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病害防治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5678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虾病害防治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对虾病害防治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对虾病害防治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对虾病害防治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对虾病害防治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虾病害防治篇.docx

《对虾病害防治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虾病害防治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虾病害防治篇.docx

对虾病害防治篇

对虾病害防治篇

一、对虾病因大约有以下几点:

1、由环境变化(如气候突变或水质恶化或水温、盐度、PH值突变等)诱发形成的。

2、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或共生原生动物等)感染引起。

3、由苗种携带病原体引起。

4、由饲养管理不当引起,如下:

a、放养前,没有经过清淤、晒塘、毒塘、培水。

b、引进受污染或不良水源或换水不当。

c、投喂质量较差的饲料或饵料,投喂量不足或过多,投喂饲料颗粒过大或过小。

d、放养密度过大。

e、工具没经过消毒处理。

f、没有适当适时的施用药物。

g、未及时发现疾病,耽误了治疗时机。

二、诊断方法

1、现场调查:

a、问对虾病害史;

b、了解饲养管理情况;

c、观察对虾发病前后的活动情况;

d、观察水色及变化情况,分析水质情况。

2、现场取样

a、取活着的病虾和刚死的虾,中成病虾不少于3尾,而幼体、虾苗病虾不少于5尾,以便做综合诊断。

b、取样镜鉴部位:

体表(如尾部、鳃部、附肢等)、鳃、血淋巴、心脏、肝胰脏、淋巴样器官、胃肠道、肌肉、造血组织、排泄器官。

3、做好记录:

检查地点、时间、池号、病虾编号、体长、外观症状、各器官组织症状、镜检结果、水质检测情况。

三、给药方法

1、全池泼洒

2、短期全池泼洒:

即先降低一定水位,再全池泼洒,然后恢复或提高至对虾能维持生活水位。

3、口服法

四、对虾病害种类

1、病毒性疾病

a、桃拉病综合症:

病原:

感染一种直径为31-32纳米的球状RNA病毒(TSV)引起的

症状:

①体色发红、红须、红尾以及附肢发红。

②肝胰脏发红或发白且肿

③头胸甲与肌肉分离,有时在头胸甲壳有白斑点。

④发病虾一般是少摄食或不摄食,在水面上缓慢游动,离水不久即死

⑤死亡率高,一般成活率小于20%,属急性传染病。

从发现对虾得此病到拒食的时间仅4-6天,而后转入大量死亡。

防治:

目前为止,无有效治疗方案,只能预防,发现有几尾得此症状的对虾,且有大量对虾刚发生拒食现象,要及时捕完,以免带来更大损失。

b、白斑综合症:

病原:

感染一种有囊膜的杆状双旋DNA病毒(WSSV)引起的。

症状:

①病虾肝胰脏肿大,颜色淡且有糜烂现象。

②头胸甲易剥落,且有针尖大小白色斑点。

镜检下有规则的(荷叶状)斑点或“弹着点”状斑点。

若有大量对虾仍能摄食,只要做好防治,死亡率不会太高;若并发水质突变或细菌感染(如弧菌感染),有较多对虾停止摄食,行动迟缓,弹跳无力,发生通体淡红或红棕色,有空肠或肠积水,躯壳带有斑点,则易发生大量死亡,要及时捕捉,以免带来更大损失。

防治:

发生对虾刚脱的头壳有白色斑点,就要及时防治

c、传染性皮下组织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症

病原:

感染一种单链DNA细小病毒(HHNV)引起的。

其在宿主细胞核内可形成包涵体。

病症:

①病虾身体变形,尤其在额角弯向一侧,第六体节及尾扇变小。

感染严重时,体表有烧焦状。

②对虾死亡率低,就是养不大,故称矮小变形症。

在放养30-50天后,若发现此病,立即送检确认及时处理,以免带来更大损失。

d、肝胰腺细小样病毒症

病原:

感染一种直径只有22-24纳米的球状DNA病毒(HPV)引起,其主要侵犯对虾肝胰脏及中肠

症状:

①对虾厌食、行动补活泼、生长缓慢,鳃和体表有时附着共栖生物,偶尔腹部肌肉变白;

②若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肝胰腺发白且萎缩;严重时,病虾中肠变粗变红,肝胰腺发红,甚至糜烂。

③其主要危害幼虾,有少数病虾在刚发生肝胰腺萎缩发白、空肠空胃时,及时防治,不会引起大批死虾;若有较多病虾中肠发红,肝胰腺发红,则易引发大量死虾。

e、白黑斑病

病因:

环境突变,诱发细菌和病毒综合感染引起。

病症:

①病虾腹部每一节两侧甲壳的侧叶上触须一个白色斑点。

斑点的直径约0.5cm,形状补规则,肉眼看上去及全身腹面的甲壳也略呈白色。

到后期,其白斑点转变成1列黑斑。

②若有较多病虾感染此病,对虾死亡率高,达90%以上。

一发现此病,要及时做好处理。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f、黄头病

病因:

