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及届高三备考建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5467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及届高三备考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及届高三备考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及届高三备考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及届高三备考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及届高三备考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及届高三备考建议.docx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及届高三备考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及届高三备考建议.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及届高三备考建议.docx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及届高三备考建议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及2019届高三备考建议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总纲

高考评价体系(一体)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四翼),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

“基础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备适应大学学习或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

“综合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应用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能够善于观察现象、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

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

一、双基教学(1978——1988)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二、三项目标(1988——2000)

基础知识、思想教育、能力培养

三、三维目标(2001——2017)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学科核心素养(2014——2017……)

3个指标,文化修养是个体自主发展和参与社会的必要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与根本保证。

3个内容,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家国情怀、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1.下文引自魏源的《海国图志》:

“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

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请回答:

魏源所表达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第19条,倘藏匿此奴于其家而后奴隶被破获,则此自由民应处死。

..第196条,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197条,倘彼折自由民之骨,则应折其骨。

..第199条,倘彼损毁自由民之奴隶之眼,或折自由民之奴隶之骨,则要赔偿其买价之一半。

①上述规定出自什么文献?

②是谁、在什么时候制定的?

③上列文献反映的阶级实质是什么?

63.根据史实说明近、现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原因。

中国各种主要政治势力对两次战争的态度如何?

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16·Ⅲ】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17·Ⅲ】31.图5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18·Ⅱ】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

“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18.Ⅰ】3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

“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D.具有人文精神

【15•Ⅱ•41】表二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在学习、认识、解释、评判历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明辨是非,扬善去恶。

评价一个国家发展与否,当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目标;

评价一个社会进步与否,当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价值取向;

臧否一个历史人物,当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价值准则。

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标》、核心素养制定参与者朱汉国

 

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

中国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 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

【2016·Ⅲ】33.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

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

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2016年甲卷】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2018

2017

中国古代史

【Ⅰ】24.《墨子》记载、研究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5.藩镇存在的弊端与益处(亦有积极评价)

26.北宋某县井盐业雇佣劳动;资本主义萌芽

27.郑和下西洋,朝贡贸易

41.宋明儒学基本主张与影响

〖改〗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及意义

【Ⅱ】24.儒学的基本主张

25.西汉早期,私商发展,自耕农破产(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26.三省制在武则天时期的变化与专制加强

27.明朝中期昆曲发展与士大夫文化

41.大豆

(1)中国古代农业的概况(悠久、精耕细作、政府重农、农学影响)

【Ⅲ】24.春秋战国,铁器开始推广(普及)

25.宋代官员家庭背景与任官关系(科举作用

26.古代药学巨著著作、出版得益于政府支持

27.明中后期重要社会思想、文学主要内容

42.东汉以前,主要政治、思想人物概况;先秦两汉儒家思想

〖人〗唐藩镇割据(中央一度取得优势)

【Ⅰ】24.西周都镐京;分封制、君主专制、世袭制基本内涵

25.郡国并行制度基本演进;汉匈关系

26.李世民与薛举之战(史料实证)

27.明清专制制度加强与社会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

〖人〗季札;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春秋时期南北方文化交流的发展

【Ⅱ】24.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频繁,私商空前繁荣

25.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26.唐朝南北经济交流活跃,中期以后重心开始南移

27.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内阁制度

41.清朝重农抑商

【Ⅲ】24.金文篆书;秦书同文;百家争鸣

25.汉初,抑商政策下,商品经济发展

26.唐朝、敦煌,自耕农、均田制

27.宋太祖驾崩前夜太宗的活动(实证)

40.明末社会动荡;郑成功收复台湾

〖改〗隋朝法律制度改革——儒家思想

中国近代史

【Ⅰ】28.甲午战争日本侵华,清政府近代外交发展迟缓

29.五四运动后,实业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之争

41.晚清(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预备立宪

41.晚清民族危机加深

〖和〗中共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政策

【Ⅱ】28.19世纪70年代,利用国际法维权(近代外交观念)

29.1923年孙中山革命观念的发展,改组国民党(领导)

30.抗日根据地的人民权益发展与抗日积极性增强

42.汉阳铁厂——中国近代化曲折发展

〖和〗中国抗战胜利的意义

【Ⅲ】28.晚清的三派主要社会政治思想(严复·戊戌变法)

