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国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7317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明清国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元明清国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元明清国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元明清国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元明清国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明清国文.docx

《元明清国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明清国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元明清国文.docx

元明清国文

第六章 元明清国文

教学要点:

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主要特色及重要的作家作品;掌握四大古典小说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了解明清时期其他重要的小说创作;了解明清诗文的重要流派。

第一节 元明清及近代国文

一、元明清文学概说

(一)元代文学

1、元代戏曲的繁盛

(1)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

蒙古贵族的爱好对元杂剧的兴盛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大部分有才华的知识分子都从事戏曲的创作。

(2)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结构:

一本四折,前加楔子(有的剧目是多本的)

曲词及演唱特点:

元杂剧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一韵到底。

宾白:

分为散白和韵白。

科:

演员的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

角色:

旦、末、净、外、杂五大类,每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

(3)元杂剧繁盛的表现

创作数量颇多,作家众多,戏剧题材广泛,展示了元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戏剧演出频繁,拥有大量观众。

2、关汉卿与王实甫的杂剧成就

3、元代散曲

(1)散曲元代新的韵文题材,继承我国古典诗歌传统,还吸收俚歌、俗谣及说唱、戏曲等形式,形成独特的诗歌形式。

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数两部分。

(2)散曲作家

关汉卿:

〔南吕•一枝花〕套数。

马致远:

套数[双调•夜行船]《秋思》和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

张养浩: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睢景臣: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4、元代诗文

(1)元代诗歌

元前期北方诗人主要有刘因、杨宏道等,元代初年在诗坛上活动的主要是一批宋金遗老。

诗风清淡古朴,豪放自然。

南方诗人中以刘辰翁、方回、赵孟頫等为代表,追求清丽婉约。

元代中期,北方的姚燧、曹伯启,南方的袁桷、胡炳文等,风格清丽遒壮。

稍后的诗人有被称为“元诗四家”的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

末期以王冕、杨维桢为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元代涌现出的一批少数民族诗人。

如回族诗人萨都剌。

(2)元代词坛

元词分为宗苏、辛和宗周、姜两派,北人多学苏、辛,如刘因、萨都剌;南人多学周、姜,如张翥。

(3)元代散文

无所开创,成就平平。

除早期尚有真情之作,延祐恢复科举后多空泛论说之作。

(4)萨都剌与《早发黄河即事》

(二)明代文学

1、流派纷呈的明代诗文

(1)宋濂:

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擅长散文,尤其是传记。

(2)刘基:

最有影响的是寓言体散文,代表作为《郁离子》。

(3)“吴中四杰”:

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4)明初后著名文学流派

台阁体。

茶陵派。

前七子(弘正七子)。

后七子(嘉靖七子)。

唐宋派。

公安派。

竟陵派。

复社。

2、明代戏曲与《牡丹亭》

(1)明代戏曲概况

明代戏曲前期糟粕多于精华,遗流压倒正气。

后期戏剧发展繁荣,出现不同的戏剧流派,影响最大的有两派:

吴江派,代表人物是沈璟;临川派,代表人物是汤显祖。

(2)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

二十一岁时中举,文名渐隆,然屡应会试不第。

直至三十四岁中进士。

汤显祖的人生态度有两点是最显著的:

一是积极用世、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一是沿着李贽所代表的方向,强烈反对程朱理学对人性的桎梏。

(3)《牡丹亭》

杜丽娘形象及意义:

杜丽娘是一个具有至情、执着于的理想的女子。

她热情、大胆、坚定不移的追求理想的爱情,具有不达目的死不罢休的精神。

是封建社会后期具有现代爱情性质的新女性,也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首先是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次是运用幻想的手法。

第三,曲词典雅华丽,写景、虚实、抒情和谐的统一在一起。

3、“三言”“二拍”与明代拟话本

(1)拟话本

案头文学形式,是文人整理、模拟宋元话本形成的白话短篇小说,其结构特点与画本相接近。

(2)拟话本内容的时代特色

城市生活成为小说的重要题材;市民成为小说的主要角色;市民思想在小说中得到较多地反映。

(3)《三言》:

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

作者是冯梦龙。

《三言》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三言》的艺术特色

(4)《二拍》:

《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作者凌濛初

《二拍》的思想基本与《三言》一致,但有所突破,艺术性不及《三言》。

(三)明代长篇小说

(四)清代文学

1、清代诗文

(1)清初诗文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其他作家:

钱谦益、吴伟业。

(2)清代中期诗文

诗歌:

