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总结重点优秀名师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8370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总结重点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总结重点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总结重点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总结重点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总结重点优秀名师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总结重点优秀名师资料.docx

《最新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总结重点优秀名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总结重点优秀名师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总结重点优秀名师资料.docx

最新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总结重点优秀名师资料

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总结[重点]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细胞生活的环境

(1)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血浆体液

细胞外液组织液(是体内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内环境)淋巴

(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协助机体抵御疾病)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写出右图?

?

?

的名称:

?

;?

;?

判断?

?

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为,

?

;?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和。

(3)细胞外液的成分: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注意:

血红蛋白,消化酶、纤维素等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4)内环境的作用: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

代谢产生的废物。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

与。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

渗透压:

770kpa,相当于0.9的生理盐水。

渗透压越高,溶液浓度越高,吸水性越强。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

?

PH:

7.35~7.45.缓冲物质对的调节作用。

?

温度:

37?

左右,温度主要影响酶。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2)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意义: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

(见书P9)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反射:

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是指在

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

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感受器

(2)反射弧:

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效应器)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

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

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

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

外负内正细胞膜电位为

(4)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

未兴奋部位?

兴奋部位;膜内:

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

(5)兴奋的传导的方向:

双向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

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

脑和脊髓所发出的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

控;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的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下丘脑:

内分泌腺活动的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渗透压感受器)

脑干:

与呼吸中枢和循环中枢有关

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运动的力量,快慢,方向等)脊髓:

调节身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婴儿排尿反射)大脑皮层;高级反射中枢,感觉中枢(痛觉、渴觉、饿觉、温觉、冷觉),躯体运动中枢,语言,学习,记忆,思维,

言语区:

,,,,,,区

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

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5、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概念:

激素,CO2、H、乳酸,和K,组织胺,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而激素相对于这些化学物质的调节最为重要。

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概念: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主要是蛋白质)进行调节,这

就是激素调节。

(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激素分泌部位激素名称激素分泌部位激素名称

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胰岛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垂体生长激素卵巢雌性激素等

促甲状腺激素等睾丸雄性激素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胸腺胸腺激素

肾上腺肾上腺素等

(4)激素调节特点:

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

6、激素调节的实例:

(1)血糖平衡的调节

正常人的血糖:

0.8-1.2g/L(80-120mg/dl)

血糖含量升高反馈调节: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

?

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

叫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

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

有重要意义。

胰岛B细胞胰高血糖素

?

分泌?

分泌

胰岛素胰岛A细胞

?

?

血糖含量降低

请阅读课本P25的图2-9。

?

氧化分解,细胞呼吸(细胞内的线粒体及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主要是产热,供能

?

合成糖原:

场所(肝脏细胞及肌肉细胞)

?

机体内的三大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糖脂肪蛋白质?

引起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是血糖浓度。

?

血糖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激素调节),其次是神经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见课本P28,图2-11。

7、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特点及比较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8、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关系:

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是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9、免疫调节: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的场所)免

疫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

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系统免疫活性物质: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粘膜(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特异性免疫)。

具体过程请阅读课本P37。

10、有关艾滋病的知识点(AIDS)

?

HIV病毒,攻击人类的,淋巴细胞,最终导致人类的免疫系统全部丧失,而最后直接死于病毒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

病毒存在于:

精液,血液,乳汁等处(

?

传播途径;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未消毒的品具(母婴传染(?

潜伏期:

2~10年后得病(,年内死亡(

?

HIV病毒:

RNA病毒。

突变率高,不易找到药物。

11、自身免疫病:

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过敏:

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特点是反应迅速、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遗传倾向。

11、免疫调节的大致过程

?

体液免疫

特异性结合

(少数抗原)抗体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B细胞

(绝大数抗原)

增殖分化

记忆细胞

(抗原非首次进入机体内)

PS:

1、抗体的本质是球蛋白,即蛋白质。

2、抗原:

病毒、细菌或者自身病发、衰老细胞(癌细胞)。

?

细胞免疫(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病毒)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增殖分化

记忆细胞

病毒效应T细胞

宿主细胞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

(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

PS:

效应T细胞作用:

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12、免疫通过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它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应用主要是:

?

免疫预防:

注射疫苗,种痘,注入抗原激发产生抗体(人工免疫);?

免疫治疗:

注入抗体,淋巴因子,胸腺素等;?

移植器官:

器官被认为是抗原,起排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手术成败关键取决于供者与受体的,,,(糖蛋白,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否相同(一半以上相同就可,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使免疫系统变得迟钝(

第3章植物激素的调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

胚芽鞘的向光性的原因:

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

植物弯曲生长的直接原因:

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光,重力,人为原因)?

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

一定部位;动物激素产生:

内分泌腺(器官)?

