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博士作物栽培学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8716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学博士作物栽培学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农学博士作物栽培学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农学博士作物栽培学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农学博士作物栽培学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农学博士作物栽培学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学博士作物栽培学考试题.docx

《农学博士作物栽培学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学博士作物栽培学考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学博士作物栽培学考试题.docx

农学博士作物栽培学考试题

一简答(12*5)

1何为作物的生育期收获籽实和营养器官的作物其生育期含义有何差别?

(物候期的概念及其与生育期的区别与联系)

作物从出苗到成熟之间的总天数,即作物一生的持续天数,称为作物的生育期(growingperiod),有时叫全生育期。

播种籽实又收获新籽实的作物,其全生育期指籽实出苗到新籽实成熟所持续的总天数。

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麻类、薯类、牧草、绿肥、甘薯、甜菜等),其全生育期则是指播种材料出苗到主产品收获适期的总天数。

(作物生产中还有一些时期只与气候节令或生产活动有关。

这些时期称为“物候期”。

区别与联系第四章第二节)

2何为叶面积指数?

禾谷类作物和双子叶类作物叶面积指数最大时的适宜值一般格式多少?

(最适叶面积指数)

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

叶面积指数是叶面积总盖度的无量纲的度量值。

叶面积指数随生育进程而变化。

禾谷类作物为6左右,双子叶作物为4左右。

(当多数叶片处于光饱和点的光强,最底层叶片又能获得2倍于光补偿点的光强时,群体的物质生产可望达到最大值。

此时的叶面积指数叫最适叶面积指数)

【作物光强的定量指标有哪些如何根据这些指标确定作物最适的叶面积指数10】

【作物对光照强度要求的定量指标有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如何确定第四章第四节。

3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作物可以分为哪些部门和类别?

这是最常采用的分类方法。

按照这种方法,常把农作物分为三(或四)大部门,八(或九)大类别。

(一)粮食作物1、谷类作物2、豆类作物3、薯芋类作物

(二)经济作物4、纤维作物5、油料作物6、糖料作物7、嗜好料作物(三)绿肥及饲料作物8、绿肥饲料作物(四)药用作物9、药用作物

4简述作物栽培中种子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器官种类。

(3的发芽条件)

作物生产上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和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它包括植物学上的三类器官。

1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种子,这与植物学上的种子概念相同。

如豆类、麻类、棉花、油菜的种子。

2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

如禾谷类作物的颖果,向日葵的瘦果等。

其中,水稻、皮大麦、皮燕麦、谷子甚至还包括果实以外的内、外稃。

3进行无性繁殖的根、茎等。

如甘薯的块根、马铃薯的块茎、甘蔗的茎节等。

(种子发芽是指整个萌发过程,包括从吸水膨胀到胚根、胚芽出现的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

种子发芽要求水分、温度和空气的适度配合。

这些因素为种子萌发提供物理和化学条件,促进贮藏物质的分解和再合成。

1水分播种后,种子吸收水分直至达到饱和含水量。

不同的种子每单位干物质的饱和含水量不同:

含淀粉的种子饱和含水量较低,如小麦是150%~160%,玉米是137%;含蛋白质、脂肪多的种子饱和含水量较高,如大豆为220%。

2温度种子发芽的最低、最适、最高温度因作物种类、生态型、品种或品系的不同而不同,有的作物(如烟草)还需要在变温下发芽。

3空气种子发育时,胚的生长需要氧气,种皮和胚以外的组织也消耗氧气,一般提高氧分压,可促进发芽。

水稻的种子虽然在无氧条件下能发芽,但发芽后不能正常生长。

只有水分、温度和空气这3个条件都具备时,种子才能发芽。

另外,个别种子发芽还需要光照,如烟草在间歇照光时萌发率较高。

5我国主要纤维作物有哪几种?

其中播种面积最大的是哪一种?

纤维作物(fibercrops)。

植物学上的科属不一。

常见的有棉花和麻类作物:

1棉花(锦葵科,种子纤维作物)2麻类作物:

分茎纤维麻类作物和叶纤维麻类作物。

6耐寒作物和喜温作物对温度的要求各有何特点?

