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6864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docx

《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docx

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耿显都

参与教师:

唐宇王英

时间:

5月15日

 

25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伽利略、辩论、信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伽利略的质疑,反复试验,公开试验求证真理的过程。

3.初步学习从两个相反方面表达的方式。

4.通过侧面描写探寻人物内心的方法,感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拉近文本与学生间的距离,探寻人物内心,感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今天想跟老师去做一次旅游吗?

(想)好!

让我们乘上飞机一起来到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看一看被称作世界奇迹的比萨斜塔。

出示图画(比萨斜塔)说它是奇迹,是因为它“斜而不倒”。

1972年10月,意大利发生的一次大地震,整个塔身大幅度摇晃达22分钟之久,但是比萨斜塔仍巍然屹立。

所以这一奇特景观,吸引着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

2、大家知道吗?

比萨斜塔的闻名还跟一个人有密切关系。

他叫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

传说1590年,他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

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板书

3、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到公元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去经历一次精神的旅行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结合预习,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读完了,词语都掌握了吗?

伽利略辩论信奉违背一磅拴住拖着宣布固执比萨塔胆大妄为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用三言两语概括。

三、再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1、你了解到文章都是写到哪些人?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人们、学生。

2、让我们一起来首先认识一下这个人(出示投影:

亚里士多德),谁对他有了解,说说看。

(是古希腊著名的大物理学家)

3、如果他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对这位大物理学家会是什么态度?

(尊敬、敬怕)为什么?

(因为他太有名了。

人们都信奉他的话!

1)是啊,十六世纪的人们比我们还尊敬和敬怕他呢!

看课文中怎么讲的?

(人们都信奉——)

2)信奉是什么意思?

(相信)单单是相信而已吗?

(是非常相信,认为他说的话就是真理!

3)也就是说。

如果亚里士多德说:

地球是圆的,那人们就会说——(地球就是圆的。

如果他说地球是方的,人们就会说——(地球是就是方的。

如果他说地球是方的,有人说地球是就是圆的。

结果会怎样?

4)当然这位科学家从来也没有这么说过哦!

但是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经到了什么地步?

(迷信的地步!

崇拜的地步!

不容怀疑!

不容更改!

5)所以如果他提出(出示投影):

“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和……”。

人们也就会认为——(“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和……”)

6)依照我们的感觉,请注意仅仅是直觉。

十磅重的铁球和一磅重的铁球谁落得快?

(十磅重的快)

1为什么?

(十磅比一磅重嘛,它重它就落得快。

2哦,那我们就可以进行一个有趣的推理了。

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可以推断十一磅铁球落地速度要比十磅铁球—(还要快。

3真聪明!

二十磅比十一磅——(更快)也就是说,铁球越重,落地速度——(越快!

4同学们不仅会推理还会总结规律,真厉害!

那么反过来,0.8磅比一磅落地速度——(要慢!

5同样我们可以总结为:

铁球越轻,落地速度——(越慢!

6十磅重是一磅重的10倍,所以亚里士多德就说(齐读):

“两个铁球….速度是一磅重的十倍。

7好,这是大哲学家的论断,这就是真理!

4、当时的人们都是这样认为的吗?

(是!

)真的都这样认为?

(不是!

)谁不是这样认为的?

(伽利略)

让我看看当时伽利略当时是多大了?

(年仅25岁,大学数学教授。

哦,如果从年龄上来看,我们会觉得他——(很年轻。

如果和两千多年前的大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来比一下,我们感觉伽利略简直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很微不足道的人。

9、就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乳臭未干的年轻人他却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疑问,什么疑问?

出示课件:

“他想…这怎么解释呢?

10、好好读这段话,看你读懂了什么?

11、假设比赛:

1)不合作的铁球:

一磅重的铁球:

你不是说我比十磅慢吗?

十磅铁球兄弟使劲拉我啊!

十磅铁球:

一磅铁球兄弟,你太慢了!

