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试验指导.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0199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学试验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组织学试验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组织学试验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组织学试验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组织学试验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学试验指导.docx

《组织学试验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学试验指导.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织学试验指导.docx

组织学试验指导

第一篇基本技能训练

第一章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目的要求】

熟练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各零件部位构造。

【实验材料】

普通光学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组织切片标本。

【实验内容】

(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

常用的显微镜的结构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光学部分,包括物镜、目镜、镜筒、集光器和光源组成。

第二部分是机械部分,包括镜头转换器、粗细调节器、载物台、持片器、载物台及持片器移动旋钮、镜臂和镜座。

显微镜结构的各部分如图一1所示。

1.物镜物镜在成像中起最重要的作用。

由于需要校正各种误差,因此物镜是由几块透镜组成的,多的甚至可达10-12块透镜组成。

(1)干物镜:

物镜的前透镜与盖玻片之间为空气.

(2)浸油物镜:

泛称油镜头,使用时物镜前透镜与盖玻片之间为浓稠的香柏油或液体石蜡。

一般显微镜都配有数个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通常有×4、×10、×40和×100等。

×4、×10为低倍放大,×40,×100为高倍放大,×100为油镜,组织病理学实验较少使用。

2.目镜目镜的作用是把物镜放大的实像再放大一次,并把物像映入观察者的眼中。

目镜的放大倍数,也刻在目镜的金属筒上,如5×、10×、25×等。

物体最后的放大倍数为目镜和物镜两者的乘积。

3.光源光源可分为自备光源和外部光源。

自备光源由显微镜自带的灯泡和亮度调节系统构成。

亮度调节系统根据不同的放大倍数下所需光亮度的不同,来调节光源发出光亮的强度。

亮度调节系统由灯泡亮度调节器和光栅两部分组成,灯泡亮度调节器可以调节灯泡的亮度及色温。

光栅的大小可以调节投照在集光器的光亮强弱。

外部光源通过镜座上方的反光镜反射外部的光线来提供。

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

4.集光器集光器将光源提供的光线集中照射在被观察的物体上。

在镜台下方,能聚集光线,增强视野的亮度。

集光器可以升降,通过升降可以调节投照在标本上的光亮度。

集光器底部附有光栅(也称光圈),可开大或缩小光圈,以调节进入镜头的光量。

5.镜座是起支持作用的基座,在显微镜的镜座内装有照明光源,或上置反光镜。

6.镜臂下直上斜,呈曲臂状。

直臂下接镜座,臂下部固定有载物台以及调焦装置等。

斜臂末端上接盒状倾斜双筒目镜头,下接物镜转换器。

7.载物台台中央有通光孔,台平面恰好与镜筒的长轴垂直。

台上有标本夹持器,用以固定切片标本。

载物台还有标本推动器,将切片标本固定好后能前后左右推动。

有的推动器上还有刻度,可以计算推动的距离和确定标本的位置。

8.目镜单目和双目镜筒,附着于镜臂上,双目显微镜两个镜简之间的距离是可调的,以适合人的瞳距。

8.物镜转换器固定于镜臂曲臂末端的下部,便于更换物镜,可容纳不同倍数和不同种类的物镜。

9.调焦装置用以调节物镜和被检样品之间的距离。

包括粗调螺旋和细调螺旋。

(二)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显微镜的放置:

显微镜从橱中取出提拿时,必须一手握持镜柄,一手托住镜座,使镜身正立,不可用一只手倾斜提携。

一般显微镜放在观察者的正前方略偏左侧,右侧可放记录本或绘图纸等。

(2)调光:

打开电源,调节亮度至中等位置。

然后转动镜头旋转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镜筒,依次调节反光镜、集光器和光圈,使光量充足,视野明亮均匀。

(3)放置标本:

观察应从低倍物镜观察。

取标本玻片放在载物台上,有盖片的一面朝上,用持片器卡住玻片。

调节载物台持片器,移动玻片,将标本移至载物台透光孔上,正对集光器,在物镜的正下方。

(4)低倍镜观察:

转动粗调节器,抬高载物台,使玻片距物镜约0.5cm。

先单眼在目镜上方观察,左手旋动粗调节器慢慢地降低载物台,调节焦距,直至见到清晰物像为止。

如果物像不够清晰,可调节细螺旋进一步调焦。

此时,将双眼对准两目镜,调整两目镜的距离与自己的瞳距相等,使自己的双目能同时舒适地观察到物像。

然后,通过移动持片器,做全标本的浏览。

(4)高倍镜观察:

