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知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8841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护理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护理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医护理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医护理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知识.docx

《中医护理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知识.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护理知识.docx

中医护理知识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Ø情志护理

Ø服药护理

中医护理:

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并施予独特的中医临床操作技术与护理,与医疗共同担负着对患者及老、弱、幼、残者进行全身心的照顾,并针对患者及健康人群进行护理健康教育,以保护和提高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一、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理论的基本特点:

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施护。

1、整体观念

中医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上又相互影响。

人体与自然界也有密切关系,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医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又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这种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贯穿于对病人的全部护理过程中,称之为整体观念。

在分析病理机制时,必需着眼于整体,即把局部病变和整体的病理变化统一起来。

如头痛一证,不仅须从局部及其对周身影响加以分析,并应考虑全身脏腑气血等诸因素对头痛产生的影响。

又如对一个疮疡的患者,不仅看到邪毒的局部侵入,还要考虑是否与其原有之消渴病有关。

人与自然界关系十分密切,我们发现许多心脏病病人在白天,特别中上午,一般病情都比较平稳,但是到了下午,特别是晚上、半夜发病的病人增多。

总之,我们护理病人,不但要全面掌握病情,正确认识疾病,还应重视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舒畅的情志,合理的饮食调养和必要的体育活动,以促使机体内外的环境统一平衡,增强抗病能力,促使疾病早日痊愈。

2、辨证施护

辩证施护,就是按照中医的理论,通过四诊、八纲对疾病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综合,弄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治疗原则,进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就拿护理工作最常接触的“脉搏”和“体温”来说。

观察脉搏,不仅要了解它的频率与节律,还要通过脉象的浮、沉、迟、数、滑、涩等,来确定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性质,以了解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深浅,病变的趋向。

同样的道理,观察体温,不仅要从体温计上观察是否发热,还应通过四诊,进一步判定是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是邪盛的发热还是正虚的发热,不能对发热患者一律投以解热剂或行物理降温,而应根据发热的性质来区别对待。

如对外感初起,采用辛温或辛凉解表,一般不用物理降温,以免腠理密固,留邪于内,使外邪不易由汗而解;对于久病发热的患者,其低热缠绵,汗出脉数,舌红少苔,本属阴虚之证

如果给予发汗退热药,虽可汗出热减,但汗出后津液受损,阴虚益甚,反使病情加重,应采用滋阴清热的药物,同时多进清淡流质饮食,并注意调节室温,保持空气新鲜,可促使病情尽快好转。

由上可知,护士必须掌握辨证的方法,按照中医的理论,密切观察病情,才能认清证候,从而有效的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更好的做好护理工作

同病异护:

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护理方法也不一样。

如,患者表现为胃痛隐隐、空腹加剧、得食痛减、喜温喜按、神疲乏力、四肢不温、大便溏软、舌淡苔白、脉细弱等脾胃虚寒证,护理时就应注意腹部保暖,局部热敷,进食温热而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汤药宜饭前温服

而若表现胃脘胀痛、牵及两胁,伴嗳气泛恶、喜叹息、苔薄白、脉弦等,为肝所犯胃证,其护理则应重在开导患者,怡情悦志,鼓励患者诉说其烦恼与不快,使其肝气调达,并且不宜饮酒,更不宜借酒消愁。

否则更易致肝气不舒,气机郁结,导致病情不易痊愈。

从上可见,虽然同是胃脘痛,但因其“证候不同”,护理方法截然不同。

这既是所谓“同病异护”。

与此相反,有时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可出现相同的证候,采用的护理措施也可以相同,此又谓“异病同护”

二、情志护理

开展辨证施护,可以更好地发掘祖国医学在护理方面的宝藏,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

在辨证施护中做好情志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的精神面貌、思想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很大影响,祖国医学重视人的精神活动,如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为七情)。

在正常情况下,这七种情志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属生理范围。

如超越人体生理活动可能调节的范围,即能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使人体正气虚弱,导致外邪侵袭,容易发生疾病。