诗坛大体沿着清初尊唐、宗宋的路子,出现了尊唐的“格调派”、宗宋的“肌理派”。

当然,与以上两个强调“道统”的诗派截然相对,还出现了继承晚明以来主情传统的“性灵派”。

沈德潜做诗注重“格调”,效法汉魏盛唐。

散文:

此时出现了重要的流派是清代中叶的“桐城派”。

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

(3)清代后期诗文

2、清代戏剧与“南洪北孔”

清代戏剧形式仍分为传奇和杂剧。

(1)李玉与苏州剧作家。

(2)李渔与《闲情偶记》。

(3)洪昇与《长生殿》。

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现出祸福相倚、乐极哀来、荒淫误国等“垂戒”之意,寄寓着深沉的民族意识和兴亡之感。

全剧采用复线结构,出色地动用了对比手法,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4)孔尚任与《桃花扇》

第一个以戏曲的形式,展现了明末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评价了南明的历史,艺术地总结了这一段历史教训。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在戏剧结构上,通过侯、李的爱情线索,尤其是通过象征他们的爱情命运的一把扇子,把一部包括了南明兴亡史庞大内容的戏剧情节,有机地贯串在一起。

善于塑造人物形象。

3、《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及其他小说

(1)《聊斋志异》

蒲松龄的生平与创作:

蒲松龄在科举道路上很不得意,是一个典型的乡村知识分子。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歌颂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

抨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

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歌颂人们群众的反抗。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第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第二,人物个性鲜明。

第三,结构严谨、工细绵密。

第四,写景逼真,画面鲜明,形成一种气氛、境界,烘托人物性格。

第五,文言和白话和谐统一。

(2)《儒林外史》

吴敬梓的生平和思想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首先,揭露儒林群丑热衷科举功名的丑态,表达对科举制度的严峻批判。

其次,描写了新的理想人物,通过他们表达对新社会的憧憬。

《儒林外史》在艺术上的创造性:

第一,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风格。

第二,“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结构。

第三,“穷形尽相”、“真伪毕露”的语言。

(五)旷世杰作《红楼梦》

(六)近代文学

1、文学艺术的东学西渐

20世纪初,西方学术的文学艺术作品大量介绍到中国,为中国文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异域之风。

林纾是向国内读者介绍西方文学的先驱,为中国翻译文学开辟了道路。

2、近代诗歌与黄遵宪“诗界革命”

近代诗坛最有成就的诗人是龚自珍。

与龚自珍齐名的是魏源。

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

3、“谴责小说”的风行

20世纪初,受“小说界革命”的影响,先后出现了一批抨击时政、揭露官场黑幕的小说,被鲁迅称为“谴责小说”。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

二、关汉卿与王实甫的杂剧成就

(一)关汉卿的生平、思想

1、关汉卿(1229——1307),名不详,号已斋叟,大都人,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仕进无门的情况下,放下士子的清高,转而以开阔的胸襟,“偶倡优而不辞”。

2、关剧思想内容

(1)反映社会矛盾,揭露社会黑暗。

(2)他的描写妇女生活和斗争的戏剧,突出再现她们的勇敢和机智。

3、关剧的艺术成就

他的剧本,无论是选材与剧情安排,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语言的运用,都很重视舞台演出效果,适应观众的欣赏心理,以生气勃勃的艺术活力,表现出新鲜的社会意识与人生追求。

4、《窦娥冤》

(1)《窦娥冤》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窦娥性格特点。

(二)《西厢记》的成就

1、《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全剧通过描写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爱情婚姻自由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尤其是作者明确地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理想,更是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

2、艺术成就

第一,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崔莺莺:

剧中最成功的艺术形象,反抗封建礼教的典型。

张生是一个对爱情执着专一的“志诚种”。

红娘是剧中最为活跃的角色,也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为成功的婢女形象。

第二,突出、强烈的戏剧冲突。

第三,细腻的心理刻画。

第四,曲词华美富有意境。

三、明代长篇小说

(一)《三国演义》

1、成书过程

以民间流传、集体创作为基础,由一个文人加工集大成。

作者罗贯中。

2、内容和思想倾向

(1)《三国演义》的基本倾向:

拥刘反曹。

(2)宣扬忠义思想。

(3)十分崇尚智慧。

3、《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史料处理原则,使小说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2)善于描写战争。

第一,宏伟壮阔的艺术结构适合描写错综复杂的战争。

第二,善于写出不同战争的特点来。

第三,善于描写战争中的斗智,情节曲折生动。

第四,善于揭示英雄人物在战争中的内在威力

第五,描写战争时能将波澜壮阔的大场面与意趣横生的小场面穿插交织,使整个小说疏密相间。

3、人物形象的刻画:

基本上是个性化的,也有类型化的倾向。

4、语言方面:

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二)《水浒传》

1、成书过程

以历史作为根据,作者施耐庵。

2、《水浒传》的思想意义

(1)《水浒传》是一部正面反映和热情歌颂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

(2)《水浒传》也是一部忠义思想的颂歌。

(3)《水浒传》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掺加进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

3、《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善于刻画人物。

(2)完整严谨而富于变化的结构。

(3)活泼灵动、惟妙惟肖的语言。

(三)《西游记》

1、成书过程

在丰厚的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取经故事发展至成熟、完满的境界,出现了通行百回本《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

2、《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1)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

(2)热情歌颂了孙悟空与神佛妖魔、艰难险阻顽强战斗的斗争精神;批判了唐僧对恶势力屈服妥协所表现出的软弱无能。

3、《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1)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首先是真实性和奇幻性的统一。

其次是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2)完整而严谨的结构。

(3)善于运用讽刺手法,使文章妙趣横生。

(4)生动形象的语言。

(四)《金瓶梅》

1、世情小说:

明清时期以家庭生活、婚姻爱情为题材,反映世态人情的长篇小说。

2、《金瓶梅》的书名及作者

《金瓶梅》的书名,乃是由小说中的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的名字合成。

全书的背景安置在北宋末年,但它所描绘的世俗人情,所反映的则是明代的社会现实。

《金瓶梅》的作者是谁,迄今仍无定论。

3、《金瓶梅》的主要价值

(1)全面而深刻的暴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和黑暗,客观上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2)艺术价值

是文人独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标志着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飞跃发展。

不是写超人,而是写凡人。

塑造人物的个性,避免了类型化的缺陷。

网状结构。

熟练的运用方言口语。

4、重大缺陷。

四、旷世杰作《红楼梦》(面授1学时,自学2学时)

(一)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创作

1、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

他生于繁华,终于沦落,在大起大落的生活巨变中,曹雪芹也由贵族世家的纨绔子弟成长为封建阶级的叛逆者。

(1)曹雪芹的家世。

(2)曹雪芹的生平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幼年时期。

第二时期为愤世嫉俗,豪放不羁的青壮年时期。

第三时期为“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晚年时期。

2、《红楼梦》的创作及版本

(二)《红楼梦》的内容

小说在内容上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的复杂,二是书中强烈的悲剧气氛。

1、贾宝玉形象

(1)贾宝玉叛逆性格形成的条件。

宝玉,没大沾染恶习,不太接受正规的封建教育。

大观园的女子对他的影响很深。

(2)贾宝玉叛逆性格的主要表现。

憎恶没有自由的富贵之家。

要求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

要求男女平等,反对男尊女卑。

反对程朱理学,反对三纲五常。

要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

2、宝黛爱情的特点及其悲剧原因

宝黛爱情知己之爱,不是限于一见钟情。

宝黛结合是两个叛逆者的结合。

黛玉:

具有强烈的自尊与自强。

纯洁、脱俗而富有诗人气质。

从不看重功名富贵。

反对以“门当户对”、“父母之命”为条件的封建婚姻。

宝黛爱情的实现更为艰难,其间的斗争更为错综复杂,所表现出的叛逆性格也更为坚决。

(三)《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1、创建了体大义丰、恢宏精美的叙事结构。

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和贾府的由盛而衰为线索,把众多人物和复杂、纷繁的事件组织在一起,这些人物、事件交错发展,彼此制约,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艺术结构。

2、塑造了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1)《红楼梦》描写了人物性格的多样化、复杂性。

(2)《红楼梦》写出了人物之间的差异性。

(3)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人物。

《红楼梦》善于把人物放在特定的艺术气氛里,来烘托出人物的内心情绪。

运用个性化的肖像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出神入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3、展示了典型逼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红楼梦》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在蕴含历史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集中性方面,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4、形成了简洁纯净、雅俗相生的语言风格。

《红》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经过作家的提炼加工,形成简洁而纯净,准确而传神,朴素而多采,自然流畅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的文学语言。

第二节、元明清及近代国文选读

早发黄河即事

作品分析:

萨都剌(1300——?

)字天锡,号直斋,答失蛮氏(回族)。

其祖父徙居河间,萨都剌则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

萨都剌泰定四年(一三二七)中进士,授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历南台掾、宪司照磨、经历等职,后入方国珍幕,卒。

为官清正,曾有发廪赈灾、救助难民、禁止巫蛊、移风易俗等政绩。

萨都剌博学能文,兼善楷书。

他宦游多年,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不少作品富于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

后人曾推崇萨都剌为“有元一代词人之冠”。

著有《雁门集》。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天风环佩”。

 

寿阳曲远浦归帆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作品分析:

马致远(1250?