不同作物的播种期不同

耐寒作物在暮秋、初冬或早春播种

喜温作物一般在暮春或夏初播种,早播需采取保温措施

7作物生育与温度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温度的节奏性变化与作物生产一年有四季之分,一日有日夜交替。

作物生育与温度变化的同步现象称为温周期。

在作物生产中应注意变温对作物的影响。

日夜变温对作物萌发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温度有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

(二)耐寒作物与喜温作物

不同作物的播种期不同:

耐寒作物在暮秋、初冬或早春播种

喜温作物一般在暮春或夏初播种,早播需采取保温措施

(三)作物的“播性”与春化处理

小麦、油菜等作物有春播和秋播类型。

春小麦秋播不能越冬,冬小麦春播不能抽穗开花。

但是,如果冬小麦种子在春播前接受一段低温处理,就能正常生育。

这种现象称为春化现象。

在大田作物中,冬性禾谷类作物和油菜等,在一生中要求有一定时期的低温,喜温作物则没有这一要求。

(四)作物的基本温度

作物维持生命的温度范围较宽,生育的温度范围窄些,发育的温度范围则更窄。

作物生长对温度的要求有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之分,称为温度三基点。

当温度处于最低或最高点时,作物尚能忍受,但生活力降低。

再高或再低则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作物不同生育时期所要求的三基点温度也不相同。

总的来说,种子萌发的三基点低于营养生长期的,营养生长期又低于生殖器官发育期的。

开花期对温度最为敏感。

(五)地温与根系生长

根的生长决定于地温。

地下部生长适温比地上部低,因此,在冷凉的春秋季,根系生长活跃,夏天生长量则较小。

在低温下,根呈白色,多汁,粗大,分枝减少,皮层也生存较长时间;在高温下呈褐色,汁液少,细小而分枝多,木栓化程度高,皮层破坏较早。

与地上部相比,根系对高温的抵抗能力较弱。

(六)积温与作物生产

积温对作物生产有2个含义:

它是一种表示热量资源的方法,指某地高于某一界限温度的温度总和。

它又是作物对热量要求的一个指标,表示作物某一生育时期或全生育期要求的温度总和。

事先了解了某地的有效积温和作物所需的积温,可以为某地确定合适的作物或为作物确定合适的地区

(七)极端温度对作物的危害及其防御

低温对作物的危害有冷害和霜冻。

冷害是0℃以上的低温对作物的伤害。

霜冻是指春秋季节气温下降到0℃以下使叶面结霜造成的伤害。

高温使呼吸加强,蒸腾加速,水分平衡和物质供需平衡被破坏,植株萎蔫。

在生产中,要选用抗极端温度的品种,并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

8花生、甘薯、马铃薯、黄麻、甘薯、烟草的经济产量,一般分别指什么器官的产量?

(北方的薯类作物有哪些构成其产量的器官是什么)

由于栽培目的不同,不同作物主产品的器官也不相同,即经济产量也不相同。

禾谷类和油料作物是籽粒薯类作物是块根或块茎棉花是种皮纤维黄、红麻是茎秆韧皮纤维甘蔗为茎烟草和茶是叶绿肥是全部茎叶。

(甘薯马铃薯木薯豆薯山药魔芋蕉藕芋菊芋。

块根或块茎。

9简述作物群体结构各层次的组成和作用[何谓群体群体结构合理的群体结构是什么10]

作物的群体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

1光合层(叶、穗层):

所有绿色叶片、穗和茎的一部分。

主要功能:

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2支架层(茎层):

在光合层之下。

主要功能:

支持光合层;地上与地下部之间的运输传导3吸收层(根层):

在地面以下。

主要功能:

吸收;部分合成和代谢。

【作物群体是指密集于同一田块上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作物个体群。

作物的群体结构指组成群体的各个单株以及总叶面积、总茎数、总根重等在平面和空间的分布和排列的动态情况。

作物的合理群体结构,指群体内植株地上部的各个器官(尤其是叶片)的数量及空间配置有利于光在群体中的“均匀”、“合理”分布。

“均匀”,指上部叶片不超过光饱和点,下部叶片不低于光补偿点;

“合理”,指光集中于正在行使光合功能的主要叶片。

10何谓作物的需水临界期?

