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神经外科诊疗常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8514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神经外科诊疗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6神经外科诊疗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6神经外科诊疗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6神经外科诊疗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6神经外科诊疗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神经外科诊疗常规.docx

《6神经外科诊疗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神经外科诊疗常规.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神经外科诊疗常规.docx

6神经外科诊疗常规

神经外科诊疗常规

第一章颅脑损伤

第一节头皮损伤………………………………………………………………1

第二节颅骨骨折………………………………………………………………1

第三节脑损伤…………………………………………………………………2

脑震荡…………………………………………………………………………2

脑挫裂伤………………………………………………………………………3

脑干损伤………………………………………………………………………4

第四节外伤性颅内血肿………………………………………………………5

第五节开放性颅脑损伤………………………………………………………7

第二章脑血管疾病

第一节脑动脉瘤………………………………………………………………7

第二节脑血管畸形……………………………………………………………9

第三节颈内动脉-绵窦动静脉瘘……………………………………………11

第四节高血压性脑出血………………………………………………………12

第五节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3

第三章颅内肿瘤

第一节神经胶质细胞瘤………………………………………………………14

星形细胞瘤……………………………………………………………………16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16

少枝突细胞瘤…………………………………………………………………16

室管膜瘤………………………………………………………………………17

髓母细胞瘤……………………………………………………………………17

松果体区肿瘤…………………………………………………………………17

第二节脑膜瘤…………………………………………………………………18

第三节垂体腺瘤………………………………………………………………19

第四节颅咽管瘤………………………………………………………………20

第五节听神经瘤………………………………………………………………21

第六节血管网织细胞瘤………………………………………………………22

第七节脑转移瘤………………………………………………………………23

第四章小脑幕切迹疝……………………………………………………………24

第五章枕骨大孔疝………………………………………………………………25

第六章脊髓肿瘤…………………………………………………………………26

第七章脑积水……………………………………………………………………29

第八章脑脓肿……………………………………………………………………30

第九章三叉神经痛………………………………………………………………32

第一章颅脑损伤

第一节头皮损伤

【诊断】

一、头皮擦伤:

外伤沿头皮切线方向致伤,创面不规则,仅为表皮脱落。

伤面少量出血或血清渗出。

二、头皮挫伤;暴力垂直头皮方向致伤,损伤累及头皮全层,但头皮完整性未被破坏,局部头皮肿胀,皮下瘀血及压痛。

三、头皮裂伤:

损伤造成头皮完整性破坏,组织断裂。

帽状腱膜完整者,头皮裂口小而浅,否则创口大,裂口可深达骨膜。

四、头皮撕脱伤:

大块头皮自帽状腱膜下层或连同额肌、颞肌,甚至耳部、上眼睑,颅骨骨膜(部分或完全)撕脱,常因大量失血与疼痛引起休克。

五、头皮血肿

根据血肿部位可分为三种:

(一)皮下血肿:

位于皮下组织层,较小,局限挫伤头皮的中心,质地较硬,波动感不明显。

由于血肿周围组织水肿,触诊时有凹陷感,易误诊为凹陷性骨折。

(二)骨膜下血肿:

血肿位于骨膜与颅骨之间,限于骨缝范围之内,张力大,有波动感。

(三)帽状腱膜下血肿:

血肿位于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可延及全头,触诊软,有波动感。

【治疗】

一、头皮擦伤、挫伤:

行局部清洗消毒后,以无菌敷料包扎或暴露疗法。

二、头皮裂伤、撕脱伤:

初期处理尽快止血,有休克者积极治疗,防止创口进一步扩大。

清创务求彻底,分别缝合帽状腱膜和皮肤,注射破伤风及抗菌素治疗。

三、头皮血肿:

小血肿不需特别处理,较大血肿早期可加压包扎待其自行吸收;无效者,可在无菌条件下穿刺抽吸血肿后加压包扎;血肿感染者,宜切开引流及抗菌素治疗。

四、头皮缺损:

