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用社到商业银行的蜕变论北京市农村信用社改革.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26970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信用社到商业银行的蜕变论北京市农村信用社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从信用社到商业银行的蜕变论北京市农村信用社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从信用社到商业银行的蜕变论北京市农村信用社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从信用社到商业银行的蜕变论北京市农村信用社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从信用社到商业银行的蜕变论北京市农村信用社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信用社到商业银行的蜕变论北京市农村信用社改革.docx

《从信用社到商业银行的蜕变论北京市农村信用社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信用社到商业银行的蜕变论北京市农村信用社改革.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信用社到商业银行的蜕变论北京市农村信用社改革.docx

从信用社到商业银行的蜕变论北京市农村信用社改革

传媒产业化推动下的传播学教育

[摘要]传媒产业化导致了传播业界对新型传播人才的渴求,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是传播学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但目前,虽然各类新闻与传播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但培养的人才尚不能满足传媒产业对多样化、特别是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于是就形成了“求职者如潮”“人才短缺”的矛盾局面。

如何破解传播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困境,本文提出了几点认识。

关键词:

传媒产业化传播学教育人才培养

中国的传媒产业,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市场导入阶段和90年代初期以来的迅速成长,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传媒市场,目前仍处在高速增长期。

各种社会资本介入传媒的深度和广度都在逐步推进,并从而引发了传媒业对人才的持续高涨的需求。

一、传媒产业化趋势催生新的人才需求

一个产业从限制到逐步放开的过程中无疑会充满了超常赢利的机会。

目前我国的媒体产业正是这样一个备受瞩目的产业领域。

而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使它最为敏锐地感受到了传媒市场的春潮涌动和投资价值。

虽然,允许媒体接受投资的政策尚待明朗,但各类资本已经急不可待。

在这个新世纪的春天,投资媒体正在成为继投资网络之后的又一股热潮,每一个新媒体的诞生其背后都闪动着资本的身影,而最具活力的社会资本也与中国最传统的行业在进行着奇妙的博弈。

传媒产业化引发人才大战。

从2005年的人才需求状况来看,媒体、出版、广告、市场营销这一类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大。

据统计数据表明,在未来的8年内,各类编辑职务将呈现需求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26%,高于其他各类职位的平均增长量。

2005年中国传媒人才市场对高档人才的需求程度更为强烈。

媒体是一个对智商和文化水平都有很高要求的职业,除了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之外,媒体人才的招聘,越来越看重从业经验,在未来五年时间里,优秀媒体人才,仍是抢手的“香饽饽”。

以互联网为例,光是数量众多的网站就提供了不少网络编辑职位。

互联网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商业化运作后,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和空前普及。

1996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为0.4亿。

1999年底,达到2.59亿。

到2001年,除个别国家(如朝鲜),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均已接入互联网,使用人口高达4亿。

美国eTForcasts公司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2002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6.65亿。

该份报告预测,2005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将达到10亿。

正像报刊、广播、电视传媒一样,互联网已成为今天重要的传媒形态,并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更多的信息和知识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时,其影响力必将更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网络人口的迅猛增长除了创造巨大的商机外,也创造了众多新的职业和岗位。

十六大报告:

“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从媒体经济本身来说,媒体经营中最为根本的要素是人才,尽管我国媒体人才众多,但是却缺乏市场操作经验,而业外的资本虽然有市场经验,却又不了解媒体运作规律以及媒体经营的特性。

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了中国传媒业与资本市场产生良性循环互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新闻传播学院的设立就是因应传媒投资热而带动起来的人才市场需求的结果,但学院一旦建立,其发展并不完全只是围绕市场转,还要考虑如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传媒人才的培养中引领时代潮流,扩大学院的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

从现阶段看,传媒人才一部分是在学院里培养,一部分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

对于当前的整个传媒市场来说,高水平的传媒人才还相当缺乏,好的媒体管理人才也很少。

综合来看,人才需求呈以下趋势:

1、人才需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2、人才需求从传统媒介向新媒介发展;

3、人才需求从新闻传播向服务与经营管理发展;

