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10《木兰诗》第2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6995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10《木兰诗》第2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10《木兰诗》第2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10《木兰诗》第2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10《木兰诗》第2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10《木兰诗》第2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10《木兰诗》第2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 10《木兰诗》第2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10《木兰诗》第2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 10《木兰诗》第2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10《木兰诗》第2课时精品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10《木兰诗》(第2课时)精品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3)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味。

2.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课,内容大多是关于爱国主义为主题,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技巧,让学生初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

3.中招考点

中考文言文试题的考查内容主要包括:

文学常识、实词注解、语句翻译、名句默写、划分节奏、概括分析(中心、人物形象、情节、思路等)、写法探究、比较辨析、延伸拓展(开放性试题)等。

4.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所以不宜深入讲解,尽量引导学生对字词句加强积累理解。

多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培养语感,并增强理解能力,培养兴趣。

2、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诗歌,找出本文所用修辞,并分析表达效果.

2、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木兰形象,进而把握文章主题。

3、通过品读诗歌,学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

通过朗读诗歌,找出本文所用修辞,分析其表达效果。

并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

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木兰形象,进而把握文章主题。

并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

通过品读诗歌,学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并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

学习

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目标一:

通过朗读诗歌,找出本文所用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自学指导一:

内容:

课文

方法:

先朗读,再圈点批注相关语句,然后同桌交流、讨论,最后展示。

时间:

10分钟。

要求:

朗读课文,找出本文所用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自学检测一:

本文采用互文、顶真、排比、对偶等多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1、互文

2、顶真

3、排比

4、对偶

学生能总结出修辞手法的作用,并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常见的排比的作用:

增强文章的语势

对偶的作用:

对仗工整,富有韵律美。

目标二:

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木兰形象,进而把握文章主题

 

自学指导二:

内容:

课文

方法:

先自读,再圈点批注相关语句,然后同桌交流、讨论,最后展示。

时间:

10分钟。

要求:

自读课文,找出能表现木兰形象的语句,并分析人物形象。

自学检测一:

1、分析木兰形象

2、讨论:

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3、诗歌的主题

学生能总结出分析人物的方法,并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主人公做了哪些事?

从事中提炼人物性格特点;2、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归纳心态;3、注意侧面描写及作者感情倾向,为人物定位;4、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地定位。

 

目标三:

通过品读诗歌,学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自学指导三:

内容:

课文,

方法:

先赏读,再圈点勾画相关情节,然后同桌交流、讨论,最后展示。

时间:

10分钟。

要求:

通过品读诗歌,学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自学检测三:

本文哪些内容详写?

哪些地方写?

略写?

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能找出详略的相关情节,并能说出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尝试着使用。

 

文章详略的安排是由中心决定的:

与中心有关的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略写。

详略得当能更鲜明的突出中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当堂训练:

1、本文使用修辞手法很多,其中使用互文的句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顶真的句子有:

•———————————————————

•使用排比的句子有:

•——————————————————

•使用对偶的句子有:

•———————————————————

2.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体会并交流木兰具有哪些美好品质?

3、说说你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

4、本诗写木兰从军的全过程,共写了几件事?

哪些详?

哪些略?

这样的详略安排突出了木兰哪些方面的思想品质?

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互文: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顶真: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排比: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对偶:

(工整的对偶):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太工整的):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2、木兰保家卫国,忠孝两全;坚毅勇敢,敢作敢为;不慕名利,热爱和平;勤劳善良,淳厚质朴,机敏谨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3、冼太夫人。

经历了梁、陈、隋三朝。

她的一生,为保持岭南安定,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为岭南少数民族和汉族关系的融洽和睦,为岭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周恩来总理称她是“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第一人”。