即使因外感六淫或饮食劳倦所致之病,亦可因情志之伤而使病情加重。

所以,做好情志护理,消除其紧张、恐惧、忧虑、烦恼、忿怒等情志变化的因素,可促使疾病早日痊愈。

情志护理的要点:

做好情志护理,应从下列三方面着手:

1、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

患病后,疾病本身及药物的治疗,常给病人带来肉体及精神上的伤害;经济上给家庭造成负担对今后生活、工作的忧虑;环境的陌生,饮食起居的不习惯等等所有这些不良的刺激,都会导致病人的焦虑、忧郁、绝望等消极情志。

防止这些消极情绪的产生,显然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应:

(1)满腔热忱,抱着“待病人如亲人”的态度去关怀、体贴病人,从精神上给予安慰和鼓励。

(2)帮助住院病人熟悉病房环境、作息就餐时间及有关规章制度,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缩短患者与医护人员距离,使之安心愉快地接受治疗。

(3)努力创造一个整齐、清洁、安静、舒适的医疗环境,使病人心情愉快和身体舒适。

(4)对病人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应先给病人解释清楚。

操作时做到轻、准、稳,尽量减少病人的恐惧和痛苦。

(5)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一般多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必须给予思想上的鼓励,生活上的照顾,使之感到温暖,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6)做好保护性医疗、介绍病情要中肯。

对家属亲属探访,应事前把病情向探视人介绍。

对病重、病危及死亡病人做好隔离,减少对其他病人的恶性刺激。

(7)病人出院时,对其出院后治疗及生活问题作必要的指导,使之出院后能按治疗要求,妥善安排生活与治疗以巩固疗效。

2、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

患者住院期间,应随时注意其性格特征及情绪变化。

由于人不仅是一个自然人又是社会的人,既有身体的生理活动又有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人的身体产生疾病时,他的心理也处于病态,因此要求我们做护理工作时,应着眼于人是个整体。

从整体观点出发,掌握人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性格特征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在治疗

和护理中的影响。

护士不但要正确执行医嘱,做好日常的护理工作,还应经常接触病人,多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掌握他存在的不良心理和情绪,以便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心理负担,为疾病的早日痊愈创造条件。

3、矫正患者的不良情志

在了解和掌握患者存在的不良情志之后,应采取下述方法矫正:

1)移情

移情就是转移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达到减少乃致消除不良情志的目的。

住院病人在病房中渡过时光,整日琢磨自己的病情,所听到、看到、接触到的也大多是些不良刺激,因而产生了频繁的思维活动,忧虑、悲观、恐惧等不良情志随时都可发生。

对此,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情况,开展多种有益活动来充实病人空余时间,如加强健康教育,召开工休座谈会等,

在病情允许下参加一些有益的健康活动和文娱活动,如此种种皆可调节病人生活、分散其注意力。

(2)疏导

疏导也是一种调整情志很好方法,由于病人性格多种多样,病情轻重各有不同,有时单凭“移情”难以消除其不良情绪,因而要配以“疏导”的方法。

护理人员要经常地、主动地和患者谈心,做细致的思想工作,给病人谈情志与疾病的关系,说明保持开朗乐观豁达的情绪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

对患者病情的变化,应予谨慎、中肯的介绍,多谈一些本病治疗的成功例子与经验,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积极性,使他们与医生密切配合,以期尽快地得到康复。

(3)相制

相制是以一种情绪抑制另一种情绪达到消除不良情绪的一种方法,这是依照中医“五志过极、以其胜治之”的原理而制定的。

祖国医学认为情志产生于五脏,五脏之间有着生克关系,故情志之间亦存在此种关系,在生理上人的情志变化有相互抑制的作用,故在临床上可能用情志的相互制约达到治疗的目的。

如:

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金能克木,所以悲胜怒。

恐为肾志属水,喜为心志属火,水能克火,所以恐胜喜。

怒为肝志属木,思为脾志属土,木能克土,所以怒胜思。

喜为心志属火,

忧为肺志属金,火能克金,所以喜胜忧。

思为脾志属土,恐为肾志属水,土能克水,所以思胜怒。

上述这些五行相胜的情志治疗原理,是古人经过长期临床观察,所取得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运用于临床、确实可收到良好效果

