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读练测10周第6周周六提分精练赏析散文的表达技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0211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读练测10周第6周周六提分精练赏析散文的表达技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读练测10周第6周周六提分精练赏析散文的表达技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读练测10周第6周周六提分精练赏析散文的表达技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读练测10周第6周周六提分精练赏析散文的表达技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读练测10周第6周周六提分精练赏析散文的表达技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读练测10周第6周周六提分精练赏析散文的表达技艺.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读练测10周第6周周六提分精练赏析散文的表达技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读练测10周第6周周六提分精练赏析散文的表达技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读练测10周第6周周六提分精练赏析散文的表达技艺.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读练测10周第6周周六提分精练赏析散文的表达技艺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读练测10周第6周周六提分精练赏析散文的表达技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雪中的村庄

梁永刚

①在豫中平原的乡村,冬天如果没有几场雪的装扮,就像一日三餐少油缺盐般寡淡无味,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冬天。

②乡村漫长的冬季被冗长的寒冷和无边的寂寥弥漫着,农人们站在乡村巨大的舞台下面,望眼欲穿地期待着一场雪的上演。

对于乡村而言,下雪是一场典礼,足以让所有闲下来的农人心花怒放,为来年的春天跃跃欲试。

③童年的记忆中,乡村的雪通常是伴着无边的夜色从天而降,有时候从黄昏开始下,有时候在半夜落下来。

一家人正蜷缩在堂屋里烤火,突然外面起风了,朔风扬起长鞭抽动树枝咔咔作响,母亲把我紧紧搂进怀中,父亲站起身推开木门往外探了探身子,随即又关上了门,搓着手说,要下雪了。

④雪落了下来,第一场雪挟裹着来自天宇的问候,浩浩荡荡,如潮水般漫过乡村。

飘落的雪花像是一片片凌乱的羽毛,轻盈地滑过天空,漫过田野,纤柔地飘落在坑塘、老井、树木、枯草之上,让寻常的乡村事物变得灵动起来,铺设出素洁莹白的绝美意境。

⑤北风吹,雪花飘,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在村庄的天空上演了千百年,亘古不变,岁岁轮回。

北风挟裹着冰清玉洁的雪花自天庭而来,像是急急忙忙赶赴一场人间的盛宴。

风的粗犷和雄健,雪的娇柔和婉约,是道法自然的绝佳搭配,更是滋润万物的人间福祉。

躺在北风宽阔的怀抱中,雪花喜不自禁,把瓦蓝的天空渲染得如梦如幻,又瞬间迷失了方向,忽东忽西,飘忽不定,身披一袭白纱,舒展着曼妙的身姿。

其实,雪花也是一株株千娇百媚的花,只不过没有生长在泥土里,而是绽放在天空中,晶莹剔透,楚楚动人。

⑥暮色四合,天光昏暗,雪花以柔弱的身躯和微弱的光亮对抗着黑暗的来袭,让夜色较之往常来得稍晚一些。

被皑皑白雪覆盖的村庄,从彻骨的严寒中看过去,慵懒散漫中透着无限的人间温暖。

人和鸡鸭归宿很早,农人们趁着最后一抹亮光做好晚饭,赶鸡上架,刷锅喂猪,躲进屋内围着炉子烤火,排遣着冬日长夜的寂寥。

大雪封门,围炉夜话,单调的乡间日子因一场雪的款款而来变得格外温馨。

一个个昏黄的木格窗棂里弥漫着闲适的光亮,憨憨的火炉开出温暖的花,男人们卷着纸烟凑在一块喷云吐雾,女人们纳着鞋底呱嗒着唠家常,孩子们则沉醉在大人们的故事传说中。

晚饭吃得早,坐着坐着肚子里就空落落的,女人们放下手里的活计,从灶房掂来铁锅,置放于火势正旺的炉子上,从瓦缸里抓出几把玉米或者黄豆,放进锅里炒。

不多时,锅里便传出了“噼里啪啦”的响声,随即香味也弥漫了整个屋子。

炒熟后的玉米粒或者黄豆嘎嘣脆,丢一粒放进嘴里,越嚼越香。

⑦夜深了,一村庄的人都沉睡在大雪营造的静谧中,犬吠声渐渐稀疏,村庄的一隅响起了木门转动的声响。

门外的雪依然在下,走进家门的一刹那,夜归人身上的积雪融化为一地冰凉的水,滋养着村庄的梦境。

⑧雪落在村庄,沿途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能让人清晰地感觉到大地的呼吸,岁月的脉动,生生不息,绵延悠长。

