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一必修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综合测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7199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高一必修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综合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必修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综合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必修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综合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必修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综合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必修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综合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高一必修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综合测试题.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一必修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综合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一必修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综合测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一必修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综合测试题.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一必修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综合测试题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综合测试题

1、选择题

1.

1923年,美国国务卿休斯曾写道:

“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苏维埃制度下,一个国家在经济上必然是空架子。

”因此,“苏俄不能输入和输出大量商品。

”随着1923年后美苏贸易的明显增长,1927年,美国国务院不得不承认“俄国这个市场有容纳美国商品,并给美国工业家带来利益的潜力。

”造成美国对苏贸易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急于开展对苏贸易转嫁经济危机

B.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的影响

C.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强调国家资本主义

D.美苏意识形态的差异逐渐淡化

2.

下表是某国经济增长速度表,以下分析符合的是

A.该表反映出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的巨大成效

B.该表反映了里根践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取得成效

C.该表反映出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

D.该表反映出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迎来新一轮的经济扩张

3.

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为70多个,1931年增至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约占50%。

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

A.打破了原有的经济体制

B.抓住契机推进工业化

C.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

D.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

4.

1918年3月,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建立合作社等具体设想,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

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

A.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B.已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C.主张全面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决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5.

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

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这表明

A.学习苏联成为当时世界潮流

B.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

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

D.苏联“五年计划”成就得到一定肯定

6.

1958年,苏联政府宣布,向西欧国家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向东欧国家降价6%;1962年,苏联政府再次将降价幅度分别调整为55.7%和8.3%。

1963年,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占苏联石油出口总量的89%。

这些做法

A.有利于苏联获得资金和技术

B.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C.推动苏联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

D.支持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反霸斗争

7.

苏联某个时期中央撤销200个管理总局和处,地方撤销93个管理局。

把一部分设立在各共和国境内的中央企业移交各共和国管理。

采取上述工业改革措施最有可能是

A.斯大林时期

B.赫鲁晓夫时期

C.勃列日涅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

8.

布哈林所钟爱的原则是:

“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而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

下列政策符合上述原则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联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新中国计划经济

9.

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代之以“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1967年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这两个口号都

A.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创新性的特征

B.与美苏争霸中苏联居于优势密切相关

C.是“加速发展战略”在改革中的运用

D.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国情的片面认识

10.

1987年底,在苏联各类“非正式组织”达3万多个,到1989年2月,发展到了6万多个,成员有一部分是共产党员。

尤其是‘跨地区代表团”的成立,标志着有组织的政治反对派在苏联议会中出现。

这表明苏联的改革()

A.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B.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改造

C.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已经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11.

1922年3月,列宁指出,俄共要同从小农经济中成长起来的、得到小农经济支持的俄国资本主义进行“最后的斗争”;1923年,列宁则在《论合作社》中重新审视了合作社和农民的作用,要让所有小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这表明

A.改造农业是“新经济政策”主要目的

B.新经济政策旨在调动生产积极性

C.列宁认识到改造小农经济的重要性

D.农业合作社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12.

赫鲁晓夫逐步改革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并于1958年最终取消了这一制度,新方法规定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

这一做法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实际

C.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

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13.

据统计,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112%.这一成效的取得与某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

这一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方针

D.赫鲁晓夫时期的农业政策

14.

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大规模开垦荒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B.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C.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

D.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

15.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16.

“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这个词,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民的公民社会所取代。

”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17.

以下是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该笑话讽刺了苏联(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轻工业的生产

C.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消费品紧缺

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18.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

“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史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创斯大林模式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19.

据张君肋《史泰林(注:

斯大林)治下之苏俄》载:

“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了农民个体经营的积极性

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这从根本上说明

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

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

21.

1958~1964年期间,苏联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7%,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1963年时,管理工业的机构不仅没有像原来设想的那样有所精简,反而扩大了二三倍。

这说明前几年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没能发挥作用。

符合材料中“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

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行政命令

D.调整所有制结构促进个体劳动者发展

22.

1922年5月,苏俄硕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力,但主人必须同雇工一起劳动。

法令还允许农民自由选择使用土地的形式,采取村社的、个体经济的或集体经济的形式。

由此推断当时的俄国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农业集体化运动正在推行

C.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23.

假如俄国的伊凡•诺夫,将自己家里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然后将一部分赚得的钱在商店里买一双马靴,你认为这件事可能发生于C(  )

A.俄国十月革命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

C.新经济政策推行

D.苏联成立后

24.

下列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为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危机

B.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D.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25.

据《苏联真相》记载,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

“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_;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

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

”苏联的这一做法

A.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B.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

C.有利于新的经济体制的形成

D.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

2、非选择题

26.

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长期存在着“国有化”与“私有化”的争论。

“国有”与“私有”,往往被贴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标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列宁又说: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移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所有制的角度看,苏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材料二 

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

……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事件是什么?

材料三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的浪潮经历了几个轮回,尽管每个轮回都有各自的原因,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无论是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它们共同的本质是政府的政策工具。

——杨卫东《国有化与私有化研究——西方国企进退的历史轨迹》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国有化的浪潮主要是出于哪些方面的需要?

这种浪潮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有何变化?