影响老兄的正常发挥了!

结局:

速度降低,到达终点最后。

两个铁球都垂头丧气,互相指责!

2)独立的铁球:

正常发挥!

3)一磅铁球:

老兄,我抱紧你,让我们融为一体吧!

十磅铁球:

老弟,团结就是力量!

结局:

发挥出色,骄傲的冠军!

看,我们的裁判疑惑了(齐读):

“这样,一个事实中得出….解释呢?

12、我们姑且放下伽利略想到的两个不同的结论有没有道理。

我们首先要关注伽利略产生疑问去想这个事情本身。

伽利略这个推断有道理吗?

(有道理!

1)好了,伽利略马上安排召开记者招待会,向CCTV、MTV、意大利时报、美国联合时报第一时间发布这一惊人的推断!

2)没有发布新闻啊!

那他去做什么了呢?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的确说错了。

”)

3)哦,原来他去做试验去了,他做了一次?

(不是)两次,三次?

(不是,是许多次!

4)这许多次都是在实验室做的吗?

(不是!

)如果都是在实验室做的实验,这叫做重复做!

5)大家猜想一下他可能都到哪里做了哪些试验!

(田野里、高楼上、有风的时候。

13、现在假想我们就是和伽利略相处最近的他的学生,我们肯定有很多的问题想对老师提出,我这个学生最笨,先让我来提问吧!

谁当伽利略!

(请起立。

老师扮伽利略的学生毕恭毕敬地)

1)伽老师,我想请问您为什么要不辞劳苦地做那么多次试验?

(为了保证我的推断是正确的!

2)我还想请教一下伽老师,您经过试验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两个不同…没有关系!

”)

3)谢谢您把您的结论首先告诉了我。

谢谢您!

现在伽利略先生可以接受咱们同学们的内部秘密采访了,对他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便提问。

(其它学生问)

4)好了好了,大家的疑问有很多。

事实胜于雄辩,伽老师郑重宣布:

我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实验。

14、这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

你们也来到了这十七世纪的比萨斜塔。

到了吗?

(到了)

1)你来做什么来了?

我来“看看….还是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

2)你听到大家的谈话了吗?

大家在说什么?

听到了。

有的说:

“…”有的说:

“……”

3)听了这些人的谈论,你对伽利略的公开实验什么心情?

(担心。

)担心什么?

(担心失败!

担心伽利略不敢做试验了!

4)你们的担心我也是有的,我们了解了伽利略做了很多次试验,还用担心吗?

(不用!

5)看,我们也不要担心伽利略不敢做实验了,他准时在塔顶上出现了!

往下齐读——(生读)

四、畅谈感受

1、这时大家明白了什么?

(“原来…全都对的。

”师投影)

2、再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或者你明白了什么?

(我明白了不要迷信大哲学家。

我明白了要敢于怀疑。

3、从这件事,你学到了什么?

(我要向伽利略学习敢于怀疑,认真探究。

学到了要坚持真理……)

4、其实,不仅要敢于怀疑,还要努力求证;不要被别人的话压倒,敢于探索。

要敢于怀疑的不仅仅是大哲学家,还要敢于怀疑名人的话、书本、怀疑家长的话、老师的话等等。

而且不能光会怀疑还要去实践证明你的认识是正确的!

5、因为这样的敢于怀疑的精神和探索的态度,伽利略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

出示投影1:

伽利略的成就。

不仅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就这件故事还被一位科学家霍金怀疑呢!

想看一下吗!

出示投影2:

怀疑的故事,和霍金的成就!

6、最后祝我们的同学都养成敢于怀疑、不怕权威的探索精神。

送给同学们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爷爷的一句话: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很希望大家都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完成的学说压倒。

”咱们一起共勉!

