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部分答案0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部分答案0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部分答案0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部分答案0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部分答案09.docx

《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部分答案0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部分答案09.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部分答案09.docx

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部分答案09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全校统一考试,具体考试时间和考试地点通知同学查看研究生院网站。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

+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

+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是: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0世纪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总结概括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产生的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其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

+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

+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观点:

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里理论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1)已经开始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2)只能总体上理解自然界,而缺乏科学论证和逻辑体系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机械的自然图景、严格的机械决定论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作用:

1)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缺陷

+1)把自然界看做是机器,所有运动都是机械运动,抹杀多样性,割裂人与自然的固有联系。

(人是上紧了发条的钟,人是会思考的动物)

+2)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世界,否定了辩证思维。

3)主张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的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于上帝。

是绝对时空观、决定论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观点:

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世界是流动和循环着的;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

+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特征:

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

+作用

+1)承前继后,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2)强调人的能动性,为科技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3)突破了人与自然的界限,为融合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2.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系统自然观

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观点:

自然界构成的系统性;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时间的不可逆性;自然历程的交替和循环性

+特征:

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意义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重视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和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的关系进行的概括与总结。

+观点:

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

+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总体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它的发展既遵循天然自然界的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

+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采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

特征:

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意义

+关注人对自然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超越了对天然自然的狭隘认识,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克服了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官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生态自然观

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即把自然界视为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整体,它是一个生命系统,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动态平衡性的特点。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特征:

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意义

+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促使人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1.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

+2.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

+3.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相互关联

3.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4.试述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模式及动力。

学习和把握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模式及动力有何现实意义?

科学的本质特征:

(1)科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因此,科学具有理性和可证实性的特征。

(2)科学又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因此,科学是具有探索性的、创造性的社会劳动。

(3)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人类文明史和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精神创造方式,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科学既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性质和价值,同时科学又扎根于文化之中。

(4)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早期的科学只是单纯的认识自然,是属于科学家个人的行为。

随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和科学潜在应用价值的出现,科学开始出现组织化和社会化,企业、集团、国家乃至国际间合作的科学研究逐步增多,科学研究之外的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到科学研究中来。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协调科学研究的进行,科学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建制,用社会的组织形式来协调科学活动,使科学研究带有明显的社会色彩。

发展模式:

(1)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科学是一种由逻辑和数学表达的,能够得到证实的知识。

(2)波普尔和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模式;科学理论本质上是猜测和假说,总会受到经验的检验和批判,科学理论就是在不断提出猜测、发现错误遭到否证和证伪、再提出新的猜测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3)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科学发展的过程是积累中的进化、飞跃式的革命、连续与中断的不断交替的过程。

(4)社会学的科学发展模式;所谓社会学的发展模式,则是走出科学自身,从外在的社会视角考察科学的发展。

动力:

新的实验科学精神,激励了越来越多的才智出众者加入探究自然奥秘的行列,他们起初是单干,后来感到了交流、讨论与协作的必要性,于是他们自发组织起小团体共同研究问题。

如血液循环理论基本上是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一手培育的_因为维萨留斯、法布里休斯、哈维均出自这个学院。

近代以来的科学已经不同于传统上个体科学家依靠个人兴趣进行研究的时代,而是向“科学家集团”共同研究的时代推进。

现在,随着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加强,科学总是在一定目的指导下,有目标、有组织,有投入、依靠国家和政府资助,各种科学之外的社会因素渗透到科学研究之中,科学日益成为一种社会建制。

1963年,美国普莱斯出版《小科学、大科学》一书,指出小科学是传统的、自发的、零散的、小规模的科学活动;而大科学是有目的、有计划、大规模的科学活动。

v意义:

尽管关于科学发展的看法不一,甚至有的走向极端,但是可以从中看出科学的本质:

它不仅仅是静态的知识体系,更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科学理论不仅仅是真理,而且还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对科学的认识不能仅仅从科学内部从逻辑上展开,外在社会因素同样是科学认识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在大科学时代;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是在不断向前推动的。

技术的本质:

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的特征:

自然性和社会性;中立性与价值性;自主性和建构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国际性与民族性。

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

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

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

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

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形式。

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为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

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

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技术的意义:

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

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

自觉地认识和提升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5.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

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有何意义?

P121

6.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有哪些?

