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研究总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8075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研究总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研究总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研究总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研究总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研究总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研究总报告.docx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研究总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研究总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研究总报告.docx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研究总报告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研究”

 

课题研究总报告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的运用得到广泛认可。

其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的特点,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本文就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和结论等进行阐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整合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背景

(1)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是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教育界非常关注、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大约从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以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模式。

在这一阶段,原来的计算机教育(或计算机文化)概念已完全被信息技术教育所取代。

在我国,尽管各地中小学校的教师们在努力地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在学科教学(包含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观摩活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引领,信息化环境及手段并没有在教育教学上真正发挥最大的作用,有些地方甚至还未发挥作用,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2)实验学校现状

各实验学校,办学条件好,教学设施完善,为教师研究课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实验学校始终坚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先导,以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水平为根本,以提高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为目标,注重学校现代化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现代技术教育科研活动,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素质与学校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建设水平。

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语文学科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研究》的课题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目的

1、通过实验建立一个具有我校特色的合理、长效且符合最新课程标准的语文学科资源库,同时建立语文教学资源库的设计、开发、管理、使用、更新机制。

2、总结出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整合策略,探索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语文学科教学水平提高。

3、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关理论和规律,并将成果进行推广、创新。

4、培养学生语文学科信息技术技能、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培养面向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5、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全体教师教育科研水平,深化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课题研究意义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还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信息技术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总和。

它的这些特征,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的学习地位有所改变,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探索知识,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

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多方位的途径。

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而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是顺应了这一条件,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课题研究假设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环境,变封闭的、被动的、单一的学习方式为开放的、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及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方法。

形成具有创新特色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网上资源应用与开发,体现学生主体价值原则,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新的教的模式,学的模式,校园信息化管理模式等

3、建立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开放式的各学科教与学的学习体系,提高自身的现代化教育意识,运用信息技术教的能力;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网上学习,媒体支持下的自主探索型学习,协作学习等)。

4、教学改革思路的创新: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加以信息化整合,重构教与学的模式。

促使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5、促使学生学习模式的创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效果更显著。

(六)研究内容:

1、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尝试探索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

3、如何利用电子阅览室,丰富学生学科知识学习的第二课堂。

4、探索如何随着教材的不断更新,从而更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方法。

研究重点:

1、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对学生语文能力综合素质提高的研究;

2、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对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研究;

3、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对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为了探索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探索网络资源的开发、设计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题主要参阅了以下文献。

1、金利波、杨青、马学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中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完成如下基本要求:

一是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二是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条件;三是利用信息处理工具使学生进行知识意义建构,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

2、李克东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J]》中讨论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和目标,并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探讨了几种实现的策略,以及分别在多媒体课堂环境、校园网络环境、因特网环境和网站开发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

3、张宏喜潘素华程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路径》一文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界定,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析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路径,并提出相关建议。

4、何克抗、吴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一——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分类》先就教学模式的有关概念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分类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结构等几个概念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作一个明确的划分。

以上文献,为我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设计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教育实验法为主,辅之以调查法、测量法、比较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并推出示范课、研讨课、讲座,展开经验交流会,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在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结构的规律中,我们通过“调查”了解语文的教学情况,从中发现问题,制定出有指导、可实施、有评价、可修改的具体计划,尝试利用计算机与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来采集、分析、处理、呈现各种教育信息,进行“教学试验行动”,将设想与计划付诸实现,在不同程度的班级中运用,然后“观察行动的结果”并进行反思,将行动得出的一定的模式进行推广、应用,并从应用结果中得出总结评价。

(二)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三)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012年1月-2013年12月,研究程序和进度如下:

1、实验准备阶段:

(2012年1月-2012年4月)

召开筹备会议,组织课题组,撰写开题报告、实施方案并进行论证,召开课题组实验老师会议,学习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文献资料。

开展学生目前语文学习方式调查。

2、实验实施阶段:

(2012年4月-2013年7月)

(1)调查研究阶段(2012年4月-2012年8月):

调查、分析研究学校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现状;对课题组成员及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和技术(备课平台、教学资源库的使用、教师网络装备的使用等)培训。

(2)实证研究阶段(2012年9月-2013年6月):

分步制订阶段研究计划,全面开展研究,上研究课,组织研讨会,建设资源库等。

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推进常态下的典型课例、进行经验交流,并进行定性分析,小结成果,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形成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成果。

3、实验总结推广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2月)

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同时进行活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量质研究有机结合,完成阶段总结。

4、结题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对课题实验的经验、模式进行总结。

准备各项结题材料:

(1)结题申请报告。

(2)课题立项申请报告。

(课题申报评审书)

(3)课题立项批复通知。

(课题立项证书)

(4)《成果鉴定申请·审批书》及成果附件

(5)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课题中期实验报告)

(6)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报告。

(7)相关证明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

丽群、程江、松口、扶外小学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

(五)数据收集与分析

1、为了让实验顺利开展,为了便于对学生的管理,课题组对学生家庭电脑使用情况作了一次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家长、学生对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态度和学生家庭硬件设施的相关情况,为我们以后在实验中应该解决哪些问题提供了帮助。

问卷调查后,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2、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检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如在作文竞赛、语文技能竞赛、书法比赛等各种竞赛中,实验班学生获奖率均高于普通班学生。

(六)研究结果与发现

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发现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可以使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字词句积累能力和阅读、作文水平均得到提高,学习成绩也相应地得到提高。

但在一些具体环节中还存在着不足。

如有些师生因思想观念的限制而没有完全“活”起来,部分活动的课题内容受到局限,没能深入到更深的层面。

四、课题研究的结论、成果

(一)研究结论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反映在信息、知识素养等方面的提高上。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2、实现了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学方式的有效变革。

(1)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主要是声音、文字和图像,主要通过书、纸的记录和传播。

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可以将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它可以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它可提供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内容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它还以提供网络传递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延伸。

(2)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教育思想和理念。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唤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3、建立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新型模式。

在实验中,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教学辅助工具,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

构建了新课标提出的新型师生关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成果

实验成果:

1、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

首先是课题实验使学生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通过实验研究,学生学习兴趣明显上升,自主学习意识也明显增强,其学习方式已逐渐由被动接受、死记硬背转为主动接受和探究发现相结合,其思维习惯已逐渐由依赖性、单一性、无序性、浅露性向自主性、广阔性、求异性、联想性、发散性、深刻性等方面发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对实验班的成绩作了追踪调查,并且与非实验班级作了对比,发现实验班学生统考成绩大大优于全校同年级非实验班学生成绩。

及格率达100%,红分率达80%以上,后进生转化率达95%。

其次,课题实验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

在课题实验中,我们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出各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近三年的实验,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大面积地提高。

2、课题实验使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过近三年的实验时间,实验学校的办学水平、老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3、课题实验提高了老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老师们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教学观摩,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通过经验总结,撰写论文,提高了理论水平。

终结性成果:

教师个人荣誉或成果材料

姓名

成果形式

成果名称或荣誉称号

获奖时间

李蔚源

荣誉

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研究》中期评估评为“优秀课题组”

2013年3月

论文

《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研究》获全国一等奖

2012年7月

周菊兰

 

荣誉

获“嘉应名师”荣誉称号

2012年9月

获学习社区的构建及其教学应用模式研究总课题子课题研究先进个人

2012年7月

 

教学设计

《寻找名人的足迹》教学设计获学习社区的构建及其教学应用模式研究总课题一等奖

2012年7月

教学设计《永远的歌声》获梅州市教育学会小语会一等奖

2013年3月

 