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修补术与植皮术。

颅骨外露者,可行颅骨钻孔,暴露板障,待创面肉芽生长后再行植皮或皮瓣转移覆盖。

第二节颅骨骨折

闭合性颅脑损伤中,颅骨骨折发生率占15%~40%。

骨折常表明头部外伤暴力大,脑伤较重。

颅骨骨折按部位可分为颅盖骨折与颅底骨折两类。

颅盖骨折是指额、颞、顶、枕骨诸骨遭受外力作用超出其承受力后,导致局部发生骨折;颅底骨骨折可因间接暴力作用引起,或因颅盖骨骨折延伸至颅底所致。

【诊断】

一、头部外伤史。

二、颅骨X线摄片可见骨折线呈线状或星形放射状。

骨缝分离亦为线形骨折。

除正侧位片外,伤部切线位常能显示凹陷骨折的深度。

汤氏位摄片易显示枕骨骨折、骨缝分离。

粉碎性骨折有碎骨片分离,其骨折线常呈现不规则相互交叉。

三、颅底骨折

(一)颅前窝骨折:

一侧或双侧眼睑、球结膜下瘀血(熊猫眼)或鼻孔流血性脑脊液,常伴有嗅觉丧失。

(二)颅中窝骨折:

外耳道或咽部流血性脑脊液,常伴面、听神经损伤。

(三)颅后窝骨折:

乳突部或枕颈区皮下瘀斑,常伴后组颅神经损伤。

]

(四)CT扫描:

可明确颅骨骨折的部位或类型。

耳鼻流出液中检出葡萄糖可证实颅底骨折。

【治疗】

一、线形骨折:

不需特殊治疗。

当骨折线跨越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时,应警惕颅内血肿形成,尤其是硬膜外血肿。

幼儿生长性骨折宜行外科修补术,预防颅骨缺损加大造成脑组织损伤。

二、凹陷骨折:

骨折凹陷大于1cm,或位于重要功能区,或骨片刺入脑组织者应手术复位。

涉及静脉窦须手术复位者,应备足血源,防止大出血。

三、颅底骨折

(一)脑脊液耳鼻漏:

抬高头位,禁堵耳、鼻。

保持鼻孔、外耳道清洁。

禁止擤鼻及腰穿。

应用抗菌素预防感染。

脑脊液持续外漏1个月以上不愈者,应修补漏口。

(二)颅神经损伤:

多采用非手术治疗法。

骨折片或血肿压迫视神经者,宜及时行视神经减压术。

第三节脑损伤

脑震荡

头部外伤后立即发生短暂的意识障碍或模糊,其病理变化短时间内可有轻度血管扩张和脑水肿改变等。

本质为轻度弥漫性轴索损伤。

【诊断】

一、明确的头部外伤史。

二、短暂的意识障碍(一般不超过半小时)以及逆行性健忘。

三、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本症可通过腰穿检查及CT或MRI检查与轻度脑挫伤鉴别。

四、SPECT显示局部脑血流减少,呈现放射性稀疏改变。

【治疗】

一、伤后可在急诊室留观24—48h,以除外脑挫裂伤与颅内血肿并存。

二、急性期最好卧床休息1~2周,减少脑力活动。

三、对症治疗,如给予改善神经代谢药物。

四、心理治疗,增强康复信心。

五、治疗后自觉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神经系统无阳性特征,查无异常发现者,应诊断为“脑外伤后综合征”。

脑挫裂伤

脑挫裂伤有肉眼可见到的脑器质性损害。

发生在着力部位称冲击伤,发生在着力部位对侧称对冲伤。

从病理上分为脑挫伤和脑裂伤,由于临床上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为脑挫裂伤。

【诊断】

一、检查时应详细询问头部受伤经过,特别应注意分析受伤机制和严重程度。

二、伤后昏迷时间常超过半小时,甚至为持续昏迷。

若伤后昏迷进行性加

深或有中间意识好转期者,多表明颅内有继发性病变,如血肿、脑水肿等。

意识状态可用格拉斯哥(Glasgow)评分记录。

三、病人清醒后常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记忆力下降和定向障碍等。

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多,头痛程度常较严重。

四、意识状态清醒者常表示病情稳定。

如持续昏迷,多表明损伤严重。

五、脑膜激惹症状态如颈项强直、克匿格氏征呈阳性等。

六、可出现癫痫或脑损害的定位体征。

七、生命体征:

依病情不同可正常或有明显改变。

呼吸可深而慢或浅而快,血压可升高,脉搏可快可慢,体温可高可低。

八、腰穿检查脑脊液呈血性,含血量与损伤程度有关,颅内压明显增高者应高度怀疑有颅内血肿或严重脑肿胀、脑水肿。

已出现颅内血肿征象或脑疝迹象时禁忌腰穿。

九、CT检查:

能确定脑组织损伤部位及性质,分为低密度(多在白质)和高、低密度混杂。

挫裂伤区呈点片状高密度区,严重者可伴有脑水肿和脑肿胀。

【治疗】

一、轻型局灶性脑挫裂伤,治疗同脑震荡。

二、重型广泛性挫裂损伤首先应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和吸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及异物,输氧。

对昏迷深、时间长、呼吸道分泌物多难以吸除者应及时行气管切开。

三、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有条件者可送入重症监护病房,采用多道生理监护仪连续监测和加强护理。

四、注意及时纠正休克和治疗其他合并性多发损伤(如血气胸、内脏出血、骨折等)。

五、颅内压增高的治疗

(一)保持床头抬高15~30度,宜采用侧卧位,间断给氧。

(二)脱水治疗:

轻者可采用一般脱水剂,如口服双氢克尿噻、氨苯喋啶等。

甘露醇,亦可合并采用速尿、甘油果糖、人体白蛋白等。

(三)维持水电酸碱平衡,稳定内环境。

六、防治癫痫发作:

可选用苯妥因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或鲁米那,安定,硝基安定等。

七、营养支持疗法:

昏迷者伤后3天如胃肠蠕动恢复,可鼻饲流质食物;意识不清而合并脑脊液鼻漏者暂禁插鼻饲管鼻饲,可采用全肠道外营养,待脑脊液漏停止后再酌情决定是否鼻饲。

八、注意预防及处理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尿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九、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改善神经代谢和促进苏醒药物。

十、对于不伴有气胸、休克、颅内血肿、感染等患者,可采用高压氧治疗。

十一、手术治疗:

重型脑挫裂伤继发脑水肿出现脑疝者,应尽早行开颅手术清除破碎脑组织,注意兼行脑内外减压术。

脑干损伤

脑干损伤根据损害原因分为二种:

一种为原发性脑干损伤,系伤后立即出现脑干症状者,可分为脑干震荡,脑干挫伤及出血等;另一种为继发性脑干损伤,指颅内血肿、水肿等所致颅内压增高,引起脑组织移位、脑疝压迫所致的脑干损伤,常与脑挫裂伤合并存在。

【诊断】

一、应询问头部受伤史,了解分析受伤机制。

二、伤后立即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程度深,持续时间长,恢复过程慢,数月至数年不等。

未并发颅内血肿时,很少出现中间好转期或中间清醒期。

三、中脑损伤眼球多固定,瞳孔大小、形态变化无常,但对光反应消失。

桥脑损伤时双侧瞳孔极度缩小,眼球同向偏斜。

延髓损伤以呼吸、循环机能紊乱为其特点。

四、早期出现典型的去大脑强直或交叉性瘫痪,锥体束征阳性,多并有颅神经功能障碍等病灶体征。

五、生命体征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出现顽固性呃逆、呼吸衰竭或消化道出血者,多表示预后较差。

六、腰椎穿刺,颅内压力多不增高,脑脊液红细胞数可偏多或者正常。

七、CT扫描,脑干呈点片状高密度区,脑干肿胀,其周围脑池受压或闭塞。

【鉴别诊断】

原发性脑干损伤在伤后立即发生昏迷,且无中间清醒或好

转期,腰穿压力不高;而继发性脑干损伤压力明显增高,头颅CT可发现继发性脑干损伤的原发病变。

【治疗】

同脑挫裂伤。

第四节外伤性颅内血肿

颅脑损伤引起颅内出血,血液聚积在颅内达到一定体积,引起脑受压症状,称为外伤性颅内血肿,为常见而严重的合并症,占重型颅脑损伤的40%-50%。

血肿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称为硬脑膜外血肿;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称为硬脑膜下血肿;位于脑实质内,称为脑内血肿。

血肿按起病后出现症状的时间可分为:

一、特急性:

伤后3h内。

二、急性:

伤后3天内。

三、亚急性:

伤后3天至3周。

四、慢性:

伤后3周以上。

五、迟发性颅内血肿:

伤后首次头颅CT检查阴性,再次检查发现颅内血肿。

【诊断】

一、询问头部外伤史,受力的大小、部位及方向。

二、颅内血肿出现的意识障碍,多呈昏迷-清醒(或好转)-再昏迷,或伤后多随血肿的形成扩大导致昏迷程度逐渐加深。

三、颅内压增高症状

(一)头痛、呕吐、躁动,急性出血时表现突出,亚急性与慢性颅内血肿病人可出现视乳头水肿。

(二)生命征变化:

部分病人变化明显,即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减慢的“二慢一高”柯兴(CushinO)反应。

(三)局灶症状:

常在伤后逐渐出现。

如偏头痛,失语,局灶性癫痛,眼震,共济失调等。

(四)脑疝:

表现为意识丧失,以及逐渐产生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对侧偏瘫,提示同侧幕上血肿引起小脑幕切迹疝。

幕下血肿易导致枕骨大孔疝,引起急性呼吸、循环衰竭而骤死。

四、器械(特殊)检查

(一)头颅CT:

为主要诊断手段。

硬膜外血肿表现为颅骨下双凸形高密度影;急性与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为新月形高密度区,慢性者呈等、低密度,应作增强。

脑内血肿多显示边缘不整的毛刺状高密度影。

脑室内出血,多见于侧脑室内高密度影。

(二)头颅MRI:

对慢性硬膜下血肿,尤其是双侧性者,有特殊诊断价值。

【治疗】

一、保守治疗:

适用于血肿小,临床症状稳定,以及身体状况不宜手术者。

但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CT复查。

二、手术治疗:

适用于绝大多数颅内血肿。

(一)钻孔探查:

对病情紧急来不及CT检查者,可根据病人受伤机制,头皮损伤,骨折部位及神经系统检查,综合分析,决定钻孔顺序,井符合骨瓣开颅设计。

(二)骨瓣开颅

1.经头颅CT检查明确的颅内血肿,应合理设计皮骨瓣。

脑内血肿清除,应先行穿刺明确血肿部位。

2.术前已有脑疝或术中脑肿胀明显者,除清除血肿外,应注意兼行脑内外减压术。

三、注意事项

(一)急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者,应尽快完成剃头、备血、纠正休克等必要的术前准备。

同时应用甘露醇、速尿等强力脱水利尿剂以缓解病情争取时间。

(二)术后病情一度好转继而加重,应CT复查。

(三)综合治疗同脑挫裂伤。

第五节开放性颅脑损伤

开放性颅脑损伤(颅脑穿透伤)是指颅脑各层组织均损伤,颅腔与外界直接相通。

根据受伤原因,分为火器伤和非火器伤,前者多见于战时,后者多见于平时。

损伤程度的轻重取决于投射入头部的位置、性质、质量及速度,速度越高脑损伤越重。

有关脑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与处理原则与闭合性颅脑损伤相同。

【诊断】

一、头部外伤史。

火器伤时需注意邻近的领面、颈部伤。

注意头部伤口检查,不可用探针探查创口。

头部伤口多有活动性出血,如见伤口有脑组织碎屑或脑脊液流出,即可确诊。

二、其主要特点为:

(一)颅内常有异物存留,伤后感染率高。

(二)火器伤因伤道病理学的特殊性,伤情往往复杂而严重,死亡率较高。

(三)伤口愈合后,易形成瘢痕性粘连,癫痫发生率高。

三、器械(特殊)检查

(一)头颅正、侧位平片,以了解颅骨骨折、颅内异物等重要情况。

(二)CT扫描,对诊断颅内血肿、了解脑损伤情况、伤道及颅内异物有重要意义。

【治疗】

一、所有开放伤均应尽早彻底清创,关闭颅腔,使开放伤转为闭合伤。

二、尽早使用足量抗菌素和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三、防治外伤性癫痫。

四、其他治疗同闭合性脑损伤。

第二章脑血管疾病

第一节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病因,它是脑动脉壁的囊性膨出。

按其原因分为:

先天性、损伤性、感染性和动脉硬化性等。

动脉瘤发生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最多,次为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大脑中动脉,椎基动脉系统较少。

按动脉瘤大小可分为:

<1cm为一般动脉瘤;介于1.0~2.5cm为大动脉瘤;>2.5cm为巨大动脉瘤。

80%动脉瘤位于Willis环的前半部,20%动脉瘤为多发性。

【诊断】

一、病史

(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感染或颅脑外伤史。

怀疑动脉瘤者,原则上宜尽快明确诊断。

(二)偏头痛:

表现为单侧眼部或眼眶部的疼痛。

压迫同侧颈动脉疼痛可缓解。

疼痛部位常在动脉瘤所在侧。

少数病人疼痛发作后伴有不同程度的眼肌麻痹。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

破裂出血常为动脉瘤的首发症状。

在用力或情绪激动等诱因下,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和意识障碍,有时出现癫痫发作,或一侧动眼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