 

26* 全神贯注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懂得做事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全神贯注的精神,培养一丝不苟的作风。

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2、了解文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掌握借助自读提示自主学习的方法。

2、在感情朗读中感受人物形象和品质,领会“全神贯注”的含义。

3、学会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体会人物精神。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言行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引出人物精神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知道同学们平时很喜欢积累名人名言。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句名言。

(出示:

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指名读。

2、读了这句名言,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

这是谁说的?

他是在什么时候说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句名言背后发生的故事中——(板书课题:

全神贯注)

(二)读准字词,了解内容

1、出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课件出示生词:

邀请挚友斯帝芬·茨威格

仪态端庄端详

叽里咕噜吱吱响痴痴地笑哎哟径直

学生读准读音。

指导学生读准外国人的名字,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了的词语。

3、再读课文,用上“全神贯注”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4、简介罗丹和斯帝芬·茨威格

二、引导自学,感知人物精神

(一)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读一读导语部分,找到阅读提示里提示我们解决的问题。

建议围绕阅读提示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读一读,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三、研读交流,体会人物精神

(一)课文写了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以至忘了朋友斯帝芬·茨威格。

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全神贯注?

(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出示(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

①点拨:

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

(一会儿上前一会儿退后——体会到他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嘴里叽里咕噜的会说些什么?

②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从不同角度反复琢磨如何修改,一边看,还一边念念有词地说着该怎样修改,可见他是多么投入。

——齐读。

2、出示(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引导学生抓住“异样、激烈”加以体会,指导朗读。

(激动)

3、出示(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他在干嘛?

让你感受到什么?

4、出示(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喝醉酒是怎样的?

“整个世界”指什么?

他什么都忘了吗?

用上“他忘了,忘了,也忘了,眼里只有

,心里只有。

”说话。

说说自己对这句的理解。

②是呀,此时的罗丹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修改女像的工作中,其他什么也不顾不管。

他处于沉迷状态,已经达到了怎样的情况?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痴如醉)

③指导朗读这句话。

罗丹对自己的作品完全到了迷恋、陶醉的程度——读

在他面前的哪里是一尊塑像,分明是他深深爱恋着的十分动人的情人——读,读出那份痴迷。

5、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探究“修改”原因

1、“一刻钟过去了,半个小时过去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这些描述时间的词让我们体会到罗丹修改女像花的时间久。

那么在修改前的女像是怎样的?

读读第一自然段,找出相应的语句。

2、交流。

出示:

①茨威格不禁拍手叫好,他向罗丹祝贺,祝贺又一件杰作的诞生。

(理解“杰作”,领会课文从茨威格的赞叹侧面写出罗丹的作品好。

②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说:

“啊!

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点儿,脸上……”(抓住“端详”、“偏了点儿”体会罗丹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

板书:

一丝不苟)

四、说话练习,升华人物精神

1、在别人眼里是一件非常完美的杰作,而罗丹却花了那么多时间全身心地进行修改,正因为他这种一丝不苟、全神贯注的精神,才使他创作了那么多不朽之作。

播放课件,欣赏罗丹的作品。

2、面对这些巧夺天工的塑像,面对全神贯注的罗丹,你想对他说什么?

3、是呀!

难怪斯帝芬·茨威格对这件事有那么深的感触。

(再次出示:

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你觉得有哪些事值得你去做?

读了课文后让你想到了什么?

你将怎样去做值得做的事?

你可以学着茨威格的话,将自己的感触写成你的名言,你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外延伸,弘扬人物精神

同学们,的确,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大凡有成就的人无不不是这样的。

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外好好读一读《中外名人故事》,了解名人精神,学习名人的精神,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扬他们的精神。

(附板书)

板书设计26* 全神贯注

如一

痴丝

如不

醉苟

 

 

27、鱼游到了纸上

[教学目标]

本课总的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忘我、执着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质疑

1、学生齐读课题、质疑

预设:

鱼怎么会游到纸上?

鱼是怎样游到纸上的?

鱼为什么要游到纸上?