古老的村庄负重前行了几百年,像一册藏在历史深处的典籍,用泛黄的纸张记载着一村庄的人事变迁和生老病死。

⑨几棵老树默立在被雪覆盖的原野上,远看犹如滴落在白纸上的几滴墨水,被风一吹划出几道墨痕;光秃秃的枝丫上,几只盛满雪的鸟巢俯瞰着广袤的原野:

一切宛如油画中的一帧静物,默然地蹲在时间的深处。

⑩满脸稚气的孩童是乡村雪天的主角,他们像一个个不知疲倦的信使,用细碎的脚步把一场乡村雪事传到漫山遍野。

乡下的孩子热衷于在雪地上肆无忌惮地疯跑,享受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活和自由。

空旷的原野上,三五成群的孩童们穿着千层底的棉鞋,踩着厚厚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闷响,那韵律和节奏伴着你追我赶的嬉笑和一路的大呼小叫,在寂寥的阡陌之上久久回荡。

⑪一场雪足以让时光在村庄游走的步伐慢下来,让尘世的浮躁变得踏实,让粗糙的生活变得精致。

青砖黛瓦的房舍,沉陷的坑塘,方正的草垛,光秃秃的树木,那些素日里静默守在村庄一隅的寻常景致,连同此起彼伏的鸡鸣犬吠,杂草丛生的沟沟壑壑,都被覆盖在皑皑白雪之下,隐没在岁月的深处,只留洁净在人间。

(有删改)

1.作者说:

“对于乡村而言,下雪是一场典礼。

”请解释“典礼”在文中的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⑥段说被白雪覆盖的村庄“慵懒散漫中透着无限的人间温暖”,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赏析文中画线语段的表达效果。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听蟋蟀歌唱

钱续坤

①听惯了夏夜此起彼伏的蛙鸣,一不留意,蟋蟀的瞿瞿声带着特有的金属质感,在耳边悠然地响起。

古来有“以虫鸣秋”之说,这鸣秋之虫远远不止一种,但是屈指数数,恐怕要算蟋蟀最为积极。

②大雁南飞,黄叶遍地,在刈割后的田野里,小伙伴们三五成群地比赛捉蟋蟀,小心地装在用竹篾做成的笼子里,听它们唱歌,看它们打斗,那份愉悦,至今都享用不尽。

到了晚上,草丛下,瓦砾间,墙缝中,厨房里,这些夜游的民间歌手,不知疲倦地奉献着清纯朴素的鸣唱,给肃杀的秋天增添了些许生机,使得我们的童年始终充满了欢乐、幸福和憧憬。

我那时非常欣赏蟋蟀的“歌喉”,固执地认为那种歌唱比油蛉子要悦耳得多,比纺织婆要动听得多。

事实上,那是彻底的谬误,蟋蟀优美动听的歌声,并不是出自它的嗓子,而是在于它的翅膀。

在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个像锉一样的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就能够咿咿呀呀地唱个不停了。

③大自然的造化真是神奇。

秋夜的蟋蟀,在线装的中国里独具魅力。

《诗经·豳风》里记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对蟋蟀的描写完全遵循着它的活动时序。

宋朝词人周邦彦云:

“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

”蛩即蟋蟀,古人听蟋蟀鸣叫,好像是劝人机织一般,因此蟋蟀又称促织。

乡下的孩子解释蟋蟀鸣唱的歌词为“浆浆洗洗,预备寒衣”,这样的儿歌与“促织”的意思相距不远,只不过不是织布做新衣,而是浆洗旧衣裳,做好过冬御寒的准备罢了。

加之秋天总会使人伤怀悲悯,愁肠百结,蟋蟀还往往作为悲秋的载体,宋朝姜夔《齐天乐·咏蟋蟀》词云: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

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此词从“愁赋”起,到“更苦”终,满纸尽是凄凉之音,哀婉之语,读来令人怅然万千,慨然万千。

④尽管蟋蟀的鸣叫会引来悲怨愁苦,但还是有人愿意去听它的“哀音似诉”。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

“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

”这些深宫佳丽夜夜与蟋蟀为伴,是同病相怜,互诉悲怨,还是排遣寂寞,聊胜于无,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吧。

