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技术交底市政排水施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9277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工技术交底市政排水施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施工技术交底市政排水施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施工技术交底市政排水施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施工技术交底市政排水施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施工技术交底市政排水施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施工技术交底市政排水施工.docx

《施工技术交底市政排水施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技术交底市政排水施工.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施工技术交底市政排水施工.docx

施工技术交底市政排水施工

 

施工技术交底市政排水施工

 

施工技术交底记录表

项目名称:

南宁市石柱岭路改扩建工程(石柱岭路—哥堡路)1标编号:

007

工程名称

路基土石方

桩号(地点)

全线

分项工程

排水工程

施工人数

50人

交底对象

现场管理员、劳务队负责人

技术交底内容:

一、排水管井概况

本工程排水工程主要包括新建雨水管、污水管、检查井、四联雨水口等施工内容。

由于本工程属于旧路改造,石柱岭路的雨污水管均为单侧布管,本工程的雨、污水系统尽量利用已经建成的凤岭路的雨、污水管。

管道施工采用开槽施工方式,雨水管道除d300mm、d400mm雨水连接管采用混凝土全包I级管外,其余采用平口钢筋混凝土管,混凝土基础,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新建雨水管道全长约4461米(不含雨水口连接管),d600~B×H=5m×3m,检查井119座,跌水井12座,四联进水井208座。

污水管采用钢筋混凝土承插管,砂石基础,橡胶圈柔性接口,污水管道全长1579米,d300~d600管,检查井45座,跌水井4座。

排水管道示意图如下:

排水管道示意图

分界

桩号

K0+000

 

K0+820

 

K1+500

 

K1+700

K1+700

 

K2+140

 

K2+500

凤岭立交匝道

图1排水工程横断面布置图

排水管道的施工采用开槽法施工,开槽施工法优点是施工技术要求不高,施工组织简单,施工速度快,在管道埋深较浅时工程费用少。

(1)雨水管井

由于本工程属于旧路改造,石柱岭路和铜鼓岭路的雨水管均为单侧布管,本工程的雨水系统尽量利用已经建成的石柱岭路和铜鼓岭路的雨水管。

按照以上原则及已设计的雨水管道资料,根据最新的规划资料重新划分汇水面积,复核现状管道的排水能力:

①当雨水管排水能力不满足排水量时,在未设置管道的另一侧敷设满足排水量的雨水管,两侧的雨水管经过连通管连接。

②当雨水管的排水能力满足排水量时,因改造后的道路路幅宽度为50m,在未设置管道的另一侧d800雨水管满足道路路面排水要求,避免雨水口连接管过长及保证路面雨水迅速排放。

雨水排水流向如下:

K0+220~K0+000(左侧新建,右侧利用已建):

出水口接入佛子岭路雨水管。

K0+220~K1+180(左侧新建,右侧利用已建,其中K0+810~K1+030段为避开跨线桥改建):

出水口接入凤岭冲沟。

K1+180~K1+700(左侧新建,右侧利用已建):

出水口接入凤岭冲沟。

K1+700~K2+300(左侧新建,右侧利用已建,其中K1+720~K2+120段因与管廊冲突改建):

出水口接入民族大道已建d1800雨水管。

K2+500~K2+300(左侧新建,右侧利用已建):

出水口接入民族大道已建WxH=2.5mx2m雨水渠道。

(2)污水管井

由于本工程属于旧路改造,石柱岭路和铜鼓岭路污水管均为单侧布管,本工程的污水系统尽量利用已经建成的石柱岭路和铜鼓岭路的污水管。

按照以上原则及已设计的污水管道资料,根据最新的规划资料重新划分汇水面积,复核现状污水管道的排水能力:

①当污水管排水能力不满足排水量时,在未设置管道的另一侧敷设满足污水量的污水管,两侧的污水管经过连通管连接。

②当污水管的排水能力满足排水量时,延长原污水管的预埋支管至改造后的道路红线外2m,未设置管道的另一侧不再新建污水管。

污水排水流向如下:

K0+460~K0+000(利用已建污水管):

