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心理机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9823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化心理机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社会化心理机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社会化心理机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社会化心理机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社会化心理机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化心理机制.docx

《社会化心理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化心理机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化心理机制.docx

社会化心理机制

题目:

论社会化心理机制及对中学德育提出的要求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2011级

学号222011301011081

姓名陶莉

指导教师董娅

 

2013年4月28日

论社会化心理机制及对改进中学德育提出的要求

陶莉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研究,同时将学生的德育放在智育放在同样的高度,对中学德育提出新的要求。

本文将从社会化心理机制的内容和其实施来论述当下教育事业对中学德育的要求。

 

关键词:

社会化,心理机制,社会角色,亚社会,德育

社会化心理机制是指社会化在个体身上发生的心理机制,是从心理机制探讨社会化,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主要有:

社会角色引导、社会比较机制、社会学习机制、亚社会认同。

在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一些中学学校教师居于重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

正如一位教授所言:

“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

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当代中学生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输,轻交流,习惯于‘我说你听……,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青少年道德观的建立,行为规范的养成,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说教,轻交流,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青少年儿童良好人格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既有赖于严格的要求和纪律约束,更有赖于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轻内修。

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长与身体成长一样,需要从多渠道汲取营养,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满足于开设了多少德育课程,开展了多少次主题活动,重显性、轻隐性,忽视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

”根据我国当下的教育目标,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敢想敢干,富于创造的新型人才,于是加强中学德育教育改革对中学德育发展提出新要求。

1、社会角色引导

1.1社会角色如何对学生进行角色引导

角色是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理解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在现实社会中,角色是个人与社会的桥梁,一个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就会担负一定的社会角色,社会就会对其产生一定的要求和期望。

因此对于学生角色占据核心地位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加以社会角色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引导他们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规范他们的行为方式,改善其内在心理状态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社会角色来源于社会某领域的个体角色集,超越个人角色又对个环境各不相同,甚至地理位置也相差甚远,但是在共同的社会要求和期待下,是他们的社会生活不自觉的展现出一种高度的一致性。

当某个人脱离了这种一致性就会被认为是不好的,破坏性的,所以对每个中学生而言,不仅是青春期的身理和心理特征让他们产生要得到社会认可的强烈愿望,而且社会的同一性也施加了很大的影响。

但应考虑的一点是,社会对每一个个体都会施加影响,但影响力度是和原有的社会化水平适应的,须考虑到社会化过程中要给予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足够空间。

在社会角色引导学生的社会化,进而形成学生个人具有高度稳定性的道德和自我概念的过程中,“角色采择”发挥着重要作用。

所谓“角色采择”,指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特定的行为情境中的状态,了解其期望与情感。

通过角色获得,可以知道别人在特定条件下如何理解当时的情境,怎样理解自己和将要实施的行动,也了解对情境中其他人怎样理解和期望。

通过这一途径,学生可以反回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生活情境的需要和社会的期望。

1.2社会角色引导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要求的方法。

1.2.1教师

(1)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化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应培养自身的权威性修养,有利于学生的“角色采择”。

(2)转变教学目标,从老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培养健康的和谐的人才。

(3)为学生寻找真正地榜样,提供德育模范

(4)实行有效的、及时的奖惩制度,有利于学生的德育自律。

1.2.2学校

(1)致力于培养优秀的教师,

(2)实行多种标准评价学生

(3)选择校训注重实效性和德育性

2.社会比较机制

2.1社会比较机制对中学德育的影响

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在对自我的认识方面不断加强,自我意识不断凸显,要求自主选择权力表达越来越强烈,但是青春期的中学生又缺乏一定的社会选择经验,他们不知道两种选择谁更优越,哪些选择有害有益,缺乏一个比较的参照物,那么这时提供一套社会比较机制的标准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但是更多的时候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进行社会性评价的绝对标准,学生须通过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才能够对自己的状态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

这种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社会比较。

人的自我评价多数是社会性的。

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获得社会自我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是个体自身的观察和思考获得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学生面临的情景越缺乏客观的标准,要求社会比较的倾向就越强,在此可以用“阿西实验”来解释。

谢立夫的研究发现社会比较不仅有即时的行为效应,而且会导致稳定行为的改变,很多中学生在特殊的生活环境之下,通过错误的比较机制,形成某些不良习性,比如:

抽烟,只穿名牌,欺负弱小、、、、、、所以一个有效的鲜明的社会比较对改变学生的长久的不良习性也是有益的。

除此外,社会比较机制不仅影响学生的动机因素,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自信心的由来大多来自社会比较机制,即使是一个拿满分的同学也要通过比较来肯定自己的成就,一个有良好自我意识的人在选择社会比较机制时会选择两面的比较,比我好的,比我差的,以此来提升和定位自己的自我价值。