这些宫女与被她们关在小金笼中的蟋蟀,其实根本没有什么两样。

⑤蟋蟀不仅仅是悲秋的载体,同时也是乡愁的化身,它在游子的窗前和床下歌唱,在月亏月盈的夜晚歌唱,唱得多少人牵肠挂肚,唱得多少人潸然泪下。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说:

“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只。

”浓浓的思乡之情,也深深触动了作家流沙河的灵感: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海峡那边唱歌/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处处唱歌。

⑥我是不会徒生故园之叹的,这也许是因为我没有长时间离开家乡,缺乏那种离愁别恨的故土情结吧。

但我生活的地方是个新兴的县城,与生我养我的乡村只有百里距离,我常常有机会回到母亲身边撒娇,或者蹲在村头,东家长西家短地闲聊。

今夜,我与无数只蟋蟀相聚在乡村的一隅,先是轻轻地敲打墙根,尔后屋顶,尔后窗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那声音就像木兰家的织机,细细密密的节奏里,有一种亲切与柔婉,唧唧复唧唧;那声音又像摇着摇篮的母亲在那哼吟,清雅自然,充满磁性,唱得人心里服服帖帖的,似用熨斗熨过,瞿瞿又瞿瞿……

⑦枕着蟋蟀的和鸣入眠,今夜,我一定会做一个甜美的梦。

梦中,我也变成了一只鼓噪着翅膀的蟋蟀,在那荡气回肠地歌,在那自我陶醉地唱!

(选自《钱续坤散文选》,有删改)

5.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第⑤段引用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赏析文章第⑥段中画线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及效果。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的标题是“听蟋蟀歌唱”,请结合全文探究其蕴含的丰富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典礼”指郑重举行的仪式。

将下雪说成是一场典礼,强调雪给乡村带来美好的诗意;体现了农民对雪的重视,表达了农民对雪以及来年丰收的期待。

2.

(1)农民很早就赶着鸡鸭归宿,关门闭户,慵懒散漫;

(2)围着火炉话家常,温馨和谐;(3)聊得肚子饿了就炒几把玉米或黄豆,自足欢快。

3.

(1)运用比喻的修辞,将被雪覆盖的原野上默立的几棵老树比作滴落在白纸上的几滴墨水,将雪后的原野比作油画中的静物。

(2)鸟巢俯瞰原野,雪后的景物“默然地蹲在时间的深处”,都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雪景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世界的美好。

(3)以动衬静,用风之动衬托出雪后原野的静默。

4.

(1)在浮躁的尘世中,需要一场雪让生活变得缓慢从容;

(2)在粗糙的生活中,雪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精致纯洁;(3)在混沌的时光中,雪可以让我们体味到隐藏在平常生命中的活力。

5.首先,作者认为鸣秋之虫,蟋蟀最为积极;接着,作者回忆童年在乡村捉蟋蟀的情景;然后,作者认为在线装的中国里,蟋蟀独具魅力;最后,作者聆听蟋蟀并梦化蟋蟀。

6.

(1)内容上:

突出蟋蟀是乡愁的化身,表现了诗人余光中对故土的思念。

(2)结构上:

照应了题目,与文中有关“蟋蟀”的诗句相呼应,也为作者夜听蟋蟀并梦化蟋蟀做了铺垫。

(3)表达上:

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使文章更富有意蕴。

7.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长句与短句相结合,多用叠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倾听蟋蟀歌唱的种种感受,表达出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8.

(1)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

(2)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浓浓亲情的无比眷恋。

(3)表达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的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读练测10周第6周周四提分精练分析散文结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难舍的礼物

刘文艳

人们都很留恋童年、少年、青年时期。

那个时期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多,无须为物所累,所以生活很轻松。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属于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多。

许多东西留之无用,弃之可惜;也有许多东西留之有用,但用处不大,却难以摆脱牵挂之念,甚至是为物所累,疲于整理,使生活变得很不轻松。

女儿今年春节回家,与我一起探讨人与物的关系。

她的话耐人寻味:

“我们在与物建立关系时要十分慎重,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一旦与物建立了所属关系,便难以割舍,难以割舍的东西越多就越累。

因此当你要割断与物的关系时,一定要毅然决然,否则就根本割舍不掉,割舍不掉就为物所累。

”我很赞同她的观点。

于是她帮我收拾出许多衣物、书籍和一些积攒起来的生活用品,并确定哪些送与何人,捐赠何处。

因为有了与物品割断联系的理念,我也毫不犹豫地支持女儿的清理行动。

但也有例外。

有两件东西已经被女儿理所当然地清理出去了,我却又把它们捡了回来。

这两件东西不是什么贵重物品,也不是稀有之物,就是两双拖鞋。

然而在我看来,这两双拖鞋的意义却非同一般。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在辽宁北票二中读书。