感染一种杆状RNA病毒(简称黄头病毒YHV)引起的。

病症:

①病虾活力较低,食欲减退,在水面上呈不规则游动。

②病虾头胸甲因肝胰腺发黄而呈黄色,鳃丝发黄,对虾体色发白。

濒死虾在池角水面聚集。

③病虾开始特别会摄食,然后突然停止摄食,而后2-4天内对虾会发生大量死亡。

因此,刚发现此病症时,要及时处理。

病毒性疾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①要防止病毒性疾病,首先要了解病毒结构、复制、传播途径:

病毒是无细胞结构,仅含有一种DNA或RNA的核酸,只能在活细胞内寄主,依靠寄主细胞进行自身的核酸复制,形成子代;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长期存在并保持其侵染活性。

其个体极小,能通过细菌滤器。

一般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是受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中形成的涵体。

病毒的传播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垂直传播,即亲虾通过繁殖将病毒传播给子代:

二是水平传播,即对虾经口摄入、鳃部侵入、伤口感染等。

而摄入感染的危害大于侵入感染。

②要有适合当地条件、当地气候的饲养管理模式,放养前要经过清淤、晒塘、毒塘、培水过程,不引进受污染或不良水源,投喂优质饲料或饵料,放养密度不宜过大,刚使用的工具要经过消毒处理,要放养不携带病原体苗种,环境突变前后要实施正确的水质处理方案。

③病毒病发生初期的处理方案:

a、若水质发生突变,要先改良水质。

改良方案参照《养殖环境改良篇》

b、坚持每天打捞死虾5-6次,切断摄入感染的主要途径。

c、根据当地天气预报,避开对虾大量脱壳期,在晴天上午投喂2-3小时后,用“蛋氨酸鳌合碘”100-120ml/亩·米加水全池泼洒,同时要开增氧机,并中午一餐不喂。

若幼体、虾苗发现有肝胰腺发白、萎缩、空肠空胃的肝胰腺细小样病毒症,可用“复方大蒜素”500g/亩·米+“七味烂鳃肠炎灵”500g/亩·米加水浸泡1小时后全池泼洒,连用2-3天。

d、在天气连续晴朗的日子,用“六效底康”或“速效底安”150-200g/亩·米+“改水增氧剂”150-200g/亩·米在傍晚混合干撒,连用3-4天。

幼体、虾苗则用“底复康”150-200g/亩·米+“改水增氧剂”150-200g/亩·米。

e、发病时要适当的减料或停料1-2餐,同时拌药投喂。

早晚:

土霉素片20-30片/斤+食母生片20-30片/斤+“七味烂鳃肠炎灵”10g/斤三种混合浸泡1-2小时后拌料投喂,连用5-6天。

必要时中午一餐每斤饲料“龙胆护肝解毒散”10g+“解毒应激Vce”10g拌料投喂,保肝、护肝、解毒。

④若有病毒病感染严重或传染快的病毒性疾病,要及时捕捞,以免带来更大损失。

⑤感染病毒性的病虾、死虾,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深埋处理,来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二、细菌性疾病和真菌性疾病

细菌的细胞核没有核膜和核仁,没有固定形态,仅含DNA的核物质。

按其形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大类,又分为阴性革兰氏染色菌(红色)和阳性革兰氏染色菌(紫色)两大类。

常见细菌性疾病如下:

①细菌性红体病(亦称红肢病、红腿病、弧菌病、气单孢病)

病原:

由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和鳗弧菌感染引起。

病症:

病虾尾、附肢和第二触角呈红色,甚至全身变红或出现断须现象,头胸甲的鳃区呈黄色。

病虾在池边慢游、厌食,伴随肝胰腺发白萎缩、空肠空胃现象发生。

②烂鳃、黑鳃、灰鳃病

病原:

由有害细菌感染引起。

病症:

病虾鳃部呈灰色或黑色肿胀,甚至糜烂。

病虾常浮于水面,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厌食、不久即死。

③对虾荧光病

病原:

由发生弧菌感染引起的。

病症:

病虾、死虾在夜间有发光现象,其伴随有空肠空胃,肝胰腺发白萎缩现象。

④烂眼病

病原:

由非01型霍乱弧菌感染引起。

病症:

病虾眼球首先肿胀,由黑色变成褐色,进而溃烂脱落,有的只剩下眼柄。

病虾常漂浮于水面翻落。

⑤甲壳溃烂病(亦称褐斑病、黑斑病)

病原:

由气单细菌属、螺旋菌属和黄杆菌属的细菌寄生感染或因水质恶化、体表受伤感染引起。

病症:

病虾背部及两侧、尾节,有不同程度黑斑块或斑点,黑斑中部凹下、色深,边缘色稍白。

刚蜕壳的虾壳上一般有黑色溃烂轮廓。

⑥烂尾病

病原:

由几丁质分解细菌及其他细菌感染引起

病症:

对虾受刺激而碰伤,又遭受细菌二次感染。

病虾尾部呈现黑斑及红肿溃烂,尾扇破裂或断裂。

⑦细菌性肠炎病

病原:

由嗜水气单细菌感染引起。

病症:

病虾发生空肠空胃或红肠红胃,严重感染时,肠肿胀、积淡黄色水样

⑧丝状细菌病

病原:

由毛霉光发菌、发硫菌等丝状细菌引起

病症:

病虾体表有粘液物质,鳃部外观黑色,经镜检,鳃丝一般不变黑,仅有少数鳃丝带棕色点状,丝状菌一般呈无色透明的毛发状。

⑨对虾拉白便病

病原:

由细菌、病毒综合感染肠道引起

病症:

在料台(或观察网)有白色粘性粪便,严重时在池边下风口浮起大量白色粪便,此时,对虾易引发大量死亡。

要及时防治。

⑩真菌性疾病

镰刀菌病

病原:

由镰刀真菌感染引起

病症:

病虾的头胸甲、体壁、眼球、鳃部等受到感染处呈现黑色。

镰刀细菌可产生真菌毒素,致使对虾中毒死亡。

真菌、细菌性疾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a、若水质发生突变,要先改良水质。

参照《养殖环境改良篇》进行水质改良。

b、坚持每天打捞死虾5-6次,切断摄入感染的主要途径。

c、根据当地天气预报,避开对虾大量脱壳期,晴天上午,投喂2-3小时后,用“蛋氨酸鳌合碘”100-120ml/亩·米加水全池泼洒,同时要开增氧机,中午一餐不喂。

用“复方大蒜素”500g/亩·米+“七味烂鳃肠炎灵”500g/亩·米加水浸泡1小时后全池泼洒,连用2-3天。

d、在天气连续晴朗的日子,用“六效底康”或“速效底安”150-200g/亩·米+“改水增氧剂”150-200g/亩·米在傍晚混合干撒,连用3-4天。

幼体虾苗则用“底复康”150-200g//亩·米+“改水增氧剂”150-200g/亩·米。

e、要适当的减料或停料1-2餐,同时拌药投喂。

早晚每斤饲料用土霉素片20~30片+“免疫酵母金维”10g+“七位烂鳃肠炎灵”10g三种混合浸泡0.5-1小时后拌料投喂,连用5-6天。

必要时中午一餐每斤饲料“龙胆护肝解毒散”10g+“解毒应激Vce”10g拌料投喂,保肝、护肝、解毒。

三、寄生虫病

1、纤毛虫病

病原:

由钟形虫、聚缩虫、单缩虫或壳吸管虫等纤毛虫引起。

病症:

被寄生的对虾体表、附肢、腮丝有一层绒毛状物,受感染的腮丝呈黑色或灰色,严重时腮丝肿胀,对虾脱壳不遂死亡。

2、乳白虾病(亦称微孢子虫病)

病原:

由寄生在对虾体内的微孢子虫引起

病症:

被感染的对虾肌肉变白,混浊、不透明,经压片镜检,由微孢子虫感染引起。

此病症由对虾吞食死虾或病虾的感染最快,要及时打捞病虾或死虾。

寄生虫的综合防治方法

a、根据天气预报,选择连续晴天的日子施用药物。

b、避开对虾大量蜕壳期,在水质良好的情况下用药。

c、在晴天上午,投喂2小时后,使用适量杀虫剂,泼洒药物前可先抛洒“改水增氧剂”250-500g/亩*米减少药物对对虾的刺激;下午用“解毒绿水王”或“解毒绿水宝”或“解毒应激宁”或“碧水安Ⅲ代”0.5-1L/亩*米加水全池泼洒解毒。

e、第二天,根据水色情况补充有益菌:

黑色或茶色水:

用“底优二代”2-2.5kg/亩*米+“氨基酸速肥王”或“大肥神”或“氨基酸培藻调水元素”0.5-1L/亩*米+“活菌王”0.5-1L/亩*米三种混合浸泡2-3小时后全池泼洒,中午一餐不喂。

白浊、绿色或黄色水:

用“黑精灵”或“活水王”1-2kg/亩*米+“氨基酸速肥王”或“大肥神”或“氨基酸培藻调水元素”0.5-1L/亩*米+“活菌王”0.5-1L/亩*米三种混合浸泡2-3小时后全池泼洒,中午一餐不喂。

f、第三天,下午或傍晚用“六效底康”或“速效底安”150-200g/亩*米+“改水增氧剂”200-250g/亩*米混合干撒,连用2-3天。

g、拌药内服:

每斤饲料用“复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