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册国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6426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册国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五册国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五册国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五册国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五册国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册国学教案.docx

《第五册国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册国学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册国学教案.docx

第五册国学教案

第五册国学教案

第9课课宽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和古诗,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3.正确理解课文关于“宽"的主题思想,了解儒家宽仁、宽厚的人伦道德与政治主张。

4.体会《论语"宽"思想的现实意义,培养宽广、博大的胸怀。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文言文和古诗的语感、韵味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修身单元的“宽”你能用“宽”组成哪些词语?

在本课中,“宽:

指的是宽容、宽厚、宽仁。

不仅当官要爱护百姓,人与人之间也要互相包容,对别人要多体谅、理解,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朗读、理解课文

1.经典教育重在诵读、涵咏,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示范,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

可采取领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第一则句末反问句注意读出孔子失望的情绪。

2.在朗读时,要着重注意各则的诵读节奏、停顿,准确理解课文疑难字词意思,理解"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成人之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句子的意义

第一则讲述了孔子对"居上"者一一统治者的三方面考查,孔子认为,居上者如果不宽厚,不恭敬地行礼,参加丧礼而不哀伤,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值得期望的呢?

"宽",要求统治者实行仁德之政,只有以宽仁之心待民,才能得民心,所谓"宽则得众

3.本课第二则涉及到历史人物伯夷、叔齐,对于两位贤人的生平事迹、后人对他们的评价等,

三、辅助学习

1、自指鼻子以表示"自己"这一行为习惯,在今天也一直保留着。

由此可见,汉字构形及其意义产生、流变,与人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并影响后人,直到成为民族不自觉的行为习惯。

2、本课"诗歌赏读"部分选了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要求学生背诵古诗,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诗的后两句所抒发的报国情怀和宏远志向。

本课"日积月累"讲述了廉颇向商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蔺相如能够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能宽容、忍让廉颇过错,冰释前嫌,留下了"将相和"的美谈。

四、总结

准确把握"宽"字的思想内涵,如"成人之美",告诉我们要帮助他人,鼓励别人实现进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说明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与学生的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

板书设计:

第9课课宽

宽容、宽仁、宽厚

教后记:

 

第10课课恕

教学目标:

1.理解词句和课文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3.结合具体事例的分析,对《论语》中“恕"的思想有初步认知。

理解"恕"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培养自己的推己及人的情怀,遇事多为他人着想。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文言文和古诗的语感、韵味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与修身相关的内容,板书课题《恕》

二、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在朗读时,要注意文言文语感,处理好语句的停顿。

2.本课各则情节性较强,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如第一则可采取分孔子、曾子、门人三种角色来读,重现孔门论学的情形,要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对大意有初步感知。

3.恕:

意思是指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即推己及人。

学生容易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宽恕"的意思。

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注意区别。

朱嘉《论语集注》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忠就是尽心尽力为人办事,恕是将心比心体谅他人,两者同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时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忠"与"恕"相辅相成,合二为一,不可分割,两者相互补充,相互规定,相互包含,是实现"仁"的具体途径。

第二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恕,子贡能够做到;而后者的主导权在他人,所以孔子说"非尔所及"。

这两种行为的施受对象、路线正好相反。

第三则:

以宽容的心体谅他人,自然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在此基础上,再去帮助他人,"忠"的实现才有人心的基础。

因此,当子贡问可以一言终身奉行的时候,孔子只提"恕"字。

三、辅助学习

1.诗歌写梅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

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

这首诗歌咏了白梅的高洁品格,诗人既是咏物,也是歌咏人的精神品格。

2."说一说"主要是检验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这句话教育我们,自己不想要的,也不应施加给别人。

正如,你不想被别人嘲笑,那么,当别人考试不及格时,你也不应该嘲笑他。

这样将心比心,相互体谅、理解、包容,长此以往,定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人际关系也会和谐、融洽。

这是"恕"道。

板书设计:

10、恕

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即推己及人。

教后记:

 

第11课安贫乐道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各则的大意。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文言文和古诗的语感、韵味。

3.对君子“安贫乐道”的价值追求有所感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计较物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文言文和古诗的语感、韵味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

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第四单元的学习,本单元的主题是“君子”。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君子”的称号?

在孔子眼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朗读、理解课文

1.范读,体会停顿

2.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方式,灵活多样地朗诵课文。

3.《论语》言简意贱,言近旨远,具有丰富的内涵

第一则,联系子贡商人的身份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子贡的问题及孔子的回答有更具体的把握;第一则记载了子贡与孔子的一段对话。

子贡善于经商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孔子根据子贡的身世和性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贫不失节,富而有礼,孔子教子贡要淡于贫富差别,注重道德修养。

子贡所说的,还只是"自守",只是保全自己,免于丧失廉耻,还没有超越贫、富的概念;而孔子所说的则是安贫乐道,忘却贫富贵贱,只一心向善,乐道好礼,日进其德。

第二则记载了孔子对颜回"安贫乐道"品行的赞扬。

人应该有一点精神,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颜回的行为正好印证了《学而》篇中的一句话"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焉,可谓好学也已。

"颜回就是这样的人,他是孔子弟子中唯一得到过孔子"好学"赞誉的人,虽然物质生活相当简陋,但他好学敏行,孜孜不倦,安贫乐道,处之泰然,以学问道德为自己的崇高追求,内心十分充实快乐!