——1321?

),元代著名的杂剧家。

大都(今北京)人。

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详。

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

曾任江浙行省务提举。

马致远著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梁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

夕阳西下、百鸟入林,在外劳作的人也大多回家了。

酒店里好像也显得宁静闲适,连酒幌子都不再飘荡。

一切都慢慢地静下去,黑下去,只有几只船儿还未曾靠岸,可能是晚归的渔船,也可能是赶路的航船,但送来的只有橹声和灯影。

渔人散落的居所沿水分布,空气里弥满着花香,连水好像也变得香了。

当一切都归于无声时,小桥流水旁卖鱼人也溶于夜色之中,一切都浸入了止水般的恬静和宁谧。

全曲仅用二十七个字便写出了江南渔村的闲适生活。

元代西揭斯写有《远浦帆归》诗:

“冥冥何处来,小楼江上开。

长恨风帆色,日日误朗回。

”该诗描绘的是一幅思妇候门的场景,表现闺怨的主题。

马致远的这支小令,描绘的是一幅江村渔人晚归图,表现出向往宁静生活的主题。

全曲境界清淡闲远,远浦,酒旗,断桥,茅舍,远景近景,相得益彰,显得清疏而又淡雅。

西厢记(节选)

作品分析:

《西厢记》共有五本二十一折。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正处于全剧之中央。

在它的前面,第一本是崔张爱情的第一阶段:

佛殿奇逢、墙角联诗、道场惊艳,这时的爱情尚属朦胧阶段;第二本:

孙飞虎围寺、白马将军退敌,促使婚姻在望,老夫人赖婚,好事多磨;第三本中,男女主人公把已公开的爱情转入地下,外在机会得而复失,最大的障碍也已明显,且看男女主人公如何行动。

第三本所有的“戏”,正做在这一点上。

崔张爱情是在知书擅艺的男女青年之间展开的。

第三本剧情的开展始终围绕着一个“简”字:

寄简、闹简、赖简、酬简。

崔张之间以符合他们身份教养的特有形式进行着他们的地下爱情:

情书往返、诗文酬答,互通心音。

这在一般剧作家看来,并无什么文章好做,而在戏剧大师王实甫那儿,却将戏做足,剧情演进跌宕起伏,令人叹赏不已。

老夫人赖婚后,不顾张生的连连责问,拂袖而去;张生只得跪求红娘,红娘令其月下操琴,给烧香的莺莺倾诉衷肠。

听到琴声的莺莺如痴如醉,长吁短叹,心驰神往:

“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中”。

这神情全摄入红娘的眼帘。

因而第二天(三本一折),红娘即将此信息传递给张生:

“俺小姐至今脂粉未曾施,念到有一千番张殿试”。

当张生写了一封情书拜托红娘转达时。

红娘信心十足:

“放心波学士我愿为之,并不推辞,自有言词。

只说道‘昨夜弹琴的那人儿,教传示’。

三本二折的镜头对准的是莺莺小姐的闺房。

即[闹简]一折,写红娘探望张生病情回来带来了张生的一纸情书,红娘到小姐处,忽然改变了主意,没有立即出示信件,更不提“弹琴那人儿”,而是把简帖儿放在妆盒儿上,让小姐自己去发现。

她用“背躬”向观众剖白自己的顾虑:

“恐俺小姐有许多假处”。

她躲到旁边观察动静。

不出所料,小姐果然作起假来:

(旦怒斥)红娘!

(红娘做意云)呀,决撒了也!

”小姐“厌的早圪皱了黛眉。

”(旦云)“小贱人,不来怎么(红唱)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的呵改变了朱颜。

”我们从小姐看简书那“孜孜”“颠来倒去”的劲和“厌的”发作“变了朱颜”相对照,会发现莺莺这是以攻为守假意为之。

汤显祖说:

“三句递伺其发怒次第也,皱眉,将欲决撒也;垂颈,又踌躇也;变朱颜,则决撒矣。

”王实甫真是妙笔生辉,写心理变化可谓细腻深刻。

接下来(旦云)“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

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贴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种东西?

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

莺莺发怒,声称要告诉老夫人,将这传书递简人的腿打折了。

这表面上的虚张声势,被红娘看破了,于是以假攻假,很快化被动为主动:

“小姐将我去,他着我将来,我不识字知他写着什么?

