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案详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8980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7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鸿门宴教案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鸿门宴教案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鸿门宴教案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鸿门宴教案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鸿门宴教案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鸿门宴教案详解.docx

《鸿门宴教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鸿门宴教案详解.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鸿门宴教案详解.docx

鸿门宴教案详解

《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我们看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评价司马迁的?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屈原)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欧阳修)

3)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

4)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

2、读项羽的《垓下歌》,体会其中的情感。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

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这首楚刺体的诗歌大意是:

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

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

“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此诗是项羽兵困垓下时作,后突围至乌江自刎身亡。

这是英雄末路的挽歌,唱出了气盖一世的英雄之士穷途末路的悲慨。

慷慨悲凉的意味

3、朗诵刘邦的《大风歌》,体会其中情感: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

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此诗为刘邦统一天下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它生动地表现了刘邦夺得天下后那种踌躇满志但又忧虑的矛盾心情。

荣耀又忧虑的意味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

《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文题背景:

1、《史记》简介:

《史记》:

为正史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

《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善于将人物与历史事件结合起来,人物性格鲜明,历史事件清楚,语言生动流畅,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典范。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纪(12):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30):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70):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10):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8):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郑板桥评论:

“《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

“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

作者着重写他如何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扭转反秦局势,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

“鸿门之宴”则是项羽由成功转向失败的关键。

他以自己的坦率、磊落、骄矜、粗疏,轻纵了敌手,以致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后患。

“垓下之围”写项羽最后败亡,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虽无自知之明,但知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悲壮,撼人心弦。

2、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人,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

司马迁年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南北。

初任郎中,元封三年继父职,任太史令,曾与他人一起编订太初历。

在《史记》未完之际,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并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

补充介绍:

【“李陵事件”】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兴。

这时,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

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

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

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

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

武帝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里。

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

廷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刑”。

3、《鸿门宴》背景介绍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

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

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

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

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

“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

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

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巨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

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

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

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

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

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补充介绍:

【楚汉之争简介】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

“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三、课文分析:

1、听朗诵,注意字词注音

欲王wàng关中飨xiǎng士卒为wèi击破沛公军

崤xiáo山好hào美姬jī鲰zōu生

熟与君少长zhǎng奉卮zhī酒为寿从百余骑jì

戮lù力而攻秦范增数shuò目项王樊哙kuài

举所佩玉玦jué交戟jǐ之卫士瞋chēn目视项王

目眦zì尽裂按剑而跽jì沛公之参乘shèng

赐之彘zhì肩切而啖dàn之如恐不胜shēng

人方为刀俎zǔ何辞为wéi道芷zhǐ阳

2、复述故事,掌握故事情节。

3、思考:

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分为宴前、宴中、宴后三个部分。

4、梳理第一段字词

5、思考:

课文第一段写了哪几件事?

第一件事:

无伤告密;第二件事:

范增进言。

6、曹无伤为什么告密?

曹无伤根据刘项两方的对比,认为项羽称王是迟早的事,那时必灭刘邦,为前途着想,曹无伤告密,希望日后能成为项羽的有功之臣。

7、项羽决定攻打刘邦的原因是什么?

表现了项羽什么性格?

原因:

刘邦欲王关中。

这表现了项羽骄横气盛,刚愎自用,有勇无谋的性格特点。

他不允许有人跟他争夺霸权。

8、范增对此什么反映?

表现了这个人什么特点?

范增态度坚决:

急击勿失。

一方面表现他对政治很敏锐,通过分析得到精辟的结论。

另一方面用命令的口气,对项羽很不恭敬,为以后二人意见分歧埋下了伏笔。

小结:

本段文字交待了刘、项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表明项羽一方占有绝对优势,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

但此时双方本应“戮力攻秦”而曹无伤告密,拉开了刘、项斗争的序幕。

9、梳理第二段字词

10、思考:

课文第二段又写了什么事?

项伯夜访、张良献策、刘项约婚、项伯说情

本来战争一触即发,可是节外生枝,楚军内部也出现了一个大泄密人,因此使得刘邦集团就有了相应的招架术,是什么呢?

当他听说项羽要“击破”他时,虚心向张良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

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进而导致项羽上当,所以可以看出他是……

委曲求全(兄长事之、为之祝寿、约为婚姻)尽拉笼收买之能事

11、从中可以看出刘邦具有什么性格?

①.善于听从意见:

“为之奈何?

”、“且为之奈何?

②.多谋机变(能言善变):

“君安于项伯有故?

③.能屈能伸。

  

12、和上一段范增相比,张良有什么性格特点?

