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博物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736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博物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广东省博物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广东省博物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广东省博物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广东省博物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博物馆.docx

《广东省博物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博物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博物馆.docx

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

 

新馆介绍:

广东省博物馆新馆是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三大文化设施之一。

新馆占地面积4102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6980平方米。

建筑总高度为44.5米,地下1层,地上5层。

位于广州市核心商务区珠江新城中心区南部,西面是广州大剧院和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北与广州图书馆新馆相邻,南濒秀丽的珠江,隔江与海心沙市民广场相望。

环境优美,交通可达性好。

四座文化设施并列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花城广场上,与中央林荫大道、滨江绿化带共同形成广州文化艺术广场,将构成广州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馆运用“宝盒”的设计理念,采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承载巨型钢桁架悬吊结构体系。

新馆的巨型屋面钢桁架整体滑移总重量达8700吨,是目前世界重量最大的钢结构高空滑移工程。

由于展馆是由巨型钢桁架悬吊出来的,中间没有一根结构柱,为陈列展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新馆陈列展览以广东历史文化、艺术、自然为三大主要陈列方向,在展陈内容编写上遵循功能、经济、创新、信息、科技、艺术、合理的原则,反映了岭南文化的独特个性和广东省博物馆的馆藏水平。

新馆实行全方位的智能化管理,包括安全防范、设备管理、信息通信、网络应用和音视频等智能化系统。

文物库房和部分展馆实现恒温恒湿和气体消防。

 

展览介绍

“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厅面积4000多平方米,共展出文物一千五百多件/套,照片三百多张。

作为新馆三大基本陈列之一,该展通过文物、图片、油画、雕塑、模型、多媒体、复原场景等丰富的展陈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观众展示了广东从马坝人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文化变迁。

其中长达四十米的猎德龙舟、迄今发现的国内唯一一套广州外销壁纸、雕工精湛的象牙雕镂空提盒、国内罕见的詹天佑亲笔签名的《京张路工摄影》相册等都是该展览的亮点。

陈列部人员始终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秉承严谨科学的态度,结合专业人员对广东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在内容的编排和组织上充分体现

展览中,北宋的《群峰晴雪图》与南宋陈容的《墨龙图》堪称镇馆之宝。

而元人的《黄鹤楼图》和《竹石图》,无论是艺术水平还是历史价值都相当高。

广东省博物馆所藏历代书法是馆藏文物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时代上看,最早可上溯到北魏、隋唐和宋人的写经。

眀元以降,直到近现代,均有书法名家作品庋藏,精品甚多。

从地域上看,既有活跃于主流书坛的书法名家,也有代表广东书法风貌的岭南名家,体现出广东省博物馆所藏书法的地方特色。

馆藏历代陶瓷展览

展览以中国陶瓷发展历程为线索,以馆藏陶瓷文物为依托,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中国陶瓷从产生、发展、到兴盛的历史。

展览近300件文物,从工艺的进步、器物的演变和对外贸易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面貌。

陶瓷展厅共800多平方米,展览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初见窑火——陶器的起源与瓷器的滥觞”,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器,展现陶器和瓷器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的概况。

第二部分“瓷国崛起——陶瓷的发展期”,展示了隋唐至宋辽金这一历史时期,中国陶瓷迅猛发展的面貌,全国各主要著名窑口,以及辽瓷、金代瓷器等。

第三部分“各领风骚——陶瓷的鼎盛期”,反映了元、明、清时期中国古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的面貌。

此部分除了展示全国各重要窑口如龙泉窑、德化窑、磁州窑、宜兴紫砂等器物外,着重展示了景德镇窑瓷器的辉煌——青花瓷、颜色釉瓷、釉里红、粉彩瓷等各领风骚,官窑与民窑制品争相辉映。

第四部分“南国明珠——广东陶瓷的发展历程”,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各个历史时期,着重介绍广东古代陶瓷的发展历程及其外销的状况,力图全面反映广东陶瓷发展的历史和地位,以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端砚艺术展览

展示面积达600余平方米,展出馆藏端砚近200方,作为内容的延伸,展出其它品类材质的砚台、端石石材以及文房用具。

展览围绕着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三个主题,深入浅出,叙述通俗,力求使观众对端砚及砚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关注和兴趣。

展览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砚林回溯”,概要介绍砚的源流、端砚的发展历史和时代特色。

