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5552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

教材

分析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文言文二则》、《表里的生物》、《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他们那时多有趣啊》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方法;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尝试写科幻故事。

单元

教学

目标

1.利用提问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2.引导学生揣摩字词的含义,从而理清两小儿的辩论观点和依据。

3.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切身感受文中“我”的所思所感,体验想象的乐趣。

4.文章结构很清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读的方法发现三个事例写法上的相同之处,然后再找科学家们的精神相同之处。

5.引导学生讨论:

怎样以科技为载体,以想象为方法创作科幻文章。

6.指导学生用发现法和探究法来理解文言字词的基本字词;用反复朗读的法来理解古人名言警句的深刻含义。

单元

教学

重点

1.《两小儿辩日》中,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理解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切身感受文中“我”的所思所感,体验想象的乐趣。

单元

教学

难点

1.能够仿照课文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2.引导学生讨论:

怎样以科技为载体,以想象为方法创作科幻文章。

单元

课时

安排

《学弈》1课时《两小儿辩日》1课时

《表里的生物》2课时《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2课时

《他们那时多有趣啊》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

语文园地1课时习作2课时

课题

文言文二则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援、射”等6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决”在句中的含义。

3.能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

4.《两小儿辩日》中,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理解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能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两小儿辩日》中,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明白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教案、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援、射”等6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在句中的含义。

3.背诵《学弈》。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在句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在句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最后两篇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

我们都知道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学弈》,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借助拼音,或标注出来向老师请教。

2.板书:

学弈,指导书写“弈”。

3.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标注出来,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4.听老师范读,再跟老师读。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5.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

“学弈”呢?

你怎么知道的呢?

弈:

下棋学弈:

学下棋(板书)

2.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

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其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

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著作有《孟子》。

3.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句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

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可是他心里却总以为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想拿弓箭去射它。

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却学的不如前一个。

4.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5.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教师指导。

6.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1.学生自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画横线字的意思。

(1)通国之善弈者也(善于)(板书)

(2)一人虽听之(……的话),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代词,代指“鸿鹄”)(板书)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

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

(“之”字)

3.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

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

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师:

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

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

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再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自己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

”这句意思是什么?

思考讨论:

(1)两个人同时在最好的老师指导下学棋,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因为一个人专心致志学习,而另一个人三心二意。

(2)通过学习,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课文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师:

哪个词是第二个人?

这句话该怎么读呢?

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朗读好全文,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背诵《学弈》。

板书设计

学弈

弈:

下棋学弈:

学下棋

通国之善弈者也(善于)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代词,代指“鸿鹄”)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

2.《两小儿辩日》中,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理解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两小儿辩日》中,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理解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

《两小儿辩日》中,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理解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

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译文如下: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

(太阳是远是近)(板书)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①一小儿的观点是: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依据是: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

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

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依据是: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3)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致。

(4)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可取吗?

(他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5)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

为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激发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

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

①远小近大的原因:

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

由于视觉的误差。

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

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

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板书:

两小儿:

善于动脑,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板书:

孔子:

谦虚谨慎、实事求是)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

(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白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学生背诵课文。

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两小儿辩日》。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太阳是远是近

两小儿:

善于动脑,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孔子:

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课后反思

课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域、惯、圃”等12个生字。

在文本中理解“司空见惯、敏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讲述自己受到的启发。

3.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

4.能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5.拓展阅读文段,说说自己在《千年圆梦在今朝》中体会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

教学难点

能够仿照课文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域、惯、圃”等12个生字。

在文本中理解“司空见惯、敏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讲述自己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点

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

教学难点

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

(学生自由发言,如:

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

3.教师小结: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叶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较大。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出示词语:

真理领域建树疑问敏感提取明显无聊吻合偶然文献证据系统整理灵感机遇司空见惯无独有偶不可思议

见微知著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定理:

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

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学说:

指学术上自成理论体系的主张或见解。

司空见惯:

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

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打破砂锅问到底:

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见微知著:

微:

隐约;著:

明显。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

锲,镂刻;舍,停止。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4.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5.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第1自然段:

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

第2到第8自然段:

证明观点,举三个例子来证明。

①洗澡水的漩涡。

②蚯蚓活动发现大陆与海洋的分布。

③做梦时眼珠转动。

第9、10段:

总结观点。

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

就能找到真理。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抄生字新词。

板书设计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发现问题——不断发问——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

2.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

3.能够仿照课文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4.拓展阅读文段,说说自己在《千年圆梦在今朝》中体会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能够仿照课文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难点

理解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检查生字词语:

域、惯、圃、盐、溅、蕊、魏、搜、蚯、蚓、版、阶

真理领域建树疑问敏感提取明显无聊吻合偶然文献证据系统整理灵感机遇司空见惯无独有偶不可思议见微知著

二、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件写的是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与海洋的形成;

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2.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全班交流:

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作者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

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板书)

3.你还能列举出这样的事例吗?

(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

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最后把“?

”拉直成了“!

”,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

”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

”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地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③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

微,隐约;著,明显。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板书:

见微知著)

这句话和课文开头首尾照应,说理深刻。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④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三、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

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列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

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本文所用的证明事例的方法:

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

四、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下面我们来阅读《千年圆梦在今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哪些科学精神。

写一写。

作业设计

完成本课练习册

板书设计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

见微知著

课后反思

课题

表里的生物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拦”等8个生字、“机器、钟楼、洪亮”等词语。

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的事情。

3.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4.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的事情。

教学难点

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拦”等8个生字、“机器、钟楼、洪亮”等词语。

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学重点

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熟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天上飞的,有地上跑的,还有水里游的……你见过表里的生物吗?

板书课文题目《表里的生物》,学生读。

1.本课是著名作家冯至写的文章,记载了他小时候的趣事,你了解作者吗?

你课下搜集关于他的资料了吗?

2.冯至(1905~1993),中国诗人、学者。

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

作品主要有《昨日之歌》等。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学习生字,自读课文

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2)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

(学生从字的发音、书写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适当总结。

(4)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

脆、拦、玻、璃、恶、怖、蟋、蟀

机器钟楼洪亮街心盲人坚硬清脆单调请求加速齿轮玻璃唯恐丑恶恐怖证实蟋蟀

2.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条理不明显,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不要设置障碍。

①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

(板书:

怀表有声音)

②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

(板书:

被迷住)

③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作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④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了多久。

(板书:

见人就说)

三、指导默读,提高默读的速度。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作业设计

1.听写本课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16、表里的生物

怀表 有声音

被迷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