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工业革命docx.docx
《三次工业革命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次工业革命docx.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次工业革命docx
工业革命(18世纪中叶)
又称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
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一般认为,蒸汽机.
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
工业革命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工业革命的开始的标志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
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
工业革命都是以轻工业开始,向其他部门发展。
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最根本的原因:
是18世纪时英国的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对工场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
政治前提:
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⑵消除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一定的国内市场;(英国圈地运动)
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提供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劳动力和巨额的货币资本(殖民掠夺):
猱莽F工场手工业长期的发展,为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准备了农奴制瓦解较早,为工业准备了“自由”
的劳动力;圈地运动迫使农民到工业生产中去寻找出路;海外殖民掠夺提供了原始资金;有利的地理位置,便于外贸和海外市场之开拓。
所有这些因素都是存在的,但根本的一个因
素却是: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
治制度。
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钱乘旦许洁明著《英国通史
IW.I
产业革命最早爆发于英国,原因是多方面的。
国内政局长时间内相对稳定,为经济建设和技术革新提供了环境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工厂制度的创建奠定了资本和自由劳动力的基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既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但其生产日益不能满足国内外广阔市场的需求又提出了技术革新的迫切要求;地理大发现后日益扩展的殖民地,成为英国稳定而又永不饱和的海外市场;政府官员为工业品打开市场方面的作为同样剌激着国内生产的增长;英国拥有的煤、铁等自然资源也有利于产业革命
的开展。
但更主要的是,在当时英国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人民的精神风貌以及价值标准已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地步。
“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
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或做买卖;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止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
许序雅主编《世界文明简史
英国工业革命本身中一系列革命性变革的结果。
首先是农业革命。
其次是商业革命。
第三,人口增长。
第四,手工业的发展。
当然,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除了这些条件外,还有其他种种条件,诸如丰富的煤铁资源、稳定的国际环境和政局、流动的社会结构、尊重市场价值的政府决策、健全的财政金融体制、便利的交通运输、浓厚的科学技术传统、科学的簿记制度、进取上进的新教精神、健全的专利制度等。
就某一方面条件,或某些条件来说,在欧洲大陆也有比英国更好的国家——如荷兰和法国,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具有英国这样好的综合条件。
——马克去主编《世界文明史
英国圈地运动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
羊毛价格不断上涨。
养羊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
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
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这就是圈地运动。
当时著名的作家托马斯•莫尔在一本叫作《乌托邦》的书中写道:
“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血地运动为英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这种“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为它准备了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和自由的雇佣劳动力以及一定的国内市场。
新贵族(资产阶级化的贵族):
新贵族有两种人;第一是原来的封建贵族,但是他们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种是资本家,在发展起来后,后期被国王封为贵族。
工业革命的影响1•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
生产技术的变化,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组织形式
的变化,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
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资产阶级日益拥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在与贵族的对抗中取得优势。
促进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1='
英国因为工业革命更加强大,成为了“世界工厂”;;法国因为工业革命也在欧洲保持地位,普鲁士更加强盛,奥地利、俄罗斯、西班牙则日益衰落。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殖民侵略导致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传播到各地,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弱小国家缓慢地走上了工业化进程。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即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统一的经济整体。
它既包含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又包含资产阶级按自己意愿改造世界的过程。
它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
第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发生在19世纪60、70年代。
(即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
=\
第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的形成。
工业革命后至20世纪初,亚洲除日本外,大部分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非洲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拉美除原有的殖民地外,独立的国家实际上成了英美等国的附庸国。
这样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第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即亚非拉美被侵占的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的输出场所和掠夺性的贸易,瓦解破坏了当地自然经济,把当地经济都纳入资本主义轨道,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工业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
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一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19世纪30、40年代,工人运动兴起(三大工人运动,登上政治舞台)。
物质矗大量富余和人民的相对贫困,使社会矛盾加剧,革命
思潮汹涌,英国等国通过改革实行“民主”,使近代国家体制真正产生。
工业革命的大工业物质化,社会矛盾对立,导致了马克思主
义的产生。
从根本上说,后来出现的波澜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间接产物。
3•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
比如:
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幼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
重商主义
III
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具体指的是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
重商主义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重商主义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它以商业资本的运动作为考察对象,从流通领域研究了货币一商品一货币的运动(资本产生的过程)。
重商主义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与确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重商主义的政策、理论在历史上曾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产生方式的建立与发展。
济^自由主义
~经济自由主义的学术渊源是斯密的经济自由放任主义。
提倡市场机制2反对人为干涉经济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亚当•斯密宣扬“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对经济自由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自由经济”思想是斯密整个经济学说的中心。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取代了经济自由主义而占据统治地位。
到了70年代,在凯恩斯主义面对“滞涨”局面而束手无策的形势下,资本主义世界又纷纷兴起了新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
它认为:
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前提,特别是市场经济中一切活动的前提;交换和市场的自发运行有充分的效率;自由贸易是最好的外贸政策。
新自由主义是坚决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6
新自由主义不同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之处在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实行完全自由放任,新自由主义则一般都主张在国家干预下强调经济自由。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11
开始于19世纪七十年代,主要标志:
电力的广泛应用(即电气时代)。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重工业部门,以钢铁、电力、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为中心。
条件:
1
大机器生产下的资本积累和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和掠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自然科学突破性进展并迅速转化为
政諂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2资本*
3
技术。
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技术:
4市场帝
5环境: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市场进一步扩大,资金大量积累),
相对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
主要特点
第一:
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地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亶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2: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
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社会影响
1•生产力迅猛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政治制度,形成比较健全的以代议制民主、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为特征资本主义政治模式。
对外政策,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瓜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侵略方式的变化(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
国际关系,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