出水口接入佛子岭路现状污水管。

K0+220~K1+180(利用已建污水管,其中K0+800~K1+040段为避开跨线桥改建):

出水口接入云景路现状污水管。

K1+180~K1+700(利用已建污水管):

出水口接入白云路现状污水管。

K1+700~K2+300(左侧新建,右侧利用已建,其中K1+720~K2+100段因与管廊冲突改建):

出水口接入民族大道现状污水管。

K2+500~K2+300(左侧新建,右侧利用已建):

出水口接入民族大道现状污水管。

(3)对于现状雨、污管线做如下处理:

由于原路面为水泥改为沥青路面,原来的铸铁和钢筋混凝土井盖的、及对于少部分有破损或缺失的需统一更换为复合材材料产品(园形)或钢筋混凝土井盖(方形)。

旧路的路沿石边上的、道路扩建之后位于道路的机动车道下的雨水口采用砂砾石回填废除,在扩建后的路沿石新建雨水口。

现状的道路的雨污水预留街坊的检查井、因道路扩建之后位于道路的机动车道下的采用砂砾石回填废除,在扩建后的道路红线外2米新建雨污水预留街坊的检查井。

为减少工程量,需废除的管道不回填砂砾石,也不开挖,保留原状直接废弃。

(4)箱涵

本工程共有三处箱涵,K1+220处左侧箱涵,断面尺寸为W×H=1400×1200,长L=24m,连接新建的雨水管道出水口,主要作为雨水排水暗渠;

K1+190处有一旧箱涵(5×3m),因道路改扩建需两边加长,断面尺寸与旧箱涵相同,新增长度为42m;

因道路改建后填土厚度增加,为减小填土对旧过路箱涵的结构影响,在此旧箱涵顶再设置一双孔箱涵,断面尺寸为2-3000×3500,布置在原旧箱涵的上方,长度约35m。

具体位置见平面布置图如下。

图2箱涵平面布置图

二、管道施工

施工顺序:

测量放样→沟槽开挖→基底检测→基础浇筑→管道安装→接头处理→回填→道路恢复。

管道沟槽的开挖需结合道路施工一同进行。

管道施工要求开挖一段,埋设一段,不得使基槽暴晒和泡水。

若管渠基础坐落在路基换土线以上时,施工时首先按路基要求回填至管顶500mm,然后再开挖基槽,混凝土管必须满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的要求,涵管管壁混凝土28d抗压强度不得低于30Mpa。

地基承载力应大于150KPa,遇到软弱地基需进行换填。

不同的管道,基础设置与接口形式也不相同,见表施工时需要注意区别。

钢筋混凝土管管道基础形式:

雨水管道除d300mm、d400mm雨水连接管采用混凝土全包I级管外,其余采用II钢筋混凝土平口管,C15砼180°基础,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

污水管采用钢筋混凝土管,砂石基础,橡胶圈柔性接口。

检查井井盖及进水井疏框采用防盗无噪音的合格复合材料产品。

管、渠道相邻地基有明显差别时(或地基换土与原状粘土相邻处),砼全包管基每隔10m设变形缝一道,缝宽20mm,迎水面处缝内用聚硫密封膏填塞,规格20X40mm。

其余缝内用沥青麻絮或其它具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塞。

120°及180°砼基础每隔20m设变形缝一道,缝宽30mm,缝内用沥青麻絮或其它具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塞,设沉降缝处的管道接口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套环柔性接口。

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必须保证平整光洁,不得有蜂窝麻面。

管槽回填应在闭水试验合格及线形合格后及时回填,回填时基槽不得有积水,管槽回填材料除设计图中特别要求的回填杂砂石以外可采用开挖的素填土、耕土、粘土等,但含有有机质及贝壳类杂质的冲填土,或含粒径大于15的碎石土不得用于回填。

图3钢筋混凝土管安装施工示意图(左:

平口管安装,右:

承插口管安装)

三、井口施工

1、检查井

施工顺序:

