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2单元课时作业4 烛之武退秦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0026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2单元课时作业4 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2单元课时作业4 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2单元课时作业4 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2单元课时作业4 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2单元课时作业4 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2单元课时作业4 烛之武退秦师.docx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2单元课时作业4 烛之武退秦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2单元课时作业4 烛之武退秦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2单元课时作业4 烛之武退秦师.docx

学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2单元课时作业4烛之武退秦师

课时作业4 烛之武退秦师

[基础演练]

1.下列加点字的音、形、义有误的一组是(  )

A.氾南(fán)       缒(zhuì)

鄙(把……当做边邑)

B.佚之狐(yì)不知(知道)

共其乏困(gōng,供给)

C.瑕(xiá)何厌之有(满足)

逢孙(páng)

D.阙(quē,侵损、削减)行李(出使的人)

失其所与(结交)

解析:

B项,“知”,通“智”,明智。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无能为也已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中通假字现象。

B项,“说”通“悦”;C项,“共”通“供”;D项,“已”通“矣”。

答案:

A

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敢以烦执事 ②以乱易整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A.①对对方的敬称 ②替代 ③替

B.①执掌事务 ②交换 ③被

C.①对对方的敬称 ②替代 ③给予

D.①管理事务 ②交换 ③是

答案:

C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邑)

B.晋军函陵(驻军)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说(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和通假字等知识。

D项中“说”通“悦”。

答案:

D

5.下列加点的“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

D.自以为得之矣

解析:

本题考查“以为”的意义和用法。

A项,是“以之为”,“把它当做”的意思。

其余各项是“认为”的意思。

答案:

A

6.下列带“之”字的各句均选自本课,若按用法把“之”字分类,哪一项正确(  )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

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解析:

①④⑨⑩是代词;②⑤⑥⑦用于主谓之间,取独;③是结构助词;⑧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答案:

B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亦去之

解析:

A项“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B项“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C项“阙”,使动用法,使……受损害。

答案:

D

8.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以其无礼于晋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解析:

A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余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

A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5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9.对下列两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1)何厌之有 

(2)秦伯说

A.

(1)满足 

(2)劝说B.

(1)讨厌 

(2)劝说

C.

(1)满足 

(2)高兴D.

(1)讨厌 

(2)高兴

解析:

“厌”通“餍”,本义为吃饱,引申为满足。

“说”通“悦”,高兴。

答案:

C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一句中的加点的“以”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D.以乱易整,不武

解析:

例句和C项中的“以”都是介词,“因为”的意思。

答案:

C

11.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且贰于楚也 

(2)唯君图之

A.

B.

C.

D.

解析:

“贰”是“有二心”,“唯”是“希望”的意思。

答案:

A

12.对“焉用亡郑以陪邻?

”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怎么能因为要灭掉郑国而让邻国也伴随着一起灭亡?

B.怎么能因为要灭掉郑国就要去增加邻国的土地?

C.哪里用得着让郑国伴着晋国一起灭亡?

D.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国晋国的土地呢?

解析:

“陪”是“增加”的意思。

答案:

D

13.对“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依靠夫人的力量,我不可能来到这里。

B.如果没有秦伯的帮助,我不可能当上晋国的君主。

C.我小看了那个人的力量,以为他比不上我们。

D.我小看了夫人的力量,以为她比不上我们。

解析:

“微”是“没有”的意思。

答案:

B

14.对烛之武劝秦伯撤兵的理由,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1)秦晋两国攻打郑国,郑国已经知道了,有准备了。

(2)郑国离秦太远,即使消灭了郑国,对秦并无好处,只会增加晋国的力量,相比之下,秦国力量反而削弱了。

(3)如果留下郑国做东道主,秦国的使者往来可以从郑国得到他们所缺乏的物资。

(4)秦国受到过晋国的赏赐,得到了它的焦、瑕二邑,不可能再得到什么了。

A.

(1)

(2)(3)B.

(2)(3)(4)

C.

(2)(3)D.

(1)(4)

答案:

C

15.阅读第三段,概括烛之武退秦师的理由。

答:

 

 

答案:

①灭郑对秦无益,存郑可以得到东道主。

②灭郑只能使对手强大,对己造成伤害,存郑可以得到盟友。

[创新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

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王下令曰:

“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

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曰:

“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

“寡人之过一至此乎!

”于是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

病且死,属其子曰:

“我死,汝必贫困。

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

”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

“我,孙叔敖子也。

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优孟曰:

“若无远有所之。

”即为孙叔敖衣冠,扺掌谈语。

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

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

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

优孟曰:

“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

”庄王许之。

三日后,优孟复来。

王曰:

“妇言谓何?

”孟曰:

“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

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

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

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

”因歌曰:

“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

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馀财,不顾耻辱。

身死家室富,又恐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

贪吏安可为也!

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

廉吏安可为也!

