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常见题型归类示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8502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常见题型归类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常见题型归类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常见题型归类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常见题型归类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常见题型归类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常见题型归类示例.docx

《高考历史常见题型归类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常见题型归类示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常见题型归类示例.docx

高考历史常见题型归类示例

高考历史常见题型归类示例

2011年5月

(一)文字型材料解析理解文字

1、概括归纳

(1)注意提示性文字(注解、出处及材料的开头和末尾)

(2)抓住关键句、词、字。

关注总结性的词句,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内容。

借助标点符号及关键词划分层次。

(3)材料中体现出来的时间(各种方式的隐含时间信息)

(4)材料中人物的阶级本质

(5)尽量不要照抄原文

例1、阅读下列材料:

(2003年高考文综)

(陈启源)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源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

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

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源)亦绝不为动,共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

然以事招众忌,乃攻创缫丝小机,以便小资本家经营,功用则与大机无异,而小机之利尤普。

卒之(终于)风气日开,南、顺(南海、顺德)各属群相仿效。

今(1900年)全省缫丝均用机器,多至百数家……

——《南海县志》卷21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把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不得摘抄材料原句)(7分)

 

2、评价、影响、作用:

要坚持辩证的观点(积极和消极)

3、观点论证题型:

第一种:

无需判断,直接用史实论证(如:

有人说…你对此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第二种:

先判断观点(正确、错误或片面),然后用史实论证

第三种:

开放性试题:

先选择一种观点,然后论证。

第四种:

陈述观点题。

综合所列观点,找出合理之处,陈述自己的观点。

 

例2、2005年是甲午战败110周年和抗战胜利60周年,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1995年4月,台湾《马关条约》百年百人访日团在签订《马关条约》的春帆楼上举行纪念会,认为台湾脱离中国,是台湾人“不幸中的大幸”。

结合所学知识,批驳上述观点。

(12分)

(2)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指出“中华民族已从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祝贺。

”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10分)

例3、(2007年高考文综)

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

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

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

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材料三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

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5分)

 

4、认识

谈认识、启示、经验教训、结论:

[答法提示]:

(1)结论:

一般是指有规律的知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举例:

在近代的中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可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阅读下列材料:

例4、结合例1材料和设问1

(2)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结论?

(3分)

 

(2)认识以及启示:

①根据材料,找准主题

②根据材料及设问(包括答案)组织

③一般是指有规律的知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3)经验与教训:

经验往往是成功之处;教训强调的是以史为鉴,怎么办。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说法,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5.

民犹水也,国犹舟也,欲行大舟,先蓄厚水,这是物理之自然,也是政理之自然。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乏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材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思想?

他设想的社会保障标准是什么?

这种理想社会的实质是什么?

 

(2)孙中山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

为此,孙中山提出了什么方案?

该方案为什么不能实现?

 

(3)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斤,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方面也出现了严重欠账。

当时的人们生活在购物证和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票券里,从吃的粮食、油到穿的衣裤,用的锅碗瓢盆,都严格地定量供应。

据材料概括当时中国百姓的生活状况,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为改变上述状况,党和政府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4)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二)数据型材料解析--数据图表

(1)注意数据图表和具体事项的名称

(2)准确把握数据图表中数据的变化(表格注意横纵栏间的数据大小变化,饼状图注意各项数据的比例关系,柱状图注意相互间数据的高低变化,曲线图注意与时间联系反映的高低起伏)

解答:

(1)将图表数据内容转换成文字表述

(2)采用动态回答,多用“越来越……”,“剧增”,“骤减”,“大幅上升”,“迅速减少”,或者什么比什么多、快等等

(3)分析数据所反映的背后信息,回归课本知识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例6、材料一、广交会创办至今从未中断。

改革开放双为广交会增添了新的活力。

第86届广交会(1999年),机电产品成交量首次超过轻工工艺品,居成交第一位。

目前,全世界有210多个国家和地区,19万多采购商到会,形成了“万商云集”的盛况。

材料二、2006年第100届广交会参展企业分类

类别

私营企业

国营企业

三资企业

其他企业

媒体企业

参展企业数

5561家

4055家

2709家

1305家

371家

百分比

39.12%

28.96%

19.35%

9.32%

2.65%

依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交会的新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新变化的原因。

