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7462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复习提纲.docx

《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复习提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复习提纲.docx

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复习提纲

历史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地点()、

内容(

─见课本P2

(2)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了

的作用。

(3)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及其涉及重要事件:

1946年--1919年--1840年。

2、开国大典:

时间、

主要仪式:

P3毛泽东宣告:

意义: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4、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

()年.人物()

解放方式()目的()

历史意义:

5、

(1)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原因):

(2)目的:

司令:

军队(最可爱的人):

(3)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

①;②;③。

(4)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影响):

①;

②;

(5)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

著名战役。

①英雄们的主要事迹(见课本P9)

②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P9

6、土地改革(年~年底)

(1)原因:

①;

②;

(2)土地改革主要地区:

(3)1950年颁布《》,规定

(4)土地改革的意义:

7、建国初期三大运动:

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共同意义: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年-年):

(1)背景:

(2)目的:

(3)基本任务:

(4)成就:

工业

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形成,和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

(5)意义(影响):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年月,制定了《》。

内容:

性质:

第5课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内容:

对、、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

①原因:

②效果:

意义: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4)三大改造的完成:

①时间──年底。

②意义──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1、中共八大:

(1)时间:

(2)、内容:

P27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3)意义: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探索中的失误:

(1)时间:

(2)原因:

(3)表现:

以、、和“为标志的“”错误泛滥。

(4)影响:

(5)教训: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

,,

,。

他们的主要事迹见课本P29~P31。

值得我们学习品质:

第7课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10月)

(1)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2)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

文革期间,国家主席遭到迫害,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3)文化大革命开始标志:

结束标志:

(4)1967年2月前后,老一辈革命家在不同的会议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被诬蔑为“”。

(5)年月日,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之后、先后出来主持工作,经济形势有所好转。

(6)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年月,和等代表代表党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7)性质: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

(8)教训和启示:

1、国家要从实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依法治国。

3、坚持党的领导和民主集中制。

9、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或经验?

此时期工作中的严重失误又有哪些?

对比成就与失误,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成就或经验:

①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56年,中共八大为社会主义探索开启良好的开端。

严重失误:

①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③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的泛滥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启示:

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立足本国国情;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国家要从实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依法治国。

3、坚持党的领导和民主集中制。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①;

②;

③。

(2)内容:

P39

①思想上、;

②政治上、;③组织上、。

(3)影响:

P39

①;

②;

③。

2、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1)背景:

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践踏,广大人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了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2)成就:

1982年颁布了《》,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

此后,又颁布了《》和《》等一系列法律。

(3)意义:

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

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路迈进。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开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从开始,1978年,村18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2)影响:

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3)乡镇企业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到什么积极作用?

4、国有企业改革:

(1)开始:

从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

(2)主要内容:

①;②;③。

(4)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的目标,国有企业开始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组、联合等,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了步伐。

(3)效果: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5、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开始──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2)对外开放的扩大──开放、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开发区。

浦东开发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3)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6、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①;②;③。

总之

(2)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

①内容──特区姓“社”不姓“资”。

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发展才是硬道理。

②影响──。

(3)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年,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年,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1、民族团结:

(1)中国由个民族组成,各民族在政治上形成、的关系,并逐渐形成、的格局。

(2)政治上:

实行

提出时间:

意义:

2、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中央人民政府实行的政策。

具体表现:

世纪年代,西藏完成民主改革,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成为我国重要的牧区。

内蒙古自治区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

成为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2、香港和澳门回归:

(1)“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后,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目的是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祖国的最后统一。

(2)“一国两制”的含义:

(3)实行“一国两制”意义:

(4)年月日,中国恢复对香港的行使主权,年月日,中国恢复对澳门的主权。

英、葡政府同意把香港、澳门归还给中国说明: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5)港、澳回归祖国的意义:

3、海峡两岸的交往:

(1)我国的对台湾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

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解放台湾的思想;

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又形成了“\”的对台基本方针;

1995年,江泽民又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促进和平统一的,成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①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放弃“三不‘政策;

②九二共识:

1993年,会长和董事长在举行第一次会谈,史称两会将写入协议,;

③20;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③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④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⑤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

一、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是,后来相继建立了、、和舰队。

2、年我国自行研制了导弹驱逐舰,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

20世纪90年代,我国海军已经由、、、、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

3、人民空军是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

4、年,我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主要担任任务。

二、新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

1、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的外交政策。

2、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中国同等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美国对中国采取态度,实行政策,并对中国沿海实行。

3、1953年底,接见代表团时提出了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内容包括:

意义:

4、年在亚非国际会议(又称“”,)上,提出“”的方针。

这一方针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

①;②。

5、年,总统访华。

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

6、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关系正常化(见课本P81《中美建交公报》)。

7、1971年10月25日,第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新中国终于重返联合国。

意义:

11、课本P86页《乔的笑》

8、1972年,日本首相访华,中日建交。

9、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简称会议)在上海举行。

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

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10、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

原因:

①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②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③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11、列举建国初期、50年代、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上取得的成就。

列举周恩来在外交上的主要贡献。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和文化

一、科学技术的成就

(一)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核技术领域:

①年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

②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2)航天技术领域:

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

2003年,“”载人飞船成功地将宇航员杨利伟送上了太空。

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又成功地将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了太空。

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又成功地将宇航员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送上了太空,并进行了太空漫步(翟志刚)。

(3)杰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

邓稼先、袁隆平(学习他们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2、籼型杂交水稻

(1)培育者: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1973年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2)启示:

知识是最大的财富,也证实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

1、“863计划”(见课本P94):

确定把、、、、、、等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

1996年又将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20世纪末,人类进入高度的时代,以为主要特征的正在改变着世界。

(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浏览新闻、查阅资料、发电子邮件(E-mail)、通话、购物、上课、看病

(3)影响:

①正面:

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

②负面:

网络的不健康也会给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如:

在网上浏览不良信息,有的超时无节制上网,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等。

第七单元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迁:

(1)主要变化:

衣:

改革开放前凭布票供应,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中山装、解放装。

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服饰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

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未解决温饱。

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住:

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较差,多数是茅草房、土坯房、大杂院。

改革开放后有很大变化,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改善。

行:

改革开放前公交车、自行车是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

改革开放后出租车、私家车开始成为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旅游坐飞机也不稀罕。

用:

改革开放前主要的高档消费品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录机(旧四大件)。

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新四大件)在家庭中日益普及。

(2)变化的原因:

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的变化:

从前的“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

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

3、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也迈开了步伐。

(3)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

①两次会议的相同点:

都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②两次会议的不同点:

实施的情况及影响不同。

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正确的路线没有得到坚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

7、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同点:

①土地改革是1950年开始,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农业合作化是1952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在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

人民公社是在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政社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在实行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

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重摧残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