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计划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9970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计划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计划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计划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计划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计划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计划教案.docx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计划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计划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计划教案.docx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计划教案

循环系统教案

课间休息的时候,给同学们播放有关心血管疾病春季的预防保健知识(6分钟),酝酿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以学到心血管疾病的保健知识。

一、概述(2-3分钟)

◆开场白:

以直接导入法引入,用启发式的方法回忆和进入本次要讲的内容,以及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展示,更有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循环系统。

大家学过《系统解剖学》都知道,循环系统是一个连续而封闭的管道系统。

包括哪两个部分?

(自问自答或和学生一起回答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管系统)。

接着问心血管系统由什么组成?

(和学生一起回答:

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其中心脏相当于人体的“泵”,将富含氧气的血液通过各级动脉输送到组织器官,在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然后一部分经各级静脉回流到心脏;另一部分经淋巴管系统由毛细淋巴管、各级淋巴管进入淋巴导管,最后随血液回流到心脏。

我们知道心血管系统在循环系统是占主导地位的,淋巴管系统只是一个辅助装置,而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中心!

在几百年前,人们并不知道心脏的结构,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画家,同学们请看这幅画,这幅画叫什么名字?

(学生回答:

蒙拉丽莎)达芬奇不仅是意大利伟大的画家,而且他还是一位伟大的解剖学家,他第一个描绘了心脏的结构,被认为是近代生理解剖学的鼻祖!

好,接下来,给同学们简要介绍循环系统的功能:

(1)输送营养物质、氧;

(2)运送代谢产物;(3)淋巴器官参与免疫反应。

(通过发热的例子,如发热时,心跳加快、增强,血液循环也会加快,使机体物质运输,坏死细胞、代谢废物转运和清除的主动防御反应增强。

既然循环系统如此重要,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好这个系统呢?

循环系统的重点和难点:

熟悉血管壁微细结构的共同特点,大、中、小动脉的结构特点与功能;掌握各类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功能;掌握心脏的结构;难点:

毛细血管的分类结构。

理解静脉结构特点;了解心瓣膜的结构与心传导系的细胞类型和结构特点。

淋巴管系统自学。

 

我们首先学习的内容是:

二、血管壁微细结构的共同特点(掌握内容,18-22分钟)

先给学生看一个有横切面和纵切面的模式图,然后在黑板上板书血管壁的纲要(这个内容的讲解给学生一个血管壁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组成,不做过多的分类方面的讲解,留在讲解动脉和静脉以及毛细血管相关内容的时候再讲,以免在内容上有过多的重复)。

(一)内膜

1、内皮

内皮(光镜结构):

(1)细胞长梭形,与血管的长轴平行,表面光滑,便于血液流动,核椭圆形位于中央。

(2)细胞薄,核所在部位略厚。

内皮(超微结构):

(1)内皮突起,内皮细胞向管腔伸出胞质突起,形态不一,功能多样;

(2)质膜小泡,存在于内皮细胞胞浆中,功能在于运送大分子物质(通过图片来演示转运的过程);

◆通过临床上ACEI类药物对高血压的治疗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复杂酶系统的理解。

(3)复杂的酶系统,能合成、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内皮细胞表面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通过具体的实例,比如血管紧张素Ⅰ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后者使血管收缩,在讲解的过程中边提问,边引导学生明白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和意义);

◆在黑板上简要画出vWF小体的结构。

(4)Weibel-Palade小体(W-P小体),胞质内可见长杆状的W-P小体,长约3微米,直径0.1-0.3微米,有膜包裹,内含平行排列的细管6-26根,具有贮存vWF(vonwillebrandfactor)的作用,它与止血和凝血功能有关(通过描述性的语言和推理图示来讲述W-P小体、vWF)。

2、内皮下层:

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内含少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平滑肌。

(二)中膜

1、位于内膜与外膜之间(组织结构层次是一定要明确的)。

◆这个内容的讲述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展示,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中膜:

平滑肌、结缔组织构成,厚度和成分的多少因血管的种类而异。

如,大动脉的中膜以弹性膜为主,中动脉的中膜以平滑肌为主(血管壁一般结构简要讲解,大动脉和中动脉具体的组织结构特点在相应的内容详细讲解)。

(三)外膜

◆带着学生一起阶段性回顾血管壁的一般结构。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少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

大家想一想刚才我们讲的血管壁的一般结构是什么?