梁红玉击鼓退金兵抗金。

名将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是位青史垂名的巾帼英雄。

她击鼓退金兵,黄天荡大破金兀术等业绩历来被传颂。

梁红玉通武艺,习战略,常随丈夫征战,参赞军务,屡立战功,成为威震敌国的女中豪杰。

除了出征打仗,以立功为名的冼夫人、梁红玉;还有以立德为名的班昭、孟光;以立言为名的李清照、朱淑真等。

4、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

同时这种详略安排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对战争的冷淡远离。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10木兰诗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

  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 情操。

  2.复述法。

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

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

  3.鉴赏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注意发挥联想想象,不要刻意追求现实的可能性,鉴赏诗歌有时要虚化,太实际的态度不利于鉴赏。

  4.讨论探究法。

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网络搜索、调查访问、集体探究等渠道。

  5.竞赛法。

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花木兰画像、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歌带、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

  人类诞生于妇女也成长于妇女。

若没有女性,人类社会便了无生机;若没有女性形象,文学作品也会黯然失色。

很多文学作品,因塑造了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而得以永垂不朽,名存千古,北朝民歌《木兰诗》就是其中之一。

  设计

(二):

  教师播放香港电视连续剧《少女慈禧》主题歌《巾帼胜男儿》:

“巾帼历次胜男儿,男女代代对峙,曾否推测过明天举世重由弱质再把持……”,或者播放《红色娘子军》主题歌: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

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设计(三):

  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同学思考,回答:

穆桂英、刘胡兰……)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呈现巾帼英雄图片:

花木兰、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感受她的英雄豪气,女儿柔情。

  二、作品及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了解北朝民歌。

  教师可安排学生欣赏京剧、豫剧、评弹、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断,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

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

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

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

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

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

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

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内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

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

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

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

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歌诗的甘露滋润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以高度重视。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

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

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

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个传奇人物,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

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陈绪万、尚永亮主编《汉魏六朝乐府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xx年版)

  三、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1.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断,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析字音

  机杼军帖可汗金柝鞍鞯

  戎机辔头云鬓溅溅燕山

  胡骑啾啾著我旧时裳

  

(2)掌握下列多音字

  骑转强帖

  (3)通假字

  帖花黄看火伴

  (4)辨析字形

  柝、析、拆、折戎、戍、戌、戊

  学生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补充或更正。

  明确:

(1)zhù tiè kéhán tuò jiān rónɡ pèi bìn  jiān yān 

jì jiū zhuó

  (3)“帖”通“贴” “火”同“伙”

  (4)金柝、分析、拆开、折断

  戎马、戍守、戊戌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教师提示:

  

(1)唧唧/复/唧唧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2)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同样是五字句,

(1)组为“二一二”节拍,

(2)组为“二三”节拍,(3)组为“二二一”节拍。

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   原则。

  3.学生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四、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

  2.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

如有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3.一、二、三小组为A组,四、五、六小组为B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题为A组必答题,双号题为B组必答题。

底分均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

分值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胜组。

仲裁权、解释权归教师。

  测试题如下:

(多媒体显示)

  

(1)解释加粗的字。

  ①问女何所忆②愿为市鞍马

  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④朔气传金柝

  ⑤惟闻女叹息⑥赏赐百千强

  ⑦著我旧时裳⑧旦辞爷娘去

  ⑨出郭相扶将⑩当户理红妆

  

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

  

(2)判断下列加粗词的古今含义有无变化。

  ①军书十二卷②双兔傍地走

  ③愿驰千里足④赏赐百千强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⑤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4)说说下列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并再找一些类似的例子。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④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小组竞赛完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

  关于翻译。

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壮士十年归”,这三句中的两个“十二”与一个“十”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

②关于互文。

一要理解“互文”的含义(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二要考虑诗歌特征,译文不能失去诗味。

如“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一句译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这两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同样④⑤⑥三句分别译为“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关于句式特点。

这首诗在句式上有民歌特色。

第①句为复沓句,两句更换少数词语,即构成复沓句,类似的句子有“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第②句为顶真句,前一句末尾的词语与后一句开头的词语相同。

类似的有“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第③句为对偶句,类似的有“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等。