二、体格检查

(一)动脉瘤破裂前常无症状,破裂后引起脑膜刺激征、严重出血、很快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

(二)局灶体征:

动脉瘤直接压迫或破裂后,出血和血肿压迫临近神经结构而出现不同的局灶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及器械(特殊)检查

(一)动脉瘤破裂出血时,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常增高,脑脊液呈血性。

(二)如病情允许,一般在出血2—4d内进行脑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可明确动脉瘤的诊断。

(三)CT扫描:

能显示较大动脉瘤及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脑室有无扩大,有无血管痉挛致脑梗塞及血肿形成。

并根据血液在蛛网膜下腔内的分布和密度分析出血的来源。

(四)MRI:

能明确动脉瘤大小及瘤周组织情况和动脉瘤内血栓情况,但不能替代脑血管造影。

(五)必要时可加做CTA、MRA。

四、临床分级

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蛛网膜下腔出血。

其病因除脑动脉瘤外,尚包括脑血管畸形、高血压、脑出血、血液病、脑肿瘤、抗凝治疗不当等。

目前常用Hunt和Hess或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的分级法

凡伴有全身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轻度动脉硬化、慢性肺部疾患、严重脑动脉痉挛等情况应向下降1级。

【治疗】

一、药物治疗

适应于以下情况:

(一)急性出血期,病情未稳定或病危者。

(二)有明显的脑血管痉挛或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三)动脉瘤在脑重要功能区,不能暴露者。

(四)拒绝手术者。

二、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为彻底处理动脉瘤防止再出血。

(一)手术指征:

已明确诊断者,应争取早期手术夹闭动脉瘤。

一般根据病人全身状态和脑部情况选择。

病情属于1-2级,神志清、情况好的病人可在出血后3~5天内手术。

3~4级病人意识不清,有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可先行积极的内科治疗,待2~3周后,病情稳定或好转再手术根治。

5级病人,病情危重,不宜手术。

因颅内血肿出现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应紧急手术消除血肿,急性脑积水的病人应行脑室引流术。

(二)手术方式:

手术宜在全麻、控制性低血压下进行,可以减少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危险性。

1.直接手术:

为目前主要发展趋势,除海绵窦段动脉瘤以外,各部位的动脉瘤均可采用。

手术方法为开颅术后暴露处理动脉瘤。

手术种类很多,常用术式:

①动脉瘤外夹闭术:

瘤颈结扎或夹闭术,既阻断了动脉瘤与载瘤血管的交通,又保持载瘤血管的通畅。

②动脉瘤壁加固术:

适用于动脉瘤颈过宽无法夹闭结扎以及载瘤动脉为脑主要供血动脉不能阻断者。

常用筋膜,肌肉,细纱布或高分子合成材料等包裹动脉瘤加固瘤壁,减少破裂机会。

⑧动脉瘤孤立术:

适用于动脉末端的动脉瘤,夹闭载瘤动脉后不致引起脑缺血者。

方法:

将载瘤动脉紧靠动脉瘤的两端夹闭或结扎,阻断血流进入动脉瘤,防止再出血。

④凝固术:

此法用于不能结扎或夹闭的动脉瘤。

采用射毛术、电凝术等法使动脉瘤内形成血栓促使其闭塞。

2.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利用微导管技术将可脱性球囊或钨、铂金属弹簧圈栓塞动脉瘤。

适应证:

①手术探查夹闭失败;②患者病情不能耐受麻醉或手术者;⑧动脉瘤解剖部位特殊,手术危险性大或不能手术者;d.拒绝手术治疗的患者。

第二节脑血管畸形

脑血管畸形是先天性,非肿瘤性脑血管发育异常。

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分为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静脉血管瘤(包括静脉曲张)、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其中AVM最多见。

按畸形血管大小可分为小型(病变直径<2.5cm),中型(介于2.5-5cm)和大型(>5cm)。

【诊断】

一、病史

(一)中青年多见。

(二)头痛:

无固定特征。

常为阵发性,病灶侧偏头痛或全头痛。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

(四)癫痫发作史。

二、体格检查

(一)脑血管畸形出血引起脑膜刺激征。

(二)病灶体征:

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异。

大脑中动脉区的病变常发生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

大脑前动脉额叶内侧面的病变,发生下肢单瘫,伴有小便失禁。

(三)颅内杂音:

在患侧头部或眼部,有时可听到持续性血管杂音,压迫颈动脉杂音可减弱或消失。

三、实验室检查及器械(特殊)检查

(一)出血后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增高,脑脊液呈均匀血性。

(二)脑电图检查:

大脑半球病变区可出现弥漫性或局限性慢波。

(三)x线摄片:

一般无阳性发现,偶见动静脉畸形区有病理钙化斑。

(四)脑血管造影:

显示粗细不均的畸形血管团,常有异常粗大的输入动脉和输出静脉。

(五):

CT扫描:

能明确畸形部位。

显示局灶性团块状混杂密度,边缘不清,常伴有斑点状钙化,无占位征,强化后为高密度灶。

出血后形成血肿,显示高密度影像。

(六)MRI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为无创性检查。

可明确显示AVM的部位、大小及其与邻近重要结构的关系。

在MRI上,AVM的血管成分显示低或无信号暗区(流空现象);而MRA则可明确显示较大的血管畸形。

四、评级标准

可根据1984年史玉泉教授脑AVM分级标准(1—4级)或1986年Spetzler和Martin根据病变大小与脑功能区的关系和引流静脉三种因素提出的6级分类法。

【治疗】

一、药物治疗

适应证如下:

(一)出血后无颅内血肿征象者。

(二)AVM位于脑重要功能区术后有可能重残,或病变深且广泛不适宜手术者,方法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

(三)应用抗癫痫药控制癫痫发作。

常选用苯妥英钠0.1g,3次/日,口服,丙戊酸钠0.2g,3次/日,口服;鲁米那钠0.03~0.06g,3次/日,口服,卡马西平0.1~0.2g,3次/日,口服等。

二、手术治疗

(一)血管畸形切除术:

适用于1—3级病例。

①术前应做脑血管造影,了解病变的范围,找出所有的供血动脉。

②充分备血,在全麻控制性低血压下进行手术。

⑧手术应采用显微外科技术。

除病变广泛或位于脑深部者均可手术切除。

④开颅骨瓣宜大,使供血动脉的主干和引流静脉能在术野中暴蘸和控制.⑤沿病变周围与脑组织分离,根据脑血管造影在术野中先找出供血动脉,予以结扎阻断,最后结扎切断引流静脉,切除病灶。

⑥对巨大的AVM中有大量血流通过,一期手术切除病变,使脑部血流状态突然发生改变,引起急性脑水肿和出血,称为正常灌注压突破(Normalperfusionpressurebreakthrough,NPPB)。

为减少脑血流的骤然变化,可在病灶切除前行人工栓塞术或手术阻断供血动脉。

1~2周后再行病灶切除术。

(二)AVM供血动脉结扎,适用于病变范围广泛或不能手术切除的畸形血管,造影所见供血动脉显示非大脑前、中动脉或后动脉主干供血者;可采用主要供血动脉动脉结扎。

其缺点是畸形血管易于复发,目前少用。

(三)人工栓塞:

适用于脑重要功能区范围广泛的病变输入动脉粗大,不能手术切除或脑深部病灶。

可用超选择性导管行人工栓塞使之闭塞。

常用硅球,明胶海绵,微弹簧圈,氢丙烯酸脂(NBCA),真线线段等作栓于。

此法亦可做切除病灶前辅助治疗,以减少术中出血,有利于畸形血管团的解剖分离。

(四)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适应证:

病变直径3cm以下的中小型病变。

放射治疗能缓慢的使病变血管内皮增生,血管壁增厚形成血栓。

第三节颈内动脉-绵窦动静脉瘘

颈内动脉-海绵窦动静脉痿,指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海绵窦之间形成异常通道,动脉血直接流至海绵窦,形成异常的动静脉短路。

【诊断】

一、有颅脑外伤史或为自发性,动脉瘤,原始三叉动脉,Ehler-oanlosz综合征等。

二、伤侧搏动性眼球凸出,可触及“猫喘样”震颤。

多为一侧性。

额,颞,眶以及眼球等部位可听到与心搏一致的连续性杂音。

压迫患侧颈动脉可使震颤及杂音减弱或消失。

三、多有眶上裂综合征,视力减退,眼球运动障碍及结膜淤血,睑部静脉怒张等。

四、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海绵窦出现团状浓密影,眼静脉过早显影迂曲扩张,瘘口远端血管显影不良)。

【鉴别诊断】

应与眶内肿瘤,眶内脑膜脱位,眶内动脉瘤及海绵窦血栓形成相鉴别,可通过病史及体检,动脉造影,CT,M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