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2国学堂梁冬对话钱超尘第三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0182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802国学堂梁冬对话钱超尘第三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0802国学堂梁冬对话钱超尘第三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0802国学堂梁冬对话钱超尘第三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0802国学堂梁冬对话钱超尘第三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0802国学堂梁冬对话钱超尘第三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802国学堂梁冬对话钱超尘第三讲.docx

《0802国学堂梁冬对话钱超尘第三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02国学堂梁冬对话钱超尘第三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802国学堂梁冬对话钱超尘第三讲.docx

0802国学堂梁冬对话钱超尘第三讲

20090802国学堂—梁冬对话钱超尘第三讲

本期主题:

《伤寒杂病论》的流传所贯穿的中国历史

主讲人:

钱超尘

主持人:

梁冬

播出时间:

中国之声2010-08-0223:

00-23:

59

资源下载:

文字整理:

猪光宝器蓝色天空慧从卢溪

梁冬:

大家好,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我是梁冬,我们依然延续上一周有请到训诂学大师,钱超尘教授,和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个《伤寒杂病论》的流传所贯穿的中国历史。

钱老您好!

钱超尘:

您好!

梁冬:

诶,我想请问我们上一次的时候,就讲到这一个伤寒的版本,到了六朝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很混乱的情形,您能不能跟我们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呢?

钱超尘:

好,我很简要的回顾一下,张仲景以后,一直到隋朝以前,这个数百年间,《伤寒论》流传的大体的情况。

从张仲景以后,那么张仲景一般的说,他是公元220年故去的,隋朝是公元581年建国,在这个220年到581年这个时间,这个数百年之间,《伤寒论》流传乱如紊丝,莫衷一是,太复杂了。

大致上有这样几本,在社会上流传着。

第一,《脉经》,《脉经》是王叔和,他是魏太医令,到西晋的时候,他还活着,所以有的人说,晋这个王叔和,这也不错,他整理《脉经》的时候,主要的是在魏,因为他是魏太医令,这个是《脉经》,《脉经》卷七、卷八、卷九,主要的是《伤寒论》和《杂病论》。

那么王叔和流传以后,这个在流传的过程中,有一个东晋之末,刘宋之初,有个陈延之,他有一个《小品方》,《小品方》里边,大量的收入了《伤寒论》的方子,可惜陈延之的《小品方》在宋代以前,它已经丢失了,没有了。

梁冬:

又没有了?

钱超尘:

没有了。

那么在80年代的时候,日本在他们的古代图书馆里边,发现了一个唐代以前的抄本,《小品方》12卷,在日本发现的,唐代以前的抄本,仅仅有序言和卷一,其他的十一卷全顽固,全丢失了。

这是一个本子。

还有一个本子,那就是《金匮玉函经》八卷。

这个八卷,宋朝林邑说,这也是王叔和整理的。

梁冬:

对。

钱超尘:

章太炎先生,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他说这个不是王叔和整理,是南朝中医学家,临床医师所整理的,这是第三个本子。

第四个本子,那个就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粱陶弘景。

梁冬:

对。

钱超尘:

这个他写的一卷书,这是九千多字,那么在他这个《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里边有十几个方子,是来自于《伤寒论》,陶弘景说,这些个方子,来自于《伤寒论》,而《伤寒论》是根据着《汤液经法》写成的。

梁冬:

对。

钱超尘:

这个就非常非常之重要了,因此我们就张仲景《伤寒论》是根据什么写成的呢,确实是根据《汤液经法》。

《汤液经法》在《汉书艺文志》里边,是三十二卷,现在就可以找到了《伤寒论》的根源在哪里。

所以六朝还有一个本子。

梁冬:

对。

钱超尘:

这个本子是北宋年间,编成一个书,叫《太平圣惠方》,在《太平圣惠方》里边有一个卷八,这个卷八里边收入的全是《伤寒论》的内容,这个《太平圣惠方》卷八是六朝的本子,但是这个古老之本,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很少,很少有人了解它。

也很少有人研究它。

但是在《伤寒论》的学术研究,和临床中,可以说价值连城,这就是六朝之间,几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本子。

梁冬:

钱老,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您,想请教您。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这个《伤寒杂病论》呢,它不是一本连书带名一直传下来的东西,它在不同的时代,它里面的内容是以不同的形式被记载的,是这样吗?