4、人才需求从理论型向实践型发展。

而对于媒体市场是不是真的缺乏人才,缺乏什么样的人才,《经济观察报》总编辑何力先生说:

“这要从两方面来说,如果单从做社会新闻来说,我觉得已经不缺人了。

做社会新闻的记者大专学历就足够使了,而要想让新闻从业人员的队伍产生将帅,那还需要很多从业人员。

特别是新闻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和熟悉资本市场、能对财经方面有独特见解的人都是急需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恰恰是院校培养的难点,我们的院校基本上还是注重学历教育。

二、目前高校传播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传播学人才培养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传统名牌新闻院系的办学模式。

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北京广播学院为代表,其特点是历史长、师资雄厚、教材完善、教学条件好,社会知名度高。

二是综合性大学新闻院系的办学模式。

以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等一批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新闻院系为代表,具有一定的办学历史与经验,立足于综合性大学多学科并存的背景,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闻教育之路。

三是全国著名大学新建新闻学院的办学模式。

以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为代表,学院成立时间短,正网罗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本科教育方面刚刚起步,但由于起点高,有著名大学的品牌优势和良好生源基础,所以发展相当快。

四是专业院校创办新闻传播专业的办学模式。

如师范、体育、财经、理工类院校近年来创办的新闻传播专业,以学科交叉、文理渗透、追求特色的新型办学思路引人注意。

但这类专业点一般师资力量不足,新闻传播学方面的教师水平有限,有些院系课程设置也不系统全面,还有待于提高和充实。

五是非全日制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

如中国人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依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师资力量进行新闻传播学科的成人教育。

这类办学点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所依托的专业院系的支持力度。

六是民办大学创办新闻传播专业的办学模式。

如北京吉利大学、北京人文大学等多所民办高校创办了新闻传播专业,以重视市场需求、办学机制灵活为特色,但在师资力量、办学经验方面尚存在明显不足。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各院系、专业点的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但总体上看发展势头强劲,竞争激烈,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正在积极推行。

尽管传播类人才培养已经出现了多样化趋势,但我们也应看到,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与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距离。

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

  1、办学思路的拓宽与办学模式的创新还不够。

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各类型传播媒介都面临着传播的全球化竞争,网络的发展使传播超越了国与国的界限,是对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与方式的一次革命。

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国家急需培养能够适应传播全球化竞争的专业人才。

这种人才不仅应具备传统新闻教育所强调的政治素质、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还必须有扎实的外文基础,参与国际间交流的能力,以及对西方社会和传媒的了解。

以现有的办学思路与办学模式,显然还不能满足这种人才培养的需要。

  2、课程设置还不够完善,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尚未真正区分。

相对于现代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新闻传播学科的课程设置还不能完全满足。

目前各新闻院系所开设的本科课程除新闻理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史等基础专业课外,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五花八门。

因人设课的情况时有出现,有些应该开设的课程因为缺少教师还不能开设。

这种状况是不符合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规律的。

另外,新闻传播学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目前也还没有完全拉开层次,特别是硕士生专业课程与本科生专业课程有不少内容重复的地方,在教学方式上也区别不大。

由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在新闻教育界一直有争议,这两个专业的硕士生课程设置也难以科学地区分开。

  3、新闻传播学师资力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

尽管近几年我国自己培养的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博士生中有一批人走上了教学岗位,但由于以往十多年在师资培养方面的疏忽,专业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目前承担本科生、双学位生、研究生等多层次教学任务,并担负中国人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工作,每一学年共有专业课堂189个,需要任课教师不应少于70人,而目前全院在岗的教师还不到40人。

从全国新闻院系的情况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著名新闻院系师资水平较高,而一些专业院校、师范院校、民办大学创办的新闻院系则普遍缺乏高水平的教师,不少讲授新闻专业课程的教师是从中文或其他学科半道转过来的。

师资紧缺,加上各校的办学机制与发展条件不同,近几年在国内新闻院系间发生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稳定师资队伍成为一个共同性的难题。

此外,年轻教师中不少人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和新闻实践,还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亟待进一步培训。

  4、办学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教学设施的现代化,妨碍了课程改革与教学方式的革新。

