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要点说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6566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要点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宏观经济学要点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宏观经济学要点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宏观经济学要点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宏观经济学要点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要点说明.docx

《宏观经济学要点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要点说明.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要点说明.docx

宏观经济学要点说明

一、名词解释(5个,共15分)

1、国内生产总值:

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这里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指的是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服务,而不被用作投入品以生产其他产品和服务。

它主要包括消费性产品和服务以及新的耐用产品。

2、国民生产总值:

是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3、奥肯定律:

由于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失业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关系:

实际GDP变化的百分比=3%—2*失业率变化率

4、经济周期:

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变动。

通常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其他一些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来衡量,其演变的过程往往是随机的和难以预计的。

5、GDP消胀指数:

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GDP消胀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

可以衡量基年和本年度之间的价格变化。

6、CPI:

已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为样本,比较根据当年价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年价格得到的商品总价值,得到的比值就是消费者价格指数。

7、稳态:

在储蓄率一定,折旧率也固定,而生产函数具有边际产出递减的性质时一定存在唯一的满足新增投资正好与折旧相同的点,此时资本存量的变化量等于零,即人均资本存量保持稳定不变。

我们称这个资本存量水平为资本存量的稳定状态或简称稳态。

8、黄金律稳态:

在索洛模型中,长期消费水平最高的稳态资本存量被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

在资本的黄金律水平,资本的边际生产力等于折旧率。

9、充分就业:

指的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相同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所有的失业人口均为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人口,而不存在任何周期性失业人口。

10、摩擦性失业:

来自于劳动力市场正常变动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劳动力市场变动通常有两种起因:

一是人们在不停的改变自己的经济活动方式,二是经济的运行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

11、结构性失业:

这一类失业来自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导致的特定地区或行业就业机会的减少。

这种就业机会的减少可以是因为永久性的技术更新,也可以是由于国家竞争力的下降。

12、周期性失业:

由于经济扩张步伐变慢或者经济周期而产生的失业称为周期性失业。

13、古典两分法:

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实际变量由经济中各市场的一般均衡来决定,而名义变量则取决于货币的供给数量。

货币供应数量增加,只会导致普遍的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不会改变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所以货币数量的变动不会改变产商和家庭的决策,也不会改变产出和就业这类实际变量。

这种观点将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分割开来犹如泾渭分明,互不影响,因此这种观点被称为古典两分法。

14、乘数效应:

政府购买乘数是总收入的增量和政府购买的增量之比,即每增加以单位的政府购买所带来的收入的增量,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把政府购买增加对于国民收入的放大效应称为乘数效应。

15、总需求:

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也就是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需求,反映了价格水平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16、总供给:

是指在任一价格水平下,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反映了价格水平和总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17、边际消费倾向:

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18、投资乘数:

是指投资量变化与国民收入变化术的比率,它表明投资的变动将会引起国民收入若干倍的变动。

19、计划总支出:

我们把一个社会中家庭、企业和政府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定义为意愿或计划总支出,它由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三部分构成。

20、挤出效应:

在IS-LM模型中,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购买的增加,直接提高了总需求和总收入,货币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就会上升,利率的上升增加了私人投资的成本,私人投资下降,这种由于政府购买增加而使利率上升,从而导致私人投资下降的现象被称为挤出效应。

21、菲利普斯曲线:

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22、有效劳动:

如果技术进步发生,它会通过影响劳动和资本投入使用效率对产出产生影响,假定技术进步仅影响劳动的使用效率,而不影响资本的使用效率,我们可以定义体现技术进步的有效劳动,可表示为E=T*L,T为技术进步变量,反映了一个经济随着生产技术改进和劳动者技能改善而导致的劳动效率提高。

23、流动性偏好:

流动性就是指持有货币在交易过程中的便利性,而人们愿意持有货币以保持这种便利性的倾向,就被称作为流动性偏好。

24、政府购买乘数:

是总收入的增量与政府购买的增量之比,即每增加以单位的政府购买所带来的收入的增量。

25、价格粘性:

指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

价格粘性模型认为,由于产品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在这个价格水平上企业可能无法销售出所有的产品,这时劳动力需求曲线将随着经济周期而移动,从而使实际工资变动能表现出某种顺周期性。

26、外部时滞:

又称生效时滞,指一项政策从形成之后到其真正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之间所用的时间。

27、交易性动机:

是指人们持有一定数量货币的目的是为了日常交易。

28、预防性动机:

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件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29、投机性动机:

是指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在证券市场上进行投机。

30、通货膨胀:

简称通胀,指的是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

平均价格指数通常用价格指数来衡量。

31.利率的传导机制:

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利率下降,从而导致投资的增加,最终引起收入的上升,这被称作为利率的传导机制。

32.IS-LM模型:

是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决定的模型.