各类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一般都在什么阶段?

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叫需水临界期。

一般来说,大部分作物的需水临界期在生殖生长最旺盛时。

如:

麦类作物在孕穗到抽穗;黍类作物在抽穗(或开花)至灌浆;其他作物也多在开花到产量形成的盛期。

11生产上确定播种深度时,子叶出土或不出土、根茎长和根茎短的作物各应掌握什么原则?

生产上确定播种深度时,应考虑子叶是否出土及根茎长短等因素。

子叶出土或根茎短的作物播种要浅一些;子叶不出土或根茎长的作物可播深一些。

12何谓作物的蒸腾系数?

蒸腾系数受哪些因素影响?

作物的需水量通常用蒸腾系数表示,指的是作物每形成1克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分的克数。

气象因素和土壤因素等都影响作物的需水量,因此蒸腾系数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二叙述题(40)

1何谓作物的经济系数?

经济系数在作物生产中有何意义?

各类作物的经济系数范围一般是多少?

经济系数与作物产品器官的种类及其化学成分有何关系?

作物的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叫经济系数,也就是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即:

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经济系数只表明光合产物转运到产品器官中去的能力,而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

在正常情况下,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成正比,要提高经济产量,只有在提高生物产量的基础上提高经济系数,才能达到目的。

经过数千年的选择和培育,作物的经济系数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例如:

禾谷类作物中的水稻和小麦为0.35~0.5,玉米为0.3~0.4;薯类作物为0.7~0.85,甜菜为0.6;油菜为0.28,大豆0.25~0.35;棉花籽棉为0.35~0.4,皮棉为0.13~0.16;烟草为0.6~0.7,叶菜类和牧草可接近1。

一般,以营养器官为主产品的作物,形成主产品的过程比较简单,经济系数较高。

以生殖器官为主产品的作物,其经济产量的形成要经过生殖器官的分化发育直到结实成熟,同化产物要经过复杂的转化过程,因而经济系数较低。

主产品的化学成分不同,经济系数也不一样。

产品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在形成过程中需要能量较少,因此经济系数较高;产品含蛋白质和脂肪较多的,在形成过程中需要能量较多,因此经济系数较低。

2我国的种植业是如何进行分区的?

河北省处于种植业分区的哪几个一级区中?

1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面积960万km2,东西向、南北向的长度都在5000km以上,地势、地貌千差万别,气候差异悬殊。

这样,就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

2为了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1970’s末期,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领导的全国农业综合区划,将全国划分为10个具有不同特点的一级综合农业区和38个二级农业区。

31980’s初,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在此基础上,依据:

(1)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作物结构、布局和种植制度;(3)种植业发展和关键措施等的相对一致性,并保持县级行政区界的完整性;4将全国种植业划分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

一级区以地理位置、农业地貌类型和在全国所占地位命名,二级区则以地理位置和地貌类型命名。

两个:

二、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三、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

3我国在作物栽培科学的理论方面有哪些独到的建树?

在作物栽培科学的理论方面,我国学者具有独到的建树。

1研究明确了作物产量形成过程中产量构成因素与器官建成的关系,器官同伸规律及其调节控制原理;2把作物群体作为一个完整的光合物质生产体系,研究其结构和功能,提出了作物群体结构合理动态的新概念;3研究了各种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包括经济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过程),作物对养分、水分的需要及吸收利用规律。

近年开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从源库平衡、养分平衡、器官平衡、激素平衡等方面探讨了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抗逆的生理机制。

1作物的生育期受哪些环境因素影响?

在这些环境因素作用下,作物的生育期有何变化?

在影响生育期长短的环境条件中,光照和温度的作用最大。

1作物在不同地区栽培,由于温光条件不同,生育期也发生变化。

例如,水稻是喜温的短日照作物,对温度和日长反应敏感。

从南向北引种,由于白天长,温度较低,生育期延长;反之由北向南引种,生育期则缩短。

2相同的品种在不同海拔种植,生育期也发生变化。

在北方,短日照作物推迟播种,也可以缩短生育期。

3栽培措施对生育期也有很大的影响。

4作物生长在肥沃的土地上,或施氮较多,由于土壤碳氮比低,水分适宜,茎叶常生长过旺,成熟延迟,生育期变长。

土壤若缺少氮素,碳氮比高,则生育期缩短。

2光合势的含义是什么?