(4)结合中西方“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动态演变,谈谈你的认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注重实标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暫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

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頋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教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为什么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不值得仿效。

(3)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试卷答案

1.C

1921年到1928年,苏俄(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做法之一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故选C。

经济危机是1929年到1933年,排除A;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不满,排除B;美苏社会制度不一样,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可能淡化,排除D。

点睛: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发展。

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2.B

3.B

根据题干“1929-1932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国内工业品生产过剩;此时苏联利用机会,大量购买西方机器设备,推动苏联经济建设,B项正确。

1929-1932年,苏联正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故“打破”说法错误,排除A。

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西方国家没有承认和认可苏联,排除。

D项说法错误,苏联没有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4.A

由题干中的“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和“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可以得出A符合题意;BD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C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CD。

5.D

西方经济学家研究苏联和推崇苏联模式,是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当西方经济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候,苏联模式逐渐形成并且在经济建设中取得突出成就,因而苏联模式受到了关注,故D符合题意;A不能从题干中得出,题干仅仅在说“研究苏联”,故排除A;B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6.A

从材料看,苏联两次调整石油出口的价格,降价幅度都是对西欧或者非社会主义国家降价幅度远远大于东欧国家,结合当时西欧和东欧国家的发展状况和其社会性质来看,苏联选择对跟自己社会性质不一样的西欧降价幅度大,肯定是为了自己国家利益的需要,当时有比社会制度更重要的利益,那就是获得发展高科技、增强综合国力的资金或者技术,而在这些方面东欧国家是没法为其提供帮助的,故选A。

7.B

赫鲁晓夫在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是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因此材料中的改革措施最有可能是赫鲁晓夫时期,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的改革措施与材料不符,排除ACD项。

8.B

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允许自由贸易存在,经济为消费者服务。

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均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不允许商品经济和自由贸易存在,不存在“消费者至上”的市场经济,排除ACD项。

9.D

无论是“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还是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都脱离了苏联经济状况仍然不够发达的现实,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国情的片面认识。

故答案为D项。

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苏联并非处于优势,排除B项;C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

10.答案:

D

分析: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11.答案:

C

分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列宁则在《论合作社》中重新审视了合作社和农民的作用,要让所有小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列宁已认识到改造小农经济的重要性,故C正确。

“新经济政策”主要目的是巩固政权,恢复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故A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新经济政策旨在调动生产积极性,故B排除。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故D排除。

考点: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

12.考点:

B

分析:

题干中说到的是取消“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实施“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可知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调整,考虑到苏联经济实际发展的结果,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中“突破了”表述绝对,排除;C项是指苏联农业集体化的作用;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13.考点:

C8:

新经济政策.

分析: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解答:

新经济政策于1921年开始实施,1927年逐渐被取消,从题中的时间可判断出这一时期实行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14.考点:

CB:

赫鲁晓夫改革.

分析: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客观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也冲破教条主义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为迫害者恢复名誉,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解答:

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体系的修修补补,并未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C错误,符合题意;

ABC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考点:

C9:

斯大林模式;CD:

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业化建设和斯大林模式以及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解答:

从题干中的时间看,当时美国正经历着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中,当时的苏联正在进行一五计划的建设.

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经济危机之下,苏联没有影响,特别是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在工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引起美国人的关注,故B项符合;

由于苏联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所以受到经济危机打击基本上没有,故A排除;

C项与题意不符;

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公有制经济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益要求,故D排除.

故选B.

16.答案:

B

分析:

试题分析:

联系教材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走进了误区,而题干中“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正说明了这一点,实质是否认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答案为B。

考点:

新兴力量的崛起及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点评:

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关内容,解题关键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从而进行判断。

17.答案:

C

分析:

从材料“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可以看出苏联严重缺乏消费品,故C项正确;A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18.答案:

C

分析:

材料“1929年”和“苏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苏联正处于1928年起到1932年所进行的二五计划期间,正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这也正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计划管理体制形成的时期。

因此当西方国家处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时,苏联正在进行计划经济的探索,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界限。

点睛:

材料“1929年”和“苏联”是解题的关键限制条件。

19.C

本题考查了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20.B

试题分析: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斯大林体制继续改革。

改革的重点是工业方面,他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相关的工业部门。

在他任内,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但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同步提高。

1975年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所以本题选B。

A、D项与材料没有关系。

C项是表面现象不是根本问题。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21.B

根据“1958~1964年期间”可知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A是新经济政策内容,排除;B符合赫鲁晓夫改革措施,B正确;C、D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排除。

【名师点睛】

解题关键是根据“1958~1964年期间”判断出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22.C

据材料“1922年……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农民自由选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故C选项正确;实行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选项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属于斯大林模式,故B选项错误;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属于赫鲁晓夫改革,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相关的知识点,注意对它们的不同点进行区别,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即可正确判断。

23.考点:

C8:

新经济政策.

分析: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需要掌握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将自己家里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然后将一部分赚得的钱在商店里买一双马靴”的分析,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解答即可.

解答:

依据题干“将自己家里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然后将一部分赚得的钱在商店里买一双马靴”可知,反映的是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AD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贸易政策是取消自由贸易,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故选C.

24.考点:

C8:

新经济政策.

分析: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需要掌握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意义的识记.

解答:

结合所学可知,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5.答案:

C

分析:

试题分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材料讲的是苏联斯大林时期农业的发展情况,这是牺牲了农业来发展工业,这就是以后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所以答案选C。

这与新经济政策有着根本不同,所以排除A;这一经济政策并不利于苏联经济持续发展,后来苏联解体根源就在于此,所以排除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的环境所实施,这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排除D。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6.答案:

(1)由单一的公有制(国有制)到允许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2)事件:

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3)需要:

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巩固统治的需要;调控社会经济的需要(缓解社会失业压力、挽救破产企业、调节资源分配以提高效率等);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减少盲目生产、调节有效需求);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国家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4)认识:

不能把“国有化”“私有化”作为衡量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优劣的标准,国有化、私有化只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现代国家中都可以从本国的需要出发,利用“国有化”或“私有化”发展民族经济;国有化与私有化二者有各自的特点、优势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