张良不妄自尊大,他并没有否定刘邦的决定(距关,毋内诸侯)而是委婉的探询:

“料大王之卒足以当项王乎?

”刘邦远不象项羽那样自信,但张良却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谋臣的地位上,这也使刘邦对他绝对信任。

张良:

老谋深算、出色导演(他是刘邦的得力导演,刘邦是他的出色演员。

项伯:

特重友情、不计后果、存有私心

结构图:

无伤告密

宴会前亚父定计

(幕后活动)项伯夜访

刘项约婚

项王许诺

13、梳理第三段字词

14、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①、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②、范增示意—项羽不应

③、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15、思考:

关于鸿门宴上的座次。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补充介绍【文化常识】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项羽“东向坐”及其意蕴

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

故宗庙之祭,太祖之位东向。

即支际流亦宾东向,主人西向。

”——《史纪会注考证》

可见:

“东向”是宾主座次中的尊位。

 

项羽居尊位的原因:

①出身高贵(名门、名将之后)

②巨鹿一役后成为反秦主力,诸侯皆臣服之。

③实力强大。

(刘邦当时不是他的对手)。

“居尊不让”的心理意蕴表现出他“自衿功”、“欲以武力经营天下”,善斗勇的性格特点。

他妄自尊大,只图一时对刘邦的羞辱,在对方刻意的卑躬屈膝下丧失了警惕。

刘邦“北向”及其意蕴

“宾主位东西面,君臣位南北面”——如淳《史记·会注》

可见:

南向是君位,北向是臣位。

刘邦居臣位(卑位)的原因:

 ①实力不济(“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灞上。

”)

 ②先入咸阳,且得民心。

项羽对之怀恨在心。

(“旦日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刘邦在不利的形势下善于采取积极退让的应变之策,展现了老练成熟、老谋深算、能屈能伸的性格。

从坐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16、范增在鸿门宴的过程中有什么表现?

①.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者三;

②.安排项庄舞剑.

人物形象:

刘邦:

不卑不亢花言巧语(实际上是有野心的,当年在咸阳服役时看见了始皇说:

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

夜郎自大直来直去范增:

远见卓识入木三分

项庄:

笨手笨脚笨嘴笨舌项伯:

不愧老姜虽憨见歹

17、梳理第四段字词

18、第4段写了哪些主要情节?

良寻护驾、樊哙闯帐、豪饮怒斥、刘邦如厕

(这一部分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19、这段里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谁?

樊哙:

忠勇善言

1-2:

宴会之前颇显变数3-4:

宴会之中充满杀机

(这部分,是这场充满政治阴谋宴会的高潮。

项羽由主动变被动,刘邦由被动变主动。

会上斗争:

三起三落

一起:

范增示意→一落:

项羽默然

三起二起:

项庄舞剑→二落:

项伯翼蔽三落

三起:

樊哙闯帐→三落:

项羽赐酒

20、梳理第五段字词

21、课文第五段写了什么事?

沛公脱身、张良献宝

22、梳理六、七段字词

23、第6-7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件事?

①、项羽默然受玉(项羽置之坐,没有任何表情,说明他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②、范增碎之骂之(范增极度气愤,大骂其人,说明他深知放虎归山的严重后果。

③、刘邦至军锄奸(这是故事的结局)

刘邦集团化险为夷了,而项羽内部则矛盾出现,为羽后来乌江自刎埋下祸患(后来,刘邦使用反间计,项范不和,范愤然出走,病死途中)。

1–2:

宴会之前颇显变数

3-4:

宴会之中充满杀机

5-6:

宴会之后刘邦逃亡

24、第7段就情节而言是什么?

尾声

25、一“立”字说明什么?

刘邦处事果断

26、既照应前文,使情节完整,又?

鲜明对比

沛公脱身

宴会后张良留谢

(脱身除患)项王受璧

范增怒骂

刘邦锄奸

四、【文本探究】

(一)、探究人物性格:

刘邦与项羽

所谓“性格决定成败”,透过《鸿门宴》,我们看到了项羽、刘邦二人的争斗与较量,你觉得刘邦胜在哪里?

而项羽又败在何处?

人物分析:

1、刘邦

1)刘邦的表现

①、刘邦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他是如何应付的?

求救张良,拉拢项伯

②、刘邦在宴会时,对项羽说了什么话?

他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

谦虚恭敬,唯恐不周

③、刘邦逃离敌营时,对张良说: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既然是辞谢,为何不立刻让张良去?