在群体条件下作物的光合势与物质生产有何关系?

光合势是指在某一生育阶段或整个生育期内作物群体绿叶面积的积数,即每日绿叶面积的积加。

在群体生长正常的条件下,光合势与干物质积累量呈正相关。

3简述野生植物、栽培植物及作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栽培植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在于是否经过人工的驯化和栽培。

广义地说,所有栽培植物都是作物。

但是,就狭义的概念来说:

所谓作物,主要是指在大田里栽培的面积较大的栽培植物,即通常所说的农作物(Fieldcrops),包括粮、棉、油、麻、糖、烟等。

可见,农作物是栽培植物(Cultivatedplants)的一部分,栽培植物又是植物的一部分。

对于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来说,作物的种和品种来自2个方面:

一是从野生植物或原有的品种中经过选择、驯化、改造、培育而成

二是从外国或外地引进但追根溯源,最终都是来自野生植物。

4简述作物生育期的概念及其在不同作物上的含义。

(棉花的有哪些生育时期)

作物从出苗到成熟之间的总天数,即作物一生的持续天数,称为作物的生育期(growingperiod),有时叫全生育期。

播种籽实又收获新籽实的作物,其全生育期指籽实出苗到新籽实成熟所持续的总天数。

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麻类、薯类、牧草、绿肥、甘薯、甜菜等),其全生育期则是指播种材料出苗到主产品收获适期的总天数。

需要育苗(秧)移栽的作物(如水稻、甘薯、烟草等),通常还将生育期分为秧田(苗床)生育期和本田(田间)生育期。

秧田(苗床)生育期是从出苗到移栽的天数。

本田(田间)生育期是指移栽到成熟的天数。

(棉花:

出苗期、真叶期、现蕾期、开花期、吐絮期)

5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是哪几种?

其中播种面积最大是哪一种?

常见的有:

油菜花生芝麻(油用)亚麻向日葵蓖麻黄芥苏子红花等

6按对光周期反应的不同,作物可以分为哪几类?

作物生育受昼夜长度控制的现象称为光周期(photoperiod)反应。

按对光周期的反应,大田作物可以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间型作物和定日照作物。

7积温在作物生产中的含义和意义各是什么?

积温对作物生产有2个含义:

1它是一种表示热量资源的方法,指某地高于某一界限温度的温度总和。

2它又是作物对热量要求的一个指标,表示作物某一生育时期或全生育期要求的温度总和。

积温的意义:

事先了解了某地的有效积温和作物所需的积温,可以为某地确定合适的作物或为作物确定合适的地区

8什么叫作物的温度三基点?

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度三基点有何变化?

作物生长对温度的要求有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之分,称为温度三基点。

作物不同生育时期所要求的三基点温度也不相同。

总的来说,种子萌发的三基点低于营养生长期的,营养生长期又低于生殖器官发育期的。

开花期对温度最为敏感。

9简述作物生产的特点及其含义.

一、作物生产的生物性:

各种作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机体。

这一基本特性决定了作物生产的其他特性。

二、作物生产的时宜:

各种作物在播、管、收、藏上都有相当强的“时宜”。

这是不同于其他产业的重要特点。

三、作物生产的地宜指作物生产的空间性,亦即地域性,即作物在空间分布(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上都有相当强的“地宜”.这也是不同于其他产业的重要特点。

四、作物生产的综合性和灵活性综合性:

指在栽培作物的过程中,要综合天、地、人的各方面条件应用到作物上;灵活性:

即辩证性。

事物的各种规律都是相对的,在特定条件下,时、空间可以相互弥补和取代。

如作物育秧移栽就是时、空间相互取代的典型范例。

10简述生长和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生长(growth)是作物体积或重量的量变过程,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完成的,既包括营养体的生长,也包括生殖体的生长。

发育(development)是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表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植株各种器官的形成。

在作物生活中,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

没有生长便没有发育,没有发育也不会有进一步的生长。

两者交替推进。

生长是发育的基础种子萌发、叶片长大、茎秆伸长增粗、根的伸展,以及分化更多叶片、支侧根、分枝分蘖等,为生殖器官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11作物的合理群体结构的含义是什么?