29.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同工运相结合

41.晚清城市经济近代化

【Ⅰ】28.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洋务运动民用工业的发展

29.20世纪初清末的社会基本状况

30.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41

(2)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基本认识

【Ⅱ】28.洋务运动军工企业经营方式

29.《申报》、民国初年民主观念、西化观念渐入人心

30.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

41.洋务运动民用工业及其经营方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基本特征

【Ⅲ】28.甲午战后,清朝放松办厂限制,戊戌变法

29.民国时期,上海,社会风俗(婚俗)

41.晚清、民国时期近代化及其原因、影响

〖和〗日本侵华战争的主要过程

中国现代史

【Ⅰ】30.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31.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主要背景、内容

41.新时期,基层民主发展,民主的法制化

【Ⅱ】31.建国初期,妇女地位提高与一五计划发展经济

〖改〗建国后科技、教育发展概况;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Ⅲ】30.1956年的社会主要矛盾,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1.80年代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41.改革开放

【Ⅰ】31.南巡讲话的背景;

〖改〗工资改革;中国城市经济体制(分配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与认识

【Ⅱ】31.高考恢复、高等教育发展、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

41.一五计划与国家工业化奠基

【Ⅲ】30.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政策

31.传统文人画风、现实主义画风、西方现代主义画风

〖人〗陈云负责的经济工作——计划经济的特征;改革开放的基本内容(市场与计划的关系)

世界古代

【Ⅰ】32.古希腊人文主义(贤人重道德)

【Ⅱ】32.罗马法发展缓和贵族——平民矛盾

【Ⅲ】32.伯里克利时代民主到达顶峰,民众广泛参与政治

【Ⅰ】32.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兴起

【Ⅱ】32.梭伦改革的影响——民主观念渐入人心

【Ⅲ】32.雅典陪审法庭(责任意识)

世界近代史

【Ⅰ】33.工业革命时期工运、工人组织、马克思主义概况

34.工业革命首发于英国的原因

42.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奴隶贸易,宗教改革概况

【Ⅱ】33.奴隶贸易与早期殖民扩张概况

34.改革前,沙皇俄国君主专制腐朽

41.

(2)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发展、近代科技进步

【Ⅲ】33.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盛行

【Ⅰ】33.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社会基本状况

41.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

【Ⅱ】33.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壮大,人文主义的传播

34.美国宪法赋予的总统权力

【Ⅲ】33.法第一共和国时期启蒙思想

40.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侵略、殖民竞争,荷兰海外贸易;

41.工业革命影响

世界现代史

【Ⅰ】35.战后第三世界崛起;区域集团化概况

〖人〗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的指导思想

【Ⅱ】35.战后西欧经济一体化

【Ⅲ】34.1929-1931美国经济危机加剧

35.苏联模式主要内容与1959年大力发展基建、重工业

〖和〗英法逐渐放弃绥靖政策、开始反法西斯斗争

【Ⅰ】31.当代西方经济计划与市场结合

34.西方孤立、封锁苏联,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发展

35.经济全球化,两极格局结束,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和平】开罗会议的内容与认识

【Ⅱ】35.苏联政治的基本变迁

〖和〗战后基本的国际关系;经济危机

【Ⅲ】34.1953年苏联农业问题严重;苏共改革35.滞胀与美国政府减少干预经济

2018年《高考大纲》历史考核目标和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论证和探究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16·Ⅱ·40】(25分)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编制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美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8分)

 

【18京】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13.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

“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

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1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

据此表可以得出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年以前

59

1551—1722年

113

1723—1861年

167

1862—1911年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18·Ⅰ】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14·Ⅰ】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17·Ⅰ】41.(25分)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

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

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

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

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

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结合所学,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8分)

作用:

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所反对的)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结合所学,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7分)

相同:

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

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借阐发民族主义问题,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

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17·Ⅱ】41.(25分)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

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

“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结合所学,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分)

差异:

雍正年间:

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

允许开矿,采用机器生产,官督商办。

原因:

雍正年间: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

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结合所学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

特点:

矿业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

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8·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

大豆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

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植物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洲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12分)

特点:

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

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分)

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5分)

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18·Ⅰ】41(25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