钱超尘:

它是这样,《伤寒论》在六朝之间的流传的时候,赋予不同的名称。

有的是《辨伤寒》,还叫做《辨伤寒》,赋予不同的名称,但是主体的内容,还是基本一样的。

梁冬:

基本一样的哈。

钱超尘:

在隋朝,隋朝的国祚很短,三十多年,三十六、七年,也就是公元581年建国,到公元618年,就是唐朝,唐朝就建立了,这是三十六、七年的时间。

在《伤寒论》的流传过程中,隋代有两件大事,我们在研究学术的时候,要加注意。

隋代一共有两个皇帝,一个是隋文帝杨坚,一个是隋炀帝杨广,这个隋文帝的年号,叫做开皇,开放的“开”,皇帝的“皇”,叫开皇;在开皇三年,有一个秘书朗,他是管理文献和书籍的,他说皇帝下个表,他说现在咱们国家已经大一统了,可是咱们皇家的藏书太少,太少。

现在好多的书籍,民间尚有一些,我们应该向天下征书,为了使人们愿意把书献出来,咱们应该给予奖励,给予奖励的办法是,民间这个献书一卷,给绢一匹,那个时代,我们的书籍都是用手抄本写的,刻在木板上,那个印刷版还没有呢,如果你献出来一个手抄本,就给你一匹绢。

这个时候,民间的好多的书大量的献出来了。

一直到隋文帝末年的时候,隋朝的书籍已经从民间和收集来的三万七千卷……并不多,可以说,这个民间许许多多的书籍,逐渐地陆续地回到中央了,那叫做“秘阁”,所以有这样一种行动,保存了,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个牛弘,弘就是一个弓箭的“弓”,右边加一个“厶”字,这个牛弘上本,要求……请求啊,进献图书,这个表,“牛弘献书”这个在历史上意义是很伟大的。

梁冬:

对。

钱超尘:

同时医书也在上献了,也献出来不少,因此我就说这个问题,就是牛弘啊请求向民间征书,这个活动,在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上,他有光辉的地位。

梁冬:

刚才钱老跟我们讲了一个事情,说在隋朝的时候,由于多年的六朝的这个混乱,其实在主流的皇家的这种图书系统里面,这个知识已经非常匮乏了,但是还有很多东西,是散落在民间的,这个知识一旦没有被收到皇家,它在民间很容易就飘散了,最后就不知所终了。

所以有一个叫牛弘的人上书,隋文帝,希望能够从民间搜集各种版本,于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搜集了很多的医书,这也为整个中国文化的这个医书的这个传承,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应该在当中,就有这个跟《伤寒杂病论》有关的版本吧?

钱超尘:

在隋朝,整理医书的方面,那就是隋炀帝了,一提起隋炀帝,他开凿运河,大家对他印象不好,骄奢淫逸,苦用民力。

梁冬:

对。

钱超尘:

在他当皇帝没有多少年的时候,隋朝就亡国了,可是隋炀帝还有另外一个方面,这个人可是读书的种子。

梁冬:

是吗?

钱超尘:

他太爱读书了,当他当了皇帝以后,他不是从民间搜集很多书籍嘛,那时候从天下要找许许多多的书法好的,工作认真的人来抄书,这个时候,他从天下找了许许多多善于写书法、善于校刊的人,选了120个人进行抄书。

梁冬:

这规模很大啊?

钱超尘:

啊,规模太大了,而且呢,他收的是经、史、子、集,都收集,都抄写,而且抄写的这个书籍的面,非常的广阔,天上的鹰,底下跑的犬,占卜,还有医药,这些个书,都在他搜求和整理的范围之内。

所以隋炀帝在保存中国的文化方面,自有他应该加以记录之处。

梁冬:

噢,其实还是个大功臣?

钱超尘:

还是有功德的,那么呢,在隋炀帝期间,中国有一个中医经典理论著作诞生了,这就叫做《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它是说的是,我们人体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它的原因是什么呢?