(和学生一起共同回答:

它是由内膜、中膜、外膜组成的。

其中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组成;中膜由平滑肌、结缔组织组成;外膜呢?

是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通过一张《系统解剖学》循环系统的图片引出下面的内容:

大家请看,自左心室发出的是什么动脉?

(学生答:

主动脉。

◆讲述一个人被活活吓死的故事,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被吓死?

我们都知道动脉是由心室发出的血管。

动脉在行径中不断分支,愈分愈细,小动脉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

讲述一个发生在埃及的真人真事:

一个医生玩忽职守,不负责任,发现病人昏迷,瞳孔放大,以为病人死了,送了太平间。

病人后来自己醒了!

自己居然睡在棺材里,吓坏了,顶开盖子吃力的往外爬,正一只脚在外一只脚在棺材内的时候,一位护士推开停尸房的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惊叫了两声,想往外跑,还来不及跑出去就倒下来死了。

解剖后得知属于动脉痉挛闭塞,心脏高度收缩而死(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动脉可以痉挛闭塞呢?

这是由动脉的组织结构特点决定的)。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动脉。

三、动脉(Artery)(掌握内容,18-23分钟)

根据管径大小:

大A:

d﹥10mm;中A;1mm﹤d﹤10mm小A:

0.3um﹤d﹤1um;微A:

d﹤0.3um。

(通过图片给同学们一个基本印象。

根据管壁成分:

弹性动脉(大动脉);肌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微动脉)。

(通过图片的对比,详细的讲解什么是弹性动脉?

什么是肌性动脉?

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看他们是否理解了)动脉的一般结构:

1、管壁由内向外均可分为内膜、中膜、外膜;

2、随着管腔逐渐变小,管壁的各层也发生变化:

(1)厚度、结构、组织成分的变化;

(2)以中膜变化最明显(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个内容)。

◆HE染色和弹性染色是不同的染色方法,突出组成也不相同。

(一)大动脉结构特点:

管壁以结缔组织为主,主要为多层弹性膜和大量的弹性纤维,平滑肌较少,称弹性动脉(elasticartery)。

分为内膜、中膜、外膜(通过图片的形式简要给同学们讲解三层膜的基本结构)。

1、内膜:

内皮和内皮下层。

(1)血管内皮

LM:

通过图片简要讲解血管内皮的形态学特点,因为血管壁一般结构已经讲过了。

(2)内皮下层

◆为什么内皮下层具缓冲、联系及修补作用?

太极高手,以柔克刚。

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内含少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平滑肌。

具缓冲、联系及修补作用。

(通过描述性的语言和图片讲解内皮下层的形态学特点,再根据形态学特点讲解其功能。

2、中膜(用H-E染色和弹性染色的图片讲解中膜的形态学特点,再结合形态学特点讲解功能。

(1)内膜与中膜分界不清。

◆为什么中膜弹性强,使动脉的血液连续?

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自问自答。

(2)成人大动脉中膜有40-70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有少量平滑肌和胶原纤维。

平滑肌纤维是成纤维细胞的亚型,可分泌蛋白质,形成细胞外基质成分,如弹性膜和基质。

在病理状况下:

中膜的平滑肌纤维,迁入内膜增生,产生结缔组织成分,内膜增厚,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环节。

(3)功能:

弹性强,使动脉血液连续。

3、外膜(通过外膜的相关图片讲解形态学特点)

(1)外膜:

较薄,为疏松结缔组织,细胞成分以成纤维细胞为主,无明显外弹性膜。

(2)外膜含有营养血管,分布到外膜和中膜外2/3,中膜内1/3和内膜的营养由大动脉管腔内血液渗透供给。

◆给出一个关于动脉的思考题,并推荐优秀的专业参考书。

思考题: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动脉的内膜、中膜、外膜如何发生病理学变化。

针对参考题,为学生提供三本很好的参考书:

成令忠主编的《现代组织学》、邹仲之主编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李玉林主编的《病理学》。

(二)中动脉结构特点

肌性动脉(通过描述性的语言和图片讲解中动脉的结构特点和相关功能,通过各级动脉对比的表格将大动脉和中动脉的区别进行讲解)。

1、内膜

(1)内皮:

内皮细胞核向腔内突起。

◆以列表的方式展现大动脉和中动脉组成和结构的特点以及二者的鉴别要点。

(2)内皮下层:

薄。

(3)内弹性膜1-2层:

明显,与中膜分界清楚。

因血管收缩,呈波浪状。

内弹性膜是动脉内膜与中膜的分界,由弹性蛋白组成,膜上有许多小孔。

在血管的横切面上,因血管收缩,常呈波浪状。

2、中膜

厚,由10-40层环行排列的平滑肌组成,肌间有一些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功能是平滑肌收缩舒张,调节血流量(提示学生,中动脉的组成结构决定了中动脉的功能)。

3、外膜

厚度与中膜相接近,外弹性膜明显(学习完大动脉和中动脉,根据PPT和黑板上的板书,带着学生共同回顾重要的内容)。

通过一张图片通过对其组成和结构的分析,让同学们自己认识到肯定不是大动脉和中动脉,然后展开小动脉和微动脉的讲解。

(三)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结构特点

肌性动脉。

(通过描述性的语言和图片以及各级动脉对比的表格,来讲解小动脉和微动脉。

1、各层均变薄。

2、较大的小动脉三层结构比较完整,中膜为3-4层平滑肌,无外弹性膜。

3、微动脉内膜无内弹性膜,中膜1-2层平滑肌,外膜薄。

4、功能:

小A和微A舒缩,可显著调节器官血流量。

(学习完小动脉和微动脉,带着学生共同回顾重要的内容。

四、静脉(Vein)(理解内容,8-10分钟)

◆提示学生思考:

为什么动脉和静脉的形状不一样?

(一)动脉与静脉的区别:

(用对比的方法将动脉与静脉的区别进行讲解,同时配上动静脉的图片,更加直观的演示其区别)

1、数量比动脉多,管径粗,管腔大,故血容量大;

2、壁薄而柔软,弹性小,故切片中常见静脉管壁呈塌陷状,管腔变扁或不规则形;

3、管壁三层膜分界不明显,中膜薄,平滑肌及弹性纤维不丰富,外膜厚,结缔组织多;

简要介绍静脉分级:

(根据直径的不同分类)微静脉,直径(d)在50-200um;小静脉,d﹥200um;中静脉,d在2-9mm;大静脉,d﹥10mm。

(二)静脉的分类:

1、微静脉直径在50-200um,管腔不规则,内皮外平滑肌或有或无。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postcapillaryvenule)紧接毛细血管的微静脉,结构与毛细血管相似,但管径略粗,内皮细胞间隙多,通透性大,也有物质交换功能。

2、小静脉直径﹥200um,内皮外平滑肌渐多。

3、中静脉直径在2-9mm,中膜薄,环行平滑肌稀疏,外膜比中膜厚。

4、大静脉直径﹥10mm,外膜厚,疏松结缔组织内有较多纵行平滑肌束。

直径在2mm以上静脉常有静脉瓣。

瓣膜为两个半月形薄片,根部与静脉内膜相连,游离缘朝向血流方向,是由内膜凸入管腔褶叠而成,表面覆以内皮,中央为结缔组织。

作用是防止血液逆流。

通过描述性的语言引出毛细血管。

(心脏相当于人体的“泵”,将富含氧气的血液通过各级动脉输送到组织器官,在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经各级静脉回流到心脏。

五、毛细血管(Capillary)(掌握内容,20-25分钟)

(通过描述性的语言,结合图片进行毛细血管结构的讲解,毛细血管的分类需要通过图片的对比以及列表的形式进行讲解。

管径最细,分布最广。

分布于组织和细胞之间,分支并相互吻和成网,称毛细血管网。

各部位毛细血管的疏密程度不同。

(一)毛细血管的结构:

难点。

◆难点:

内皮细胞基底面坐落在基膜上,周细胞在内皮细胞之外散在分布,基膜在有周细胞的地方分为两层包绕周细胞。

1、内皮细胞:

管壁由1-3个内皮细胞围成。

2、周细胞(pericyte):

扁平而有突起,在内皮细胞与基膜之间,突起紧贴在内皮细胞基底面,被基膜包裹。

其功能可能是起机械性支持作用。

属未分化的细胞。

3、基膜:

内皮细胞基底面附着在基膜上。

◆难点:

毛细血管的分类需要通过图片的对比以及列表的形式进行讲解。

(二)毛细血管的分类(难点):

电镜下观察,根据内皮细胞结构特点,将毛细血管分为三种类型(将特征性的结构特点提炼,化难为易)。

1、连续毛细血管(continuouscapillary):

