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市场模式与老年人的再就业以鲁北Z村老年建筑队为案例的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633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劳动力市场模式与老年人的再就业以鲁北Z村老年建筑队为案例的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村劳动力市场模式与老年人的再就业以鲁北Z村老年建筑队为案例的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村劳动力市场模式与老年人的再就业以鲁北Z村老年建筑队为案例的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村劳动力市场模式与老年人的再就业以鲁北Z村老年建筑队为案例的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村劳动力市场模式与老年人的再就业以鲁北Z村老年建筑队为案例的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劳动力市场模式与老年人的再就业以鲁北Z村老年建筑队为案例的分析.docx

《农村劳动力市场模式与老年人的再就业以鲁北Z村老年建筑队为案例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劳动力市场模式与老年人的再就业以鲁北Z村老年建筑队为案例的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劳动力市场模式与老年人的再就业以鲁北Z村老年建筑队为案例的分析.docx

农村劳动力市场模式与老年人的再就业以鲁北Z村老年建筑队为案例的分析

农村劳动力市场模式与老年人的“再就业”

——以鲁北Z村老年人建筑队为案例的分析

李亚雄苟延峰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青壮年劳动力大批进入城市务工或经商,导致乡村劳动力匮乏。

原本已处于乡村劳动力边缘,在家养老、看孩子的老年人重新走上前台,回归到乡村劳动力的核心位置。

本文以鲁北Z村老年人建筑队为案例,分析乡村老年人建筑队的生成及其在成员角色扮演、成员关系结构、成员组织架构和工钱支付模式方面的运作逻辑,通过老年人的“再就业”探究农村劳动力市场模式的变化,从而为认识当今农村及农村老年人群体提供一个观察视角。

[关键词]老年人;乡村老年人建筑队;农村劳动力市场模式

一、问题提出及文献回顾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降低,乡村地区出现了大量富余劳动力。

再加上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对劳动力需求的加大,愈来愈多的乡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或经商。

在乡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双重作用下,乡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农村劳动力由富余向匮乏转变。

学术界对于乡村劳动力迁移的研究也是由来已久。

唐纳德·博格(1969)认为,人口迁移是两种不同方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种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力,另一种是阻碍人口转移的力。

[]我国人口迁移则是在农村强大的推力和城市巨大的拉力作用下实现的。

阿瑟·刘易斯(1954)在研究“二元结构理论”时指出,当农业的边际生产力接近零或小于零时,就会出现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这就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供给。

从农业中吸收的劳动力越多,就越有利于工业的发展。

[](P139-199)国内学术界关于乡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张永丽、柳建平(2008)指出,乡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流动和乡村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诱发了乡村劳动力、农业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重组,进一步促进了乡村就业结构、收入结构等的变动,对农业资本积累和非农产业投资产生了积极影响。

[](P81-89)刘秀梅,田维明(2005)利用建立生产函数的方法估计我国不同部门劳动力配置的边际生产率,其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由从事农业转向从事非农产业导致乡村劳动力边际生产力的明显改善,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P91-95)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乡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为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同时也造成了负面效应。

胡武贤、林楠、许喜文(2006)在研究乡村劳动力转移的负面效应时指出,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导致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出现不足、“留守儿童”家庭教管缺位、家庭保障功能日渐弱化、基层组织后继乏人的局面。

[](P193-196)武国定、方齐云、李思杰(2006)在分析乡村劳动力转移的效应时也指出,乡村劳动力转移在促进农民收入提高、耕地资源合理配置、生产成本降低、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特色的“二元用工制度”和“城市二元社会”。

[](P63-70)

在乡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的情况下,乡村老年人因受多重因素的限制成为留守人员,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照顾孙辈。

目前学术界对他们的关注更多的集中在养老等方面,对于老年人作为乡村劳动力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对老年劳动力从事乡村建筑行业更是缺乏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以鲁北Z村老年人建筑队为案例,分析乡村老年人建筑队的生成及其在成员角色扮演、成员关系结构、成员组织架构和工钱支付模式方面的运作逻辑,通过老年人的“再就业”探究农村劳动力市场模式的变化,从而为认识当今农村及农村老年人群体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二、Z村老年建筑队概况

(一)Z村老年人建筑队的生成逻辑

Z村坐落于鲁西北平原的阳信县境内,是我国典型的农业种植区。

粮食作物主要以冬小麦和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蔬菜。

2014年全村有110余户,总人口为420余人。

常年外出打工人数占村庄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且多是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