它的表现是什么呢?

这种疾病在人体中,它的发展变化是怎样分阶段的呢?

应该采用怎么样的治疗措施,给他加以治疗呢,因此他是一边谈中医基础理论的宝贵的经典。

在大业,五、六年的时候,这个书成功了,作者是巢元方,鸟巢的“巢”,巢元方,这部书,与《伤寒论》有关。

梁冬:

怎么个有关法呢?

钱老,咱稍微休息一下,马上继续回来。

广告片花……弘扬中国文化身体力行,义务工作群:

87837295(国学堂_音频转文字)欢迎您的加入,请注明“志愿者”……

梁冬:

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依然是“国学堂”,钱老,有请。

钱超尘:

在《诸病源候论》卷七和卷八,那都是伤寒门,所谓门呢,就是部分,类别,就是在卷七和卷八,是关于《伤寒论》的部分。

比方说在卷八,它写的都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那个杂病的部分,今天叫做《金匮要略》,他每当引用《金匮要略》的时候,他就说,张仲景云,张仲景云,他都把张仲景的名字写出来,而且他使用的条文,引用的条文,跟今天的《金匮要略》的文字可以对证出来。

梁冬:

对。

钱超尘:

可见在编《诸病源候论》这部书的时候,隋朝有《金匮要略》,这一点,梁冬先生,太重要了。

梁冬:

为什么呢?

对不起,我就不明白为什么那么重要呢?

钱超尘:

因为《金匮要略》这部书发现的时候,是北宋的时候才发现的,在北宋以前,人们耳闻有这部书,但是从来也找不出头绪来。

那么现在,我们可以从《诸病源候论》,《伤寒门》,例如卷八的《伤寒门》里边能够找出来,它引用了《金匮要略》的文字,这岂不是说,证明在隋朝和隋朝以前,《金匮要略》不是在社会上流行着吗?

因为《金匮要略》这部书,在六朝,从张仲景以后,一直到隋代以前,也是乱如紊丝,莫衷一是的。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再回到我们《诸病源候论》上来。

《诸病源候论》卷八,大量的引用了《金匮要略》的内容,但是在《诸病源候论》的《伤寒门》,也就是卷七这个门,他当引用《伤寒论》的条文的时候,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他不说张仲景曰,张仲景云,他没有张仲景的名字。

第二,他引用的这个《伤寒论》的条文,跟现在的《伤寒论》的条文不一样,它跟《脉经》基本一样,跟王叔和的《脉经》基本一样。

这就证明,在写作《诸病源候论》的时候,巢元方没有见到《伤寒论》。

那么到了隋炀帝,就是大业六年以后。

梁冬:

对。

钱超尘:

这个时候,在隋朝的末年,《伤寒论》出现了。

梁冬:

为什么叫《伤寒论》出现了呢?

钱超尘:

怎么能够证明它出现了呢?

因为我们现在的《伤寒论》它避着个杨坚的“坚”字,杨坚的“坚”字,那是隋朝的避讳是比较严格的,北京师范大学原来有个老校长,他叫做陈垣,他有一本经典的著作,叫做《史讳举例》。

他在《史讳举例》里边就说,隋朝和唐朝避讳比较严格,因此坚呢在《伤寒论》里边,改成了“鞕(ying)”,那“鞕”字跟现在这个石字边,加个更字,它还写的还不一样,它具体的这样写,左边是一个革命的“革”,右边是加一个“更”,这个不念鞭,好像你要加个立人,就念鞭子,抽鞭子,那个不是。

跟鞭字相似,但是它不是鞭字,它是鞕字。

还有一个字,这也是念“ying”,左边是一个革的“革”,右边斗志昂扬的“昂”,上边不是个日字,底下也念“卬(ang)”,现在呢,就是左边是一个革的革,右边不要那个日字,只是要那个底下那个昂,知道这样怎么写了吧?