IS-LM模型:

描述的是在价格不变情况下宏观经济的均衡状态。

其基本公式:

IS:

Y=C*(Y-T)+I(r)+G

LM:

=—M/P=L(r,Y)

二、简答题7个左右,共35分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答: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2、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有什么区别?

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NP是指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两者的差别:

(1)GDP是个地域概念而GNP是个国民概念;

(2)GNP衡量的是一国公民的总收入,而不管其收入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获取的;GDP衡量的是一国国境内所有产出的总价值,而不管其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

3、比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答: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与劳务的总量乘以“货币价格”或“市价”而得到的数字,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

因此,即使总产量没有增加,仅价格水平上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仍然是会上升的。

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只是一种假象,有实质性影响的还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率,所以使用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时,还必须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做出调整,从而精确地反映产出的实际变动。

二者的关系为:

名义GDP=实际GDP×通货膨胀率;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率

消费价格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4、解释GDP为什么不能成为总体福利或幸福感的良好衡量尺度?

答:

GDP并不是评价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它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增长过程的成本及财富分配,更不能提供大众福利状况的全部真实信息和反映民生状况,GDP的增长强势甚至有可能掩盖住一个地区发展的隐患。

因此,必须真切地看到,“GDP崇拜”和幸福感式微的反向困境,真切地认识到提升公众的幸福感才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5、分析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分歧。

答:

主要分歧有:

(1)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古典学派认为,人们的预期不是被动地重复过去,而是主动的、有理性的,人们能够利用现有的一切信息形成理性预期并指导自己的行动,由于理性预期的存在,价格、工资就具备完全伸缩性,市场是能够出清的。

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即使理性预期存在,价格、工资的刚性仍然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从而导致市场不能出清。

(2)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古典学派认为价格、工资具备充分伸缩性,市场能够出清,因此政府干预经济是没有必要的。

而凯恩斯学派认为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着缺陷,市场出清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因此政府要担负起市场出清的任务,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是必要的。

6、国民收入的衡量方法有哪些?

答:

国民经济的产出水平(总收入)有两个因素决定的:

一是投入的生产要素,二是各种生产要素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

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等,当投入一定的资本和劳动时,产出水平取决于生产的技术状况,可以用生产函数来反映,Y=F(K,L)。

表示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的技术联系,而任何生产方法和技术水平的改进都会导致新的投入产出关系,使生产函数发生变化。

当资本存量增加和就业量增加时,产量会提高。

另外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会促使产量提高。

7、什么是资本积累的黄金法则?

实现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的条件是什么?

答:

长期消费总水平最高的稳态资本存量被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

记为k*。

长期消费水平最大化的条件是:

在资本的黄金律稳态水平,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折旧率,即MPK=δ。

也就是说,在黄金律水平,资本的边际产出减去折旧等于0。

8、简要说明技术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扮演的角色。

答:

技术进步正是新古典增长理论不同于哈罗德—多马模型的重要之处。

在宏观经济中,考虑到技术进步时的总产量生产函数与技术具有正向关系,即给定资本和劳动,技术状况的改进将带来产量的增加。

在增长理论中,为了便于分析技术进步,常将生产函数写为如下形式:

Y=f(K,NA),NA为劳动与技术状况的乘积。

这种考虑技术状况的方法据说更容易考察技术进步对产出、资本和劳动之间关系的影响。

如果将NA称为有效劳动力,则技术进步意味着增加了经济的有效劳动力。

在这种考虑之下,公式所示的生产函数表示产出是由资本K和有效劳动力NA两个要素生产的。

由于有效劳动力被定义为NA,即劳动力N与技术状况A的乘积,因此,有效劳动力NA的增长率为劳动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增长率之和。

在稳态时,总产出的增长率由劳动力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之和所决定,这一增长率与储蓄率无关。

利用这一重要结论,并注意到人均产量被定义为总产量与劳动力之比,则知,在稳态时,人均产量增长率决定于技术进步率。

9、试分析外生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答:

(1)外生增长理论假定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等因素都是外生变量,而内生增长理论则放宽这些假设条件,将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这些因素作为内生变量来考察。

(2)外生增长模型的生产函数具有编辑报酬递减的性质,而内生增长模型的生产函数具有边际报酬不变的性质;内生增长理论把一国总资本的边际报酬不变主要归纳为以下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