后来儒家十分推崇颜回。

第三则是夫子自道,即"安贫乐道第四则讲述了孔子想到九夷去居住,那里偏远僻陋,文化落后,有人认为这样的地方不适宜居住,但孔子认为,君子住在那里,还有什么僻陋的呢!

第四则,对"九夷"的概念作一说明,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孔子欲居九夷而不嫌其陋的原因和意义所在。

三、辅助学习

1.诗歌赏读

带领学生反复诵读选文,了解文章大意,再进而体会作者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领会作者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板书设计:

11安贫乐道

即使处境贫困,但有着精神上的坚定信仰,依然快乐自得。

教后记:

第12课坚贞刚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

3.准确理解课文关于“坚贞刚毅”的思想主题,培养“坚贞刚毅”的性格,坚定信念,坚强不屈。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文言文和古诗的语感、韵味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话题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吧!

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苏武牧羊”的故事。

2.听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吗?

3.在学生表达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坚定信念,坚强不屈。

这就是“坚贞刚毅”,关于“坚贞刚毅”的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对此发表很多的言论,

(板书课题:

坚贞刚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国学12课。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正确流利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多读几遍,不会读的字看看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让学生自读课文,再找1~2个学生试读课文)

2.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3.指读,点评。

4.分组赛读。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出示学习提示,学生自主学习。

(提示内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和译文,说说课文的主要意思。

(2)边读边想,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可以体现“坚贞刚毅”的思想。

2.学生小组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3.交流汇报学习体会。

说说你读懂了哪句话?

曾子的这段言论你读懂了吗?

重点理解“六尺之孤”、“百里之命”、“托”、“寄”、“夺”,总结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出示故事:

白帝城托孤

感受人物品质,引读:

诸葛亮的忠贞不渝,苏武的不辱使命、坚贞不屈。

这正是——(齐读第一段)

4.交流回报第二、三、四段。

(1)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

军队的统称。

夺:

剥夺,引申为丧失、放弃。

可以剥夺三军主帅的权利,无法强迫一个人放弃他的志向。

介绍一下你运用了什么方法理解?

能用一个词说说这句话中赞扬了君子什么样的品质?

矢志不渝,坚贞不屈。

读出这种精神。

(2)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出示《增从第》,同学们读读刘桢的这首诗,松柏难道没有遭到冰霜的侵袭吗?

为什么依然青翠如故?

跟进:

同学们看诗人刘桢作此诗赠给自己弟弟仅仅是在告诉他松柏的品性吗?

这种借助自然界的事物来体现自己的观点的方法咱们在习作中也可以用到。

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再读读这段话。

5.“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骥,千里马。

称,称赞。

称赞千里马并不是因为它的力气大,而是因为它的

品德。

什么样的品德?

孔子仅仅是在赞扬千里马?

你猜出孔老先生这样说的目的了吗?

讨论交流。

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背诵,记忆经典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齐诵。

五、迁移运用,升华主题

1.同学们,《论语》“君子”中一词出现了107次,你觉得在你心目中,“君子”形象还应该是什么样的?

2.古人把梅兰竹菊称为“花中四君子”,你知道它们分别象征了人的哪种品格吗?

出示图片,对照连线。

3.小练笔:

能用上一两句话,赞美其中一种的品格。

交流点评。

4.总结:

“坚贞刚毅”体现了孔子的“君子”之性,也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齐诵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12坚贞刚毅

才能出众、

德行高尚、

独当一面、

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后记:

 

第13课君子风范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和古诗,体会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3.准确理解课文各则的含义,了解儒家有关"君子风范"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文言文和古诗的语感、韵味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关于君子,《论语》中还从君子的言行、气质、志向、行事风格、内心状态等方面进行阐述,我们从中大致可以看出孔子所理解的"君子风范,这节课来体会君子的风范。

(板书课题)

二、朗读理解内容

1.范读,示范重音和停顿

2.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方式,灵活多样地朗诵课文。

可分司马牛、孔子两个角色进行朗读,要读出司马牛的询问的语气,以及他逃难到鲁国,经常忧惧不安的心理,而孔子的回答则要读出君子"不忧不惧"的自信和坚定。

在朗读时,还需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停顿。

3.理解内容

第一则:

人不应该成为某种器具,成为达成某种功利目的的手段。

作为一个君子,真正的独立价值体现在他致力于道,也就是对真理的追求。

在孔子之前,儒者是负责操办丧葬礼仪的专业人士。

孔子称这批人为"小人儒",而孔子所立志要做的乃是"君子儒"。

孔子说,"吾也贱,故多能鄙事",但他认为君子其实不需要有多才多艺,那都只是"鄙事",因而感慨说"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君子关心的是道,而不是具体的技艺。

樊迟向孔子请教庄稼、园艺之事的时候,孔子说他不懂这些,并且评价樊迟是个小人。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孔子心目中"君子"的形象,乃是致力于"道"的"君子儒",这一努力大大提升了儒者的精神格局。

第二则是说君子应该少说多做。

第三则是讲君子先天的本质与后天的文采问题。

如果朴实的本质太多了,可能流于粗野、鄙俗,如果太过文采修饰,则有可能虚浮不实。

所以,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是文质参半,两者正好适中,即"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第四则:

真正君子的"不忧不惧",有着强大的内心理性支持,他内省自己,无所愧疚,言行都能符合"道"的要求,这才是心安理得、理直气壮的"不忧不惧"。

第五则:

孔子认为君子应以"义"为行事的根本准则。

三、辅助学习

1.本课神奇汉字讲解了"出"字。

2.本课"日积月累"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困厄于陈、蔡之间的故事。

3.本课"诗歌赏读"选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丘中有一士》节选)。

4.本课"读一读"

四、总结

你怎么看待"君子不器"?

在现代社会,你认为技术与理想哪个更为重要?

朴实的本质与修饰后的文采,你认为哪个更重要?

"不忧不惧"就是君子吗?

如何区分小人的无所畏惧与君子"不忧不惧"的不同?

等等。

板书设计:

13君子风范

言行:

少说多做

气质:

文质彬彬

志向:

追求真理

行事风格:

符合“义”

内心状态:

无所愧疚

教后记:

 

第14课君子与小人

教学目标:

1.熟读记背有关君子与小人的名言。

2.感悟古时君子的风范,努力做一位现代社会的君子。

3.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文言文和古诗的语感、韵味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同学们,为了让你们能品读经典,感悟人生,我们学校分年级编了一本书叫《经典·美文》,谁能来说一两句“经典”中语言呢?

(抽两人适当评价)

2.看老师板书:

君子。

问:

在你心目中,什么样的人可称为君子?

(三人)(哦,你是这样认为的?

)(相机板书)

与之相反的人,我们常称为“小人”。

(板书)看到这个词,你脑子里会闪现出哪些词语?

(相机板书)(三人)(每个人心目中的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不一样,但我们的情感标准是一致的。

3.所以我们喜欢君子,讨厌小人,我们更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君子。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叫“君子与小人”。

板书:

与。

二、读

1.我们来看看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怎么评价君子与小人的?

(出示大屏幕)

2.生自由读一下,抽生读(2—3人),指正、适当评价。

3.师范读,(读出韵味)问:

你发现老师读得与你们有什么不同?

(慢,君子大声,小人稍轻一点)

4.齐读(记一记,抽生背一下,2人)(3分钟)

三、问

1.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相同之处?

(子曰,对比)(相机简介“论语”)

2.请大家联系注释和译文,理解一下这些句子,不懂之处,同桌可讨论一下,思考: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孔子的心中,君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人呢?

(5分钟,相机板书)

四、品

1.老师读了这几句话也有些感悟,其中有一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说什么呢?

(抽生:

君子胸怀坦荡,而小人经常忧愁焦虑)但老师还知道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也是一位君子,他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君子也有忧愁啊!

这和小人的忧愁有何不同呢?

(抽一两人回答)(适当拓展,希望孩子们树立远大志向,胸怀天下,心系天下百姓,为民造福)

2.其实每个人对这些句子都有自己的解读,我们来看看于丹老师对“君子怀德……”一句的讲解。

(听后有何感受?

)(抽人)

3.我们也来学学于老师,选一句结合现实或读过的故事,谈谈自己的理解,先同桌练说一下,好吗?

待会上台来给大家展示展示!

(抽2—3人即可根据时间)

4.同学们,大家知道吗?

孔子这位君子不仅受到华夏儿女的崇敬爱戴,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敬仰,这里,老师选了两句外国人对他的评价,大家看一看,谁来读一读。

你体会到什么?

五、结

1.让我们带着对孔子的敬仰,一齐诵一诵“君子与小人”吧!

2.孩子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些经典语言出自《论语》,课余时间,我希望大家去品读《论语》这部经典,相信你会在经典中收获智慧和独特的人生感悟。

同时,你更会明白做一个君子,无论是对家庭、社会,还是对国家,都是那么重要。

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位现代君子!

(下课)

板书:

14君子与小人

君子关心德,小人关心利

君子内心坦荡,小人内心忧虑

君子与人和谐,小人结党营私

君子做事尽心尽力,小人怨天尤人

教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