促进了新型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O
2•生产关系,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
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生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起来的。
187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标志着资本主义开始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
19世纪最后30年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巨大发展,为实现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奠定了物质基础。
危机的频繁化和深刻化,加速了中小企业的破产,从而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重工业的发展,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的资本越来越多,从而推动了股份公司的大发展。
生产和资本集中达到一定规模必然造成垄断,必然出现由大企业之间协议或联合组成的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不但操纵某一行业领域的生产和销售,还与银行合作,形成了所谓的金融寡头。
垄断组织不但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参与政治事务,甚至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和政治事务。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仅输出商品,而且输出资本。
垄断组织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都支持政府对外扩张和战争。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40年代——至今)
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特点
“军带民”,即军事技术率先突破,而后带动民用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征。
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
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比例不断上升。
具有技术群体化、科技社会化和发展进程高速化这三大突出特点。
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联系大为加强。
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远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一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一各地联系更紧密;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推动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
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使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到来的时代称为“知识经济时代”。
20世纪晚期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软件产业的兴起,是知识经济开始形成的标志,
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
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Ill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形成因素:
1•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2.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3・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4•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因;5•企业经营国际化,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起了推动作用。
经济区域化
形成原因:
①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为经济区域化奠定了基础。
②各国之间围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
③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竞争加剧。
各个地区的经济大国为了提高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④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加速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发展阶段:
50年代是初创时期,60至70年代是发展时期,80年代是较高层次时期,90年代出现北美、欧盟、亚太三足鼎立的局面。
本质金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影响:
①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
②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形成以各个区域经济组织为主体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③从整体上看,也促进着世界经济中的依赖关系。
衣面影响:
①具有菲他性,不利于商品、资金、技术和服务在区域集团间的流动。
②加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③世界经济生活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④国家主权概念受到冲击。
欧洲联盟
简称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欧盟是世界上最有力的国际组织和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实体,在贸易、农业、金融等方面趋近于一个统一的联邦国家,而在内政、国防、外交等其他方面则类似一个独立国家所组成的同盟。
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
欧盟其实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创始成员国有6个,分别为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
该联盟现拥有28个会员国。
★★★
★★
★★
★★
★★★
1.《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
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O这段描述说明(A)
A.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
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
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
D.科技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物价相对低廉
2、(09年山东)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章节。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的衰弱”、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逐渐缩小的世界”等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A)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3.(2010年课标1)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
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人
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c项有较强的迷惑性,看似农村家庭在进行加工,似乎农业经济在转型,实则不然,因为题中并未涉及当时法国农村小农经济的发展情况。
反而,通过题中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法国农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是通过多种形式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将企业生产化整为零,在为各个家庭提供生计的同时.逐渐推动工业的发展。
故A项正确。
“如今我们国家比
4.(2010年课标1)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
1790年还穷吗?
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
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
”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龜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注意时间:
1830年。
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至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因而才有题中“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的说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及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irJ
6、
A.
B.
C.
D.
5、(09年全国)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
“没有一个曼切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
”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切斯特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D.贫富差距缩小
(2010课标1)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尔描述了一种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
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本题考查从材料从提取信息的能力。
由题中"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即可判断。
7、(2014年课标2)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
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
这说明A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解析】从题干中“纺车”与“手织机”多半闲置和19世纪初可知英国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故A项正确;从题干中无法得出妇女解放的史实,故B项错误;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C项错误姜工业革命后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但不能说家庭手工业不存在,故D项错误。
,
了当时的英国
8、(2015年课标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
D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美、送、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
B
9、(2015年课标2)表1英、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0.(2014年课标1)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
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解析】欧元在欧盟内部的流通'有利于欧盟内部国与国之间统一市场的发展"故A项正确蛊“消除了贸易壁垒”表述过于绝对化,且欧元的流通与贸易壁垒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欧元的流通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它与对外贸易没有直接关系,像世贸组织、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可以推动对外贸易额的增加,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是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欧洲并不是居于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更谈不上这一地位的巩固,,故D项、口
错
11.(2014年课标2)图6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G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
图6
【解析】冷战结束是指苏联解体,与题中波兰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华约解体是在1991年是通过签订议定书的方式宣告的,与题干波兰开放边境线无关,故B项错误;北约是军事政治集团,规定进行“集体防御”,与波兰开放边境线无关,故C项错误;波兰开放本国边境线,意味着淡化了国家的界限,与欧盟的一体化进程相符,且从图片中的欧盟旗帜亦可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