第④句为排比句,类似的有“东市……北市买长鞭”。

  五、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1.教师提示:

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力求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选四位同学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3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第4段写木兰十来年的沙场征战;第5段写木兰凯旋回朝,建功受封;第6段写木兰辞官还家。

  多媒体显示:

  2.学生以此图为依据,理清背诵思路,强化背诵。

  3.教师设计相关练习,指导背诵。

  多媒体显示:

  唧唧复唧唧,_____________。

不闻机杼声,_____________。

  问女何所思,___________。

___________,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爷无大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旦辞爷娘去,_____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声,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

朔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汗问所欲,_____________;愿弛千里足,_____________。

  爷娘闻女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我东阁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_____________;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___。

  学生边忆边思,尝试背诵。

  4.全体学生齐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花木兰的相关资料,整理成文,以待课堂交流。

  网络搜索从古到今杰出的巾帼英雄,并整理成文,讲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寻踪;合作探究,就最想问的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未知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个体抽查、滚动式背诵、学生齐背。

  二、研讨赏析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评价《木兰诗》,任选一个方面,说说它带给人们的美感。

  学生自由发言。

  生1:

故事的传奇性,带给人们新奇的心理冲击,因为“自古英雄出少年”嘛。

  生2:

千古不朽的形象美,永远是吸引人们的焦点,跨越时空,千古不衰。

  生3:

凝练生动的语言,给人全新的视觉、听觉以至心理享受。

  生4:

心系祖国,情系社稷,奏响了文学艺术殿堂最强劲最豪迈的乐曲。

  生5:

详略得当,繁简相宜,有高超的叙事技巧,尽现叙事魅力。

  ……

  2.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评价,组织学生一起走进《木兰诗》的世界,尽情领略作品展示的奇异的美。

  活动成果展示:

  

(1)故事的传奇美

  本诗集中讲述了一个平凡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解甲还乡的故事。

木兰在非常时期女扮男装,秘密代父从军并发挥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着实让人惊叹。

  

(2)不朽的形象美

  本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性。

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聪明机警又热爱和平,女儿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3)凝练生动的语言美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复沓、问答、排比、重叠、对偶、顶真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

而且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有新奇幽默的比喻,有气势酣畅的排比等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是艺术中的精品,《木兰诗》之所以千古不衰,其凝练生动的语言功不可没。

  (4)壮美的爱国情

  木兰深明大义,以国为重,代父从军,十年征战,功劳显赫。

爱国情操是所有情感中最壮美的;爱国诗歌是诗城堡上空最强健的乐音。

祖国是每个人心中至高的象征,热爱祖国、保卫祖国是一个人至高无上的选择,这也就是《木兰诗》最易打动人心的地方。

  (5)淡妆浓抹总相宜

  文章繁简相宜,详略得当。

繁笔的运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木兰采买鞍马一事,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既写木兰的繁忙,也呈现了一个英姿飒爽的木兰;②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

一幅“少女思亲图”呼之欲出;③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叠唱,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一朝团圆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写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一段,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

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简洁,十年征战,只用六句话就交代完了。

  如此安排,正突出了诗歌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所以,繁简安排可以起到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木兰不是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也不是娇滴滴的“崔莺莺”,而是娇柔刚健相济的  女性。

  三、合作研讨,探究思考

  1.教师要求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

  学生提问。

  2.教师归纳所提问题,并板示,交付全班讨论解决。

  学生可能提到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有:

  

(1)为什么把父亲称作“爷”,这一称呼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能介绍一点相关的知识吗?

  

(2)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是怎样的?

为什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3)木兰为什么放着高官不做?

这是否体现了她不慕荣华的高贵品德?

  (4)在中国古代,还有哪些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巾帼英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巾和帼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和发饰,借指妇女,巾帼英雄即女中豪杰。

”那么,除了出征打仗,还有哪些女性称得上巾帼英雄呢?

  (6)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的塑造相同吗?

如不同,请谈谈这一方面的差异,好吗?

  (7)女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