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9924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益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南省益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南省益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南省益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南省益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益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docx

《湖南省益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益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益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docx

湖南省益阳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

益阳市2018年下学期普通高中期末统考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学科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2.请将姓名、考号等相关信息按要求填写在答题卡上和试题卷的密封栏内。

3.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按答题卡的要求在答题卡上的相应题号处作答,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本学科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量为120分钟,卷面满分为150分。

5.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波兰布热金卡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

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

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

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

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

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节选自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罗森塔尔)

材料二:

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意味着中华民族这段历史的血色记忆成为世界记忆,“申遗的成功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传播的新里程碑”。

近年来,南京大屠杀史实知晓度逐年上升。

仅在2017年,就有26万余外国人来到纪念馆参观,在纪念馆的留言本上也留下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字。

“这是一段悲惨的历史,应该被世人铭记,并且以后不能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加拿大圣托马斯市市长海瑟·杰克逊参观纪念馆后留言,“参观了有关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史料,非常震撼,捍卫和平是人类的心声。

”挪威学者、有着“和平学之父”美誉的约翰·加尔通感慨。

继2016年10月《共同见证:

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冈城进行后,2018年6月,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走进白俄罗斯、捷克。

展览以“欧美人士视角”为切入点,以“第三方档案”为素材,客观呈现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短短几天内吸引很多当地市民自发前往观展,并给他们带来深深的震撼。

白俄罗斯伟大卫国战争博物馆馆长史利亚赫金感慨:

“《共同见证:

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走进白俄罗斯,将促进两国人民对二战历史的进一步认知,加深彼此的了解。

把记忆存留下来,是为了让悲剧不再发生,推动世界和平。

捷克摩西州副州长卢卡斯为之动容:

“欧洲民众渴望加深对亚洲国家二战史的全面知晓。

尽管说什么都无法让无辜死难者重生,但我认为纪念这样的历史事件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让所有人都在心中记住战争的残酷,在内心深刻反省,这样才会防止战争历史重演,推动世界和平。

(节选自《新华日报》2018年12月13日第F01版《共同推开记忆之门,一起点亮和平之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头描绘一幅和平优美的景象,目的是和当年的人间地狱——奥斯维辛集中营形成鲜明的对照。

B.材料一中“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是说,这里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没什么好说的。

C.材料一参观者“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沉重,暗示这里曾经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

D.材料二中《南京大屠杀档案》收录了大量日军侵华的史料,客观呈现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成为了南京大屠杀历史传播的新里程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用“居然”和“还有”来强调人们在现实与历史的反差面前极度的惊讶与难以置信,含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哀痛和愤怒。

B.材料一1—3段是本文导语,交代了写作动机,强调德国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同时也呼应标题,拉近了记者与受众的距离。

C.材料二用参观纪念馆的具体人数和不同文字的留言以及史实展走进白俄罗斯、捷克等事实反映近年来南京大屠杀这一史实知晓度逐年上升。

D.材料二加拿大圣海瑟·杰克逊、白俄罗斯史利亚赫金、捷克卢卡斯等在了解南京大屠杀史实后都认为应当铭记历史,捍卫世界和平。

3.材料一着力表现记者的主观印象,而材料二着力陈述被采访者对南京大屠杀的感受,试简要分析二者侧重点不同的原因。

【答案】1.D2.B

3.

(1)材料一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主观印象,目的是揭露德国法西斯的暴行,激起读者对来之不易的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2)材料二客观叙写了外国人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了解与感受,目的是为了揭示日本法西斯暴行不容掩盖和忘记,激励读者铭记历史,推动世界和平。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D项,“材料二中《南京大屠杀档案》收录了大量日军侵华的史料……成为了南京大屠杀历史传播的新里程碑”错误,原文为“申遗的成功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传播的新里程碑”。

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材料一1—3段是本文导语,交代了写作动机,强调德国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同时也呼应标题,拉近了记者与受众的距离”错误,第6自然段交代写作动机;“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一句呼应标题,强调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出于记者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出于对遇难者在天之灵的告慰,他不能不向世人报道他所见到的一切。

这就再次拉近了记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材料的叙述角度的作用,重点分析材料中用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被采访者的的感受的效果,可从人称和立足点的角度分析不同,然后还有分析作者这样写最终要表达的目的,作者的主观感受,是新闻记者的责任感,通过自己打动读者,二写被采访者的感受,目的是客观公正,二者都是为了揭露法西斯的罪行,呼唤人们作和平、自由的向往。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看你有点眼熟

三石

软磨硬泡的,局长终于松了口,答应将洪波调回单位。

洪波心情不错,一边哼着歌一边收拾着东西。

“有本事,走了就别再回来。

”万春没好气地说。

万春是村支书,洪波是县里下派的扶贫第一书记,虽说工作时难免“马勺碰锅沿”,可一年下来,两人交情不浅。

洪波笑了:

“那不行,虽然不驻村,但村里我还有结对贫困户呢!