课例

课例《赏析唐诗,感受古韵》获优质课例

2012年5月

《寻找名人的足迹》优秀课例获学习社区的构建及其教学应用模式研究总课题一等奖

2012年7月

《物品的自述》优秀课例获学习社区的构建及其教学应用模式研究总课题二等奖

2012年7月

录像课例《寻找名人的足迹》获梅州市二等奖

2012年11月

论文

论文《Moodle平台在语文课前预习与课后作业的实践探索》获一等奖,并在县教研室《教育信息技术》发表

2012年4月

论文《Moodle在语文课中的功效》学习社区的构建及其教学应用模式研究总课题论文二等奖

2012年7月

论文《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的初探》获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二等奖。

2012年12月

论文《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综合实践互动教学模式初探》获梅州市教育学会小语会一等奖

2013年3月

 

宋青玲

荣誉

获梅县教改积极分子

2012年8月

教学设计《我家门前的海》获梅县教研年会一等奖

2013年4月

教学设计《我家门前的海》获梅州市教育学会小语会一等奖

2013年3月

课例

录像课例《我家门前的海》获梅州市教育学会小语会二等奖

2013年3月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五彩池》荣获梅州市教研年会一等奖

2012年5月

教案《五彩池》在全国课程标准《语文》“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秀录像课”评选中,获优秀教案壹等奖

2012年7月

李仕珍

课例

《奇异的植物世界》获市二等奖

2013年10月

李文珍

课例

《看图说话学拼音aieiui》获省三等奖

2013年8月

 

钟雪红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雨后的森林》荣获梅州市第六届普教系统教育教学科研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研究”中期成果评比一等奖

 

2013年3月

梁冰

论文

《从三个维度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获市二等奖

2013年3月

蓝利爱

课例

《猫和老鼠》获市一等奖

2013年10月

吴小秋

论文

《充分利用学科资源,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获县一等奖

2013年4月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技术教学拉远了师生的距离,使课堂成了借助高科技的变相的“满堂灌”。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为了操作课件,组织课堂教学,只能拘于三尺讲台,而不能走到学生之中,减少了亲和力,无形中疏远了与学生的关系,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

另外,教师围绕课堂教学设置问题在学生思考或探究后答案会在屏幕上显示,所以有时学生因怕回答错了或因知道屏幕上最终会显示参考答案而不愿主动思考问题,等着接受屏幕上所传达的信息,这样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减,使课堂教学模式成为这种借助于高科技的“满堂灌”。

2、信息技术教学有时会本末倒置,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用信息技术授课时如果屏幕上仅出现单纯的文字显得了无生趣,因此不少课件出现背景、装饰图案五彩缤纷,不少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插图、动画、音响充斥整个课件,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没有记住内容只记得音乐或图片;对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则跟不上进度,厌倦学习。

结果严重地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注意力,学生表面看似兴趣盎然,课堂看似活跃,但实际上教学的效果甚微,学生只关注课堂之外的东西,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

3、分散教师的精力和时间,忽视对教材重难点的钻研。

尽管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很大,恰当借助课件进行教学,能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但如果许多课都以课件形式开展教学,就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

制作一个课件,首先要搜集大量的原始资料,包括声音、图片、录像等各种文件,然后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剪辑、合成,在制作过程中还要设置许多的命令和操作,碰到一些技术性问题,还要及时请教行家来帮助解决,整个课件制作完成后,还要进行多次的实验操作,确保上课万无一失。

在整个过程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平时的书面备课。

因此,制作课件势必会转移教师的注意力,使教师把大部分心思和时间都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忽视对教材重点难点的钻研。

有时制作一个高质量的精美的课件往往要对求助于或委托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士。

但这样容易造成制作的课件针对性差,没有很好地考虑教师、学生和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协调问题,如将之应用于教学中,则很难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起不了作用,而且还会弄巧成拙,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4、注重了学生的形象感受,抹杀了语言的模糊性,缺少抽象思维的训练。