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

后十世不绝。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

辩驳

B.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啖:

给……吃

C.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谏:

规劝

D.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属:

嘱咐

解析:

辩,口才,辩才。

实词需要积累,还需要推测,因为文言实词常考120个实词以外的词,需要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测。

答案:

A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优孟“以谈笑讽谏”的一组是(  )

①请以人君礼葬之 ②即为孙叔敖衣冠,扺掌谈语 ③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 ④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 ⑤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 ⑥廉吏安可为也

A.①③④B.①⑤⑥

C.②③⑤D.②④⑥

解析:

②是优孟模仿孙叔敖言谈举止准备进谏;③是优孟上前祝寿;④是优孟说回家与妻子商议。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孟言辞诙谐幽默。

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群臣进谏反遭严词拒绝;优孟以反语讽谏,说是以大夫礼不够隆重,使庄王认识错误,收回成命。

B.孙叔敖十分看重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到时去找优孟寻求帮助。

优孟慨然允诺孙叔敖子之后,极力模仿孙叔敖,想使楚庄王醒悟。

C.楚庄王误以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想任他为相。

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又责怪庄王利用孙叔敖成就霸业,而对他的后代却不闻不问。

D.优孟由孙叔敖一事而引发感慨,指出为官者不应贪鄙求财,否则将触犯法令而身死家灭;但廉吏死后,其家人却会面临穷困潦倒的悲惨境遇。

解析:

C项中说“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与原文不符,原文优孟只是对楚王说要回家与妻子商量,三日后为相,其实根据情况看这是优孟的表演,根本不需要同妻子商量。

答案:

C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译文:

 

 

(2)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译文:

 

 

答案:

(1)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这样做。

(2)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妻子孩子身处困境,以打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参考译文】

优孟原是以前楚国的歌舞艺人。

他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方式劝谏。

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心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

马患肥胖病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葬它。

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这样做。

庄王下令说:

“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

”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

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

优孟说:

“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

”庄王说:

“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吗?

”于是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不让天下人长久传扬此事。

楚国宰相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位贤人,待他很好。

孙叔敖患病临终前,叮嘱他的儿子说:

“我死后,你一定会很贫困。

那时,你就去拜见优孟,说你是孙叔敖的儿子。

”过了几年,孙叔敖的儿子果然十分贫困,靠打柴为生。

一次路上遇到优孟,就对优孟说:

“我是孙叔敖的儿子。

父亲临终前,嘱咐我贫困时就去拜见优孟。

”优孟说:

“你不要到远处去。

”于是,他就立即缝制了孙叔敖的衣服帽子穿戴起来,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

过了一年多,模仿得活像孙叔敖,连楚庄王及左右近臣都分辨不出来。

楚庄王设置酒宴,优孟上前为庄王敬酒祝福。

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又复活了,想要让他做楚相。

优孟说:

“请允许我回去和妻子商量此事,三日后再来就任楚相。

”庄王答应了他。

三日后,优孟又来见庄王。

庄王问:

“你妻子怎么说的?

”优孟说:

“妻子说千万别做楚相,楚相不值得做。

像孙叔敖那样做楚相,忠正廉洁地治理楚国,楚王才得以称霸。

如今死了,他的儿子竟无立锥之地,贫困到每天靠打柴谋生。

如果要像孙叔敖那样做楚相,还不如自杀。

”接着唱道:

“住在山野耕田辛苦,难以获得食物。

出外做官,自身贪赃卑鄙的,积有余财,不顾廉耻。

自己死后家室虽然富足,但又恐惧贪赃枉法,干非法之事,犯下大罪,自己被杀,家室也遭诛灭。

贪官哪能做呢?

想要做个清官,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到死都不敢做非法之事。

唉,清官又哪能做呢?

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妻子孩子身处困境,以打柴为生。

廉吏不值得做啊!

”于是,庄王向优孟表示了歉意,当即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这个四百户之邑封给他,以供祭祀孙叔敖之用。

自此之后,十年没有断绝。

[高考巡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

自1995年以来,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任务。

今年,它又完成了历时45天、航程6208海里的综合海试任务。

对不熟悉的人而言,(   )。

在这里,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    ,分布在第三、四层船舱。

由于船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人不用下水就能进行海底勘探。

比如,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将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海底世界可以    ,并可根据需要    地抓取矿物样品和采集海底水样;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可以在深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

“大洋一号”的远航活动,与郑和下西洋相呼应。

600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600年后,“大洋一号”不断进步,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法律框架下,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以实际行动为人类和平利用海洋作出了中国人民的贡献。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

B.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C.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航次大陆架勘查任务。

D.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解析:

本题从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的角度设误。

此句的主干是“这艘船经历任务”,显然“经历”和“任务”搭配不当,应该是“执行……任务”,而“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是并列短语,作“任务”的定语,“多个远洋调查”对应的是“多个大陆架勘查”,“多个”应该放在“大陆架”前修饰“大陆架”,所以B项是完全正确的。

答案:

B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洋一号”的实验室很多,就像迷宫一样

B.“大洋一号”有十几个像迷宫一样的实验室

C.走进“大洋一号”,犹如进入了一座迷宫

D.进入迷宫一样的“大洋一号”,会分辨不出方向

解析:

本题答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上文“对不熟悉的人而言”,陈述的对象是“不熟悉的人”,A项和B项的主语是“大洋一号”,和上文的陈述对象不一致,排除A项和B项。

C项,“迷宫”和下文的“在这里”相呼应,排除D项,选C项。

答案:

C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应俱全 一览无余 易如反掌 东山再起

B.应有尽有 一览无余 轻而易举 再接再厉

C.一应俱全 一目了然 轻而易举 东山再起

D.应有尽有 一目了然 易如反掌 再接再厉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具体语境辨析近义成语。

一应俱全:

一切齐全。

应有尽有:

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横线前有“各种实验室”,其中“各种”和“一应”语义重复。

在这里应选用“应有尽有”。

一览无余:

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视野广阔,没有阻碍,把事物或景象都看在眼里,没有遗漏;也指事物简单,看得十分清楚;或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不用说就可以明白;或形容道理很明显。

一目了然:

一眼就能看清楚。

语境强调对海底世界的观察没有遗漏,应选用“一览无余”。

易如反掌:

像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形容事情极容易办。

轻而易举:

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语境是说矿物样品和海底水样很容易能得到,用“轻而易举”更恰当。

东山再起:

指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

再接再厉:

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

这里没有“失势”的意思,应选用“再接再厉”。

答案: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