2.2对中学德育提出的要求

(1)对自我社会化状况的反思与反省

对学生而言,他们很少时间静下心来思考关于社会化的要求,青春期的学生是躁动的活力四射的,同时更是善于学习的。

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爱学习的热情引导其进行自我社会化状况的反思。

可以通过一些教学形式如:

让学生写周记的形式,开展一个辩论会、或者课后班级谈心类的节目。

自我社会化状况的反思与反省可以引导人们,特别是中学生与青少年扩展自己的社会比较范围和深化社会比较的性质从而来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社会化状况的反思与反省就成了促进他们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2)要引导学生选择比较的参照体系

所谓比较的参照体系也就是符合社会规范的一整套要求,引导学生和自己比较相近的水平的人进行社会比较,既要注重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也要促发他们努力向上的进取心。

不要交给学生绝对的评价标准,应该引导他们树立和自己所匹配的正确的而评价体系。

3.社会学习机制

3.1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与社会学习机制间的关系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学习大多人的社会化是通过外部强化来完成的,然而班杜拉的实验表明,社会学习机制不仅有外部强化,还有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的功能。

传统的强化倾向的心理学理论,强调外部社会制约力量对于人们社会化过程的影响,认为个人行为规则与行为方式的获得依赖于个人接受社会外部强化的直接经验。

也就是说,如果外部社会对于人们的某种行为给予鼓励、褒奖和赞许,人们就倾向于保持这些行为,而当外部强化转变为批评、反对或惩罚时,人们就倾向于放弃这些行为。

在这里,外部社会强化力量的作用对象,是行为者本身。

但是,班杜拉等人的研究发现,外部社会的强化力量不仅在直接作用于行为者本人的情况下对人们的社会化过程产生定向作用,而且这些强化力量不是作用于本人,而是作用于与人们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其他人(如同辈),并且这种作用过程及其后果被人们所观察时,也会对人们产生同样或类似的定向作用。

这种强化方式即为替代强化作用。

实际上,人们大量社会化经验的获得,都是建立在由替代强化作为支持心理机制的观察学习经验基础上的。

3.2对中学德育的要求

(1)加强中学生行为动机的导向与行为管理作为德育的重要方法

致力于着力提高教师的个体素质,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行为动机和行为管理提供范例,提高教师的个体素质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每位教师要有“身教重于言教”的意识;第二、以科学的教育方式教育中学生;第三、经常对中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引导中学生养成勤劳、节俭、善良、尊老爱幼、乐观的生活态度;第四、遵循中学生的成长规律,把教育渗透到生活学习的小事当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2)设置合理的外部强化和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是指,当外部强化的力量力量没有直接作用于行为者本身,而是作用于有共同特征的同辈群体,并且这种作用过程及后果被人们观察到时,也会产生同样或类似的作用。

(3)加强强化手段措施的宣传和讲解

(4)按照强化的内容进行行为奖惩

(5)在奖惩过程中激发中学生自我强化心理机制

4.亚社会的认同

4.1亚社会认同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影响机制

亚社会是指相对于宏大社会的直接社会环境,有时也指对应于较大社会背景的较小社会背景。

亚社会作为个体的首属群体和个体社会化的直接背景,个体会首先以亚社会为出发点,并在被其要求、期望、惩罚的环节中被引导。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行为特征之一,就是渴望被同伴接受,而且容易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

亚社会与大社会的不相一致,常常是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产生冲突的根源。

当亚社会对青少年有着与大社会相冲突的要求或期望时,如果这种冲突被青少年意识到,他们就会产生究竟是适应大社会还是认同亚社会的强大压力。

一般而言,青少年还处于自我价值系统形成阶段,因而这种压力常常难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消除。

青少年发展阶段之所以充满矛盾,除了他们身心发育不平衡等原因外,外部社会的要求与期望不相一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4.2对中学德育提出的要求

(1)建立健康的同辈群体心理咨询

当我们的学生因为亚社会和大社会对其的期望不一致而产生压力、焦虑时,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应该及时的给予处理,让他们的压力得以及时的释放。

如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咨询室的咨询师不是由老师来担任,而是由同辈群体中的群体榜样来担任,以便能够更加准确的理解他们的心理。

(2)注重学生的合作式探究。

很多的中学课堂的教导理念传输的就是独立学习的观念,独立学习固然有自身的好处,但是却让学生渐渐的更加注视自我而忘了有一个更大的群体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学习,开展合作式探究教学法,不仅改变刻板的课堂印象,在学生相互合作的过程当中,亚社会群体成员间更有利于有效的交流,相互帮助,增加成员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从而更有利于获得亚社会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金盛华﹒(2011)﹒社会心理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孙健敏﹒(1992)﹒青少年价值观类型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J】﹒社会心理研究,(3)﹒

[3].陈咏媛.(2006).中学生同伴关系与其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医学与社会,8:

42-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