用即为中药性能。

也就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

1、注意中药的配伍禁忌

药物配伍,是根据病情和药性,选择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的一种用药方法,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组成方剂的基础。

2、中药煎服及给药方法:

为充分发挥中药药效必须掌握中药煎服方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1)、中药煎法:

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为佳,铝锅亦可,忌用铁器,以防发生化学变化。

煎药时先将药倒入锅内加冷水至浸过药面或稍高出一厘米,略加搅拌,最好浸泡片刻

或更长一点时间(如有条件可侵泡30—60分钟),然后再行煎煮,先用武火(强火)待沸后再改用文火(微火),煎药过程中再随时搅拌。

以使药物有效部分充分析出。

第一煎可煎至于沸后25—30分钟,第二煎加水为第一煎1/2或2/5或煎沸(文火)15—20分钟,两煎所得总量再浓缩200—300毫升后待药温40度左右时口服。

(2)、需特殊煎服的药物:

1)先煎:

介壳、矿石类,因质重而难煎出有效成分的药应打碎先煎

待煮沸10分钟后再下其它药,如鳖甲、龟板、生牡蛎、生龙骨、代赭石、磁石、生石膏等。

2)后下:

芳香、解表药物,因其主要有效成分易挥发丢失,应在其它药物煎后10分钟左右放入,如薄荷、木香、藿香、苏合香等。

3)包煎:

对粘性、粉沫性及易使药液混浊和对消化道有不良刺激的药物应先用纱布将药包好再放入锅内煎煮,如旋覆花、赤石脂、车前子、灶心土、青黛、滑石等

4)另煎:

对于贵重药,为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防止在与其它药物同煎时被其它药物吸收,应另煎然后再与汤剂合服。

如人参、西洋参。

对于贵重而又难煎出有效成分药物应切成小片,另煎2小时,或者可锉成粉沫调服,如羚羊角、犀角等。

5)烊化(溶化):

胶质、粘性大而易溶的药物或久煎易粘锅底且粘附其它药影响发挥有效成分的药物应在其它药煎好后,置于药液中(去渣后)趁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如阿胶、饴糖、鹿角胶、龟板胶等

6)泡服、冲服:

某些药物含挥发油,易出味,用量少,可用开水半杯浸泡加盖,如藏红花、肉桂等。

对于细料、量少的贵重药物,如三七、朱砂、牛黄、熊胆可研成细粉随汤剂冲服

(3)、服药时间:

凡病在下,如肝、肾病宜在食前服;病在上者,宜在食后服,如眼病、咽喉病;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食后服;安眠药睡前服。

服药方法:

1)汤剂药服法,应视病情而定,一般以温服为适,但解表发汗药要偏热服以助汗出,清热凉血、止痛剂宜偏凉服。

2)散剂、粉剂可用温开水冲服,亦可按其药物说明用蜂蜜或酒送服。

或用胶囊装好吞服,切勿直倒口中以免引起呛咳。

待煮沸10分钟后再下其它药,如鳖甲、龟板、生牡蛎、生龙骨、代赭石、磁石、生石膏等。

3)丸剂,可酌其颗粒大小而定,大蜜丸可先分成数粒小丸吞服,小丸质硬者除温开水送服外亦可先用温水溶化开再服用。

4)膏剂,一般根据药物剂量用温开水冲服。

5)酒剂,可按所需药量用温水冲服。

6)峻烈、毒性药,服用时宜先进少,观察无特殊反应后再逐渐加量直至达有效量为止,切勿过量,

以免发生中毒,如出现中毒症状时,如唇、舌、肢体发麻,抽搐及心律失常等,应立即停药,针刺内关,用绿豆60克,金银花30克,生甘草10克,煎服解毒,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7)危重病人服药时要细心,一般要少量多次频服;昏迷,小儿及食道手术或其它原因不能口服时,可采取鼻饲给药法。

8)如遇呕吐可酌情补充服药次数,或在服药前服少量姜汁以减少或避免呕吐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