在胚芽鞘中: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有光无光都产生生长素);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伸长区)。

?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生长素的产生: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运输:

A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

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B纵向运输(发生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过来运输。

(方向是极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C非极性运输:

自由扩散,在成熟的组织,叶片,种子等部位。

分布:

分布在各器官中,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促进植物生长,促果实发育、促扦插枝条生根。

特点:

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不同:

茎>芽>根。

敏感度不同:

根,芽,茎(横向生长的植物受重力影响而根有向地性,茎有背地性)许多禾本科植物倒扶后可以自己站起来。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解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棉花摘心)。

4、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合成部位主要作用

促进细胞的伸长引起植株增高(恶苗病,芦苇伸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

长);促进麦芽糖化(酿造啤酒);促进性别分化

幼叶(瓜类植物雌雄花分化);促进种子发芽、解除

块茎休眠期(土豆提前播种);果实成熟,抑制

成熟和衰老等

促进细胞分裂(蔬菜保鲜),诱导芽的分化,促细胞分裂素根尖

进侧芽生长,延缓叶片的衰老等

根冠、萎焉的叶片抑制生长,表现为促进叶、花、果的脱落,促进脱落酸分布:

将要脱落的组织果实成熟,抑制种子发芽、抑制植株生长,提高和器官中含量较多抗逆性(气孔关闭)等

乙烯植物体各个部位促进果实成熟5、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

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6、植物生长调节剂: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成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第4章种群和群落

1、种群的特征:

数量特征:

?

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因素;

?

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因素;

?

年龄组成和性别例——可用来预测一个种群将来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趋势。

(三种年

龄结构: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

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

3、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型曲线:

?

种群增长的“J

(1)条件:

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

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

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

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

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

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种群个

体数量将不再增加;

种群增长率变化:

K/2时增速最快(适合捕捞),当达到K值时增

速为0。

4、群落

概念:

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丰富度: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越靠近热带,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5、探究实验: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课本P75.

调查方法:

取样器取样法。

6、生物群落的结构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

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植物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条件或栖息空间不同。

(2)水平结构:

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影响因素:

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7、生物种间关系:

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8、群落的演替:

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类型:

初生演替: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

灌木—森林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裸岩上的演替。

地衣—苔藓—草本—

次生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自然演替的结果: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演替不一定都到森林阶段,要与当地的气候相适应,主要是看温度和水分(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范围:

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范围:

有大有小,最大是生物圈。

3、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无机盐、阳光、温度、水等

?

生产者:

自养型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

绿色植物

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还有蓝藻等光合细菌。

此外还有化能

自养型生物,利用化学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例如硝化细菌。

?

消费者:

异养型生物,主要是各种动物。

能加快物质循环。

?

分解者:

异养型生物,主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

它们能

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

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

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

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起点: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所固定的太阳能即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量。

?

生产者的能量来源和去路:

来自太阳能,去路有三条;主要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其次是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被下一级吃掉),最后给分解者。

?

流入消费者体入的能量是指:

被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

分解者的能量:

来自生产者和消费者

?

能量去处:

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后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能量在相邻两个

个,一山不容二虎,肉比青菜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

10%,20%(一般营养级不超过5

要贵),当次级消费者食用生产者超过最大传递量(20%)时,生态系统会被破坏。

?

能量流动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

能量金字塔:

表示营养级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营养级越高,则能量越少。

?

数量金字塔:

表示营养级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营养级越高,则数量越少。

也有反例;例如:

松毛虫成灾的松树林,食物链:

树虫鸟?

生物量(重量)金字塔:

表示营养级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营养级越高,则生物量越少

实践意义:

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如建立生态农业。

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碳循环:

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往返利用。

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形式利用。

特点是:

循环利用

过程:

AA是生产者?

光合作用

B无机环境?

呼吸作用

?

?

C消费者?

呼吸作用

BD分解者?

分解作用

?

?

CD

生物富集作用:

指有毒物质如农药,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的过程。

一般来说,营养级越高,则富集作用越强。

4、生态系统中信息

种类:

(1)物理信息:

光、声、热、电、磁、温度等。

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学信息:

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为信息:

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作用:

生物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种群的繁衍,还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农业中的应用:

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

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

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

生态系统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

如施肥、灌溉、控制病虫害、建造“生态屏障”,例如防护林。

第,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国人口现状: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

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经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前景:

2010年控制在,3.6亿以内,2020年,人口总数控制在14.5亿以内;21世纪

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15亿左右)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1、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

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

|a|的越大,抛物线的开口程度越小,越靠近对称轴y轴,y随x增长(或下降)速度越快;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

(3)相离:

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3、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

基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

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

潜在价值:

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9、向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

间接价值:

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

4、加强口算练习,逐步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

直接价值:

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

176.18—6.24期末总复习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5、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础,对生物进化

4、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

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

1、第一单元“加与减

(一)”。

是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降低了一年级上学期孩子们学习数学的难度。

退位减法是一个难点,学生掌握比较慢,但同时也是今后竖式减法的重点所在。

所以在介绍的:

数小棒、倒着数数、凑十法、看减法想加法、借助计数器……这些方法中,孩子们喜欢用什么方法不统一要求,自己怎么快怎么算,但是要介绍这些方法。

多样性。

④初中阶段,我们只学习直角三角形中,∠A是锐角的正切;6、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1)就地保护:

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迁地保护:

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3)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10、做好培优扶差工作,提高数学及格率,力争使及格率达95%。

(4)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