掌握创新思维方法有何意义?

P137

7.举例说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P200,214,237,243

8.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包括哪些内容?

科学家与工程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伦理责任?

探究科技应用过程中的伦理问题有何意义?

伦理规范的内容:

1、马克思认为技术活动有其道德合理性,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

“凡是表现为良心的进步的东西,同时也是一种知识的进步”。

2、他指出自由应该建立在非异化的技术基础之上,未来技术的社会发展目标应该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和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科学技术伦理思想,论证了科学技术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技术道德根本原则,论述了科学技术道德的主要规范——献身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奋。

科学家的伦理责任:

科学技术工作者是从事智力劳动的职业群体,具有特殊的社会责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下开展工作的。

科学精神气质的四原则——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声明:

科学促知识,知识促进步;科学促和平;科学促发展;科学扎根于社会和科学服务于社会。

工程师的伦理责任:

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等。

1、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

2、工程师在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伦理问题的意义:

1.科技伦理有助于促使人们全面审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尤其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

但是,现代科技又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丰富了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威胁人类前景的全球问题——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粮食危机、环境污染等等。

当我们审视而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时,就应当有一种全面和发展的眼光,重视和发挥它的正面作用,正视和抑制它的负面影响。

2.科技伦理可以促成人对科学技术自觉有效的支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但科学技术的利用有好坏之别。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同社会根据社会需要,由各种不同的社会决策共同体进行定向组合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目的、选择、组织、推广和应用,始终要受到社会的经济关系以及为之服务的社会意思形态的制约。

3.科技伦理有利于促进社会的道德建设。

科学技术的伦理道德价值,主要在于它能帮助人们分清是非、辨别善恶、克服愚昧迷信和陈旧的道德观念,保持与时俱进的人生态度。

科学技术中一切罪美好、罪珍贵的东西最终都集中在道德里面,并通过人们的言行体现出来。

9.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主要特征有哪些?

基本内容:

1)科学技术功能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经济和社会功能。

●建国初期,毛泽东果断提出:

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要研究原子弹。

●邓小平多次重申和强调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江泽民在强调科学技术强国富民重要作用的同时,还多次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

●胡锦涛进一步认识到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2)科学技术战略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将科学技术战略提升至国家层面,予以高度重视。

●毛泽东认为,要优先发展工业科技提升我国生产能力和防卫能力,并大力发展尖端军事科技提升我国国家地位和影响力。

●邓小平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以及既坚持自力更生,又虚心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科技方针。

●江泽民把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新世纪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胡锦涛对创新型国家进行了系统论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3)科学技术人才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人才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毛泽东提出,我们要搞技术革命,没有科技人员不行,并对科学家委以重任。

●邓小平对科技人才非常重视,对科技人才的地位、科技人才的选拔、科技人才的培养教育、科技人才的使用管理作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

●江泽民十分重视人才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

●胡锦涛进一步肯定了作为新生产力开拓者的科技人才不可替代的地位。

4)科学技术和谐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高度关注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形成了科学技术和谐观。

●毛泽东指出:

“这是科学技术,是向地球开战……如果对自然界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清楚,就会碰钉子,自然界就会处罚我们,会抵抗”。

●邓小平指出科技发展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处理环境问题的有效方式。

●江泽民指出,我国科技发展必须坚持环境保护。

●胡锦涛指出,要“发展相关技术、方法、手段,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保育发展体系”。

●江泽民、胡锦涛还重视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江泽民指出:

“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

胡锦涛强调发展民生科技,构建和谐社会。

5)科学技术创新观

科学技术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

●邓小平提出要善于学习和引进,更善于创新,自力更生创新,树立高起点上创新的雄心壮志。

●江泽民站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高度,把创新提到了关系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

●胡锦涛关于自主创新的思想,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指明了中国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

1)时代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由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是对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体现,因此他们的科学技术思想都镌刻了时代的烙印,反映了时代的需求。

2)实践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基础之上,并随着科学技术实践的发展而日趋完备。

3)科学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科学性,一方面它是基于实践基础之上产生的。

另一方面,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科学性还表现在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4)创新性

在指导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针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但更强调创新。

5)自主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一贯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坚持自主发展、自主创新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长远方针。

6)人本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人本性,主要表现在强调科学技术造福于民,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上。

10.什么是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有何意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是什么?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