将需要放大观察的部位移入视野中央,旋转物镜转换器直接转换至高倍物镜,稍稍旋动一下细调节器,就能得到清楚的物像。

(5)在观察完每一张切片后,必须在低倍镜下取出,若在高倍镜下观察,也必须转换至低倍镜下再取出,这样可避免损坏切片和镜头,也便于继续观察另一张标本片。

如果本次实验已全部完成,在将显微镜收起之前,首先应将低倍物镜叉开。

将镜架擦拭干净,随后罩上镜套,小心地放回镜橱中。

二参观了解电子显微镜

【目的要求】

通过参观,了解电子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材料】

电子显微镜

【实验内容】

(一)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原理

电镜的种类很多,透射电镜是发展最早、应用最广、分辨率最高的电镜,用于形态学研究及病理诊断的主要是这种电镜。

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基本原理相同.透射电子显微镜利用波长很短的电子束为照明源,用电磁透镜成像,利用电子流具有波动的性质在电磁场作用下,使电子前进的轨迹产生偏转、聚焦、发放,从而通过对样品透射或反射形成不同电子密度的高度放大图象,最后显示在荧光屏上或记录在照相装置上。

(二)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构

1.电子光学系统(镜筒)

镜筒一般是直立的,是电镜的主体,主要作用是成像和放大。

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照明系统

照明系统相当于光镜的光源,其作用是产生对样品照明的电子束,主要组成如下:

电子枪电子枪是电子发射源,由阴极、控制极和阳极组成。

聚光镜聚光镜的作用是将来自用于电子枪的电子束会聚在样品上,对样品进行照明。

(2)样品室样品室是放置样品用的,通过特殊的机械装置更换样品。

另外,通过连动装置,在真空外操纵样品在X、Y轴方向上移动。

(3)成像系统

物镜物镜是电镜中第一个成像的透镜,要求有极高的加工精度及稳定性,以保证成像质量。

物镜装有消像散器可消除像散,还装有活动光阑可提高反差。

中间镜中间镜是一个可改变放大倍数的弱透镜,主要用于控制总放大倍数。

如果一个中间镜不能满足要求时.还可用两个中间镜来控制放大倍数。

投影镜投影镜的作用是将中间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并投影到荧光屏上。

与物镜及中间镜比较,投影镜的电流一般是不变的,即其放大倍数是固定的。

(4)观察记录系统

包括观察室和底片室。

观察室内有荧光屏,在电子束的照射下,样品的电子显微像即显示在荧光屏上。

底片室位于荧光屏的下面,需要照相时,可将荧光屏移开,使电子束直接作用于底片,图像便记录在感光底片上。

2.真空系统

真空系统由机械泵、油扩散泵、真空管道、阀门及检测系统组成。

作用是排除镜筒中的空气,使镜内达到高真空状态。

3.电源系统

电镜所用的电源比较复杂,同时,对电源的稳定性要求很高。

在总的电源的供给上要求用专用线.对电源要先进行交流稳压.然后再进行整流、直流稳压.最后供给各部分使用。

主要的电源供给包括高压电源、电子枪灯丝电源、控制极电源、透镜电源、真空系统电源等部分。

4.水循环系统

(三)扫描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镜是利用一束极细的电子束,在样品的表面扫描,在样品表面扫描激发出二次电子,以激发出来的二次电子为信号,经收集和视频放大器的放大,在显像管的荧光屏上显示标本表面高度放大的图像。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主要决定于在样品表面上扫描的电子束的直径。

放大倍数是显像管上扫描幅度与样品上扫描幅度之比,可从几十倍连续地变化到几十万倍。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图像有很强的立体感。

扫描电镜能利用电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次级电子、背散射电子和X射线等信息分析被检物质表层的成分。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电子枪和聚光镜与透射式电子显微镜的大致相同,但是为了使电子束更细,在聚光镜下又增加了物镜和消像散器,在物镜内部还装有两组互相垂直的扫描线圈。