测量放样→井洞开挖→基底检测→基础浇筑→井室浇筑→回填→盖板施工→井筒安装→井圈井盖。

检查井基坑开挖前需进行测量放样,基坑开挖按现场地质进行放坡,开挖完成后进行基底检测并及时做好基坑边坡的临边安全防护,基底检测合格后及时浇筑垫层砼,待垫层砼达到要求强度后进行检查井井室钢筋、爬梯预埋件、模板的安装,钢筋、模板等报监理验收合格后方能进行检查井井室浇筑砼,待井室砼强度达到要求强度后进行盖板、井筒、井圈井盖及防坠网的安装。

检查井井盖及进水井疏框全部采用复合材料产品,检查井井盖按公路一级设计,当检查井井盖位于道路范围内时,井盖顶面与路面平;不在道路范围内时,井盖顶面高出原地面0.2米。

检查井井筒尽量安装在没有支管(渠)接入的一侧,或安装在支管(渠)最小的一侧,并预埋高稀钢爬梯。

跌水井或检查井井筒≥4米时,每3米间距设圈梁一道。

沟槽回填:

本工程管、渠沟槽路幅范围内在管顶、渠盖板顶面上500mm以下范围内,全部采用砂砾石分层灌水振捣回填,重型压实度不小于93%,其余按路基要求分层夯实回填,在路幅以外沟槽回填土要求应按施工规范进行。

路基范围内的检查井(集水井)四周不小于50cm的范围应回填低标号混凝土,回填深度为管顶至路基基层顶;采用先路基回填后再开挖施工检查井(集水井)的工序,井室建成后每次回填低标号混凝土深度不能超过1m。

本工程管顶以下周边50cm范围内应全部回填杂砂石,从管顶至路基基层顶周边50cm回填C15素砼。

并振捣密实。

2、雨水口

①施工准备

雨水口位置按照道路设计图确定,同时按照雨水口位置及设计要求确定雨水支线管的槽位,雨水口圈面高程比附近地面低30mm,与附近地面接顺。

依照设计图纸选择正确的雨水口井圈,对于不能及时加盖井圈和井篦的雨水口加盖保护。

②基础施工

依照雨水口位置及外形尺寸,开挖雨水口槽,开挖雨水口支管槽,每侧留出300~500mm的肥槽。

槽底要夯实,遇有松软土质,换填石灰土,及时浇筑混凝土基础。

③砌筑雨水口

雨水口圈面高程比附近路面低3cm,并与附近路面顺接,雨水口管坡度不小于1%。

在基础上放出雨水口侧墙位置线,并安放雨水管,管端面露于雨水口内,其露出长度不大于20mm,管端面完整无损。

砌筑雨水口灰浆饱满,随砌随勾缝,雨水口内保持清洁,砌筑时随砌随清理,砌筑完成后及时加盖。

雨水口底面用水泥砂浆抹出雨水口泛水坡。

雨水口平面尺寸及位置施工误差不超过±10mm,高程误差不超过-10mm。

连接管与雨水口壁连接处,添抹密实。

④雨水口质量

a.雨水口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内壁勾缝应直顺、坚实,不得漏勾、脱落;

b.井框、井篦应完整、无损,安装平稳、牢固;

c.井周回填土应符合要求;

d.管应直顺,管内应清洁,不得有错口、反坡、管内接口灰浆外露的“舌头灰”、存水及破损现象。

管端面完整无损与井壁平齐。

有路口及公交车停靠站的地方,雨水进水井设置在道路路面标高最低处,必要时进水井位置可按现场实际情况调整,单位出入口及施工时加开路口的地方,雨水进水井必须调整设置在紧靠人行道路缘石边的地方。

进水井井面在纵向1米及横向0.5米范围内按照i=0.03及i=0.06坡度施工。

四、箱涵施工

本项目排水工程另有B×H=1400×1200暗渠、B×H=5000×3000单室箱涵、2-3000×3500双室箱涵各一道。

都集中在白云路与云景路中间的冲沟位置。

此类暗渠与箱涵的施工顺序为:

基坑开挖→基底处理→箱涵施工→防水、接缝施工→两侧回填→廊顶填土。

图4单室箱涵横断面图

地基处理:

(1)要求地基承载力[σo]≥250KPa;

(2)采用轻型动力触探检验地基的承载力,每段不少于2个点,如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地基处理。

