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上册第七讲议论文阅读指导 学生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8825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上册第七讲议论文阅读指导 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三语文上册第七讲议论文阅读指导 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三语文上册第七讲议论文阅读指导 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三语文上册第七讲议论文阅读指导 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三语文上册第七讲议论文阅读指导 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上册第七讲议论文阅读指导 学生版.docx

《初三语文上册第七讲议论文阅读指导 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上册第七讲议论文阅读指导 学生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语文上册第七讲议论文阅读指导 学生版.docx

初三语文上册第七讲议论文阅读指导学生版

 

第七讲

议论文阅读指导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能够:

●掌握文章的论点

●分清文章的论据

●正确判断文章的论证方法

 

概述

适用学科

初三语文

适用年级

初三

适用区域

部编版区域

课时时长(分钟)

120

知识点

1.议论文文文体知识和阅读方法指导。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找准文章论点

2.掌握答题思路与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论点

2.分析论据

3.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内容,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学建议】

课前小测:

可以针对学生学校近期讲授的内容进行出题(以简单题和中档题为主,以10分钟左右为宜)进行测验,也可以针对基础知识进行复习提问,检查学生学校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而展开教学。

二、知识讲解

知识点1:

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知识点2: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

作者所持的见解(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

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证明)

论证:

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怎样证明)

知识点3:

议论文的论点

1.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

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2.论点的位置:

一般有四个①文题②开篇③中间④结尾

注意:

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部分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部分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方法指引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主谓宾),肯定的句子(必须是陈述句,判断句,不能是疑问句,反问句等)

(2)一般固定的结构是:

(什么……怎么样……)(某某是什么)寻找论点的方法:

(3)论点在题目。

一般题目不是论点,就是论题(与论点有关)。

(4)论点在第一句段(第一段):

如第一段有几句话,则先看结尾的一句,再看开头;

如第一段的后面几句话是对第一句的解释,则看第一句话;如有一句名言,然后再有一句作者的语言,那么,把作者的语言作为论点;如只有一句名言,则可以把这句名言直接作为论点。

注:

一般情况下,名言不直接作为论点,而作为道理论据。

(3)论点在结尾段。

(4)论点在文章中间(注意看每段的首尾句,还要注意总结性的词,如:

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综上所述……)

(5)根据逻辑关系找论点(在事实论据,理论论据的附近的句子)

知识点4:

议论文的论据

1.分类: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2.事实论据:

(1)包括:

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

(2)类型:

概括或具体。

3.道理论据:

(1)包括:

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

4.论据的一般作用:

论证、证明论点。

(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证明与被证明)

回答规范:

这是……论据,通过……,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的作用

5.要求学生补充一个论据

要求学生补写出能够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

(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

(2)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学科、国别、古今等),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叙述要概括,注意字数限制,紧扣论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

补充理论论据时,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

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做这类题可以积累一些名人典型事例以及读书、勤奋、幸福、理想、时间等常见的名言

知识点5:

论证方式及方法

1.论证方式:

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

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2.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事实胜于雄辩”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2)道理论证:

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著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的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

借助显浅的或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方,来证明论点。

3.论证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论证:

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比喻论证:

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③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或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④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

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具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知识点6:

议论文基本结构

议论文基本结构是: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议论文结构的分类:

一类是“横式”,一类是“纵式”(“纵式”主要是层层深入式)。

2.“横式”结构为主的有:

(1)“总—分”式,反映作者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

它先提出论题或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2)“分—总”式,反映作者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

它先对所要论述的问题分几个方面剖析,再顺理成章地归纳总结出结论。

(3)“总—分—总”式,它反映作者综合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

先总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形成结论。

相对于前两种结构形式来说,这种结构形式的引论、本论、结论都较齐全,比较常见。

知识点7:

议论文的语言

1.准确性(概念使用准确,判断推理严密,逻辑性强。

2.严密性(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3.生动性(说理透彻、形象,通常会运用修辞手法)

4.概括性(语言简练扼要)

5.鲜明性(表述准确,态度明确)

6.加点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

(1)明确回答可以或不可以(一般是不可以);

(2)解释词语的含义;

(3)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空间逻辑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知识点8:

议论文段落问题

某些段落能否调换位置,考查的是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下手:

(1)要么是与前面的段落前后照应;

(2)要么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递进、转折、因果、由现象到本质)

知识点9:

议论文结尾段的作用

议论文结尾段作用:

 

(1)总结全文,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严密。

三、例题解析

【教学建议】

此处内容主要用于教师课堂的精讲,每个题目结合试题本身、答案和解析部分,教师有的放矢的进行讲授或与学生互动练习。

例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小题。

科学不怕挑战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

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

“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

”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

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

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

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

“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

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

”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

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

结果怎样呢?