物镜下面的样品室内装有可以移动、转动和倾斜的样品台。

第二章组织病理切片及染色技术

三.常用组织切片技术

【目的要求】

了解石蜡组织切片制作过程。

【实验材料】

各种固定液,Harris氏苏木精,l%伊红水溶液,1%盐酸乙醇溶液,碘酒,各级乙醇,二甲苯,蛋白甘油粘剂,蒸馏水,中性树胶等,以及所需动物的某些组织和器官。

【实验内容】

为了获得以微米为单位的极薄切片,必须进行科学而又严格的操作规程,一般来说,要经过以下几个程序:

l.取材:

越快越好,以防组织自溶。

将所需的组织取出,大小视需要而定,实体组织一般以不超过5×5×5mm为宜。

2.固定,将切好的组织块迅速投人到适应该组织的固定液中,固定24小时。

3.浸洗,根据固定液的不同,可分别采用自来水、蒸馏水等冲洗。

4.脱水,由70%乙醇→80%乙醇→95%乙醇→100%乙醇→100%乙醇各数小时,乙醇浓度越高,时间越短。

5.透明,二甲苯透明2~3次,时间视组织块的大小而定,当二甲苯充分渗透组织时,组织块呈现透明状。

6.浸蜡,60℃石蜡温箱中浸3次,各1小时。

7.包埋,将60℃的石蜡倒入包埋框内,用镊子将材料小心的放入框内,待框内石蜡凝固不至因摇动使材料移动时,将框放人冷水中完全冷却凝固。

8.修块,用刀片切去材料周边多余的石蜡,只留2~3mm的边缘,一般修成梯形,与刀缘平行的两边要平行,长边在下,短边在上。

然后将此蜡块粘在金属盘或小木块上。

9.切片,用手摇式切片机将蜡块切成薄片,切片厚度为5μm左右。

10.贴片,将水浴箱的水调至40℃,将切好的蜡带放入水中用镊子轻轻地展开,贴于涂有甘油蛋白的载玻片上,40℃-45℃烘干。

11.染色:

切片在进入染液之前需先用二甲苯脱蜡,然后降梯度酒精(100%→95%→90%→80%→70%)除去二甲苯,再进入蒸馏水中略洗,方可进行染色。

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为苏木精(Hematoxylin)和伊红(Eosin)染色,简称H-E染色。

12.脱水、透明和封片:

用升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结果:

细胞核的染色质和细胞质的核蛋白体被苏木精染成紫蓝色,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的胶原纤维等被伊红染成程度不同的红色。

四.常用特殊染色技术

【目的要求】

了解PAS反应原理及染色过程,了解镀银染色的染色过程。

【实验材料】

1.高碘酸,碱性品红,亚硫酸钠,偏重亚硫酸钠(钾),盐酸,活性碳,Harris苏木精染液,乙醇,二甲苯,玻片,树胶,肝脏切片。

2.硝酸银,Harris苏木精染液,乙醇,二甲苯,载玻片,树胶,蛙肠系膜。

【实验内容】

(一)高碘酸希夫反应(PeriodicAcid-SchiffReactionPAS反应)

高碘酸是一种强氧化剂。

许多糖残基含有的醇基(CHOH-CHOH)可被高碘酸氧化为二醛基(CHO-CHO)。

高碘酸的特点是不再进一步氧化已生成的醛基。

醛基能与希夫试剂(Schiffreagent)反应生成红色不溶性复合物沉淀。

有此沉淀物的部位即表示有多糖的存在。

1.试剂配制

(1)高碘酸溶液:

高碘酸1g,蒸馏水100ml,或碘酸钾0.7g,0.3%硝酸100ml。

(2)Schiff试剂:

将烧杯中蒸馏水100ml煮沸,立即将碱性品红(副品红或新品红)1g倒人其中,使其溶解。

冷却至50℃时过滤。

加偏重亚硫酸钠(钾)2g及1mol/LHCl20ml。

室温下避光放置18~24h,溶液变为草黄色。

再加优质活性炭300mg,用力摇动1min,以除去品红中的杂质,用布氏漏斗,放上粗滤纸或玻璃丝快速滤过。

此时溶液成为清明的浅黄色,放人适当大小瓶盖严密的褐色瓶中,避光贮存在0~5℃冰箱中。

(3)10%偏重亚硫酸钠(钾)。

2.操作步骤

(1)组织经卡诺氏固定液固定、石蜡切片,切片按常现顺序入水。

(2)高碘酸溶液5~10分钟。

(3)流水冲洗5分钟。

(4)蒸馏水1分钟。

(5)Schiff试剂作用10~15分钟。

(6)偏重亚硫酸钠漂洗液3次,各2分钟。

(7)流水冲洗5~10分钟,颜色渐显深紫红色。

(8)蒸馏水洗。

(9)按常规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结果:

糖原呈鲜红一紫红色。

如需要染细胞核,即由蒸馏水入苏木精染液1~2分钟,自来水洗2分钟,经蒸馏水洗后再按常现脱水。

3.对照实验

上述染色方法,除糖原之外还包括糖蛋白、糖脂和其他醛基、酮基等,所以要肯定显示的是糖原还是其他物质,还需做对照实验,如以唾液淀粉酶作消化实验作对照。

糖原经唾液作用后被分解,再经PAS反应处理即不着色。

着经唾液消化处理后仍能着色的部分,即是糖原以外的其他物质。

(二)镀银染色显示单层扁平上皮

1.取蛙肠系膜,用蒸馏水洗去血液,平铺于洁净的载玻片上。

2.1%酸银溶液覆盖肠系膜,避光,5分钟。

3.置日光下晒或紫外灯照射至组织变为褐色(约10分钟),低倍镜下检查,细胞间界限显黑色即可。

4.移入蒸馏水洗。

5.苏木精染色1分钟。

6.蒸馏水洗2分钟。

7.用剪刀剪去肠管,将肠系膜剪成大小约0.5cm2的小块,分别摊乎于载片上,凉干。

8.按常规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结果:

细胞核呈蓝色,细胞界限呈褐色。

五.免疫组织化学

【目的要求】

熟悉常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实验材料】

玻片,待检标本,PBS,HRP标记抗体,甘油,过氧化氢,3,3’-二氨基联苯胺(DAB),Tween20,TritonX-100,牛血清白蛋白(BSA),正常羊或兔或人的血清,甲醇,显微镜。

【实验内容】

免疫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HRP)间接法染色1.试剂配制

(1)抗体稀释液:

0.5%牛血清白蛋白PBS,0.01%Tween20。

(2)DAB显色液:

DAB1.0~1.5mg,0.05MTris-HCl(PH7.6)5ml,0.5%H2O250ul(吸取30%H2O20.1ml,加蒸馏水6ml,即成0.5%的H2O2,密封保存)。

2.操作步骤

(1)石蜡切片脱蜡至水,冰冻切片需室温干燥2h以上,经丙酮固定20~30min,用PBS或其它缓冲液漂洗3次,每次2min,溶去冰冻切片上的OCT包埋剂。

(2)用新配制3%H2O2处理标本5~10min(或0.5%过氧化氢甲醇液处理30min),封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

(3)PBS漂洗2次,每次2min,移至0.05%Tween20/PBS(或0.2%~1%TritonX-100)中,室温5min。

(4)0.1%~1%牛血清白蛋白(BSA),或5%~10%正常人或动物血清(或山羊血清)湿盒内室温孵育15~25min,然后吸去孵育液,不冲洗。

(5)湿盒内室温孵育15~20min然后吸去。

(6)滴加PBS适当稀释的特异性抗体或抗血清,湿盒内孵育,或4℃过夜,或室温2~4h。

(7)PBS充分冲洗2min,3次。

(8)加适量稀释的酶标第二抗体,湿盒内孵育45~60min,室温或37℃。

(9)PBS漂洗2min,3次。

漂洗后,冰冻切片可用福尔马林固定,固定后再用PBS洗。

(10)DAB显色液显色,室温,5~15min。

(11)将切片蒸馏水冲洗,终止呈色反应。

(12)按需要可进行甲绿或苏木精复染细胞核。

(13)显色标本可经脱水、透明、树胶封固。

结果:

阳性者呈棕色(也可在第11步后,用0.l%OsO4锇化3~10min,以增强黑度和反差)。

第三章常用细胞学检查技术

六.血液涂片制作技术

【目的要求】

掌握血液涂片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实验材料】

采血针,滴管,载被片,培养皿,特种铅笔,药棉,消毒酒精,重蒸馏水或pH6.5~7的缓冲液,瑞特氏染液(Wright氏染液),甲醇。

【实验内容】

1试剂配制

取市售瑞特氏染液0.1g,加少量甲醇研磨,使染料溶解,然后将已溶解的染料倒入洁净的玻璃瓶内,剩下未溶解的染料再加入少量甲醇研磨。

如此继续操作,直至全部染料溶解完为止。

配制的染液室温下放置1周后即可使用。

染液储存时间越长,染色效果越好,但要密封保存。

2.操作步骤

(1)采血:

先揉搓采血的部位(一般为人的手指或耳垂),以75%乙醇擦洗消毒,用左手拇指及食指夹住局部。

再用消毒过的采血针迅速刺破皮肤,血液自然流出。

将流出的第一滴血用药棉擦去不要。

如果血流不畅,可用手轻轻揉挤,但不可用力过大。

(2)涂片:

取洁净的载玻片一张,将流出的第二滴血滴在玻片右端。

另用一边缘光滑的洁净玻片,以其末端边缘置于血滴左线,然后稍向后退,血液就充满在两玻片的斜角中,再以30~40°(斜度越小,涂片越薄)角向左方推动,即涂成血液薄膜,推动时用力不能太大,要均匀并保持一定的速度。

过快则涂片较厚。

注意:

不可以在一张玻片上涂二次。

(3)染色:

待涂片完全干燥后,在欲染色的区域,用特种铅笔画一方框,加数滴瑞氏染液在血膜上,使染液将血膜被完全淹没,用培养皿盖上,以防蒸发。

1~2分钟后,一滴滴加上等量的重蒸馏水或者是缓冲液,使与染液均匀混合,静置4~6分钟后,用蒸馏水将多余染液慢慢冲去,即可观察。

(4)封片:

涂片完全干燥后,可用中性树胶或浓香柏油封片,长期保存。

结果:

红细胞胞质粉红色,淋巴细胞胞质天蓝色,细胞核蓝紫色,嗜碱性颗粒蓝色,嗜酸性颗粒粉红色,嗜中性颗粒淡玫瑰色。

第二篇基本组织和基本病理变化

第一章  上皮组织(epithelialtissue)

【目的要求】

  1.掌握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的形态结构。

  2.了解变移上皮的形态结构。

【实验内容】

2-1单层扁平上皮(simplesquamousepithelium)

2-1-1单层扁平上皮表面观:

蛙肠系膜铺片,镀银染色

肉眼观标本呈棕褐色,选择淡黄色区域较薄处镜下观察。

高倍镜细胞形态不规则,或为多边形,细胞界限呈黑色锯齿状的条纹,相邻细胞互成犬齿嵌合。

细胞核扁圆形,多位于细胞中央。

2-1-2单层扁平上皮侧面观(肾小囊):

肾H-E

肉眼观标本染色深浅不同,染色较深的部分为皮质。

另一侧染色较浅为髓质。

低倍镜在皮质部可见大小不等、断面呈圆形的肾小体,中央为血管球,

周围壁层上皮即单层扁平上皮侧面观。

高倍镜上皮细胞扁薄,胞质少,细胞界限不明显,细胞外基质少,细胞连接紧密,故侧面呈线状,仅含核部分略厚。

2-2单层立方上皮(simplecuboidalepithelium)(肾集合小管)H-E

低倍镜肾髓质内可见不同断面的管腔,有的管壁由单层立方上皮围成,选择细胞界限清楚的部位换高倍镜观察。

高倍镜构成管壁的上皮细胞的长与宽相当,约呈正方形,核位于中央,细胞界限清楚,胞质着色淡因此较清明。

2-3单层柱状上皮(simplecolumnarepithelium)(胆囊)H-E

  低倍镜标本呈条状,其一侧染色稍紫,该侧可见一些高低不等的突起,突起表面见一层排列紧密的柱状细胞,选紫蓝色细胞核排成单行的部位换高倍镜观察。

高倍镜可见柱状细胞紧密排列成一层,细胞核染成紫蓝色,呈长椭圆形,位于细胞近基底部,核的长轴与细胞的长轴一致。

细胞之间有红色丝状细线,为细胞间的界限。

在上皮细胞的游离面,有呈红色的带状结构此即纹状缘striatedborder(电镜下为微绒毛microvillus)。

2-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pseudostratifiedciliatedcolumnarepithelium)(气管粘膜上皮)H-E

肉眼观气管横断面呈环形或半环形结构。

低倍镜被覆腔面的薄层紫蓝色结构即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上皮细胞的游离面和基底面都较整齐,基膜明显。

细胞核排列为3-5层,形似复层,实为单层(原因是什么?