新闻传播学科是一门应用型的社会科学,与哲学、文学、史学不同,需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紧密结合。

而长期以来这一学科被当作普通的文科得不到足够的办学资金投入,因此而影响了新闻业务课程的内容改革与教学方式改进。

比如缺乏新闻采编网络和相关的设施,新闻业务教学就无法与现代新闻传媒的实践相接轨,硬件的缺陷严重制约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难以完成培养掌握现代理论与技术的新型人才的任务,不能不引起充分的重视。

三、立足现实需要改革传播学教育

蔡雯教授认为,新闻传播学科学生就业状况与社会需求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

  1、媒介与出版机构的人才需求状况。

一方面,我国媒介处于发展上升阶段,为新闻传播学科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另一方面,这些媒介的用人要求也正日益提高,他们对复合型、专业型、创新型新闻人才的要求并非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教育所能充分满足的,而他们对媒介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是新闻传播学科的教育目前还不能满足的。

  2、党政机关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

总的趋势是人才需求不断增长,但如何使传播学科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多样化的需求相对接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3、新闻传播学科自身的发展情况。

近几年新闻传播教育高速发展以及在未来的良好发展趋势,决定了一大批办有新闻传播院系的高校需要高水平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和教学人才,但这中需求主要指向获得博士学位的毕业生。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对传播教育的观念与做法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美国的教育模式,其特点是重视实际业务技能的传授,同时以社会科学为依托,加强社会科学理论素质的培养。

第二种类型是欧洲模式,以英国为代表,侧重在职训练,设立新闻专业的大学数量不多,而由国家和新闻界主导的在职教育训练却很充实。

第三种类型是日本模式,大学中很少设新闻专业,新闻媒介从其他专业毕业生中招聘人才,通过内部培训完成新闻人才的培养。

这些模式各有特点,总体上说,我国的新闻教育情况与美国模式更加接近。

综合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改革可以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传播学科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必须针对现代传媒与社会的需要而设定,新闻院系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据此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案。

这方面,西方国家的新闻院系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英国城市大学新闻系主任罗德·艾伦(RodAllen)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访问时说到:

“我们必须有超前意识。

今年进校的学生要几年后才进入市场接受检验,我们应当考虑到他们毕业时市场需要什么。

我们一方面要倾听传媒业界的意见,同时要自己做判断,根据业界对现状的分析预测他们在未来几年的具体需求。

他们也不清楚几年后需要什么样的人。

他们通常只能预测半年内的人才需求。

超前主要指观念而不是技术。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沃尔特·克朗凯特新闻与传播学院(WalterCronkiteSchoolofJournalismandMassCommunication)有近1400个本科和预科学生。

他们毕业后的主要去向除了做新闻记者外,很多学生毕业后从事公共关系、媒介管理以及与新闻传播相关的领域。

本科注重宽基础,这使学生在大众传播领域能获得更广的就业机会。

学院要求本科学生选修本新闻专业以外课程最低达到80学分,其中人文学科不得少于65学分。

新闻与大众传播专业的本科生需要在本学院修不少于30个学分的课程。

(7)我国新闻传播学科也在强调宽基础,但课程设置如何真正与现实需要相符合,如何确定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看来还应进一步研究论证。

2、拓展国际化的内涵,强化传播学的国际化办学特色。

除了鼓励教师用双语或者是英语教学之外,还应开设专业英语的阶梯教程,四年不间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仅帮助同学们提高英语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国际新闻传播的浸润和熏陶,逐步地、全面地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国际化专业水准,为大家适应新世纪新闻传播的全球化趋势奠定牢固的基础。

有条件的院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传播学教育模式,充分开发传播教育资源。

传播全球化竞争要求我们培养国际化的传播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客观上需要我们与境外院校合作办学,引入西方国家的教育资源,同时更深入地开发国内的新闻教育资源,通过资源的配置和整合,实现培养国际性新闻传播人才的战略目标。

比如可以探索与国外新闻院校联合办学的路子,使学生获得赴国外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也接受国外学生来我国接受相应的教育。