这个呢也念“ying”,也念“eng”,“ying”就是“eng”,“eng”就是“ying”,所以呢,在……

梁冬:

广东话里面就是……念“ying”就念“eng”。

钱超尘:

就是念“eng”啊。

梁冬:

对。

钱超尘:

所以在《诸病源候论》里边,他避这个“坚”字,就使用这个“鞕”字,在《伤寒论》里边,避讳就使用这个“坚”字,因此,在这个……用通过这个避讳字考证,在隋大业六年以后,《伤寒论》复出了。

梁冬:

它怎么来的呢,是从民间搜来的书?

钱超尘:

诶,民间搜出来的,就是从民间搜出来的。

梁冬:

换句话来说,这个《伤寒杂病论》它就像一条河流一样哈,有些时候呢,它是明河,有些时候,暗河,比如说从历史的沿革,我们如果以官方的资料的这种传承来看,它是明河的话,那么到了六朝的时候,官方是没有《伤寒论》的这版本的,是到了隋朝,从民间献书,才又重新浮现出来,然后经过官方重新校订,成为一个正式的官方版本——《伤寒杂病论》。

钱超尘:

是。

所以在隋朝的末年,也就是在隋炀帝的末年的时候,《伤寒论》的版本,从民间浮现出来了,并且经过了隋朝的抄写人员,加以抄写,并且加以校勘,而且写出来避讳字。

这就是隋朝《伤寒论》的流传的两三件值得注意之大事。

那么现在我们再说说唐朝。

梁冬:

对。

钱超尘:

唐朝呢,这是在公元681年建国,这个《伤寒论》的流传是很复杂的,第一件事我们值得说,在孙思邈,那是在唐朝初年,这个药王——孙思邈,他正在写一部书,叫做《千金药方》,当时他在写这个书的时候,他没有见到这个《伤寒论》,他没有见到。

梁冬:

连药王都没有见过。

钱超尘:

就没有见到《伤寒论》,它是为什么呢?

《伤寒论》……南朝,就是宋、齐、梁、陈那时候,把这本书,当作枕中真秘,他不往外传,隋朝的时候,不是发现了《伤寒论》了吗?

它怎么到唐朝初年就没了呢?

这有一件非常值得注意之事,隋炀帝由于苦用民力。

闹的……

梁冬:

民怨沸腾。

钱超尘:

民怨沸腾,因此他被宇文化及给杀了,他被宇文化及给杀了。

杀了完了以后,他的朝廷,有一个人叫王世充,王世充,你看咱们在少林寺那影片里边,还有头一个影片,就是王世充哈。

梁冬:

就是那个就是王世充吗?

钱超尘:

那是王世充啊,就是唐朝跟王世充打仗的时候,因此王世充他建立了一个国家。

梁冬:

叫什么?

钱超尘:

叫做郑,他就是当郑国的这个皇帝,那么当郑国的皇帝……

梁冬:

在隋以后?

钱超尘:

呃,在隋以后,他是一个伪政权,所以在咱们历史年表里边,没有他这个郑,唐朝建立以后,首先的要粉碎割据势力,用了一两年的时间,就把王世充建立的这个伪政权——郑国给它消灭了,消灭了以后,这就是需要隋炀帝,那不是有三十七万卷书吗?

梁冬:

对呀。

钱超尘:

这个时候呢,都要向这个西安院,那时候……现在来说长安了,这时候用……都是使用这个船运,主要走黄河。

当时吧这个隋炀帝,那时候三十多万卷书,装上了大船,若干大船,走到了黄河的砥柱那儿,中流砥柱嘛,咱们现在有这样一个成语。

那就是最险的路程,走到砥柱处,波浪滔天,把这个装书的船,给它打翻了。

那些个几个船上的书,都让鱼给吃了,漂没了。

梁冬:

太可惜了。

钱超尘:

太可惜了,于是呢,那个目录也被水给淹了。

所以这个时候,就是隋朝皇家所收的《伤寒论》被水给淹没了,也就是说,在孙思邈写《千金药方》的时候,他没有见到从隋朝流传下来的书籍。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梁冬:

那您可想而知,得有多少中国古代各种奇形怪状有趣的书,都被那一把给冲掉了。

钱超尘:

是啊,就是被这个大水给冲掉了,这是在这个《旧唐书》里边,这用很重的一笔来描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广告片花……本字幕由“国学堂_音频转文字群”制作……

钱超尘:

孙思邈在写作《千金药方》的时候,那是60多岁,当他到90岁,将近100岁的时候,又写了一部书,叫《千金翼方》,那个翼,就是羽翼的“翼”,当翅膀讲那个“翼”。

梁冬:

张翼德的“翼”。

钱超尘:

诶,张翼德的“翼”。

他在这个书里边,发现了《伤寒论》的全本,哎呀,可了不得。

梁冬:

是谁发现的呢?