)。

移动切片寻找细胞核层次较少处,换高倍镜观察。

高倍镜重点分辨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下述两种细胞。

  1.柱状细胞:

是顶端较宽基部较窄的一种细胞,顶端达到腔面,核较大,椭圆形,染色稍浅,细胞的游离面具有一排微细而整齐的纤毛,故亦称为纤毛柱状细胞。

  2.杯状细胞:

分布于其它上皮细胞之间,细胞游离面无纤毛,顶部较大,呈空泡状,空泡是胞质中的分泌颗粒(粘原颗粒)经制片而被溶解所致。

底部较细窄,可见细胞核,着色较柱状细胞的核为深,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

锥形细胞、梭形细胞因细胞界限不明显,不易区分。

  2-5复层扁平上皮(stratifiedsquamousepithelium)

2-5-1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nonkeratinizedstratifiedsquamousepithelium)(食管)H-E

 肉眼观切片为食管的纵断面,覆盖在腔面的紫蓝色结构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低倍镜上皮由多层细胞构成,厚薄不均,与深层结缔组织交界处不平整,结缔组织凸入上皮基部形成乳头,后者可因切片不同而呈不规则或圆形。

高倍镜从基底层向浅层观察各层上皮形态,可发现上皮细胞排列规律。

  1.基底层:

为位于基膜上的一层立方或矮柱状细胞,核椭圆形,胞质少,嗜碱性强。

  2.中间层:

为数层多边形细胞,细胞体积较大,核圆形,位于中央,染色浅。

细胞界限较清楚。

多边形细胞向表面逐渐变扁,呈梭形,胞核也变扁椭圆形,染色也深。

  3.表层:

位于上皮的最表面,为数层细胞,细胞的形态较梭形细胞更为扁平,似鳞状,核呈扁平或梭形,染色特深。

上皮各层细胞间无明显分界。

2-5-2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keratinizedstratifiedsquamousepithelium)(指皮)H-E

肉眼观标本呈蓝色的部分为表皮,其下方染成红色的部分即真皮。

低倍镜与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的结构相似,但表层细胞发生角化,其细胞界限不清,胞核消失,胞质中充满角蛋白,嗜酸性较强。

2-6变移上皮(transitionalepithelium)(膀胱)H-E

2-6-1变移上皮收缩状态

低倍镜标本着色较深的一侧为膀胱腔面,腔面覆盖的上皮即为变移上皮。

上皮较厚,细胞层次较多,其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交界处较平整,上皮的厚薄较均匀。

高倍镜自深层到浅层分辨变移上皮各层细胞形态:

基底层细胞呈立方形或矮柱状,胞核较小,圆形,位于中央。

中间层细胞呈多边形或倒置梨形,细胞稍大,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表层细胞较大,又叫盖细胞。

细胞呈长方形或立方形,有时细胞内有两个核,胞质嗜酸性,游离面的细胞膜下的胞质浓缩,故嗜酸性较强。

2-6-2变移上皮扩张状态

变移上皮在扩张状态下变薄,细胞层次减少,细胞变扁。

(昆明医学院郭泽云李素华)

      第二章  结缔组织(connectivetissue)

【目的要求】

  1.掌握疏松结缔组织结构。

2.了解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的结构。

3.掌握透明软骨的结构。

4.了解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的结构。

5.掌握骨组织及长骨密质骨的结构。

6.了解长骨发生的基本过程。

【实验内容】

2-7疏松结缔组织(looseconnectivetissue)

2-7-1疏松结缔组织铺片(大白鼠皮下组织)Werget法染色 H-E 复染 

标本制作:

本片是经活体注射苔盼蓝后取皮下疏松结缔组织铺成薄片,再经染色制成。

低倍镜选择铺片较薄的地方,可见许多很细的纤维排列疏松,交织成网,细胞分散于网眼中。

高倍镜分辨两种纤维、两种细胞:

  1.纤维(fiber):

  

(1)胶原纤维(collagenousfiber):

粗大,染成粉红色,有分枝。

  

(2)弹性纤维(elasticfiber):

较细,染成紫色,也有分枝,断端常有卷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