(7分)

 

例7、、阅读下列材料:

(12分)表1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年份

1978

1989

1997

2001

第一产业

产值(亿元)

4228

14211

14610

比重(%)

28.1

25

19

15.3

第二产业

产值(亿元)

7278

37223

49069

比重(%)

48.2

43

50

51.1

第三产业

产值(亿元)

5403

23029

32254

比重(%)

23.7

32

31

33.6

表2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变化

年份

1978

1997

产值(亿元)

结构(%)

产值(亿元)

结构(%)

公有经济国内生产总值

3595

99.1

56676

75.8

非公有制经济国内生产总值

30

0.9

18096

24.2

合计

3624

100

74772

100

表3西、中、东部地区在GDP全国所占的份额(%)

年份

1978

2001

1979—2001年平均

西部比重

16.8

13.6

14.3

中部比重

30.7

26.9

27.9

东部比重

52.5

59.5

57.8

(1)读表1,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变化原因是什么(2分)

 

(2)读表2,我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这种变化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

(2分)

 

(3)读表1—3,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2分)据此你认为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需注意什么问题?

(2分)

 

(三)、从材料(文字、插图、地图等)中提取信息:

[答法提示]:

要注意挖掘文字、插图、地图等的表层、深层信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豆,古代盛食器具)一摘自《礼记》

材料二:

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食,干饭类食品:

羹,有浓汁的食品)—摘自《礼记》

材料三:

羹之有菜者用木夹,其无菜者不用木夹。

(木夹,筷子)摘自《礼记》

材料四:

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

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

(不得直译或摘抄原文)

例8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

第一层次信息:

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

食具有叉子:

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

(8分)

第二层次信息:

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族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

周代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

(5分)

[评分说明]: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一层次,要求考生从材料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

第二层次,要求考生在第一层次信息基础上,通过分析,找出信息间的某种联系。

 

例题9(31分)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语》曰:

“学而优则仕”。

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

《易》《诗》《书》《礼》《乐》《春秋》)。

据《明史》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

(4分)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面阵等课程。

(3)材料二中新式学堂由何者创办?

(2分)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3分)

 

材料三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几何代数

植物动物

理化

图画

法制理财

体操

合计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20

8

8

4

3

10

180

(4)与材料一相比,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

(4分)你怎样评价?

(2分)

 

材料四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

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

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5)依据材料四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4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说明这一趋势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6分)

 

(6)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2分)

 

例题10.(32分)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与变革,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教育方面、孟子和韩非子在治国方面的哪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6分)

材料一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摭言》

高祖(隋文帝)既受命,…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等省。

《隋书-百官志》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征夏税无过六月,科税无过十一月。

--《旧唐书-食货志》

(2)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或称近代化)步伐加快。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重要变化。

材料二  图7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部分农民签订的一份包干合同书

 图8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二中图7预示着当时农村即将实行什么经济体制?

(2分)图8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什么现象的变化?

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

(4分)

 (4)历史发展启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社会转型?

(2分)

特别提示:

组织答案注意事项

总体要求:

答案序号化、内容条理化、书写规范化

1、对题目设问,要有明确的回应,对所解答的问题应有简短的提示。

2、问什么答什么。

3、注意分值。

4、条理清楚,用①、②、③等序号标明

5、注意用语。

答案用语要求使用学科的语言,尽量使用课本语言,尤其要注意课本中结论性语言,不能表述过于口头语也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

6、注意书写。

字迹清晰、工整,卷面整洁,在指定区域作答大题号小序号应保持一致,不得变更题号和小序号。

高三历史例题答案

例1:

(1)①机器生产,产品质量好。

②产品主要供出口。

③机器缫丝同手工缫丝业发生冲突。

④机器缫丝受到旧习俗、旧观念的反对。

⑤缫丝厂存在污染环境和工人技术不熟练的问题。

⑥陈启源顶住了各种压力,坚持办厂。

⑦陈启源研制并推广了缫丝小机。

(点评:

这些要点就是根据分层概括法而得出的)