人力资本,另一个原因是:

知识积累(技术进步)

(3)内生增长理论认为:

储蓄率s决定着一个经济的长期均衡增长。

在索洛模型中,依靠储蓄积累起来的资本仅仅局限于物质资本,物质资本的单纯增长的必然是边际报酬递减,资本的积累并不能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储蓄所带来的投资延伸到了人力资本和知识领域,资本的积累不仅包括物质资本的增长,而且包括人力资本的开发和知识的积累,因此,储蓄的增加必然带来要素生产力的提高,持续的经济增长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内生增长理论之所以强调储蓄在经济主张中的决定作用,正是因为储蓄带来的人力资本开发、知识积累等因素,构成了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推动力。

10、为什么在一个岗位空缺市场和失业市场并存的经济中,劳动者并不能在两个市场中自由转移?

答:

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中,工作机会的数量和失业工人的数量一般来说是相当的,因此,我们可以假定两个不同类别的劳动市场。

在一类市场上,劳动的需求大于供给,工作岗位大量闲置:

而在另一类市场上,劳动的供给大于需求量,许多人处在失业状态。

由于劳动者在市场之间转移需要时间和成本,因此,劳动市场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的现象将持续下去。

11、为什么说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失业?

答:

从政府行为来看,最低工资制度用政府行为替代了市场的调节,使劳动市场无法达到供求平衡的市场出清水平,从而导致失业。

从企业行为来看,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可能主动地将实际工资水平定在高于劳动市场出清的均衡水平上,从而导致了失业。

从劳动者行为来看,劳动者组成工会后,通过集体谈判决定的工资水平往往会高于市场水平,也会导致失业。

12、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答:

1)作为货币现象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和产量增长都会引起通货膨胀2)需求拉动又称超额需求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3)成本推动又称成本或供给通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上涨4)结构性在没有需求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5)通胀持续不断持续的趋势(价格水平持续上升即工资,价格)

13、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答:

随着潜在GDP的变动,长期总供给曲线也会移动。

正常情况下,长期总供给曲线随经济增长而向右方平行移动;如果发生自然灾害或战争,一个经济的生产能力被破坏,长期总供给曲线也会向左移动。

14、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什么?

答:

(1)财富效应

人们会由于各种原因持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如货币、基金、股票、债券等。

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而增加名义资产数量以保持实际资产数额不变;而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下降,情况就会相反,这就是财富效应。

财富效应的结果使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增加,总需求曲线因此向下倾斜。

(2)利率效应

一般来讲,价格上升时会抬高利率水平。

利率水平的提高也就意味着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

因此,人们会减少当前的消费量,增加未来的消费量。

因此,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上升,人们会用未来消费来替代当前消费从而增加对商品的总需求量,这就是利率效应,利率效应也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3)开放效应

总价格水平上升,人们会用进口来替代出口从而减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而总价格水平下降,人们则会用出口来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这就是开放效应。

当一个经济对外开放时,开放效应就构成了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另一个原因。

15、造成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

(1)预期

预期包括预期收入、预期利润率、预期通货膨胀等。

a人们预期未来收入提高时会增加他们当前的个人消费需求,从而增加总需求,是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而人们预期收入下降的作用正好相反,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总需求减少。

b预期利润率的提高会扩大企业的投资需求,其作用与预期收入相同。

c预期通货膨胀上升会使当前商品的价格变得相对便宜而未来商品价格变得相对昂贵从而扩大对当前商品的总需求;预期通货膨胀下降则相反。

(2)政府政策

a政府的宏观政策是影响总需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政府实行扩大政府购买支出的财政政策会直接增加总需求,总需求曲线就会向右移动;而缩减政府开支就会使总需求下降。

b货币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比较间接。

当政府采取扩大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时,利率水平会下降从而导致投资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而减少货币供应量的结果恰好相反。

(3)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会通过各种渠道来影响一国的总需求,其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汇率和外国收入的变动。

a汇率上升意味着本国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外国商品相对价格下降,本国将扩大对进口的需求而外国将减少对出口的需求,于是,本国净出口将减少,总需求下降;汇率下降的作用相反。

b外国收入增加会扩大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在进口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净出口的需求,总需求上升;反之,则相反。

16、用总供给冲击模型说明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答:

总供给冲突是移动总供给曲线,这种冲突的直接效应就是提高价格水平和降低产量,假设总供给的冲突不影响潜在产量水平,则实际价格要低于人们预期水平。

供给冲突发生以后,若要使经济总供给冲突恢复到冲突前,人们会按照下降的实际价格调整预期,从而促使工资与价格水平一起下降,这样失业和产出会增加,当人们的预期和实际达到一致,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就会和冲突钱一样。

而运用扩张性政策对付供给冲突,促进经济尽快从衰退走向繁荣,使实际价格和预期价格实现一致,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但价格水平比冲突前上升。

17、菲利普斯曲线的意义是什么?