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

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

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7(4分)

2.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4分)

3.第⑤段申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

为什么?

(4分)

4.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

(2分)

5.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分)

例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小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

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

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

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

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

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

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

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

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

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

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

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0.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

(2分)

11.本文②③段,列举以及“我”的—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这一中心论点。

(5分)

12.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1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

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6分)

 

例题3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i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

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

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

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

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

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

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

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

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

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吸取土层深处的水。

这样,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

“蹲”,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

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

“蹲”,以一种外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在精神的拔节。

“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

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

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

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

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

我清楚地知道i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

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

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

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知晓学习的人一种额外奖赏。

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

1.针对“成长”,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

请用一句话概括。

(3分)

2.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

(4分)

3.第二段在内容上强调什么?

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分)

4.第四段中,“蹲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5.联系第五段内容看,画线句中“额外奖赏”指什么?

(4分)

 

四、课堂运用

【教学建议】

在对课堂知识讲解完,把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以及练习精讲了之后,再用练习进行课堂检测,根据学生情况建议分3个难度层次:

易,中,难。

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标语口号应提醒幸福

张颐武

①我们周围,有太多劳多的标语,让人看了心里不是滋味。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酒后驾车,离死不远”“放火烧山,牢底坐穿”宁添一座坟,不添一个人”……这样冷冰冰的标语口号,不仅令人望而生畏,起不到警示教育作用,反而让人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让国人看了皱眉,让外国人看了,还会有损我国的国际形象。

②有人认为,这种标语口号的出现并不奇怪,文明的提升需要过程,这种标语出现也是我们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

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高速推进,人们很多积习难以跟上现代化发展的速度。

相当一部分人的素质没有达到适应现代社会的水平。

随着城市管理的细微化,我们确实发现越来越多的不文明行为出现了,这也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提醒“标语”,来督促大家做一个具有国际化素质的市民,所以这种提醒是必要的。

③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标语口号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不应该只是板着面孔告诉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应该用善意的语言引人向善。

在语气和修辞上,口号的制定者应该多下功夫。

放眼西方,充满人文关怀的口号不胜枚举。

如美国某妇产医院正厅标语:

“我们在爱中生长,爱也在我们中生长”;美国某老年公寓大厅内的标语:

“爱一个人要付出很大代价,但不爱任何人时,代价就更大”;加拿大一家福利机构的募捐宣传语:

“幸福的人善于忘记自己给过别人什么,却永远记得别人给过自己什么。

④如何把催人向上的“标语”设计得更美观、更合理,是标语口号的制定者需要思考的。

任何人都会对冰冷、强硬的要求产生抵触。

像“严禁酒后驾车”就没有“一杯醉驾酒,多少离别愁”来得深入人心;“禁止浪费水资源”就没有“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您的眼泪”更发人深省。

像最近随处可见的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其中用到了泥人张和杨柳青年画的元素,不仅美观、大方,装饰了城市,而且宣传了我们的价值观,弘扬了民族文化。

⑤作家毕淑敏写过一篇叫《提醒幸福》的散文。

她说,“提醒注意跌倒……提醒注意路滑……提醒受骗上当……提醒宠辱不惊……先哲提醒了我们一万零一次,却不提醒我们幸福。

”在我们文明程度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口号标语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多一点感情和温度,多一点幸福的提醒呢?

换一种思维方式,口号标语也可以深入人心。

(选自2015年1月17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分)

1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冷冰冰“的标语口号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分)

15.第③段写美国某妇产医院正厅标语和加拿大一家福利机构募捐宣传语有何用意?

(2分)

 

16.第④段为什么说“严禁酒后驾车”没有“一杯醉驾酒,多少离别愁”来得深人人心?

(4分)

 

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回归简单

徐翀

著名作家冰心说:

“如果你简单,那么这个世界也就简单。

”世界原本简单,但许多人为制造的因素使之变得复杂起来。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一己私利、一时功名,不惜尔虞我诈、相互精心算计;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惜互相防备、对人心生疑窦。

这样一来,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被烦恼所缠绕,就会存在不快乐的阴影。

而要想走出这怪圈的生活,就应该回归自然,回归简单和宁静。

简单是一种人生境界。

人一旦拘泥于复杂,往往会被灯红酒绿所迷,为名利权势所惑,为金钱美色所扰,为人际关系所困。

眼下,有些人活得太累,就是由于城府太深、欲望太高,太在意仕途上的荣辱得失、过于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太在意对世俗的迎合,太用心于机巧的运用……若能把这些看淡、看透,怎么会有那么多烦恼和忧愁呢?

