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知识积累概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7008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知识积累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诗歌鉴赏知识积累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诗歌鉴赏知识积累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诗歌鉴赏知识积累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诗歌鉴赏知识积累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知识积累概要.docx

《诗歌鉴赏知识积累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知识积累概要.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知识积累概要.docx

诗歌鉴赏知识积累概要

诗歌鉴赏知识积累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培养古代诗歌鉴赏能力首先要全面系统地掌握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

一、常见意象

意象是诗歌情感的载体。

没有意象就没有诗。

长期以来,许多诗人经常运用某种客观形象表达某种思想感情,使之形成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意象。

了解这些意象的文化内涵,有助于迅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现将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及其文化内涵介绍如下:

1.长亭:

古人有长亭送别的习俗,后来以长亭象征离别。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都门帐饮无绪。

2.落花:

一般用来抒发时光易逝,往事难再的感叹,如“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3.杨柳:

一般用来抒发离别时的难舍。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4.月亮:

一般用来抒写聚散的喜与悲。

如“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5.陶家:

一般用来表现隐逸的情感。

如“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6.梅花、荷花、菊花:

象征高洁。

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

7.雁:

用于表现思归之情。

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8.鹧鸪:

用于表现乡愁。

如“江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

9.子规:

用于表现离愁。

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10.杜鹃:

用于表现思归之情。

如“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11.夕阳:

象征年老和衰微。

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尽管如此,阅读古诗仍不能先入为主,而应因诗而异,根据实际情形来把握其思想感情。

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就是借杨柳写春之生机,而非离情别绪。

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

即通过描写相关景物,渲染某种气氛,抒发某种感情。

如柳永的《雨铃霖》开篇写秋蝉哀鸣,为长亭送别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抒发了情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借景抒情有两种情况:

一是以乐景写乐,以哀景写哀;二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后者抒情效果更加突出。

2.情景交融。

即全诗只描写景物,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但作者的思想感情暗含在对景物的具体描写之中。

如杜甫的《绝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中描写的是花开满蹊、蝶舞莺啼的美丽景色,句句写景,却又句句有情,表现了诗人到四川后生活暂得安定时的兴奋和愉悦。

3.托物言志。

即诗人将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寄托于对物的具体描写之中。

如于谦的《石灰吟》赞扬了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的精神,寄寓了不畏邪恶、襟怀坦白的人格追求。

这种手法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象征。

4.运用典故。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以表达思想感情。

用典分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是指肯定古人的作法,反用则与此相反。

运用典故可丰富内容,引人联想,耐人寻味。

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肯定孙权和刘裕表达了收复中原的愿望;借否定刘义隆表达了对韩胄草草北伐的讽刺。

5.赋、比、兴。

赋是直接铺叙事件,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如《伐檀》开头描写辛苦的劳动场面,为后面的斥责奠定了基础。

比是运用比喻描写形象,抒发感情,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抒发了深沉绵长的亡国之痛。

兴是先描写景物,然后引出要写的人事、要抒发的感情,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写寒冷的冬景,是为了引出后文对朋友的劝慰。

6.对比、衬托。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的表现手法。

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入帐下犹歌舞”,揭露了士兵舍生忘死、将帅腐化荒淫的黑暗现实。

衬托是指描写与主体意象性质相同或相反的意象,突出所写形象,强化所抒感情。

分为两种:

一是正衬,即从正面衬托主体事物,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用“黄叶树”衬托“白头人”,表现时光不再的感叹;二是反衬,即从反面衬托主体事物,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句,以双飞之燕衬托独立之人,抒发了强烈的孤寂之感。

需要说明的是,反衬中的两个对象有主次之分,前文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人是主体,燕是陪衬;而对比中的两个对象则无主次之分。

如上文所说的“战士”和“将帅”。

7.烘托手法。

原是一种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指用色彩渲染背景,使其主要对象鲜明突出的画法。

借用到写作中,指的是通过描写主要对象周围的环境、周围人物对主要人物的反应来加以映衬,以突出主要对象。

如陈毅的《冬夜杂咏》“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首句描写大雪覆压的严寒环境,有力地烘托了青松不畏严寒的顽强品质。

又如汉乐府中的《陌上桑》借“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陶醉之态烘托了秦罗敷惊人的美貌,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

8.虚实结合。

即诗人为达到虚实相映的审美效果而采取的视角变幻方式。

虚与实是相对的:

描写为实,抒情为虚;现实是实,往事是虚;现在为实,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直觉是实,幻觉是虚;客观是实,主观是虚……虚实结合可扩大诗歌容量,突出诗中形象,丰富读者想象,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所以能否虚实结合常常成为人们评价诗歌优劣的重要标准。

如柳永《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更无语凝噎”写别时难舍之痛,属实写;“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写别后相思之苦,属虚写,以实衬虚,将情深意笃的恋人离别时难言的痛苦表现得凄凄切切,缠缠绵绵,令人回肠荡气。