答:

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关心的两个主要变量。

由于宏观政策难以对通货膨胀预期和供给冲击进行控制,政策制定者通常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影响总需求,从而改变产量、就业和通货膨胀水平。

扩大总需求能够降低失业率并使通货膨胀上升,而抑制总需求能降低通货膨涨,但必须以失业率上升为代价。

(1)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

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在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了可供政策制定者选择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不同组合。

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改变总需求在这条曲线上移动来选择自己的目标。

当周期性失业率为零时,经济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通货膨胀率由预期值和供给冲击引起,等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β,这表明:

失业率每降低1%,通货膨胀率上升β%。

(2)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实际通货膨胀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相等时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简答18.一般而言,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即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会导致利率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即IS曲线不变,向左移动LM曲线,可以降低利率和增加国民收入。

考虑到上述特点,只要IS、LM向右同方向和同幅度向右移动,就可以使收入增加而不变。

为此,本题可采用松财政和松货币结合的政策,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货币利率,减少挤出效应,是经济得以迅速复苏、高涨。

18、IS曲线和LM曲线怎样移动才能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

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才能做到这一点?

答:

(1)IS曲线是代表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收入和利率的所有组合。

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

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

I(r)=S(Y)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IS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组合。

(2)LM曲线是代表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收入和利率的所有组合。

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

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M\P=L(r,Y)。

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一般来说,在货币市场上,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LM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

(3)一般而言,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即LM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IS曲线,会导致利率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即IS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LM曲线,可以降低利率和增加国民收入。

考虑到IS曲线和LM曲线的上述移动特点,如果使IS、LM曲线同方向和同等幅度的向右移动可以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

而要达到上述目的,就需要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相机抉择),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挤出效应”,使经济得以迅速复苏、高涨。

19、为什么说IS-LM模型的政府支出乘数要小于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的政府支出乘数?

答:

在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中,政府购买的乘数dY/dG=1/(1-b),0<b<1,即此时政府购买乘数显然会大于1。

而在IS-LM模型中,政府购买乘数dY/dG=z/(1-b)=f/[f(1-b)+qh],其中z=h/[h+dk/(1-β)],很显然0<z<1,f代表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q代表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h代表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程度,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IS—LM模型的政府支出乘数要小于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政府支出乘数。

20、简述IS-LM模型的基本含义。

1.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IS曲线上任意一点都表示物品市场的均衡,即I=S,LM曲线上任意一点都是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于E,在E点上则是两种市场的同时均衡,这时决定了利率水平为i0,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0。

而且,也只有在利息率为i0,国民收入水平为Y0时,两种市场才能同时达到均衡。

21、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曲线有什么关系?

答:

菲利普斯曲线实际上是总供给曲线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短期总供给曲线指出产出和价格水平是正向变动的。

由于通货膨胀就是价格的变化率,而失业率随着产出的上升而下降,因此总供给曲线隐含着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恰恰就反映了这种关系。

前者揭示了通货膨胀率与事业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后者则揭示了总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体现了一致的宏观经济学思想。

22、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有何不同?

答:

(1)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会提高价格水平,价格水平的提高使实际货币供给减少,由此导致利率上升。

IS曲线从IS1向右方移动到IS2,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上升。

如政府购买的郑家直接提高了总需求和总收入,货币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就会上升。

(2)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利率会下降,LM曲线从LM1移动到LM2,利率下降。

但由于价格水平会提高,而价格水平提高使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因此,利率的下降会受到一定限制。

23、在萧条经济中,价格水平下降。

根据向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将刺激总需求增加。

这样,萧条将会自动走向繁荣。

这种说法对不对?

试分析。

答:

不对,根据总需求曲线,价格下降确实会使总需求增加,但只是有可能性,是否下降还要取决于总供给,在萧条经济中,总供给处于能够接受的最低价格水平,价格不可能继续下降,因此,虽然由于可能性的价格下降,引起总需求扩张,但是这种方式不可能是经济自动由萧条走向繁荣。

2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何区别?

答:

(1)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2)内容不同。

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

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