当时我与班里的一位女同学非常要好,她也是我最为欣赏的同学之一。

她学习成绩好,经常在班里名列前茅,特别是语文非常出色。

她还多才多艺,会唱歌,会识谱,舞蹈方面也很有造诣。

她让我十分羡慕,对我也十分亲近。

当然,我们俩十分要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差不多的家庭背景,当时我们都是农村户口。

高中毕业时,城市户口的同学都分配了工作,只有我和她两个女生没分配工作,因为是农村户口,毕业就回村参加生产劳动了。

我三年后被调入北票县妇联、县委办公室工作。

可她却没有我这么顺利,回到村里一直没有机会展现才华。

她曾想去当一名民办教师,可没能如愿。

后来她经人介绍嫁给了一个在土产公司工作的赶着马车拉土特产的“车老板”,人很厚道,也很体贴。

我曾经去过她的家里,三间平房,东西两个屋是土炕,中间的屋是锅台,很是俭朴。

有一年春天,我出差去朝阳,一些中学同学赶来相聚,她也带着女儿来了。

当时她正在为得了脑瘤的女儿愁眉不展。

后来因为工作忙,跟她联系的也少了,听说她终于当上了民办教师。

又过了几年,我突然接到她的电话,说她的女儿不仅病治好了,而且已经考上了省城的大学。

又过了四年,孩子要大学毕业了,我又接到她的电话,说孩子已经经过笔试、面试纳入了留校任教的名单,近期还要进行最后一次考核。

她说:

“虽然女儿各方面都很优秀,但还是想请你找学校有关方面关注一下。

”我知道她很不容易,于是找到在校工作的一个朋友,请她帮助了解一下情况。

朋友回话说,这个孩子确实很优秀,但是不知什么原因没有被录用,现在名单已经定了,不能再改了。

过了一段时间,她来电话说,女儿找了一个多月也没找到适合的工作,希望我能再帮帮忙。

我也很为她着急,当时答应了。

过了些日子,我介绍她女儿参加了一个国有文化企业电脑维修人员的招聘,孩子很顺利地通过笔试、面试,以较高成绩被录取。

尽管这份工作每个月只有一千元工资,可她女儿还是很珍惜,很高兴地去了。

一个月后,这个孩子拿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水果来看我,很自豪地说:

“阿姨我开工资了,这回我能供妹妹上学了!

”我听了有些惊诧,这点儿钱还能供妹妹上学?

她却说:

“我一个月给妹妹六百元钱,妈妈、爸爸就不用再给她生活费了。

爸爸妈妈供我们姐妹俩上学挺不容易的,这回也不用那么辛苦了!

”我问:

“你的生活费只有四百元够用吗?

”她说:

“够了,我中午吃饭不花钱,住宿也不用花钱,四百元一个月足够用了!

”那一刻,我真觉得这个孩子非常不容易也很懂事。

那年秋天,我的这位同学来了我这里。

她说:

“孩子有了一个很好的工作,非常感谢你,特意赶来看看你。

”说着,从一个大的旅行袋里拿出两个小布袋,边拿边说:

“也没有什么好东西给你带,这是我家新磨的高粱米,这是新小米。

”接着,从旅行袋里拿出一个用塑料薄膜封好的玻璃瓶,“这是我自己做的酱,是用黄豆做的,非常好吃。

”我一一接过,连连说:

“这都是绿色食品,是好东西,谢谢、谢谢!

”她又从袋子底拿出一个纸包,打开,是两双色彩鲜艳的拖鞋,“这两双拖鞋是我自己做的。

”我接过来仔细地看着,这两双鞋做得真是很精细:

用麻绳和布做的鞋底,钩针钩织的鞋面,一个是网络状用丝线钩织成的,一个是毛片状用毛线编织成的,一双粉红色,一双火红色,很是喜庆。

我十分高兴地收下了这两双鞋。

现在,虽然这两双鞋旧了,可我还是觉得非常亲切。

穿着它们,除了感觉到浓浓的情意外,也提醒着自己,要珍惜生活,懂得知足,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多尽一份责任。