“知道就好。

”万春拎起洪波捆好的被褥和包,搁到洪波的车后座上。

洪波跟了出来,握着万春的手:

“老哥,我走了,媳妇明天的预产期,晚上得去医院。

万春不舍:

“也不跟大家伙儿打个招呼?

洪波摇摇头:

“不了,这一年好像也没干什么事,见着乡亲们不知道说什么。

万春哼了一声:

“干没干事,得他们说了算。

顺着万春的目光看去,一帮村民急匆匆地赶了过来,还没到跟前就有人高声问:

“小洪,你这是要走啊?

“没呢,家里有点事,过些日子还来。

”洪波不好实话实说。

有人看到车后座的行李:

“被子都带回去了,还能再来?

洪波有些尴尬,不知道如何回答。

万春说话了:

“小洪媳妇明天生孩子,孩子生完他还回来,用不了几天。

大家有些半信半疑,善平大爷问:

“小洪,你小子可别骗你善平大爷。

”洪波眼睛便有些湿润了,使劲握着善平大爷粗糙的大手:

“大爷,您老放心,我还会来村里的。

大家乐了,一个个拱手道喜,七嘴八舌地说要去洪波家讨酒吃。

洪波便有些哽咽,匆匆跟大家道别,开着车一溜烟地出了村。

洪波情绪一时平复不下来,车开得有些心不在焉。

没出几里地,经过一户人家门口,一下没注意,轧死了个半大鸡仔。

“怎么开的车咯?

”一个四十来岁的汉子,骂骂咧咧地蹿了过来,拎起死鸡,一脸怒气,“你说,怎么办咯?

汉子叫老扁,在当地口碑并不好。

不是同村,所以洪波并不熟识;但经常从老扁家门口路过,知道这么个人。

赔钱是肯定的,别漫天要价就成。

“不好意思,我赔你钱,你说赔多少吧。

老扁斜着眼:

“不要你多,三百!

洪波眼睛瞪得老圆:

“一只小鸡仔要三百?

你这不讹人吗?

老扁冷冷哼了一声:

“我就讹你了,怎么着?

洪波差一点就火了,可一想还得赶时间,要是闹起来,一时半会脱不了身。

再说跟这种人计较,不值。

“行,三百就三百。

”掏出三张百元票子递给了老扁。

“爽快!

”老扁眼睛笑成一条缝,接过钱一张一张地对着阳光看真假,边看边问:

“呃,我怎么看你有点眼熟?

洪波没好气地说:

“我是县里来扶贫的,从你门口过了一年了。

老扁将钱一收,盯着洪波打量:

“你是县里的扶贫干部?

洪波说:

“在箬源村扶贫,不像吗?

点点头:

“嗯,怪不得看着眼熟。

”老扁搓着手上的三百块钱,表情有些怪怪的。

洪波不想再搭理老扁,打开车门上了车。

这时,老扁一步跨了过来,将钱从车窗扔给洪波,“这钱我不要了,还给你。

洪波一时没反应过来,待缓过神来,老扁已哼着小调回了屋。

洪波把眼神收了回来,在车里呆坐了好一会儿,才启动了车子。

进了县城,洪波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单位,径直来到局长办公室,进门便说:

“局长,驻村第一书记不用换人了。

我想请几天假,等媳妇生完孩子就去村里,接着干。

“什么?

”局长一时没明白过来。

(选自2018年6月25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没干事,得他们说了算。

”这一方面说明扶贫工作的效果怎样,一切以百姓说了算;另一方面也能暗中看出老百姓对洪波的工作还是肯定的。

B.“洪波眼睛便有些湿润了”“有些哽咽”表现了洪波对箬源村老百姓是有感情的,同时也铺垫洪波再次回村扶贫的可能,使情节不突兀。

C.小说语言描写极富个性化,能鲜明展现人物的性格。

如“我就讹你了,怎么着?

”刻画出老扁在自身利益受损时急于挽回的着急心理。

D.老扁看洪波有点眼熟,得知他是扶贫干部后,就把钱退还给他,洪波深受感动,这更坚定了洪波舍弃小家返村扶贫的坚定信念。

5.小说中洪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小说离不开矛盾冲突。

请从文中找出三处矛盾冲突,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7.小说以“看你有点眼熟”为标题有哪些意蕴,试做简要阐述。

【答案】4.C5.

(1)从万春这个搭档舍不得洪波离开以及以善平大爷为代表的村民赶来挽留来看,洪波是干实事,心中装有百姓的基层扶贫干部;

(2)从洪波压死老扁的一半大鸡仔后,接受老扁的讹诈来看,洪波是一个懂得退一步,宽容大度的人;(3)从洪波最终选择放弃软磨硬泡得来的调令重返扶贫岗位来看,洪波是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人民公仆。

6.