常见。

特点:

(1)内皮细胞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胞质内吞饮小泡多;

(2)内皮外基膜完整。

分布:

结缔组织、肌组织、肺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处。

2、有孔毛细血管

特点:

(1)内皮细胞不含核部位很薄,有许多贯穿细胞的孔(D约60-80NM),孔上有隔膜(4-6NM)封闭,吞饮小泡少;

(2)内皮外有连续基膜。

分布:

胃肠粘膜、某些内分泌腺、肾小球等处。

3、血窦(窦状毛细血管):

管腔大,形态不规则。

特点:

(1)内皮细胞间常有较大的间隙,细胞上也有孔,吞饮小泡少;

(2)基膜不连续,甚至没有。

分布:

肝、睥、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处。

在不同器官内的血窦结构差别大。

(三)毛细血管的功能

毛细血管是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带着学生回顾毛细血管的分类以及鉴别要点,边提问,学生边回答。

六、心脏(Heart)(掌握内容,10-15分钟)

如果按一个人心脏平均每一分钟跳动70次、寿命有70岁计算的话,一个人的一生中,心脏就要跳动将近26亿次。

一旦心脏停止跳动,那就意味着,这个生命很可能走到尽头了(通过这样的一个描述性的开头,让同学们深深明白心脏的重要)。

心脏如拳头大小,外形似桃子。

(问学生心脏的位置,自问自答位于横隔之上、两肺之间)主要由心肌构成,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

(一)心脏壁的结构(通过描述性的语言、图片的演示、分层详细讲解心脏壁结构。

1、心内膜(endocardium)

◆对前面学习的大血管内皮的结构做适当回顾。

(1)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与心脏的大血管内皮相延续,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流动。

(2)内皮下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分为内外两层:

内层薄,为细密结缔组织,含少量平滑肌纤维;外层靠近心肌膜,也称心内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有小血管和神经。

在心室,心内膜下层中分布有心脏传导系分支,即浦肯野纤维(通过图片进行形态学结构的讲解)。

◆适当联系临床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的病理变化。

心瓣膜(cardiacvalve)(了解内容):

与心内膜相连,将瓣膜的位置、结构、组成、功能、病理变化简单讲解。

2、心肌膜(myocardium):

最厚。

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

心肌纤维呈螺旋状排列,大致可分为内纵、中环、外斜三层。

心肌纤维之间、肌束之间有少量的结缔组织和丰富的毛细血管。

心房心肌薄,心室心肌厚,左心室心肌最厚。

心房特殊颗粒,颗粒内含有心房钠尿肽,具有很强的利尿、排钠、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的作用。

心肌细胞还具有合成肾素和血管紧张素的能力,对促进心肌细胞生长、增强心肌收缩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心骨骼(cardiacskeleton)包括室间隔膜部、纤维三角、纤维环。

3、心外膜(epicardium):

属心包膜的脏层,结构为浆膜,外表面为一层间皮,间皮下为疏松结缔组织。

心外膜含有血管、神经、常有脂肪组织。

心脏的脏壁两层之间为心包腔,内有少量浆液,可以减少摩擦,有利于心脏的波动。

患有心包炎时,两层可发生黏粘,以致心脏搏动受限制。

(问学生:

心脏的结构分为哪三层?

学生回答:

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

再针对各层简单概括一下,进入心脏传导系统的学习。

(二)心脏传导系统(了解内容)

1、组成:

由特殊心肌纤维组成。

2、包括:

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房室束分支及许多细小分支。

◆结合心脏传导模式图讲解;传导系统组成列表更能使学生一目了然。

3、心脏传导系统的功能:

产生并传导冲动到整个心脏,以协调心房和心室按一定顺序进行收缩,从而维持心脏搏动的正常节律及生理功能。

七、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掌握概念,1分钟)

1、概念:

由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单位(让学生明确概念需要掌握)。

2、组成:

(1)微动脉;

(2)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中间微动脉;(3)真毛细血管;(4)直捷通路;(5)动静脉吻合;(6)微静脉。

3、作用:

调节血流量,实现物质交换。

◆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的回顾和习题加深了同学们对本章重点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八、本章纲要的回顾以及习题(1分钟)

1、名词解释:

浦肯野纤维、血窦、微循环、周细胞、W-P小体。

2、问答题:

试述血管壁的一般组织学结构;

试述心脏壁的一般组织学结构;

试述各类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分布、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