第二部分“石质粹美”,对端石独特的自然属性加以介绍。

第三部分“神工鬼斧”,从工艺流程、雕刻技法、砚形砚式、装饰题材、因材施艺五个方面对端砚的工艺加以展示介绍。

第四部分“镌诗题铭”,以50余件明清时期镌有铭文的端砚,展示更加深沉的砚文化内涵。

潮州木雕艺术展览

展览分源流篇、制作篇、艺术篇、器用篇、欣赏篇,展出木雕实物200多件(套),品类丰富,精品叠出,如场面宏阔、精细入微的描金漆画诗经意境图大寿屏,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圆雕蟹篓,还有造型独特、精雕细刻的神龛、神亭、神轿、薰炉罩、馔盒、糖果架、纸煤筒……琳琅满目,多姿多彩。

广东博物馆充分利用高大宽敞的展厅空间,逼真地复原传统潮汕民居的厅堂、卧室、书房等场景,生动地再现了木雕制品在潮汕民间传统社会生活中的陈设应用,让观众在浓郁的潮汕文化氛围中赏心悦目地观赏、流连,充分领略到潮州木雕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广东省自然资源展览

《粤山秀水丰物岭南——广东省自然资源展览》是广东省博物馆最重要的固定陈列之一,在近4000平方米、高度由8米到22米的高大空间内,将地质地貌、矿产、宝玉石、中草药、陆生野生动物、海洋生物、古生物共7个主题展览纳入其中,展线总长度达到1221米,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广东省的自然资源及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一、“我们的家园——地质地貌馆”利用大型模拟景观、大型背景画和在显示屏上不断滚动展示的高清地貌图片,形象地展示出广东的丹霞山、湖光岩、西樵山、阳春、深圳大鹏半岛、封开、恩平等七个国家地质公园和七星岩、鼎湖山、罗浮山、莲花山等景貌,并重点展现了广东最具代表性的丹霞、岩熔、海蚀遗迹、火山、花岗岩奇峰等地质地貌,使观众在“游览”广东名山秀水的同时,获知相关的地质地貌常识。

二、“我们的宝藏——矿产资源馆”实际与“地质地貌馆”同处一个空间,前者的展柜被巧妙地嵌入在模拟的大型山体之中,恰似埋藏于山体中之宝藏,与展览所要表现的主题有着相互呼应之妙趣。

展览通过矿石标本、矿山图片、趣味模型、漫画等形式向观众介绍了广东特有的矿产资源以及这些资源的重要用途,使观众对广东的矿产资源产生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意识到矿产资源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石之精灵——宝石馆”是在形式上与新馆独特的建筑外形相呼应的展厅,真正体会到“盛满珍宝的宝盒”的意念,使观众在欣赏精美宝玉石的同时,了解相关矿物的知识。

展览中以宝玉石原矿、琢型宝石、玉石雕件和相关文物对应展出的形式着重介绍了宝石、玉石、有机宝石、人工宝石及文房石等,同时突出介绍了广东在宝玉石生产、加工、贸易等方面的龙头地位。

四、“岭南本草——中草药馆”通过百余件腊叶标本、包埋标本、塑化标本等不同类型的标本,展示了作为全国中医药材主产区之一的广东所拥有的岭南道地药材和民间药材,使观众初步了解何首乌、巴戟、沉香、春砂仁、广陈皮、广佛手、广藿香、穿心莲和化州橘红等独具特色的“南药”,并通过广东医事、百草堂等场景使观众了解广东独特的中医药文化,以及广东中药老字号企业文化,反映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五、“陆生的动物居民们——陆生野生动物馆”中重点向观众介绍了地处热带、亚热带,具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广东所拥有的丰富而独具岭南特色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

展览分为山地森林生态景观,灌丛、田间、草地景观和湿地景观三个大部分,每个部分采用大量的剥制和模制标本,与相应的生态环境相结合,给参观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展览中还加入了多个知识窗、趣味园和互动问答等项目,在调动观众兴趣的同时传授各种小知识,并使观众更加意识到人类与野生动物朋友们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六、“海洋动物世界——海洋馆”利用新馆特有的大空间,营造出辽阔深邃的海洋环境,展示了拥有全国最长海岸线的广东所具有的丰富海洋动物资源。

展览特别选取了几种大型海洋哺乳动物、30多种海洋硬骨鱼类和20多种海洋软骨鱼类、大量的海洋爬行动物和海洋无脊椎动物等几大类最具代表性的海洋动物,采用剥制标本、骨骼标本、漫画、图片和多媒体等多种展示形式,将观众带入一个生动的海洋动物世界,穿插其中的趣味园和知识窗等寓教于乐,使观众快乐收获知识