钱超尘:

就是孙思邈。

梁冬:

他怎么发现的呢?

钱超尘:

从民间里边发现的。

梁冬:

噢,他在民间发现的这个全本。

钱超尘:

那就是也是抄本了。

梁冬:

对,对,对。

钱超尘:

他把他发现的几乎是全本,现在就可以说是全本,这个《伤寒论》收在了《千金翼方》的卷九,卷十。

梁冬:

后来这个《千金翼方》又怎么样了呢?

钱超尘:

这个《千金翼方》后来在明代以前就失传了。

梁冬:

又失传了。

钱超尘:

又失传了,这个在明朝大德年间,刻了一个本子,那就是刻了《千金翼方》,这个本子在中国丢失了,传到了日本,日本还保存着大德年间,那个古抄本,明代的这个本,后来咱们又从日本,把这个大德这个刻本,又引进了中国,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给它影印出版。

我们人民卫生出版社在50年代,那个影印的《千金翼方》,它那个本是从日本引进来的。

梁冬:

所以呢?

钱超尘:

所以这个《千金翼方》现在还流传在市面上,如果日本不保存这个书籍的话,那么这个《千金翼方》彻底失传了。

我可以这样的说,这个日本的文化,在明治维新以前,是中国文化的延长,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出版了……刻的书以后,很快很快地就传到了日本,传到日本以后,日本人就把运到日本的书籍,就登记上册,哪年,哪年,有什么中国的书籍,进入了日本,他的作者是谁,都是叫做“请来书目”,那些叫做“请来书目”,很尊重我们的。

所以《千金翼方》这部书,后来又流传到了中国。

中华民族太善于创造,太富有开拓精神啦。

对于自己宝贵的东西啊,诶呀,好像是莫不经心呢!

梁冬:

这种文化传统留到现在。

现在咱们年轻人对于文化传统也是有点儿莫不经心的,老想创新,是吧,当时孙思邈,他所继承的《伤寒杂病论》,主要放到了《千金翼方》里的这个版本,为什么这个版本这么重要?

钱超尘:

他的重要性在于,它的这个版本,是来自于六朝,我再说一句,六朝传下来的本子,就是六朝,就是《辩伤寒》呢,梁朝阮孝绪里面不是说吗?

《辩伤寒》。

那么这个《辩伤寒》这个本子,传到了孙思邈这儿。

这个孙思邈的本子里面,不避“坚”字,它对于隋文帝的这个杨坚的“坚”字,他不必避讳,因此我们可以确切的认识到,这个是六朝的《辩伤寒》的本子。

没有经过隋代的人改写。

那么另外一个本子,就是从六朝传下来,经过了隋朝的官员抄写和校勘,这个就叫做“隋本”。

那个从六朝一直传下来,传到了孙思邈这个时候呢?

这个就叫六朝本。

这个太炎先生啊,考证《伤寒论》的版本,至精至密。

所以他认为,《伤寒论》是两条线传下来。

一条线是不避“坚”字的,这是六朝的本子;一个是避“坚”字的,改成“鞕ying”字,这个呢是隋朝之本。

所以在唐朝的时候,开元天宝那年间,安史之乱差不多那个时候。

还有一个掌握中央图书的人,他叫王焘,他有一部书叫《外台秘要》,那里边从卷二一直到卷十八,大量的引用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它不是全部地引用,而是摘取地引用。

在那里面,保存着六朝的《伤寒论》的本子的内容。

这也是一个哈……叫桥梁啊,从孙思邈这儿到了《外台秘要》王焘这个地方。

梁冬:

他是从刚才您说的隋本里面抄的呢?