当前,不少老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使语文课堂教学走出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路子,开辟出一片绿洲,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但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的更多的是一些形象思维的东西,诸如图片、声音、影像等,使学生的视、听感官受到刺激,但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或不能科学地利用就会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懒惰心理,况且图像画面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会抹杀语言的模糊的特性,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5、灵活的教学过程变成固定的机械程序。

课件的制作都是将教学过程分成若干步骤,再用固定的程序将其链接起来,课件完成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难以改动的。

教师的教学过程就只能按程序一步步进行演示,即使教师对某些内容可适当调整,但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由电脑所控制,教师不可能随机应变。

实际上,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每个人的思维和思想都不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千变万化的,需要教师灵活地把持掌握,常常会有一些预料不到的情况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去应付,而往往正是在这随机应变中显示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因此,固定的教学程序不仅压抑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使教师的教学能力难于很好地甚至超常地发挥。

对虽正确但与课件里不吻合的甚至很有创意的、比原先设计的更好的答案只能忍痛割爱,采用自己的标准答案,这样长此下去会严重抑制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造成思维的单一性。

6、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变成单一的图画。

不少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总是要将课文中描绘的内容制作成图片让学生欣赏,美其名曰“形象地理解”。

实际上文学欣赏的过程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艺术形象的创造也是审美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陶冶读者情操、提高艺术素养的重要环节。

把生动的艺术形象化成简单的图画、照片,欣赏者一目了然,那么多美的艺术形象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过程的“奢华”,讲究声音、录像、动画和投影,追求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由此看来,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才是最大的财富,才是值得学生佩服、尊重和学习的人格魅力。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策

1、信息技术的应用要“适当”“适量”“适时”。

首先,信息技术应用能丰富课堂教学容量。

教师应注意掌握教学节奏的快慢强弱,轻重缓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适当的使用信息技术。

其次,信息技术只起辅助作用,它不可能取代课堂教学,教师上课时不能跟着教案跑,围着屏幕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适量”应用信息技术。

有时教师的一句话或者用一个实物就能让学生明白的道理,就无需用计算机来演示。

再次,信息技术的应用要“适时”,要用在“刀刃”上,防止为使用而使用,追求表面的华丽。

2、避免人机对话,增加师生情感沟通。

语文教学,是一门情感艺术,“人机对话”的计算机辅助形式有优越性,但是,师生面对面的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会大大削减,也无法促进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无法丰富学生的情感家园,语文学科的情感交际功能不能充分体现。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应以人为本,应重视学习者,不能把课堂变成信息技术演示课。

虽然信息技术的使用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并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和想象。

课堂上也经常会产生各种预料不到的问题或观念。

这些都是信息技术一时解决不了的,这时就必须依靠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来解决问题。

切务因课件的出现而放弃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示范作用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富有人情味的交流。

教师应多走下讲台,增加对学生之间的有效交际,进行必要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练习、问题、讨论等语言活动,调动、活跃课堂气氛,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和应用能力。

要知道,教师的一句赞扬的话,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而这一直是计算机难以做到的。

3、制作应精心,研创信息技术。

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需要,精心编辑制作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课件。

课件的制作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的实际水平。

课堂只有40分钟,如果学生的眼睛老盯着屏幕容易产生疲劳感。

因此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考虑在每个教学环节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活动与讨论的时间,既让学生积极参与,又能注意学生的学习反应,克服人机对话造成的情感淡薄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情商。

同时在课件的设计中,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加入情景问题,使之真正起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的作用。

4、教师观念滞后,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信息技术教学软件,如果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进行设计,学生将会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除了人灌外,还要加机灌、网灌,肯定将学生“灌死”,学生没有主动参与的余地,更谈不上创新与实践。

教师应明确应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不等于应用了先进的教学思想、理论,要适时更新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

其次,必须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教师要熟练掌握上机技能,运用网络资源制作网业、课件。

当然,操作、运用也不是单方面的,它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