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校正本完美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9483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经》校正本完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孝经》校正本完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孝经》校正本完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孝经》校正本完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孝经》校正本完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孝经》校正本完美版.docx

《《孝经》校正本完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孝经》校正本完美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孝经》校正本完美版.docx

《孝经》校正本完美版

孝经

(校正稿)

天乙书院

钱江尧夫于丁酉春月整理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

唐玄宗尊其为经,南宋儒家列其为“十三经”之一。

传说为孔子所作。

至南宋时,学者疑其说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其书者及百家。

现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十八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孝经》还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延伸和拓展,并把“孝”道的精神和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对于行“孝”的内容和方法也作了完整、系统、详细的规定。

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具体要求: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为了便于不同的人群理解、掌握并实践其中的道理,《孝经》还根据人的社会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

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儒家提倡仁爱,并理想以“仁爱”的精神实现“家和”,“家和万事兴”。

而实现这个理想的根本方法是“孝”。

因为在儒家看来,“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易传》)。

由男女构成家庭,由家庭推及国家的“君臣”、“上下”。

家是亲情和睦的家园,国是民族脊梁挺起的靠山。

从《孝经》看儒家提倡的“孝道”文化,它给我们这样一种启示,中国文化的优越和美好是建立在关怀亲情的伦理关系里,即以“亲亲”为根本的亲情和仁爱。

在这个关系里,中国人首先重视的是“孝道”,这种“孝道”被孔子誉为“至德要道”,还能“以顺天下”,故常言为“孝顺”。

凡立身做事,孝则顺,不孝则逆。

孝者,教也。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人们懂得“孝顺”并从中领悟到人生的价值与亲情的美好。

如其孔子所言“孝者,教之有由起也。

”按传统的说法,《孝经》为“孔子之所述作”。

“孔子定礼乐,删诗书,赞《易》道,以明道德仁义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又虑虽知其法,未知其行,遂说《孝经》十八章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知其法者,修其行;知其行者,谨其法。

”子曰:

“我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以其“孝悌也者,德之本。

”《礼记·祭义》里记载曾子说孝曰:

“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

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

安可能也,卒为难。

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

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人心里,孝道是贯通于全民的教育,也是贯穿于终身的教育。

我们常常说“活到老,学到老”。

其实,说的是学,是教,也是孝。

为人子者,若真能一生一世做到“孝”,那是莫大的幸运。

因为很多人并没有这样的幸运。

中国人把孝道当作教育的起源,中国人把孝道当作做人的根本,中国人把孝道写成经书。

这是我们有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民族的最为明显的人文特征,我们完全有理由因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具有这样特征的民族而感到骄傲和荣耀。

 

开宗明义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

“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

“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

天子

子曰: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

诸侯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卿大夫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

“夙兴夜寐,无忝而所生。

庶人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

曾子曰:

“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

孝治

子曰:

“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

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

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

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

‘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

圣治

曾子曰:

“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

“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曰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诗》云: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

纪孝行

子曰: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

子曰:

“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

子曰: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

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

子曰:

“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

‘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

子曰: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

曾子曰:

“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

“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

子曰:

“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诗》云:

‘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

事君

子曰:

“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进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诗》云: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

丧亲

子曰:

“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

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

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注释:

1.《孝经》本来有古今文二种,今文本为郑玄注,古文本为孔安国注。

自唐玄宗注本颁行天下,孔、郑两注并废。

清严可均有郑注辑本,宋邢昺疏。

《古文孝经》的流传扼要说来:

“汉初所传《孝经》,本来是河间人颜芝所藏,由其子颜贞献出。

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等家所传,经文皆同,即《汉书·艺文志》所载《孝经》一篇十八章。

后来鲁恭王坏孔子宅,在壁中发现《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书,凡数十篇,孔安国悉得其书。

汉昭帝时,鲁国三老献《古文孝经》,卫宏校之,即《汉书》艺文志所载《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

十八章本一般称为今文本,二十二章本就称为古文本。

2.《古文孝经·闺门章第十九》:

“子曰:

闺门之内,具礼矣乎!

严亲严兄。

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3.《孝经》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

参考文献:

1.孙希旦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2.周易注疏,中华书局,1988年版。

3.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5.李隆基注,孝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6.史记,中华书局,1999年版。

7.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

8.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9.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10.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1.孙星衍撰,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版。

天乙书院:

杨天才整理于钱塘江岸之尧夫草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