这样,我们可以更快速地引进相关的国外经典教材,引入国外师资,推行双语教学。

同时,应进一步加强与本国新闻媒介的联系,从一线记者编辑人员中引入适合从事新闻业务课程教学的人才,以迅速扩充新闻师资队伍,加强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的结合。

在引入师资力量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现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可采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出国进修学习等多种方式,对担任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师,还应该保证他们有一定的时间参与新闻实践。

  3、加强资金投入,以硬件的改善推进教学改革,带动新型传播人才的培养。

和国外新闻学院相比,我们在资金投入上显然是不足的,设备更换的周期也长得多,这方面工作必须加强。

加强资金投入,可以进一步促进新闻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如创办内部报刊、开办校内电视频道等,给学生更多地实践机会。

学校应该给新闻院系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使其能够以更多途径实现开源,获取社会资金投入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

本科人才培养,将坚持专业学制和柔性方向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验课、实训课和实践教学课。

高教共性和个性相结合,课程的构筑群应该有一个庞大的课程群,为学科发展构筑坚实的基础,同时注重传媒教育自身的特点,安排充分的专业训练。

4、加强人文科学的基础。

综合性院校可充分利用文科的优势,精心设计人文社会科学必修课程,其中,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就开设了中国史要论、中国经典研读、名师系列讲座等经典课程。

学生们在4年时间里还要学习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统计学、国际政治与经济等课程。

学生们也认为,从事传播各种的人才必须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5、深化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如把原先细化的专业课组打通,即取消新闻课组、影视课组、新媒体课组等等之间的划分,专业课的学分也进行了调整,提倡老师“精讲”。

现在,专业必修课一般为3学分。

另外,专业选修课课程的范围由学院内,扩大到人文学院等其他学院,只要同学们感兴趣,完全可以选修其他院系的课程。

6、根据传播专业的特点,加大实践的力度。

鉴于传播学很强的实践性,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安排传播实践。

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新闻采写、电视新闻等,都采取的是“2+1”的模式,其中一个学分专门用作实际操作。

清华大学一名学生通过在《中国青年报》实习,对于新闻行业有了切身感受:

“虽然有的同学说,现在有的基础课程比较枯燥,但是在工作中我们切身感到文史哲的积累很重要。

有了好的人文的积累,再加上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充分的实践,这种理想化的组合是他们将来事业成功的保证。

7、特色加精品战略:

如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是传播学教育界当之无愧的第一集团,被称为南北二霸。

其中人大是我国唯一设有新闻学重点学科的高校,加上新闻的政治性很强的缘故,人大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很受国家重视。

而复旦是我国唯一设有新闻学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她在新闻业务方面是最强的。

在新闻实用性上是广为称道的,在对于主持,播音,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编辑的人才培养上成就显著。

武汉大学新闻系历史悠久,名师云集,学术地位和氛围都十分突出,在报纸新闻方面尤强。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特色是培养国际型人才,国际传播是它的王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设备取胜,她的新闻实验室全国闻名。

依据“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办院理念,尤其重视把实践教学与当前国家的政策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赵彦华《中国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教育:

既在符合国情又要与国际接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院长郭庆光教授访谈》,《中华新闻报》2002年11月19日

 [2]钟新《英国:

新闻学与传播学严格分界——专访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罗德·艾伦》,《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4期

[3]钟新《美国:

新闻学与传播学界限模糊——专访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学会会长乔·福特》《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5期

[4]黄瑞等《21世纪的新闻学院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新传播资讯网2004-5-31发布

 

从信用社到商业银行的蜕变

——论北京市农村信用社改革

摘要

作为北京市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地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北京市农村信用社经历了从农村信用社到信用联社、再到农村商业银行的几度变迁,如今已发展成为注册资本金50.75亿元,网点机构遍布城乡,拥有员工7000多人的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

本文在开头简要介绍了北京市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和改革的大致情况,深入分析了改革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从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人才培养、创新服务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着重探讨了今后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该如何发展。

关键词:

改革,农村金融,信用社,商业银行

2005年是北京市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北京农信社”)的改革年。

说到农村信用社改革,我们似乎已并不陌生:

1984年农行代管农信社,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行脱钩,2000年全国首家省级联社——北京市农村信用联社成立,2004年北京被列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城市……农村信用社一直在摸索着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之路,而正是在这样的摸索当中,北京农村信用社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壮大,成为今天资产规模超千亿元、存款规模超900亿元、贷款余额近500亿元,实现利润58亿元的一支农村金融生力军。

一、北京市农信社改革历程

中国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

其基本任务是:

贯彻执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的法规,积极筹集融通农村资金,支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1996年中国农村信用社在蓬勃发展时期茁壮成长的基础上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隶属关系,自成体系,至此形成了中国信合系统。

2000年1月16日,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北京市市政府批准,北京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国第一家省级联社。

2003年,国务院通过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

2004年,北京农信社被列入第二批改革试点单位。

为适应改革发展需要,近年来,北京农信社在人民银行、银监会及北京银监局和市政府的支持下,强化内部管理,改进金融服务,更新经营理念,壮大自身实力。

截至2004年10月末,北京农信社系统近7000名员工、近700个营业网点遍布城郊,资产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857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471亿元,分别比2000年市联社成立之初增长近一倍,存贷款规模在北京市辖内金融机构中排名第7位。

2005年2月21日,北京市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由此,北京市农村商业银行筹备工作正式启动。

这次改革的目的是将北京市农村信用社完全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标准构建成一个以“立足城乡,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为市场定位,以“一级法人,统一管理,总行以及分支机构分级经营”为经营管理机制,以服务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宗旨和经营方向,由农民、农村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经济组织投资入股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农村商业银行,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

农村信用社改革是一个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历史任务。

实践证明,农村信用社必须通过改革才能走出困境,才能担当起支农主力军的重任。

北京农村信用社改为北京市农村商业银行是改革历程的最终目标。

二、北京市农信社改革实现的三方面蜕变

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提到“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当前信用社无论是在自身建设,还是在适应为“三农”服务要求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

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职权和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差,经营困难,潜在风险仍然很大。

深化信用社改革,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不仅关系到信用社的稳定健康发展,而且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

(一)组织形式发生的蜕变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组织形式有:

一是组建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

二是在合作制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股份制运作机制,组建农村合作银行。

三是以县(市)为单位将信用社和县(市)联社各为法人改为统一法人。

四是在完善合作制的基础上,继续实行乡镇信用社和县(市)联社各为法人的体制。

在不同的组织形式中,北京市农村信用社选择了农村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农村商业银行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股份制的特点是“大股控权、一股一票、商业经营”,适合于市场经济发达、商业化程度高的地区,是一种资本的联合。

在股权设置上,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本划分为等额股份,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在法人治理上,股东大会是农村商业银行的权力机构,同时设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

在服务重点上,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是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组建,农业比重较低,因此,在满足“三农”需要的前提下,还需要兼顾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为什么要选择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呢?

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农信社仍然延续着市联社、区县联社和信用社三级法人体制。

这种基于合作制、适宜服务经济基础薄弱地区的产权制度,随着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郊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不能完全适应首都现代“三农”的金融服务需求,其自身所具备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决定了其改革发展的取向必然是商业银行体制。

第二,北京具有“大城市、小农村”的特点,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三农”的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经历了多次调整,已经形成了农村以二三产业为主、农业内部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种植业内部经济作物向主要产业提升的新格局。

作为农信社服务对象的农民,虽然身份没有变化,但大都已不再从事以传统种养耕作为主的农业生产和劳动,而是向二三产业转移。

目前,北京市共有农村人口357.8万人,农村劳动力188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64万人,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101万人,约有20—30万富余农民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

2004年1—11月,北京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430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郊区农业呈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北京农村信用社在多方面都具备了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条件。

符合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标准。

因此,今年2月21日,北京市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北京农村商业银行筹备工作正式启动。

(二)管理体制发生的蜕变

改革前北京市农村信用社实行三级法人,即市联社、区县联社、信用社;市联社党的关系行政管理隶属于北京市银监局,区县联社、信用社党的是隶属于所在区县委;市联社对区县联社、信用社是行业管理和指导。

此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