还是从孙思邈的这个所谓六朝本里摘的呢?

钱超尘:

他兼而有之。

因为他呢?

是这样,他是掌握着皇家图书馆图书的人,这个他既有六朝的本子,他也有隋本,他在写他的《外台秘要》的时候兼而用之。

这我考证过。

我们唐代的《伤寒论》的留传啊,我们就说到这里。

梁冬:

那你总结一下,您认为……就是换句话说,在文化及其繁盛的唐代,其实《伤寒论》可以说是一本流传非常广泛、应用非常广泛的一本书了?

钱超尘:

不错。

在唐朝,我们不但就是医生啊要看《伤寒论》,就是官员也要看《伤寒论》。

比方说有一个大诗人……大诗人叫刘禹锡。

梁冬:

呃,对,写《陋室铭》的那个吧?

钱超尘:

诶,对,对,刘禹锡。

刘禹锡他是也看《小品方》,也看《伤寒论》。

他说他家里边……家人吃药的话呀,不外请医生,我们就是按照古代的医书,我自己开药方给我的小孩吃。

大人有病,我也按照医书《小品方》《伤寒论》,自己开方,就治病。

梁冬:

也有效?

钱超尘:

必须有效啊!

梁冬:

所以我在想,如果全中国人民,都能够学习简单的《伤寒论》的话,咱们的医疗制度改革,得多顺利啊?

钱超尘:

不错,您说的太对了。

我有一个感觉,就是进入了21世纪以后,我们的中医各个的媒体都在广播着中医啊。

现在真正的中医在走向了群众,走向了民间。

这对于提高民族的健康意识,将要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前景非常广阔。

梁冬:

嗯,老先生啊,您看着广阔啊,那肯定是真广阔了。

话说呢这个《伤寒杂病论》到了唐代的时候,因为唐代是一个文化及其繁盛的朝代。

所以在那个时候,不光是一般的医生,一般的知识分子,家里面都有很多的医书。

尤其对《伤寒论》的理解,也都是学习非常深刻的,所以很多家里面都可以自己开方。

所以唐朝可以说中国比较幸福的一个年代,总体来说,是吧?

那后来呢?

钱超尘:

到了唐朝末年以后,咱们中国大分裂了,那就是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不断分成了五个朝代,五代十国,那就是天下云扰啊,干戈分歧。

梁冬:

这段历史,应该可以说是军阀混战吧?

钱超尘:

真是军阀混战,唐朝末年以后呢,就是五代,唐末五代。

最后是被宋朝统一了。

宋朝统一了以后,赵匡胤他久有统一天下之志。

这会儿其他的有几个国家,一部分的国家,是采用和平的办法,没有经过战争。

还有另外一个国家,叫做荆南国,荆南国它的地理位置是在武汉以北,河南省的南部,而襄阳一带,它这个位置很重要。

南来北往必须得经过荆南国,你要是长江的东西运输,也得经过荆南国,它是咽喉要道。

赵匡胤就感觉它是心腹之患。

你别看这个国家很小,真是个心腹之患。

当时赵匡胤建立了大宋,第一个年号叫武德,他第二个国号的话呢就是开宝。

就是到了开宝年间,赵匡胤召开了这个宫廷的会议,说我们要想着把这个江南呢,那些个割据的势力要收复。

现在荆南国它像一个绊脚石一样,我们怎么样采用非军事的办法,给它拿下来。

这时候我们中华民族的古代的智慧反应在皇帝和各大臣之间了。

我们春秋战国的时候,有一个故事叫“假道于虞以伐虢”(见《左传·僖公五年》)。

通过呢借道——我要借你的道路,比方说我要从这里到那里去,我得经过你这里,我向你借道。

我不是要消灭你,我是借路。

于是呢朝廷说,现在呢在荆南国的南边,有一个割据的势力叫张文表,他涂炭百姓。

我们大宋啊,不能够允许他胡作非为。

我们要征伐张文表,但是征伐张文表,必须得经过你的江南荆南国,希望你们荆南国啊,给我们提供一条道路,给我们提供一些士兵吃的粮食,马吃的草,别的没有任何要求。

吃了你们的粮食,用了你们的草料,我们照样付款。

于是这个意思就传到了荆南国。

梁冬:

就是宋朝要把这个……要借道荆南国的这个……就传到了荆南国。

钱超尘:

他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呢?