七、“探寻消失的生命——古生物馆”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线索,以各地质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化石和以恐龙为代表的大型古脊椎动物骨架标本为载体,结合复原图、科普漫画和多媒体等表现形式,详细讲述了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物,从无到有,从海洋到陆地的漫长演化与发展历程。

向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古生物发生、进化和消亡的知识平台,呼唤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镇馆之宝

“一石三砚”之首——千金猴王砚

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年代:

晚清

展出情况:

公众开放

端砚历来被视为“文房四宝”之一,广东的“一石三砚”更是名闻天下,世所罕见。

三砚之中,又以千金猴王砚为首。

一石三砚,每一方都酷似一只动物之形,为大自然的天然造化,世上奇观。

这三方砚中,一方似猴,为千金猴王砚;一方如鹤,为鹤砚;一方像卧牛,为青牛砚。

现广东省博物馆收藏了其中的千金猴王砚和鹤砚,另外一尊青牛砚始终不见踪影。

千金猴王砚为三大名砚之首,长25·5厘米,宽17·6厘米,长方形,质地细腻温润,娇嫩如小儿肌肤,砚堂内有大片鱼脑冻(石品花纹的一种),四周以火捺等色彩环绕,形成一只蹲着的猕猴图案,甚至眼、鼻、嘴和前足都清晰可见,非常逼真,所以由此得名。

一石三砚颇有由来。

清朝张之洞做两广总督时,他有名何姓顾问在肇庆主持开发大西洞,得到一块上等石料,遂请名匠依形制作了这三方砚台。

这种天然的名石与能工巧匠的雕刻,使得这三方砚台成为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品。

千金猴王砚边刻有“光绪壬辰禺山何氏闲叟珍藏”,原为张之洞幕僚何蓬洲及后代珍藏。

由于名声实在太大,许多人都想得到,抗日战争中,何氏后代将砚卖给一位古董商,后又辗转到了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之手,日本投降后再为接收大员所掠夺,后再度流落民间。

上世纪50年代,收藏该砚的主人将其卖给一位姓邓的先生,中山大学商承祚教授得知后立即买下此砚,后再转让给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最终落户省博物馆。

其它珍品

信宜铜盉(西周):

1974年出土于广东信宜,是广东省首次发现的西周青铜盉。

铜盉的出土为研究中国岭南地区秦汉以前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为广东出土的古代最精美的青铜器之一。

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元代):

元青花人物瓷瓶存世稀少,据说大概只有300件,并且2/3流失海外。

这件器物内口沿绘一周缠枝花纹,腹部主体纹饰为人物故事图,足壁是如意纹。

青色花调淡雅,胎细白,釉汁滋润,白中闪青,在瓶底釉下书写了青花“又”字。

陈容《墨龙图轴》(南宋):

《墨龙图》是南宋画家陈容的绘画精品,代表南宋时期画龙的最高水平。

用两幅绢拼接而成,绢质和色泽十分完好,画面描绘的是一条飞龙腾跃云天的景象。

陈容的作品真迹流传下来的并不多,有两件流失海外,这件《墨龙图》轴是了陈容最大、最精彩的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阳春孔雀石:

中国孔雀石资源主要分布在广东与湖北,现已停止开采。

广东阳春石菉孔雀石开采于清代,储备量居全国之首。

该孔雀石块体硕大,为目前国内博物馆所藏的最大一块孔雀石。

该孔雀石集钟乳柱状、结核状、葡萄状、洞体等形态于一身,呈翠绿、墨绿及粉绿色,具明显丝绢光泽与绒毛状质感,体大、质优、形美,非常罕见。

青玉镂雕龙穿牡丹钮(元):

玉钮以新疆和阗青玉立体镂通琢成,钮呈椭圆形柱状,留皮巧色牡丹龙纹,牡丹花盛叶茂,五爪龙纹双鹿角,粗眉大眼,张口露齿,毛发后披,龙身盘绕穿行于牡丹花草丛中。

为目前所知国内博物馆馆藏最大的玉钮,堪称“钮王”。

景德镇官窑胭脂红釉罐(清·雍正):

胭脂红釉是以黄金为着色剂的低温粉红色釉的一种,含金量大约万分之一,极为珍贵,清康熙末年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故又称洋红。

胭脂红釉器全部是官窑制品,至清末一直都有生产,但以雍正、乾隆两朝最精。

德化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