(1)洪波接受扶贫任务驻村工作与调回原单位的矛盾;

(2)洪波向局长软磨硬泡申请调回与万春及箬源村老百姓尽力挽留之间的矛盾;(3)开车压死一半大鸡仔的洪波与想趁机讹诈一把的老扁之间的矛盾。

作用:

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制造了紧张气氛,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引发读者的思考。

7.

(1)表层意思是扶贫书记洪波经常从老扁门口经过,老扁对他这个人有点眼熟,不陌生;

(2)深层含意是党的扶贫政策使老百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到了绝大多数老百姓的认可,老百姓愿意配合,不拒绝,党的扶贫政策正深入人心。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C项,“刻画出老扁在自身利益受损时急于挽回的着急心理”错误,“我就讹你了,怎么着?

”应该是刻画出老扁在自身利益受损时想趁机讹诈获利的霸王心理。

故选C。

【5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梳理文中的情节,找到对人物言行和心理等描写、他人的评价和环境的衬托等,通过这些描写进行概括,常用的一般模式:

某某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那不行,虽然不驻村,但村里我还有结对贫困户呢!

”“老哥,我走了,媳妇明天的预产期,晚上得去医院。

”“万春不舍”“大家乐了,一个个拱手道喜,七嘴八舌地说要去洪波家讨酒吃

“行,三百就三百。

”“局长,驻村第一书记不用换人了。

我想请几天假,等媳妇生完孩子就去村里,接着干。

”概括其“干实事,心中装有百姓的基层扶贫干部”“懂得退一步,宽容大度的人”“舍小家为大家的人民公仆”的形象特征。

【6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情节安排和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先明确特征,然后分析作用,此题在题干中给出是运用矛盾的手法,答题时找到文中的对比,然后从情急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作用,矛盾要注意人物之间的矛盾,人物的想法和现实的矛盾等,此题矛盾主要有洪波驻村与调回原单位的矛盾;调回与万春及箬源村老百姓尽力挽留之间的矛盾;压死鸡仔的洪波与想趁机讹诈一把的老扁之间的矛盾。

分析作用注意从推动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的角度分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标题的意蕴的能力,分析标题的意蕴首先要注意标题本身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其次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和象征意义;再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此题主要从表层含义和主旨意的角度分析,表层意思从情节善考虑是扶贫书记洪波经常从老扁门口经过,老扁对他不陌生;深层含义从主旨的角度考虑,深层含意是党的扶贫政策使老百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到了绝大多数老百姓的认可。

【点睛】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

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

“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

“王负剑!

王负剑!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曰:

“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

十月而拔蓟城。

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

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

秦复进兵攻之。

五岁而卒灭燕国,而虏燕王喜,秦兼天下。

其后,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怪:

责怪

B.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揕:

掷击

C.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还:

环绕

D.而虏燕王喜,秦兼天下兼:

兼并,统一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

B.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

C.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

D.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宾:

原指周天子接待天下诸侯时,诸侯由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延引上殿。

后泛指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

B.陛下:

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文中的“陛下”,可以理解为“殿前的台阶下”。

后来“陛下”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C.鄙人:

鄙,指郊野之处,边远的地方,《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中“鄙”即此义。

选文中的“鄙人”是自称的谦辞。

D.郎中:

本为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文中指宫廷的侍卫。

自宋代起在南方方言中称医生为郎中。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处变不惊,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就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B.荆轲英雄虎胆。

“图穷而匕首见”后,荆轲“把、揕”的动作让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

C.荆轲视死如归,左腿被砍断后荆轲跌倒在地,奋力一击仍然没有成功,完全失去战斗力后,荆轲靠着柱子,岔开两脚大骂秦王,最终被杀。

D.荆轲匹夫之勇。

荆轲凭一己之力刺杀不成功,反而惹怒了秦王。

秦王增派军队赶往燕国,调派王翦的军队攻打燕国,十个月以后燕国就灭亡了。

1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答案】8.A9.C10.C11.D

12.

(1)希望大王您(能够)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2)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你同我们)定下誓约来回报燕太子啊。

【解析】

【8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题中A项,怪:

意动用法,以……为怪,觉得……怪异。

故选A。

【9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中“王急”和“用代王嘉计”是因果关系,中间断开;“代王嘉计”共同作“用”的宾语,不要断开。

故选C。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题中C项,鄙人,粗俗之人,边远地区的人。

根据语境来看,这句话是荆轲代替秦武阳说的,不能是自称的谦辞。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题中D项,荆轲“匹夫之勇”之评价不是十分准确;秦王被惹怒后,增派军队赶往“赵国”,而不是“燕国”;秦国军队十个月就攻占了燕国蓟城,五年后才灭掉燕国。

故选D。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重点注意,愿:

希望;假借:

原谅;毕:

完成;所以:

表原因;乃:

是;必:

一定。

(2)句判断句。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

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

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

“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秦王对荆轲说:

“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

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

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

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

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

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

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

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ū)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

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

侍臣们就说:

“大王背着剑!

大王背着剑!

”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

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

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

“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