2、教师总结学生的质疑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

2、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正音。

3、理解文中的新词

赏心悦目一丝不苟工笔速写

4、学习生字

学生自主学习

强调“港、壶、绣、徽”的字形。

形近字组词

港()壶()缸()绣()浑()徽()

巷()壳()缺()诱()挥()微()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思路

1、带着疑问读课文

课文的主角是谁?

讲了他什么事?

“鱼游到了纸上”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是什么意思?

谈一谈这位青年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并说说理由。

随着对青年认识的深入,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主要内容:

一个聋哑青年在玉泉忘我地看鱼画鱼的事。

说说对“鱼游到了纸上”的初步理解

出现了三次,赞赏这位青年画得好、逼真,像在纸上游动。

谈一谈自己对这位青年的初步印象

这位青年很特别,不只因为他是一个聋哑人,还因为他看鱼画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他是一个做事勤奋的人,因为他每个星期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他是一个做事专注的人,因为他总是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

他是一个做事执着的人,因为在这一年多里,他每个星期天都来看鱼画鱼,从不间断。

他是一个画技高超的人,因为他画的鱼就像在纸上游动。

作者情感的变化

作者由欣赏、误解到由衷的敬佩。

[板书设计]

27、鱼游到了纸上

看鱼勤奋专注

青年

画鱼执着画技高超

作者:

欣赏——误解——敬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感悟青年做事忘我、执着,有感情地朗读。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忘我、执着的品质。

3、创设意境,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课堂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

2、自改并订正

二、质疑,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文章最后两个小节:

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

“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

他笑了,笑得那么甜。

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

“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1、指名读

2、学生质疑

3、教师针对学生的质疑进行总结

鱼为什么会游到心里?

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

鱼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有什么关系?

过渡:

让我们带着这三个疑问一起走进课文,深入了解这位聋哑青年。

三、研读“鱼游到心里”

1、联系课文说一说“鱼游到心里”什么意思?

(通过观察,对金鱼非常熟悉,掌握了其特点,做到了胸有成鱼。

2、快速默读课文,用“﹋”画出年轻人看鱼的句子。

(1)出示: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指名读

说说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说通过这些词语你感受到了什么?

(“老是”说明他经常到玉泉来看鱼;“静静地”说明他看得很专注;“呆呆地”说明他看得很入迷、忘我、出了神。

朗读,读出青年的忘我、专注。

过渡:

青年这样呆呆地看了多长时间呢?

你是从课文哪句话看出来的?

(2)出示:

“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齐读

引读:

是啊!

青年一年四季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

春花烂漫时,他全神贯注;

夏日酷暑中,他专心致志;

秋日凉风中,他忘我挥毫;

冬日寒风中,他傲然挺立。

此时你体会到了什么?

(青年执着、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青年为了画好金鱼,忘了吃饭,忘了回家,想一想,他还忘记什么?

(忘记了自己,忘记了病痛,忘记了劳累……)

小结:

是呀,青年忘记了所有,忘记了一切,他这种忘我、执着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青年忘我和执着。

教师总结:

正是因为青年这么忘我地、执着地看鱼,才使他记住了金鱼的每个细节和动作,鱼才能游到他的心里。

四、研读:

“鱼游到了纸上”

1、想一想“鱼游到了纸上”什么意思?

(青年把鱼画得很生动、逼真,像在纸上游动)

2、默读课文,用“——”画出年轻人画鱼的句子。

(1)出示:

他有事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指名读

理解“工笔”和“速写”

(工笔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细致,把事物细微的部分画得很仔细。

速写也是绘画的一种方法,一边观察一边用简练线条把主要特征迅速画出来。

这是利用工具书来理解这两个词,你能联系课文来说一说吗?

(工笔就是青年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速写就是青年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

大家想看金鱼工笔画吗?

画得多细致呀!