周密部署,成功脱险

④、从刘邦对项伯、鲰生、曹无伤的态度来看,你觉得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

拉拢利用;为隐瞒自己的错误而嫁祸;对背叛者毫不手软

2)刘邦的性格

①、善于用人②、能屈能伸,能言善辩

③、临危不乱,善于应变④、狡诈多端

3)话说刘邦

刘邦的形象很生动传神。

赴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其实是身入虎穴,命运难卜,但非此不足以平息项羽之怒,仍如约而往。

回到军中,他立诛曹无伤。

这些,能看出他的决断。

刘邦一向待人傲慢,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阳”,有大功,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

宴会上他居于下座,安之若素,逃席未辞,却故意作态说于礼不合。

这些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

至于他的狡诈多端,从归罪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中,都表现得很是惹眼。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2、项羽

1)项羽的表现

①、当初下令杀刘邦的是谁的主意,最后放走不杀刘邦的又是谁?

从“大怒”到坦然接受刘邦的礼物,为何有这样的转变?

因胜利果实被夺,尊严受损而怒;因刘邦刻意奉迎,尊严得维护而放过敌人

②、在宴席上项伯护刘,樊哙闯帐,刘邦逃走,项羽的反应如何?

熟视无睹;大为褒奖;无动于衷

③、项羽为何不面南而坐?

对范增示意有何反应?

对主动告密的曹无伤的态度又如何?

自大轻敌;默然对待劝谏;不重视誓死效命者

2)项羽的性格

①、寡谋轻信②、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政治幼稚

③、自矜功伐、自高自大、不善用人

3)话说项羽

鸿门宴集中表现了项羽自矜功伐又为人不忍的性格。

自秦军主力被他击败,各路诸侯就听命于他。

入关后,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便立即决定攻击;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的时候,就放弃了进攻的打算。

他未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愿弄小谋在席间杀人,加上刘邦很给他面子,使他有了妇人之仁。

这种不忍之心,还使他对樊哙也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樊哙陈词,虽有指责,但把他看得比怀王更高,故意迎合他自矜功伐的心理。

自矜功伐又为人不忍,项羽一时成功,最终不免于失败。

司马迁说:

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3、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

文中四组人物的对比: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士

内奸

刘营

刘邦

张良

樊哙

曹无伤

项营

项羽

范增

项庄

项伯

(二)、项羽形象大辩论:

正方:

项羽是英雄。

/反方:

项羽不是英雄。

1)作者的观点

太史公曰:

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

何兴之暴也!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译文:

太史公(自称)说:

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虞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子。

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

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

秦国在政治措施上有重大失误,陈涉首先发难,英雄豪杰像蜂群飞起,共同一起争雄,多得数也数不清。

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

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

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

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国家灭亡了,自身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

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2)说说你的看法?

这个故事告诉后人:

不能坐失良机,不能刚愎自用,不能满足虚名,否则,定会众叛亲离,走向穷途末路。

也说明:

上下齐心,团结一致,是胜利之本。

3)让我们来看一看后人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

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

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

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咏项羽(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认为:

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毛泽东曾写诗提到过项羽,他是如何看待项羽的?

让我们来看这首《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4)刘邦的看法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高祖曰:

“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

“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攻城略地,所隆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示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5)假如我是项羽

如果你是项羽,你是否会如文中的“项羽”那般,不顾范增的良苦用心,一意孤行,最终将自己以命博来的江山拱手让人呢?

如果不是,你又会怎么做呢?

有人说项羽在席间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而苏轼却说这表现了项羽的“君子之度”。

你的看法又是怎样呢?

请以“君子之仁”为话题,阐述观点,400字左右。

五、艺术特色

1、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三起(范增数目项王、项庄舞剑、樊哙闯帐)五落(项王赞樊哙、项王赐酒、刘邦脱身、项王受璧、范增慨叹)

2、通过人物在矛盾冲突中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人物个性鲜明,形象生动。

3、通过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表现人物性格。

4、语言精练生动,绘声绘色。

①、人物语言极具个性。

②、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生。

③、场景勾画淋漓尽致。

艺术特色总结填空

①.本文为了塑造鲜明的人物个性,不少人物都是_对比_着写的,如:

刘邦与_项羽,张良与_范增_,项庄与_樊哙_。

②.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设置曲折_,一会儿__趋于平缓__,一会__剑拔弩张__。

总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

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乐观的估计战争的形式,丧失了应有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并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

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

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力能抗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

六、文言基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①、皆为龙虎,成五采。

(通“彩”)

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使进入)

③、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叛)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间隙、隔阂)

⑦、置之坐上。

(“坐”通“座”,座位)

(二)、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今义:

指山东省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

结成姻亲关系,指儿女亲家/今义:

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

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今义:

①异乎寻常的,特殊的②十分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

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