基坑开挖:

(1)应避免超挖,已经超挖或松动部分,应将松动部分予以清除。

(2)任何土质基坑,挖至标高后不得长时间暴露、扰动或浸泡,而削弱其承载能力。

基坑开挖,挖至接近基底标高时,应保留一层10~20cm一层在基础施工以前以人工突击挖除,随即进行基础施工。

(3)弃土堆置应按指定地点堆放,不得妨碍基坑开挖或影响其它作业,基坑口附近不应堆土。

(4)如开挖过程中遇到地质情况或场地放坡问题时,请通知有关部门处理。

箱涵:

可采用两次浇筑,第一次浇至底板内壁以上50cm,第二次浇筑剩余部分,两次浇筑接缝处应保证粗糙,干净并不得有堆落砼,砂浆等,侧墙背后填土,应在箱涵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时方可进行。

箱涵两侧回填应同步而上。

回填土要求:

涵顶500mm以下开挖范围内回填杂砂石,分层压实,压实系数要求不小于0.95,其余的同路基。

五、注意事项

1、沿途新建预埋支管在接入主干管、渠时,除纵断面上已注明的以外,采用管顶平接(雨水支管与上游干管管顶平接)。

2、下水道基础设计地基承载力要求fak≥150kPa。

3、本工程采用跌水井施工时,请注意结合平面图及纵断面图标高进行,凡跌水高差大于1米时,按阶梯式跌水井砌筑;当小于等于1米时,按常规检查井砌筑。

4、管、渠道相邻地基有明显差别时(或地基换土与原状粘土相邻处),砼全包管基每隔10m设变形缝一道,缝宽20mm,迎水面处缝内用聚硫密封膏填塞,规格20X40mm。

其余缝内用沥青麻絮或其它具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塞。

120°及180°砼基础每隔20m设变形缝一道,缝宽30mm,缝内用沥青麻絮或其它具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塞,设沉降缝处的管道接口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套环柔性接口,详见国标图集04S516/35、36、37页。

5、检查井井盖及进水井疏框全部采用复合材料产品,检查井井盖按公路一级设计,当检查井井盖位于道路范围内时,井盖顶面与路面平;不在道路范围内时,井盖顶面高出原地面0.2米。

检查井井筒尽量安装在没有支管(渠)接入的一侧,或安装在支管(渠)最小的一侧,并预埋高稀钢爬梯。

跌水井或检查井井筒≥4米时,每3米间距设圈梁一道。

6、沟槽回填:

本工程管、渠沟槽路幅范围内在管顶、渠盖板顶面上500mm以下范围内,全部采用砂砾石分层灌水振捣回填,重型压实度不小于93%,其余按路基要求分层夯实回填,在路幅以外沟槽回填土要求应按施工规范进行。

7、根据《南宁市市政排水工程施工管理暂行规定》(南建【】10号,南宁市建委4月4日颁布):

路基范围内的检查井(集水井)四周不小于50cm的范围应回填低标号混凝土,回填深度为管顶至路基基层顶;采用先路基回填后再开挖施工检查井(集水井)的工序,井室建成后每次回填低标号混凝土深度不能超过1m。

根据以上原则,本工程管顶以下周边50cm范围内应全部回填杂砂石,从管顶至路基基层顶周边50cm回填C15素砼。

并振捣密实。

8、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必须保证平整光洁,不得有蜂窝麻面。

9、凡有路口及公交车停靠站的地方,雨水进水井必须设置在道路路面标高最低处,必要时进水井位置可按现场实际情况调整,单位出入口及施工时加开路口的地方,雨水进水井必须调整设置在紧靠人行道路缘石边的地方。

进水井井面在纵向1米及横向0.5米范围内严格按照i=0.03及i=0.06坡度施工。

10、由于排水工程系无压重力流,故不能随意改变设计管内底标高,需要更改时,必须经设计人员同意。

施工中若遇各种管线与排水管渠交叉相撞时,可采用弯管形式在排水管渠上面或下面加固穿过,以保证排水安全可靠,畅通无阻。

交底人(签字):

年月日

 

接受交底人(签字):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