简单是一种生活方式。

生活选择简单,意味着清贫、单纯、透明与纯真。

据报载,二战期间,科学家爱因斯坦为躲避法西斯的迫害,移居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以最高年薪1.6万美元聘请他,他说:

“能否少一点?

3000美元就够了”。

有人大惑不解,他说:

“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我创造的原动力”。

直到生病住院,他还说:

“简单的生活,无论对身体还是精神,都大有裨益”。

正是由于科学家的生活是简单的,所以才成就了累累硕果。

简单做人,应简洁朴素,不能太在意物质上的拥有。

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实就是一种甘于清贫的精神,这种甘于清贫的精神就是贫而不贱,在简单质朴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充实,追求广阔的精神空间。

反之,过分追求享受,往往会带来精神空虚。

简单做人,要淡泊名利,本真本色。

生活是一部自导自演的戏剧,你理智处事就是喜剧,意气用事就是悲剧。

所以,对生活中的荣辱得失,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应老实做事、轻松做人,不戴面具、表里如一。

简单做人,应宽容忍让,以君子之心度人,以坦荡之心处事,以宽容之心交友。

多为别人办好事,多把别人往好处想,多容忍别人的缺点和失误,这样,你心里就会多一层阳光,脸上就会多一缕春风。

简单是一种美,一种心态,一种思想。

简单做人,是一种睿智的选择,是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因为简单,我们不会刻意追求形式,无论何时何地,都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把生活当做一种享受。

(有删改)

13.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3分)

 

14.文章第3段列举爱因斯坦的事例有何作用?

(4分)

1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能否删去?

为什么?

(4分)

简单做人,应简洁朴素,不能太在意物质上的拥有。

 

16.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对本文的阅读感悟,谈谈你从文中的得到的启示。

(5分)

 

拔高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刘戟锋

①当初,许多人练习电脑打字,是因为自己的字写得不好。

那时我们未曾想到,仅仅几年后,就像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描述的那样,巨大的数字化浪潮,将包括儿童在内的庞大社会群体一网打尽,人类社会踏上了数字化的“不归路”。

②凡事有利也有弊,有得必有失。

韩国首尔脑部平衡中心专家不无忧虑地告诫:

长期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将导致数字化痴呆症。

《朝鲜日报》专门撰文列举若干相关症状,如“你只记得住自己的单位电话和家庭电话”,“你觉得新认识了某人,但其实曾见过他”,“你在车里安装导航设备后就看不懂纸质地图了”,等等。

③数字化痴呆症?

信还是不信?

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不管这类说法是危言耸听,还是警世洪钟,有一点可以肯定,从人类思维方式来看,过度痴迷和依赖数字化产品,势必导致大脑发育和使用的不平衡。

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动动手指就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应有尽有的资料,知识的获取即时化了,人类的创造力却下降了。

茶余饭后的谈资海量化了,人类的注意力却被分散了。

科技与经济的联系全球化了,人类社会群体间的亲情却淡漠了。

碎片化信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可以一言以蔽之:

以目废心。

④当数字化时代造成信息泛滥,负面效应就会浮出水面。

对一些热点事件的全方位报道为何让人产生信息厌倦之感?

连篇累牍的电视剧为何让人感到视觉疲劳?

人类数千年大浪淘沙仅存的少数名著为何风光不再?

当我们长期沉溺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为之欣喜,为之癫狂,为之焦虑时,是否也该冷静地检讨一下,我们的思维习惯、日常行为、生活体验是否发生了某种扭曲与异化?

⑤前不久,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一个名叫“绿岸”的小镇。

由于该小镇位于美国国家无线电静默区内,手机、路由器、电视、广播等电子产品在这里统统失灵。

如果有人需要和外界传递消息,镇上有唯一一台付费电话可以与外部联系。

据了解,从六七年前开始,越来越多想要戒掉“电子瘾”的人们搬到这里,感受缓慢、宁静与本真的生活。

⑥对于那些对现代生活感到疲惫的人们来说,美国“绿岸”小镇的桃花源式生活可遇而不可求。

在数字化时代,将过度使用数字产品引发的种种问题归咎于器物本身,也不是一种客观和理性的态度。

克服数字化痴呆症,需要增强对自身行为的把控能力,养成更加积极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被数字化产品“绑架”了思维、“绑架”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4月)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论证思路。

(4分)

2.第②段划线句子起什么作用?

(2分)

3.第③段中画线词语中的“废”字具体指哪几方面内容?

(3分)

4.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搬到“绿岸”小镇?

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3分)

 

课堂小结

【教学建议】

此处内容主要用于教师对本节课重点内容进行总结,一方面是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的回顾,更重要的是针对这节课学生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复习提问等,以达到让学生课上掌握的目的,同时可以对下节课内容进行简单的铺垫,以体现出本节课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