(有删改)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非同一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懂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在结构上很有特色,先抑后扬,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分析作品的结尾的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榆木书桌

李汉荣

看得出来,它上面还有斑斑点点的残漆。

数百年前,我的先人曾仔细为它上漆、打蜡。

一方柔和的亮光,使这户耕读人家,能随时拂去劳作的倦意,伏案捕捉内心的光线;那幽幽木香,让平淡的日常生活,缭绕着别样的气息。

后来,漆渐渐磨损、脱落,固执的时光之蝉,终于挣脱蝉衣,鸣叫着向远处飞去,在逐渐黯淡下来的记忆的房间,它笃定地站着,依旧保持着儒雅的姿势。

它平淡的容颜,呈现着素朴的木质,也折射着我先人本色的品行。

我的祖父曾伏在它的上面,我的祖父的祖父都曾伏在它的上面,我的先人们一直伏在它的上面,读易读史,诵经诵诗,画春画秋,记人记事,写情写义。

当时,画眉在田野点染春泥,燕子在梁上朗诵农谚,鸟儿们远远近近地插嘴,也在旁注着古奥的文字。

线装的孔孟偶尔出现残页,于是在桌上被仔细装订。

那湿润的呢喃,也被装订在书页里了,古意夹着新意,经声和着鸟声,书香叠着稻香,耕读的日子就有了日上三竿的欢喜。

有时,疾病和悲苦随秋雨袭来;有时,离散和夭折,兵戈和马蹄,冷不防打断严谨的农历,桌上摊开的祖传方子,就及时做些加减。

不大的桌面,望闻问切着广袤民间的病苦,有的减轻了,有的治愈了,而有些暗疾,则像腐殖土一样沉淀下来,催生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秘方和偏方,那是特有的民间异禀和草根智慧。

谁能从桌上细密的纹理,取出几百年前疾病的叹息和药草的气息?

此时,我在桌面靠右的一角,看见了一个小小的虫孔,那是一只什么虫儿打凿的工程?

蚂蚁?

木蜂?

钻木虫?

装死虫?

很可能是装死虫吧。

我愿意它就是一只装死虫。

那时,榆树还生长在明朝的原野,几个贪玩的孩子轮番爬上榆树,其中有一个就是我的祖先,他爬上来了,坐在枝杈高处,手搭凉棚,眺望村庄的春天,眺望远山的青黛,顺便打量炊烟和人生的去向。

就在这时,离他不远的一只虫儿也坐在树的肩膀眺望和打量,眺望葱茏的宇宙,打量榆树的味道。

虫儿发现了他,一阵颤栗抽搐之后,它立即假装死过去了。

就这样,虫儿躲开了一个顽童,也躲开了可能的伤害,我们可以理解是虫儿礼让了他,礼让高大的“神灵”占据更多的树木和更多的宇宙。

但他没有看见这谦卑礼貌的虫儿,他只看见树身上一条静止的暗黑色疤痕。

虫儿的机智死亡,使数百年前的那个下午变得异常安静和仁慈,附近庙里的钟声连着响了六下,报告慈航普度,众生平安。

而当我的祖先和他的小伙伴们呼喊着溜下榆树,装死的虫儿立即复活了,它继续它的神圣工程,它连续七天七夜凿啊钻啊,它吃住都在这庄严的工地,它一定要为自己短暂辛苦的一生,打凿一条连接永恒的通道,它一定要用隐秘的艺术手法,记载自己的梦境和心迹。

它以天真的智慧和精细的工艺,终于开凿了一个曲曲折折的时空隧道,把数百年前它的那次冒险经历,把它与孩子们相遇的故事,把原野的阳光、鸟声、草木香气和附近庙里的经声钟声,庄稼地里男人们对唱秧歌的粗犷声音,铁匠铺里叮叮当当锻打农具的声音,老牛寻找牛崽的哞哞声,鸡鸣狗叫的声音,集市传来的叫卖的声音,村口母亲们高一声低一声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以及缭绕在树上的我的祖先衣服和身体的气息,他们用力爬树划在树上的手指印痕,他们坐在树杈上哇啦啦对着远方呼叫的声音——细心的虫儿把这一切都收藏在它开凿的时空隧道里……

此时此刻,我悚然一惊,终于知道,我伏在这古老书桌上,其实一直守在这个洞口,一直在眺望深不可测的时光……(节选自李汉荣《时光的收藏》,有删改)

5.根据开篇两段的内容,概括榆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