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经及其注解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9480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心经及其注解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静心经及其注解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静心经及其注解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静心经及其注解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静心经及其注解_精品文档.doc

《静心经及其注解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心经及其注解_精品文档.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静心经及其注解_精品文档.doc

静心咒

老君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

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执著之者,不名道德。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贪(贪心)、嗔(生气)、痴(痴迷)、慢(贡高我慢,骄傲)、疑(怀疑)】。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

但遭浊辱。

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老君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

白话章解

老子说:

〔大道本来无有形象,但是能够生育天地。

本来无有情感,可是能够运转日月的周流。

本来无有名称可以标记,但是能够燮里阴阳,生发消长养成天地间的万物。

如此玄妙,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是甚么,又怕后人无所是从,就依据天理来推测,起了一个定而不可移的名字就叫做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

有动有静。

天清地浊。

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

男动女静。

降本流末。

而生万物。

]

白话章解

这包罗万象的道理,无微不至,无所不含。

也有纯洁,也有浑浊,也有动机,也有静意。

不过在他没发现出来的时候,凭俗人的眼光,是察不到的。

到了生育天地,才知道天能周行不息,地能载物不。

到了生人的时候,才知道男秉干道而成,所以为清为动,女秉坤道而成,所以为静为浊。

一切动静清浊的真理,都是由根本上分赋下来。

阴阳相感,真理寓呼其中,自然会生出天地间的万物来。

[清者浊之源。

动者静之基。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

白话章解

这玄妙无边的大道理,就含着清浊动静。

可是细心追究轻清的天还是重浊之地的起源呢?

因为九重宗动天,本系一气流行而属于动,可是确为地静之基呢。

人若是能够至诚无息的常清常静,自然连天地都要归纳在你的本性中呢。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

白话章解

上天所赐给的元神,本来是纯洁无染,虚空无碍的。

因受到人心的扰乱,而将灵明的元神给蒙蔽着了。

人降生后的初心,无嗜无欲,也是很安静的。

因渐渐的长大起来,知识渐开,熏陶渐染有了私欲之念。

受到俗情物欲的牵动引诱,便将人心驱使的如失疆之劣马了。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

三毒消灭。

]

白话章解

如果能够永久地将一切私欲杂念格除了去,人心自能平静不妄动了。

心不妄动,再加上清澄的功夫,元神自能洒洒陀陀,虚空寂静,一点挂碍也没有了。

不用再去造作勉强,色ˋ声ˋ香ˋ味ˋ触ˋ法,决不会再发生出来。

贪ˋ嗔ˋ痴,也就消灭的无踪了。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

白话章解

能字含有深远的意思。

如其能的时候,则可以一性圆明,复合无极。

不能的原因,是因为心中的杂念还没澄清,私欲没有除尽的原故。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无,唯见于空。

]

白话章解

能够遣除物欲的人,回光返照,内观自心连心也没有了,那还有什么欲呢?

外观其形连形也没有了。

远观其天下的物,连物也没有了。

心ˋ形ˋ物既然都没有了,唯能显现出来的,只有自己真空的自性。

心ˋ形ˋ物其没有的原因,是自己一性圆明,超然物外,不为浮俗所绕,明暸身心幻境,万物无常,不被声色所迷,朗然天真妙意得存。

这样玄之又玄的性理,真是不能一言而尽其义呢?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

白话章解

上章所说的,〔三者既无唯见于空〕。

这个〔空〕乃是空洞一无所有了。

若是能空到极点,无所再空了,所余者即是一个〔无〕字,然而这个〔无〕字,亦应用功夫把他没有了。

到此地步,连这个〔无〕字的功夫都不应存在。

因为有所住,即不为真空,如何能生妙有呢?

既然〔无〕的名字〔无〕的功夫都没有了,这时方算入于清幽长久的安静呢。

但是寂静到了极点。

亦不知其所寂了。

亦不知其所寂了。

此时的心性,已然离开尘俗的境界。

私欲杂念,怎能够再生起来呢?

私欲杂念之心,既然不能再生,这才是真实的清静呢。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

白话章解

用那真常不变的理,来应付万事万物,能够真实不虚的去作,便能得到万物的性理。

不但是平时如此,即便应于万事,亦是事来则应,事去则静。

果能这样的平静,自强不息的作下去,便能永长虚空无碍寂然安止的不妄动了。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

白话章解

既然是达到如此的清静,就可以渐次的步入真道了。

既然得入真道的门径,便可以说是得着真道了。

虽如此说,却乎毫无所得。

还必须普化有情,同登彼岸,方可称为得道的。

能悟透了这个道理的人,才可以传布圣人的心法呢。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

白话章解

老子说:

〔上等的贤人,因他深明大义的,故没有什么争贪。

下等的愚人,因执着己见,不察情理,总士好起争贪。

上等有德的人,行了有功于世有恩于人的事,还不以为是德。

下等无德的人,有心积德,作一点有德的事,便要自持有德了。

因他是不明道德的真义呢。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

白话章解

现今真机普渡,道降庶民。

凡是善男信女,皆有得道的机缘。

然而众生仍是认假不认真。

推其原因,惟有妄心所致。

因妄心一动,道心难现,离道很远,所以不能得真道呢。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

既惊其神,即着万物。

既着万物,即生贪求。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

白话章解

上章说的众生不能得悟真道,就是因有贪妄之心。

一有了贪妄心,就要惊动那喜动而不喜静的〔识神〕。

识神被惊,心意外驰,便要着于万物了。

既然接触了万物,就要生出不想离开,而要索取的心。

但是天下的事,那能尽如所愿呢?

如果求之不得,立刻就是无穷的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

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

白话章解

对于万事万物,如有求不得的时候,便会生出烦闷恼怒的事情来,由烦闷恼怒中,便要想入非非,妄念一动与身心添了无穷的忧愁和苦恼,便要遭受到许多的污浊耻辱。

惹得飘泊下流,转变生死,永久沉沦在无边的苦恼境遇中,永远的迷失了真常不朽得道呢。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

白话章解

真实不虚,常久不变的圣道,能够有悟性的人,自然会得着真意。

得能悟透道理的人,便能永久皈依清静,不生不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