我怎么能够借道呢?

我这次就是灭了你。

于是呢这个意思就转到了荆南国。

当时皇帝叫做高继冲,高继冲这个名啊……

梁冬:

荆南国的皇帝?

钱超尘:

荆南国的皇帝叫做高继冲。

继续的“继”,“冲”呢就是两点水搁个一个中国的“中”。

梁冬:

对,那刚才您讲的那么一段精彩的历史故事,跟《伤寒杂病论》有什么关系呢?

钱超尘:

诶,有密切的关系啊!

梁冬:

噢,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那广告回来之后呢继续和钱老一起再跟随着《伤寒杂病论》,来看穿中国历史。

广告片花……本字幕由“国学堂_音频转文字群”制作……

梁冬:

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依然和钱老探寻《伤寒杂病论》。

钱超尘:

高继冲,高继冲这个名啊,在现在的《伤寒论》的序言里边都有。

这个人很重要。

梁冬:

重要了?

钱超尘:

然后呢这个北宋又派人来了。

说我们现在军队就在你们的荆南国的北边了,我们不进入了,不再前进了。

说你们派来一个使节呀,咱们在这儿会谈会谈。

这时候高继冲派他的一个心腹大将,说你赶紧到咱们国境北部的国境边儿上。

你看一看这个北宋派谁来了?

北宋派的人呢叫慕容延钊。

慕容延钊当时就见到了荆南国的使臣,诶呀,那种热烈的招待的方式啊,出于一般呢,歌舞、酒席,这酒席总不散。

他下午到,一直到了晚上的八、九点钟,还在喝酒呢,喝的醉醺醺的。

那么荆南国的使臣告诉身边的人,他说你赶紧回去,他说人家大将慕容延钊啊,没有灭咱们国家的意思,咱们甭这么紧张,可以借道,可以供应他的粮草。

这话说两头儿,这个时候啊,使节就回国了。

另外啊,慕容延钊派了一个轻骑兵,用快马从小道,不是从大道,就奔了荆南国。

这个荆南国的使节,骑着慢悠悠的马,他没有紧急的任务之感。

他赶不上北宋这个轻骑兵。

高继冲啊,在城里边左等也不见回话,右等也不见回话。

那他说,咱们出北门吧。

那出了北城门在大道上张望着,扬着脖看。

这个时候呢使节回来了,他说人家没有恶意,咱们就借道吧。

他说借道,好,那借道咱们回城。

这个君臣呢回到城一看,城的四门全插的是北宋的旗帜!

梁冬:

原来人家已经……

钱超尘:

人家已经进城了。

这就是“假道于虞以伐虢”,这个时候荆南国的国君呢,诶哟,这个高继冲这个痛哭哇,这个兵也让人家收了,宫廷也被人家占领了,所以呢在这种情况下,投降了,这个高继冲原来不是皇帝嘛,好,很快的,降成荆南节度使,由这个国君变成节度使了。

节度使那就是地位差远了,然后又降,说你别再原来的地盘还当节度使,你再挪个地方吧,还是在荆南国的范围之内,叫做明武节度使,当时,高继冲就想,我现在朝不保夕啊,然后,献呢,献东西啊,把家里边的金银财宝都献出去了,把他的中药也献出去了,最后把他的宫女也献进去了,然后这个时候,他把他自己的妻子,说是夫人,上轿,咱们抬着你上别处去,然后底下跟抬轿子说,前面一口井,也就在这个井——那个井面上,你铺一个席子,然后呢,你就到这个井面上,把这个轿往下一蹲,那个轿子底啊,它比较松软,然后把她淹死。

梁冬:

高继冲?

钱超尘:

高继冲把他自己的夫人填在井里了。

梁冬:

为什么要这样做?

钱超尘:

可能怕她受凌辱。

所以在这个时候,在所有的能够献的东西,……把他帐本都献了。

在献无可献的情况下,他把《伤寒论》献出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