”并据理力争,“分明是你过犯,没来由把我摧残;使别人颠倒恶心烦,你不惯谁曾惯?

”反守为攻,“姐姐休闹,比及你对夫人说呵,我将这简贴儿去夫人行出首去来”。

(旦做揪住科)“我逗你耍来”。

小姐看势头不妙,只好改口,红娘却不让步“放手,看打下下截来”。

这表面上看莺莺好像“输了”,她没斗过红娘,可实际胜利者仍是莺莺,因她试探成功了,红娘并没在老夫人那里说什么,认为红娘还是个不错的“信使”。

红娘“我不识字”一言提醒了她,莺莺接着耍了个花招:

写一首情诗要红娘传递,却说是一封绝情书。

红娘埋怨小姐,担心张生,一路絮絮叨叨再来书房。

当莺莺的小诗在张生嘴里变作“公开的情书”之后,红娘这一气非同小可:

“几曾见寄书的颠倒瞒着鱼雁”,热心的红娘决心撒手不管、冷眼旁观了:

“看你个离魂倩女,怎发付掷果潘安”。

红娘等着看一场好戏(观众们也等着看这场好戏)。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作品分析:

李贽(1527—1602),明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

原名林载贽,号卓吾、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龙湖叟等。

福建省泉州人。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在文学方面,李贽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

 

满井游记

作品分析:

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有《袁中郎集》。

《满井游记》是袁宏道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文章开头写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这样的天气,对于一个不出游的人而言,并无不妥,可是,对于一个不想“局促一室之内”的人而言,这就是一种痛苦,于是,作者竟不惜“冒风驰行”,可惜,每次都“未百步辄返”。

这一段,作者从城中“余寒犹厉”的景物入手,将他的这种迫切出游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天气有了变化,“廿二日天稍和”,有了前面的铺垫,出现了这样的好机会,理所当然,“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作者在这里看到了与城中截然不同的景色: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与其说这是作者当时心情的写照,不如说是对满井景物的一次高度概括。

有了这次的整体描写之后,作者就详详细细地对他所看到的种种景物进行充分描写。

河水、山峦、杨柳、田野、曝沙之鸟和呷浪之鳞等六个方面的自然景物和“如脱笼之鹄”的游人就一一展现出来了。

关于河水,他从状态、颜色、形态等方面进行描写:

“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这样的河水像什么?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山峦也有别样的情趣,它不再是冬天里那种灰扑扑的样子,而是“为晴雪所洗”,干净吗?

当然,不但干净,而且变得漂亮了,“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在这里,作者忍不住运用了形容女性的词语来形容它: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于是,他的那种对山水的爱跃然纸上。

此时,在微风的吹拂下,柳条也有了生命,“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田野里是一片刚刚出芽的麦苗,“麦田浅鬣寸许”,此时虽无法目睹它旺盛而蓬勃的生命力,可是,却能感受到它无法遏止的勃勃生机。

这样的景色,让人觉得清新自然。

在这些美好的自然景物之中,作者注入了自己的愉快感受。

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被作者运用得含蓄而真切。

作者在对自然景物的精彩描写之后,没有忽略对人文景物的描写,此时并不是出游的旺季,所以游人并不多,可是,这不多的游人也足以让你感到热闹非凡,“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这虽非描写景物,却从侧面表现出了这里景物的美丽,不然何以来这些人?

这一笔是恰到好处的烘托。

可是,作者的重点还是对满井的景物描写,在他恰到好处地插入这一笔之后,又继续开始写景,但他不再是描写类似前面的静物之景了,而是写到了天地之间的动物,“曝沙之鸟,呷浪之鳞”,在这充满生机的春色里,它们都具有了人的感受和心情,“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与其说这是“曝沙之鸟,呷浪之鳞”的感受和心情,不如说是作者自己的感受和心情。

有了这样的情绪之后,作者就自然而然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郊外的明媚春色的确是“城居者”所不能知道的。

末段主要是说明写此游记的原因,使得整篇游记结构完整。

不再赘述。

另外,从全文整体结构来看,第一段的描写看似与主题(满井景物)无关,实际是必不可少的。

在第一自然段里,主要描写了北京城中“余寒”景物,运用烘托、反衬手法,作了极必要的铺垫,把作者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只要天气可能,出游已成定局。

欲扬先抑,欲进先退。

这样,才使得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作者顺理成章地出游满井,进而有对满井春色描写的可能。

作者轻易地抓住了北京郊区初春的特点,从水光、山色、柳条、麦田几个方面把满井风光有层次地展开,他并没有用什么色彩来渲染,就像一副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