三、结构方式。

1.先景后情。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全诗写景。

①一诗一景,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②一句一景,如杜甫的《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③几句一景,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后两句共写一景。

3.叙事抒情。

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全诗咏物。

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写景—叙事—抒情。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先写秋江月夜景,再写自诉身世苦,最后抒发同病相怜之情。

四、意境类型

诗歌中常见的意境有如下几种:

1.雄壮激越。

描写阔大有力的景物,抒发昂扬的感情。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娇美秀丽。

描写娇小优美的景物,抒发兴奋愉悦的感情。

如“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婉转缠绵。

写凄凉之景,言难舍之情。

如“杨柳岸,晓风残月。

4.苍凉悲怆。

景物阔大,环境孤寂,情调悲壮。

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凄凉冷清。

景物凄凉,环境冷清,情感哀伤。

如“绕船月明江水寒”。

6.明丽清新。

景物色彩明丽,充满活力和生机。

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7.平和恬淡。

景物色彩素淡,环境静美,情感闲适,语言不事雕饰,节奏舒缓。

如“人闲桂花落,夜尽春山空”。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一:

虚实结合

 

在诗歌鉴赏中,最让学生头疼的就是手法分析题。

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缺乏手法知识储备,鉴于此,笔者有了细讲诗歌手法的念头。

本篇主要讲讲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相生。

一、什么是“虚”与“实”

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二、古诗中的“虚”“实”运用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

以《雨霖铃》为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实”。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以《虞美人》为例:

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

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又如《游园不值》: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

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

“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如: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前两联写实。

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

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

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

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

“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

  后两联写虚。

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

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

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

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

  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

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

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

“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总的来说,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二:

衬托

 

一、什么叫衬托

所谓衬托,也叫映衬。

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二、衬托的类型

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

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

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二、衬托在古诗中的运用

衬托在古诗中,可用于写景,也可以用于状物,还可用于抒情。

诗人根据实际需要,使衬托呈现出如下一些具体形式:

1、冷暖相衬。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这里,诗人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再涂抹天门打开的暖亮色调。

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动静相衬。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又如: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川

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用“挂”字化动为静。

3、乐哀相衬。

如贾至的《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这首诗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以前两句所写的春天的绚烂的春光,反衬内心的愁恨。

又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鄰,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亲。

这首诗,则用哀景來写乐情,诗人很高兴与表弟卢纶寄宿在自己家。

4、大小相衬。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一句,以天地之大来衬沙鸥之小,以广阔的天地反衬自己像一只孤零零的“沙鸥”一样无依无傍的落寞惆怅,传达出一个人在现实与历史长河中无力自主的无奈。

5、声寂相衬。

如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这首诗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写的是“寂”,第二句,空山并非一片静默死寂,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

这是写“声”。

这两句,声寂相衬,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6、正反相衬。

如李白《蜀道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诗人写蜀道难行,先从正面着手,上面突兀而立的高山,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面曲折回环的河川,冲波激浪。

然后宕开一笔,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千里翱翔的黄鹤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正反结合,极力状写蜀道的难行。

7、明暗相衬。

如唐刘方平的《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通过明暗互衬来表现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8、虚实相衬。

如姜夔的《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前者为“虚”,后者为“实”,这一“虚”一“实”,两相映衬,寄寓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9、以景衬境。

如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在这里,诗人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

10、以景衬情。

如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这一诗句,描绘萧瑟的秋景,以增添离别的哀愁。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送客的主人与相别的客人,于船中执手无言,遥望江面,唯有茫茫的万顷碧波之上洒下皎洁的月光。

这里的江边月景,衬托了别离的忧伤。

11、侧面烘托。

如白居易《琵琶行》: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从侧面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三:

比兴

 

一、什么叫“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

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

他认为: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比”与“兴”常常连用。

二、教材中的“比”“兴”运用:

人教版中的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高中语文第三册。

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比”“兴”句: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

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

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

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

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

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

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

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

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

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三、“比”“兴”手法的妙处

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四:

白描

 

一、什么叫“白描”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

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

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

“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

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

“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画。

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

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

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

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

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最后想补说一句,白描,有别于细描。

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

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

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五:

渲染与烘托

 

一、什么是渲染与烘托

渲染、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

渲染,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

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在古典诗歌中,渲染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起一种烘云托月的作用。

烘托与衬托容易混同。

烘托与衬托相同之处是都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种情感得到凸显。

但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的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而烘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外在的侧面描写来实现。

即《艺概》中所说:

“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二、渲染与烘托在古诗中的运用:

在古典诗歌中,渲染与烘托有分别单用的情况:

先说渲染。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南北。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又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了夜的深和夜的静。

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首诗用“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极力渲染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

再说烘托。

烘托在古诗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以物烘托人。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又如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

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

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2、以人烘托人。

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

“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

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3、以物烘托物。

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

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