例2、

(1)批驳:

台湾的割让使台湾和祖国分离,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4分)给台湾人民带来空难,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掠夺,严重破坏了台湾经济的发展(4分)访日团的言行,严重歪曲了历史,伤害了海峡两岸人民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尊严,是分裂祖国的台独行径,必将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

(4分)

(2)理解:

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5分)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

(5分)

例3、

(4)同意第一种观点;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后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同意第二种观点:

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

都是旨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例4、

(2)答案按以下两类给分:

一类:

陈启源对该厂的生产与销售经营有方,管理得法,敢于坚持,勇于创新,使这一家早期民族近代工业能够成长并扩大了影响。

二类:

继昌隆应用近代技术和机器生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或生产方式),显示了对手工业生产的优越性,虽然会遇到种种阻力,但终究要发展起来。

(点评:

这些答案使用的都是概括性、针对性的语言)

例5

(1)治国思想:

仁政。

标准:

每户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实质:

丰衣足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方案:

民生主义。

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制和阻碍;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3)状况:

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文教卫生水平低下;生活用品严重缺乏。

原因:

“左”的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决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4)民生问题至关重要;从古代到近代都没有能力解决,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逐步找到解决之路。

例6

变化:

①规模越来越大(或答出口交易额逐年增长,1分)②中国出口商品的层次越来越高(或答机电等高新技术产品成交比重越来越高,1分)③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参展企业的主体(1分)

原因:

①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发展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③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⑤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每点1分,得分不超过4分)

例7本题基本主题是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问题,具体涉及到关于产业结构和所有制调整。

回答第

(1)、

(2)问,应分别充分对表1表2给的相关信息因素解读,如“历史时期”、“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形式、“数据比例”等,然后进行比较找出规律,归纳原因。

回答第(3)问,需要对三条材料做综合比较,寻找出它们的“个性”特点并据此得你对“今后的经济发展中需注意什么问题?

”的结论

【参考答案】

(1)变化:

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增长幅度明显,第三产业也有增长。

原因:

国有企业改革和乡镇企业的突起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政府鼓励和农业改革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第三产业,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2)变化:

非公有制经济的产值及所占比重有所增长。

原因:

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不合理的地方表现在:

首先,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这与世界经济中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第一位不一致;其次,从地域分布看,东部始终占整个国民经济产值的主导地位,这种布局影响社会的协调发展。

需注意的问题:

鼓励知识密集型产业(或第三产业),加快西部的开发与发展。

使东西部协调发展。

例8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

第一层次信息:

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

食具有叉子:

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

(8分)

第二层次信息:

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族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

周代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

(5分)

[评分说明]: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一层次,要求考生从材料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

第二层次,要求考生在第一层次信息基础上,通过分析,找出信息间的某种联系。

例9.参考答案(31分)

(1)儒家学说(四书五经)。

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2)内容专取四书五经,文体采用八股文。

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加强了专制主义(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3)洋务派。

适应了洋务运动需要,培养了翻译、军事和科技等实用性人才。

(4)添设西学课程,科目设置全面,经学仍占据重要地位。

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5)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理性主义的影响增强)。

德国科技高度发展,如电磁波、X射线、发电机、内燃机等;出现许多新兴工业,如汽车制造、电力、化工等;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工业产值居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6)要加快社会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解题思路:

(1)此题考查中国社会主流思想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间的关系。

学而优则仕是解题的关键点。

(2)考查明清和唐宋相比发生变化的部分,主要是明代科举制的主要内容,只要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即可。

(3)考查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以及其创办新式学堂等的内容和历史作用。

(4)考查20世纪初清王朝在自救运动中的教育近代化方面的内容。

从其教育内容看,和以前的封建教育有很大变化,这既体现了中国近代教育的一面,也明显表现了中国近代教育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5)这一历史阶段德国从文艺复兴的德意志自然科学开始发展和传播到第二次科技革命,其教育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

德国教育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

(6)考查对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要抓住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一主线。

 例题10.(共32分)答案要点:

    

(1)有教无类;民贵君轻;以法为本。

    

(2)政治方面: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

经济方面: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思想方面:

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

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4)言之成理皆可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