作物的合理群体结构,指群体内植株地上部的各个器官(尤其是叶片)的数量及空间配置有利于光在群体中的“均匀”、“合理”分布。

“均匀”,指上部叶片不超过光饱和点,下部叶片不低于光补偿点;

“合理”,指光集中于正在行使光合功能的主要叶片。

12何谓作物产量构成因素?

禾谷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是什么?

【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20】

影响作物产量的直接函数,叫做作物产量构成因素.

禾谷类产量构成因素是穗数粒重每穗结实粒数。

【提高光能利用率可以提高产量,但是要提高光能利用率就必须满足有利于光能利用的条件。

光能利用与光合潜力的提高,光本身是主要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

从理论上讲,要达到光合生产潜力的理论高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充分利用光能的高光合效能的作物品种;2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正常;3环境因素处于最适状态;4具备最适于接受和分配太阳辐射的群体结构;5光合产物分配与利用协调。

从作物栽培技术方面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

(一)首先不能因肥、水不足而成为光合物质生产的限制因素。

当然,肥水太多也会成为障碍因素。

(二)建立合理群体结构,提高光能转化率。

在作物生长前期,要采取合理的栽培技术,迅速扩大叶面积;生长中后期尽可能长时间保持最适叶面积指数,并保持较高光合强度。

(三)努力提高经济系数。

(四)根据主要限制因子增源或扩库,保持产量形成的源库平衡。

二叙述题

[一]对于不同收获器官的各种作物,调控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措施原则各是什么?

1.对以果实或种子为收获物的作物,开花前要培育壮苗,为花果发育准备物质基础,还要防止生长过旺,以免进入生殖生长阶段时不能建立花果生长的优势。

若茎叶徒长,会造成“好禾无好谷”的现象。

同时,应尽量使茎叶的生命活动时间延长,避免早衰,否则也将导致减产。

2.以营养器官为收获对象的在甘薯收获前60天,马铃薯盛花期之前,应采取措施促进营养生长,之后则应适当控制营养生长,促进营养器官中的光合产物向块根或块茎转移。

3.收获茎的作物如甘蔗和麻类的茎都很高,茎的伸长决定着产量的高低。

对这些作物,在营养生长期间要尽量利用肥水促进茎的伸长。

若以采种为目的,可以适当稀植,利用分枝增花增果,提高种子产量。

而生产上的采麻栽培则应通过高密度抑制分枝,使主茎得到更好的营养条件,以提高纤维产量。

4.种植烟草以采叶为目的。

烟草育苗移栽后有一段缓苗发根期,以后进入茎叶生长盛期。

现蕾后转入以生殖生长为主的时期,叶内贮藏物质逐渐分解,部分流向嫩叶和花蕾,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日趋突出。

因此,栽培上要打尖和去掉腋芽,促进叶片生长。

5.饲料和绿肥作物以全株(全草)为收获物。

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收获前可任其发育。

全草入药的药用植物,也采取这种调控措施。

【二】简单叙述我国的作物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具体的内容看第三章第五节)

(一)水资源缺乏,农业基础条件差

(二)人口持续增长对作物生产的压力

(三)粮食生产重心转移与粮食地域平衡(四)粮食生产的品种结构

(五)技术发展与小规模生产的矛盾(六)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

【三】一般来说,那些作物分别属于喜氮作物、喜磷作物和喜钾作物?

喜氮作物:

稻、小麦、玉米、高粱属之。

这类作物每生产1t籽粒,平均吸N21kg,个别种类吸氮更多。

喜磷作物:

油菜、大豆、花生、蚕豆属之。

这些作物施磷后,增产较显著。

北方土壤几乎普遍缺磷,南方的红、黄壤更是贫磷,施磷效果良好。

喜钾作物:

烟草、薯类、糖料、纤维作物均属此类。

向日葵也属于喜钾作物。

施用钾肥对这些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良好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