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和部分妇女儿童成为村庄的留守人员。

Z村建筑队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末,主要有4支正式的建筑队,分别由HHQ、GMC、WZS、HYX四个包工头管理。

他们主要在乡村地区从事盖房子、“拉院墙”的“活”,有时也到县城去干活。

鲁北乡村地区以前的房子主要是土坯建造的平顶土屋,一遇到阴雨天,屋顶容易漏雨,经常需要修缮,费时、费力,村民都渴望换成混凝土的砖瓦房。

随着村民经济条件的改善,建新房成了乡村的潮流,这也拉动了乡村建筑业的发展,乡村建筑队伍也活跃起来。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乡村房屋改造、翻新工作的基本完成,乡村房屋建设趋于减少,乡村建筑市场走向萎缩,一些乡村建筑队也相继解散了,平常专门在乡村从事建筑业的青壮年劳动力陆续进入城市建筑市场务工。

目前Z村的专业建筑队还有1支,由HHQ领头,主要活动在京津唐城市地区。

然而,乡村并非完全没有建筑的市场空间。

经过风吹日晒,不少农户的房屋和院墙出现了破损状况,一些胡同的路面变得坑坑洼洼。

面对这类技术含量低、用工量小、收益低的“小活”,很多专业的建筑队不愿意承接。

于是Z村一些留守的老年人开始自发组织起来,相互帮助修缮房屋及院墙等。

那些劳动力常年在外、不能出工的农户,就选择雇工的形式。

进城务工的农户经济收入较高,他们有能力支付家庭雇工的费用。

于是乡村雇用老年劳动力的市场兴盛起来。

这种劳动力市场模式的出现正是由于乡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乡村劳动力匮乏,迫使本已经处于乡村劳动力边缘地位的老年劳动力重新走向前台,回归到乡村劳动力的核心位置。

在这一回归过程中,这群被雇佣的老年劳动力在能力和威望较高的村民的带领下,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生活交往圈子,形成了一些共同的话语和意识。

GYH就是这群老年劳动力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他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威信在Z村组建了一支以他为首、以老年人为主要成员的建筑队伍。

(二)Z村老年建筑队的成员结构

1.教育程度。

GYH的老年建筑队成员的文化水平较低,GYH本人也只是上过两年夜校,属于半文盲,其他成员多数为小学文化,个别临时人员为初中文化(这部分成员主要是青壮年人)。

较低的教育文化程度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与共同意识,这是这群老年人聚集在一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2.年龄结构。

尽管是一支老年建筑队,但建筑队的成员不仅仅包括老年人,还包括部分中年人,以及少量的青年人。

2014年GYH的老年建筑队成员共计18人,队员平均年龄约为55岁,年龄最大的为67岁,最小的30岁,其中60岁以上的有8人,这8人也是老年建筑队的骨干成员;50-60岁的有5人;50岁以下的多为一些建筑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成员。

在遇到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活时,GYH才会把他们拉进来。

3.性别特征。

GYH的老年建筑队内部主要以男性为主,通常情况下也会招募少量女性。

女性主要负责建筑队一些较轻的活。

4.健康状况。

GYH的老年建筑队的成员相对于同龄的乡村老年人来说,身体健康程度较好。

尽管年龄较大,已经不能适应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但在乡间干一些像修房及砌墙类的零散活,他们还是应付自如的。

5.区域分布。

GYH的老年建筑队成员以其所在的Z村为主,但也有外村村民。

尤其是遇到大活缺乏人手时,会从隔壁的村庄招募一些与其关系不错、身体状况较好的人员充实队伍,以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案例分析:

Z村老年建筑队的运作逻辑

GYH的老年建筑队作为一个松散的组织,成员平常从事农业生产或照顾孙辈。

一旦有活干了,GYH才会把老年建筑队的成员召集起来。

在干活期间,成员一般不能随便缺席。

待干完活后,他就会轮流选择在一位成员家里给大家结账,顺便大伙儿小庆一番。

(一)建筑队工头:

GYH的转变

近些年来,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大批流失,乡村劳动力由富余转为匮乏,乡村劳动力市场雇佣老年人干活的现象增多。

比如有的农户雇佣身体健康的老年人“锄粪”,有的雇老年人为农作物施肥、灌溉、打药等。

村民本来找人帮忙干的活,也逐渐选择雇人。

乡村雇佣老年劳动力的现象出现有多种原因:

首先,乡村劳动力短缺,剩余的劳动力成了香饽饽,找个人帮忙不容易。

其次,雇人干活比找人帮忙省时、省事、省力、省心。

最后,乡村地区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原有的社会结构格局被打破,人情关系减弱,原有的互惠关系逐渐被市场交易关系取代,人们更多地选择从市场交换的方法来处理事情。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雇工成了很多农户解决问题的主要形式。

GYH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经常出门打工,后来随着年龄大了,体质和技能已经不能适应外出打工的要求,留在乡村成了他的无奈选择,就在家里种植一些蔬菜补贴家庭开支。

由于懂一些瓦匠技术,此时的GYF和几位同龄的老年人也在乡间从事一些拾遗补缺的建筑工作——砌个猪圈、垒个院墙等等。

他们通过交往与沟通渐渐地形成了一些共同语言与认知。

GYH为人朴实,诚实守信,做事踏实、肯干,且头脑灵活,交际能力强。

GYH首先认识到乡村需要他们这股建筑力量,他们需要组织起来,增加人手,壮大力量。

于是他慢慢地将一批老年人笼络到自己的麾下,于是一支以GYH为首的乡村老年建筑队形成了。

如今这支老年建筑队在乡村房屋修缮、院落建设和街道整修中名声很响,成为四里八乡老年建筑队的标杆,成为了农村劳动力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

(二)GYH的老年建筑队的运作过程

1.老年建筑队成员角色分工

GYH作为老年建筑队的负责人身兼多重身份。

其一,乡村劳动力的市场特点是雇主寻找雇工的形式,因而GYH的建筑队每次接的活都是雇主主动打电话或上门联系的。

这就需要GYH到雇主的“活”的现场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工程量、工期和工钱。

然后他再与雇主就“活”的各项事宜展开谈判。

这一过程中,他扮演的是一个揽活的角色。

其二,在与雇主达成基本协议后,GYH开始在村庄里召集人员,将雇主情况和“活”的情况告知建筑队的其他成员,征求其他成员的意见,然后综合大家的意见,再与雇主达成最终协议。

此时他担当的是劳务中介人和召集人的角色。

[](P24-30)其三,GYH不仅仅是雇主和和建筑队的成员联系的中介,自己也会亲自干活,带领自己招募的成员,按照雇主的要求进行施工。

对于何时开工、何时休息都需要他来安排。

若有人因事中途退出,则需要事先和他商量或请假。

在“活”干完时,GYH会根据该人的工作量发给其相应的劳动报酬。

无辜旷工者被视为不厚道的表现,大家会看不起这样的人,当然GYH一般会给这样的人一两次机会,屡教不改的以后就很难再进入他的队伍。

此时GYH扮演的是一个领导者的角色。

其四,在活开工后,GYF往往是最卖力的,也是干的最多的。

同时他也要求大家不能偷懒,使奸耍滑。

一旦发现有人有类似行为,轻则在休息时他会旁敲侧击一下,重则以后就不再招募其进入队伍了。

同时GYH需要负责一些建筑器材的使用,在劳动过程中,对活的质量和干活过程中的安全把关,确保活的质量和建筑队成员的人身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此时他扮演的是一个监督者的角色。

其五,GYH由于既是劳务中间人又是工头,必然牵扯到诸多的利益问题,若处理不好,往往会引起队伍内部成员的不满。

因此,他不仅要在工作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而且还要发挥好协调作用。

老年建筑队成员的劳动报酬是按照工时计算的,怎样公平地按照工时付酬也不是简单的任务,因此需要他扮演利益协调者的角色。

建筑队其他成员主要是担当建议者和劳务工的角色。

当下乡村建筑行业的一大特点就是雇主一般只去找工头,且只在几个包工头之间进行有限的选择,而不会亲自去寻找单个雇工。

而雇主最终选择的结果一般是包工头技能和威信过硬、四里八村知名度较高的建筑队伍。

这种情况下,工头对雇主信息具有较强的单方垄断性。

他可以把雇主的全部信息告诉建筑队成员,也可以不全部告诉或什么都不告诉。

此时建筑队成员对于工头包揽的活多数只是提供参考意见,没有实质的决定权。

他们扮演的多是建议者的角色。

GYH的老年建筑队成员多数是乡间朴实的村民,他们对GYH非常信任,每次只对他包揽的活提供象征性意见或者不提意见。

在他们眼里,自己主要是负责干好GYH交代给自己的活。

在没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其他事情他们一概不会考虑,全部交由GY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