连一片片鱼鳞都画出来了,这就是工笔细描。

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青年画画很认真,一丝不苟)

我们再来欣赏金鱼速写

像这样寥寥几笔就把事物特征快速画出来的方法,就是速写。

不管是工笔细描,还是速写,青年画的鱼都是那么像。

你能用学过的词语来说说青年画的鱼有多像吗?

(逼真、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同学们很会学习,知道这么多有关画得像的词语,除了这些,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一些新的词语,活灵活现、生动传神、出神入化、形神兼备、呼之欲出、妙手丹青……

青年人画得这么逼真,栩栩如生,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画技高超,令人敬佩)

带着敬佩的心情来朗读。

(2)出示: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

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融为一体”是什么意思?

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融在一起,体会到了青年人画鱼到了忘我、痴迷的程度)

读出青年的忘我

请大家仔细看文中的插图,想象一下他们会赞叹些什么呢?

模仿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情、语言来写一写。

四、研讨“鱼游到了纸上”与“游到了人心里”的关系。

1、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请你运用学过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因为……所以……只有……才……

只要……就……先……然后……

如果……就……

2、小结:

“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基础和原因。

聋哑青年要把金鱼画活,画像,必须先仔细观察,使头脑中金鱼的形象鲜明、生动,做到胸有成鱼,呼之欲出。

五、总结升华

1、这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呢?

(这是一个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青年。

这是一个忘我、执着的青年)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何感悟?

有何收获?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勤奋、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

3、师总结:

文中青年勤奋、专注、坚持不懈地看鱼、画鱼,值得我们学习,其实这篇文章中还有一个人也很特别,他就是作者,通过长期观察,抓住聋哑青年的外貌、动作、神情的描写,把他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只要我们像这位青年,像作者一样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表达,我相信,绚丽多彩的生活同样会反映到我们每个人的作文纸上。

最后,让我们牢记:

(师生同呼)坚持就是胜利!

[板书设计]

27鱼游到了纸上

忘我活灵活现

执着栩栩如生

心里

28父亲的菜园

 【教学目标】

  1、认识“婴、毅、筐、怖、肿、榨、憋、诱”8个生字。

通过看图认识“箢箕、铁锨、豌豆、莴笋”这四个学生感到困难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亲的执著和勤劳。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促进学生自主读书,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中写父亲言行的句子,来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

同学们,朱自清笔下的父亲浸透了对儿女深沉的爱,许地山笔下的父亲谆谆教诲儿女做人的道理,王树槐笔下的父亲又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父亲的菜园》。

  师:

根据自读要求,认真读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找出劳动工具和蔬菜名称的生词,划一划,读正确。

  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找出父亲开垦菜园经过的部分。

 三、体会变化,自主质疑

  1、师:

我们来读读这四个生词。

  2、课文讲了父亲开垦菜园的事:

    写父亲开垦菜园的是2~10节。

  3、这部分中有两句话,我们先来读读课文中的这两句话。

从这两句话中你了解到一些什么课件出示两句话:

   ⑴ 望着这一块贫瘠(   )的土地,我问父亲:

“豌豆真的能长出来吗?

     点贫瘠,出现:

     可怖的岩石、大块大块狰狞的岩石。

出现图片1我们认识一下这一块贫瘠的土地。

读句子。

   ⑵ 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嵌字的理解。

    再读读这两句话,你能提出一些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问题板书:

    贫瘠──“碧绿的翡翠”

    (父亲身上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这一块荒地上嵌上一块碧绿的翡翠)

 四、小组合作,体会情感

  快速浏览课文2~10节,根据“开地”“填石”“肥土”把这一部分分成三个层次。

  指名三位同学读三个层次。

  小组学习任务:

  我们小组学习的是课文的(  )这一部分:

  划出这部分中父亲遇到困难的句子。

  划出这部分中父亲对待困难的句子。

  讨论:

谈谈自己的理解。

  我们小组推选(  )代表发言。

  让我们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