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6425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20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教案.docx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教案.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教案.docx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教案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教案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就像夏日天空中的最后一片晚霞,汉帝国的辉煌终于暗淡了、熄灭了,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政权更迭频繁、战争不断、饥荒瘟疫相继肆虐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阶段。

绪论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文化背景

一、魏晋南北朝社会背景:

(一)社会特征:

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始于东汉建安年代(196),迄于隋统一(589),其间历时大约四百年。

一时期的历史情况比较复杂,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在下面简略列出这四百年历朝的顺序图表:

                 东魏→北齐

汉  魏     北方十六国→北魏  

末  蜀 西晋          西魏→北周隋

建  吴                      

安        南方东晋 →宋→齐→梁→陈    

↓                            ↓

(196)………………………(约400年)…………………………(589)

社会特征对文学主题的影响:

这一时期战乱不断,矛盾重重,人民少有宁日。

战乱使很多人丧生,也带来了饥馑、瘟疫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

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作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

在乱世之中,文人的生活方式或表现为或慷慨悲歌、或任诞放达、或及时行乐,追求声色,而文学风貌也呈现出或梗概多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说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

(二)政治特征:

门阀制度

魏晋南北朝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门阀制度的存在。

门阀制度又称士族(世族)门阀制度。

士族或世族,是指高门大族。

二、魏晋南北朝社会思潮:

魏晋南北朝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

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各种思潮纷纷兴起。

约而言之,则可概括为儒学式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

1、经学式微:

2、玄学与清淡之风大兴

3、佛道盛行

魏晋南北朝道教很流行,许多知识分子信奉,如王羲之信奉天师道……,道教神仙思想影响到游仙文学,郭璞游仙诗,将仙界描写非常美好来衬现实污浊,抒发苦闷情怀。

道教表现的山川隐逸思想影响当时知识分子,士大夫之间隐逸之风流行。

佛教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此后在中国生根、变化、发展,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并溶入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

一、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一)文学的自觉:

文学自觉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地位进一步提高。

2、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3、文学的体裁分类的细致化。

4、重视并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

(二)文学批评的兴盛:

1(梁)刘勰《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2(梁)萧统《文选》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3(魏)曹丕《典论·论文》现存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论

4(西晋)陆机《文赋》第一篇系统而完整的文学创作论,用赋体写成

5(梁)锺嵘《诗品》第一部诗论,专门评论五言诗

(三)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人物品评在汉末多带有预言成败的意味,品评重点在政治、道德方面。

魏晋以后的人物品评在预言性和政治、道德的评议外,增加了许多审美的成分。

人物流品的划分直接影响着文艺批评,如锺嵘《诗品》、庾肩吾《书品》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轨迹:

1、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自建安元年至魏明帝末(景初三年239年),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次大丰收,这一时期的文坛主要作家以曹氏父子即“三曹”为中心,包括集中于他们周围的“建安七子”以及女作家蔡琰等一批作家。

2、正始文学:

正始文学自齐王曹芳正始元年(240年)至魏末(264年)。

“正始”是齐王曹芳的年号,自240至248年,但文学史上的正始文学,一般也将正始以后至魏末包括在内。

这是魏晋易代之际。

司马氏掌权后为篡魏而形成的政治上的恐怖局面,引起了文学面貌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文人以“竹林七贤”(七贤指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为代表,真正代表正始诗歌成就的是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两晋文学又可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阶段。

(1)西晋文学以太康时期为主,呈现出短暂繁荣的局面。

太康是武帝年号(280—289),这一时期经济呈现上升局面,太康时期,文学上出现了以“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为代表的作家群。

(2)东晋文学起自晋室南渡(317年),终于刘裕篡晋(420年)。

代表人物有刘琨、郭璞与玄言诗人许询、孙绰等;晋宋之际,陶渊明是成就最高的诗人。

4、南北朝文学:

自刘宋起迄陈末,为南北朝时期。

齐、梁永明体诗,代表人物有谢朓、王融、阴铿;梁、陈之际的宫体诗;北朝文学以庾信成就最高,庾信是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体裁与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在诗歌、散文、辞赋、小说、文论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继承、变革与创新使文坛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1、诗歌:

魏晋南北朝的主要文学形式是诗歌,成就最高的也是诗歌。

2、赋:

魏晋南北朝辞赋的创作,虽无汉大赋的恢宏气度及雄霸文坛的地位,但叙事、咏物、抒情小赋亦别见情趣,名篇巧制不绝于时。

3、散文:

(1)骈文

骈体文,产生在魏晋时代,到了南北朝则广泛流行,几乎占有了一切文字领域,一跃而成为文坛的主要体制。

从当时的文集来看,除诗赋明显的骈化外(如骈赋),举凡一切公牍文如诏令、表疏,一切应用文如碑、铭、诔文、祭文,以及书信一类,还有一些文学理论著作,已经都用骈体文了。

有一些是用骈体写的千古传诵的名篇,如齐孔稚圭《北山移文》、梁吴均《与宋元思书》,等等。

(2)散文

散文一改两汉史传、政论独盛的局面,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与汉代散文相比,有四个特点:

一、叙事言情的书信和山水散文兴起,用书信的形成写自然山水是魏晋南北朝散文的独创;二、历史传记逐渐独立于史书之外,成为文学传记;三、抒情成分增多;四、文章趋向骈俪。

4、小说: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小说,作品繁多,内容庞杂,大致可分为记述人物轶事的志人小说和记述灵鬼怪异的志怪小说两类。

志人小说以宋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志怪小说以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

无论是精华还是糟粕,都为人们展示了正史不能给予的深厚文化意蕴。

两种小说都由短篇、片断故事构成,有些文字颇为精练。

5、文学批评著作:

文学意识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自由,带来了文学理论发展和文学批评的繁荣。

第一章建安文学

第一节建安文学总论

一、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始于公元196年,终于220年,共25年。

但是,文学史上所讲的建安文学其时限要比建安年号所表示的时间更广些,按照学术界的通识,一般上可追溯到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算起。

至于建安诗歌的终点,一般定格在魏明帝太和六年(232)。

二、建安文学的特征

(一)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建安风骨

建安诗歌以其独特的文学质地在文学史上烛照千古,一提到建安文学,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建安风骨”,认为“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

那么何谓“建安风骨”?

A、“建安风骨”提出的过程

“建安风骨”这一概念的提出,有一个相当长的酝酿过程。

1、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提出。

2、刘勰之后,钟嵘在《诗品》中提出“建安风力”之说。

3、钟嵘之后,初唐的陈子昂有关于“汉魏风骨”的论述。

他在《修竹篇序》(一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云:

东方公足下:

文章道弊(反映现实的传统中断),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没有继承下来),然而文章有可征者(指汉魏作品可以看到)。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4、陈子昂之后,盛唐诗人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说: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他说李云的文章有“建安骨”,在这里他没有论述什么是“建安骨”,但他认为李云的文章、和小谢的诗所以具有“建安骨”,是因为具有“逸兴壮思飞”的特点,那么显然,“逸兴壮思飞”就是李白讲的建安骨了。

5、唐代以后,宋代的严羽正式提出“建安风骨”,他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

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从这段引文来看,严羽对“建安风骨”是相当赞赏的。

他认为阮籍的《咏怀诗》有“建安风骨”,是根据就是《咏怀诗》高古,可见严羽是把“高古”作为“建安风骨”的主要内容。

“高”是指诗歌的“高迈有力”;“古”是指诗歌的“古朴浑厚”。

B、“建安风骨”的含义

所谓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文学特别是建安诗歌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它是以建安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情感为基础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貌。

它概括了建安诗歌的特征,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1)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建安时期,天下纷乱,人们在遭受死亡乱离的悲痛。

这时,那种经解注疏、歌功颂德、图物写形之类的文学,再也不能表达出这时人们心底的呼声,代之而起的则是一种活的、动的、富有热烈的情感,深入时代核心的文学。

这时的文学作品毫无例外地腾发着强烈的时代精神。

如:

曹操被钟惺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的《蒿里行》描绘了军阀混战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植的《送应氏》描绘了战乱后洛阳的残破景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王粲《七哀诗》则叙写了他从长安去荆州避难途中所见的悲惨景象: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2)政治理想的高扬。

建安作家面对战乱造成的惨境,悲伤不已,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雄大之趣”,那就是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伟大的抱负,如

曹操的《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表现了统一天下的 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

曹植的《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杂诗》“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都是一心想建功立业的爱国者情怀的吐露。

(3)人生短暂的哀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时的怨愤。

(4)强烈的个性表现:

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

这使建安诗人多高字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便不肯踵武前贤,或效法同辈,而是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风貌。

如:

曹操的诗《诗品》评价:

“甚有悲凉之句。

”“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敖陶孙《诗评》)

曹丕诗清丽婉转,“笔姿轻俊”,如西子捧心,俯拾皆是;

曹植诗词采华茂,骨气奇高,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

王粲诗:

“仲宣躁竞,故颖出而才果”,

刘桢诗:

“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

等等。

(5)浓郁的悲剧色彩:

建安诗人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从黄巾起义、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的时期。

时代的动乱既使他们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要靖难济世,重整乾坤的政治热情。

因此,建安诗人在进行创作时,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能主动的将自己的情感与深长的思绪渗透其中,造成了当时诗歌“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特点,如曹操《短歌行》: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曹丕《于谯作诗》:

“慷慨时激扬。

”陈琳诗:

“慷慨咏坟经”。

曹植《赠徐干》:

“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

吴质《思慕诗》:

“慷慨自俯仰,庶几烈丈夫”。

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特点的形成,正是那个时代“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产物。

第二节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文学创作

一、开一代诗风的曹操

(一)生平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安徽亳县)人。

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杰出代表。

曹操少时就聪明机警,有权术,喜读书,尤喜读兵书。

但任侠放荡,游猎无度,不为世人所称道。

惟桥玄、何颐、许邵等人看重他的才能,许邵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20岁时举孝廉,除洛阳北部尉。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初为骑都尉,参加镇压颍川波才所部黄巾军,旋以军功迁济南相。

时宦官祸乱朝政,贵戚横行恣虐,曹操一再上书,但不合上意。

后托病闲居乡里。

公元189年12月,曹操首倡讨伐董卓,与袁绍等起兵进击洛阳。

次年兵败后率本部脱离袁绍,自后转战于濮阳、武阳、顿丘、睦固等地。

公元192年,取兖州,败青州黄巾军,得降卒30万,从中选拔精锐,编为"青州兵",开始形成一股较为有力的割据势力。

公元196年,汉献帝刘协从长安逃至洛阳,曹操击败豫州黄巾军,得汝南、颍川两郡,亲自率兵迎汉献帝到颍川郡之许昌,自此以汉献帝名义发号施令,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使强大的袁绍及其他割据势力都处于被动地位。

同年,设置田官,招募流民到许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所据兖、豫两州各郡都屯田积谷。

曹操又竭力招揽人才,三次发布"惟才是举"的命令,强调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者,无论门第高低,均可重用。

公元200年秋季,曹操率10多万大军南征,先取荆州,迫荆州牧刘表(8月病死)子刘琮归附。

旋与孙权、刘备联军隔长江对峙。

后因北军远道奔袭,不服水土,不习水战,疾疫流行,在赤壁被孙刘联军击败,仓皇逃回北方。

赤壁之战从根本上打破了曹操统一中国的意图。

战后孙权在江东的地位更为巩固,刘备也取得了荆州的大部分地方,后又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孙、刘三方鼎峙的局面。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死于洛阳。

谥曰武王。

公元220年10月,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帝。

(二)曹操的诗歌:

1、曹操的内容:

(1)、纪事:

反映汉末动乱现实和民间疾苦。

代表作《薤露行》《蒿里行》。

如《蒿》: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律,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2)述志:

表理政治理想,抒发雄心壮志。

这类诗歌悲歌慷慨,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氛,《短歌行》是其中的代表。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

诗句结尾: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招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报负。

(3)、游仙:

抒写年命之悲和幻想长生的游仙诗。

这类诗有《秋胡行》、《陌上桑·驾虹霓》等。

《胡行》云: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到昆仑,到蓬莱。

飘飖八极,与神人俱。

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天地何长久!

人道乐之短。

”反映了诗人矛盾复杂的心境。

2、艺术特征:

(1)以汉乐府古题写时事,可谓是袭古题而不袭古意。

(2)风格慷慨悲凉。

(3)在体裁上,他四言、五言均有,且皆成就不凡,。

(4)成功地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5)创造出质朴、凝练、明朗的诗歌语言。

(三)曹操的文

除诗歌外,曹操散文也很有特色,是“改造文章祖师”(鲁迅)。

曹操的散文,清峻通脱,不尚文采,其代表作品有《让县自明本志令》、《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遗令》等。

二、曹丕诗:

(一)生平:

曹丕(187—226),曹操次子,出生时正值天下大乱,八岁即能属文,通百家。

建安九年,操败袁绍父子,攻克邺城,丕青年时代主要生活于此,“酒酣耳热,仰而赋诗”,曹操长子曹昂战死,曹植成为丕太子之争中劲敌。

曹丕31岁终获太子之位,曹操病故后丕以受禅方式称帝,为魏文帝。

政治上为取得豪门支持,一改乃父压抑豪强政策,实行九品中正制,按等级门第选用人才,从而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

亦有进步举措,如主张轻刑薄赋、关心农民疾苦,尊孔崇儒等。

丕有很高文化修养,是邺下文人集团重要成员。

(二)诗歌创作:

曹丕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诗歌和文学理论著作。

现存诗四十首,主要可分为三类。

其一是宴游诗。

这类诗,以写游宴之乐为主,文辞富丽,用语工整,在中国山水诗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其二是言志诗。

其三是爱情诗,这类诗最能反映曹丕诗歌的创作水平,尤其是他的名作《燕歌行》2首。

(三)《燕歌行》赏析(略)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四)曹丕的文:

散文以两篇《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文学性较强,悼念亡友,并一一品评,凄楚感人,语言朴实,一往情深,书信乃实用文体,汉人虽有抒情之作但追求文学效果主观意识不太显著,魏晋以后文人间书信,普遍以精美文辞写景抒情,有意识增强文学色彩,丕起了带头作用。

对后来抒情散文有一定的影响。

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论著。

此外,曹丕著有《典论》一书,二十卷,大部分已散佚,较完整的只有《自叙》和《论文》两篇。

《自叙》述写生平,通脱而生动。

《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

文章讨论了文学的有关问题,提出了“诗赋欲丽”的重要文学思想,并且用“文以气为主”的标准评论建安七子作品的优劣,指出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论述文章的地位和价值,把文章看作“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此外还批评了“文人相轻”、“贵远贱今”等不良的文学评论态度。

三、建安之杰曹植:

(一)生平:

(192—232),字子建,丕之同母弟,建安时期最负盛名作家。

一生以曹操死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乎乱,长乎军”,从小就有报国之志,强烈功名事业心。

十岁就能写很好辞赋。

铜雀台建成,诸子各赋,植挥笔即成。

太祖甚异之。

才思敏捷,才华横溢,又因性简易不尚华丽,有问必对受赏识,被曹操认为“儿中最可定大事者”。

前期主要在邺诚过贵公子生活,与朋友宴饮游玩。

吟诗作赋,成为邺下文人集团核心人物,其间面临严峻问题太子之争,由于任性而行失宠,而“丕矫情自饰”,终“定为嗣”。

太子之争在兄弟两人之间埋下仇恨种子,操逝后,丕剪除异已,打击曹植势力,多次诬陷害之。

表面为王侯。

而全无自由,一再被贬封地屡徙。

丕逝后,其子曹睿即位,为魏明帝。

植上《求自试表》,表达辅佐皇帝愿望及政治雄心,也未有所作用。

“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动”成为空想,至死未能一展才智。

41岁时含愤病逝,死后谥之为“思”,后人称之“陈思王”。

(二)诗歌创作:

A、诗歌内容: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之为“建安之杰”,现存诗80多首,辞赋散文共40余篇。

曹植是诗歌发展史上继往开来诗人,其诗是一生思想遭遇写照。

诗可分两期,以建安25年操死为转折,前期,倍受宠爱,春风得意,诗篇表现出对生活充满激情,对理想前程充满信心。

后期由于丕父子猜忌与迫害,诗多壮志难酬等愤懑之情,但对理想追求未泯。

1、前期作品内容:

(1)早年身处战乱,直接描写社会乱离诗《送应氏》,凭吊洛阳,一度无比繁华城市经董卓之乱成废墟,从城市写到乡村,“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一派萧瑟凄凉景象,诗内涵丰富,包含了对整个汉末历史的哀伤。

(2)曹操攻下邺城后,优裕生活环境,过贵公子生活,与操属下文人交往,写下不少宴游及唱和赠答之作,如《斗鸡》《侍太子坐》《箜篌引》等,辞采华丽富贵。

(3)前期作品,更多抒写了个人志趣与报负,对功名事业执著追求。

如《白马篇》通过游侠儿形象的描写刻画,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英雄形象,洋溢着少年意气,充满着乐观向上的情调,也是他前期人格精神的写照。

2、后期作品内容:

后期因为被猜忌迫害,忍辱求生,心情悲愤苦闷,作品充满了受压迫的痛苦,对自由生活向往,以及感受生命在屈辱与碌碌无为中消耗,生命价值难以实现的悲哀,也即后期作品主题,是抒发壮志未酬的慨叹。

其诗内容可分为4类:

(1)抒写自己与朋友惨遭迫害的愤懑的诗篇,如《野田黄雀行》,丕登帝位后,对植及亲近之人进行种种迫害,本诗即抒发自己无力援救朋友的悲愤之情。

而《赠白马王彪》是他后期最有代表性作品。

诗分七章,感情丰富复杂,旅途艰辛,骨肉分离悲伤,对人生失望。

对曹丕不敢明言的愤恨,对监视者的诅咒,兄弟之间强作豁达慰勉,真切感人,读之催人泪下。

(2)以思妇、弃妇寄托身世,表白心迹的诗篇,如《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种葛篇》等。

(3)述志诗,如《杂诗》(“仆夫早严驾”)

(4)游仙诗,如《仙人篇》、《五游咏》、《远游篇》、《升天行》等,是诗人晚年的精神寄托,此中寓有沉重的人生感慨。

B、曹植诗歌艺术成就:

1、骨气奇高,抒情浓厚。

2、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3、词采华茂,韵律和谐。

4、工于起调,讲究谋篇。

5、创新乐府,五言卓著。

(三)曹植的文:

曹植的散文、辞赋亦有杰出成就。

1、散文:

有书札《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文笔锋利简洁,表现其自视甚高的性格。

后期的《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感情十分充沛,文章骈俪成分较多,写得酣畅淋漓,大有汉初政论文章的气势。

2、辞赋:

辞赋有47篇,建安最多,“少而好赋”,思想与艺术均造诣极深,不愧为建安之杰。

代表作《洛神赋》,李商隐以为“用尽陈王八斗才”。

内容虚构自己在洛水遇神女故事,写人神恋爱,不能结合终于满怀哀怨而分离。

诗根据宓妃传说,有感于宋玉《高唐》《神女》写梦遇神女而创作,也即熔铸神话传说和梦幻境界,加上丰富想象而写成,故事委婉曲折,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如对神女容貌、情态刻画,细致生动前人未有:

如: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日,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云,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

”用了一连串美好、灵动形象比喻神女,语言华丽,富有美感。

(四)曹植作品选讲:

A、《赠白马王彪》讲析(略)

B、《洛神赋》(略)

四、建安七子:

建安时期俊才云蒸,重要作家,三曹之外,还有“建安七子”,

(一)七子之称:

“建安七子”的名号,最早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

他说: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宜,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从此,建安七子的名号便确立下来。

(二)七子及其文学创作:

1、孔融,字文举,孔子二十世孙。

“七子”中,孔融年最长。

曹丕列之为七子之首,16岁即成名士,为人机辨,又自恃高门,对曹操多所讥讽,政治上专与曹操捣乱,最后被曹操以“乱伦败德”的罪名而杀害。

作品存留很少,如《难曹公表制酒禁书》《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较有名,前者指责曹操禁酒令言不由衷,加以挖苦,文如其人。

后者请操救助其友人盛孝章,辞气较委婉。

语言简洁,感情真实,恳切之中不失身份,写于与操关系未破之前。

此人名重天下,后被曹操借故而杀之。

2、陈琳,广陵(江苏杨州人),董卓之乱后避乱冀州,为袁绍典文章,建安五年,奉袁绍之命,写声讨曹操檄文,揭露操家世及罪行。

后归操,说他“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

”“爱其才而不咎”。

让其掌管书记。

建安二十二年死于瘟疫,以章表书记见称,诗有《饮马长城窟行》以对话形式,写秦代筑长城者家破人亡之苦。

模乐府民歌,语言朴素。

3、阮瑀,陈甾(河南)人,少受学于汉未著名学者蔡邕。

能琴。

与陈琳同为掌管书记,草拟书檄公文,当时军国书檄,多出二人之手。

这些应用文,都很讲究文采,多用排偶,句式整齐,又喜广引史事为证,标志魏晋文章在汉文骈偶化基础上,进一步向骈文发展,诗有《驾出北部门行》写一孤儿被后母虐待,在亲母坟前哀啼之事。

这种故事性很强乐府,在建安时代少见。

另《七哀》写人生可悲,“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抒发“忧生之差”(《文选》),与曹植后期诗相似,开正始文学先导。

4、徐干,北海(山东昌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